叙事策略下贝伦·科佩吉《清冷枕畔》分析

2023-08-10 04:42张糁珅
文学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叙事策略

内容摘要:优秀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好的故事,人物,思想等,但如何将这些要素巧妙且高效地融合在一起,既可以表达作者的意图,又可以让读者产生兴趣,这就需要考验作者叙事的能力。而好的叙事策略不仅可以将复杂无序的情节按着叙事意图妥善展开,又可以将作品的叙事立场和叙事目的有效地实现。本文从叙事策略的角度切入,通过叙事结构和叙事时间的来具体分析小说《清冷枕畔》,从而了解一个西班牙女作家对古巴革命的支持。

关键词:贝伦·科佩吉 《清冷枕畔》 叙事策略

贝伦·科佩吉(BelénGopegui)1963年出生于西班牙马德里。西班牙当代作家、小说家和编剧。她的父亲是西班牙知名航空航天科学家路易斯·鲁伊斯·德·科佩吉。贝伦·科佩吉毕业于马德里自治大学法律系。2019年,她从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人文专业博士毕业。她最开始在多个报纸媒体上做采访和写书评,直到1993年,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地图比例》并凭借这部小说获得了当年的老虎胡安奖和新极点圣地亚哥伊比利亚美洲,之后她相继出版的小说有《我们脸贴脸》、《空气的征服》、《真实的事务》、《清冷枕畔》、《白雪公主的父亲》、《当朋克的愿望》、《未经允许的入口》、《夜晚委员会》、《白天和夜晚你留在我身边》、《我们将存在于大海》。其中《空气的征服》在1998年被改编成了电影《我朋友们的理由》,《真实的事务》被评论界定为2001年度西班牙最佳小说。这期间她还出版了三本针对青少年的作品《球击》、《从旧电脑中走出来的朋友》和《泡沫之外》。她作为电影编剧的工作始于2003的剧本《沉睡的运气》和《阿基米德定律》。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贝伦·科佩吉还比较陌生,但在当代西班牙文坛,她已经有了不小的影响力,正如西班牙著名文学评论家弗朗西斯科·翁布拉尔曾说过的:“毫无疑问,这位年轻的女作家是她这一代人当中最优秀的作家。目前,她在现如今遍地都是消遣文学的边上,带着满身才气,心平气和地写着真正意义上的小说[1]。”《清冷枕畔》是经西班牙文化部与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合作翻译的“她世纪丛书”中的一本,对西班牙文学在中国的交流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小说虽属于间谍小说类别,但是一经出版,就因其对古巴革命的肯定和作者明确的政治意向在西班牙文坛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它是一本超越间谍故事、超越爱情故事的小说,是一部捍卫古巴革命反对美国对古巴政策的小说,更是一部捍卫革命集体梦想的小说。[2]

一.《清冷枕畔》故事简介

故事于马特奥·奥连杨(MateoOrellán)在收音机中听到一名古巴血统的年轻女子被谋杀开始。不久之后,阿古斯丁·赛达尔(AgustínSedal),即女主人公劳拉的上司出现在他的家里,告诉他那个古巴女孩的故事并要求他写成小说以此来纪念劳拉。劳拉·巴耶(LauraBahía)是一位生活在马德里的二十八岁古巴人,她最近引起了美国特工部门的注意。而在美国驻马德里大使馆,五十七岁的美国外交官菲利普·胡尔为了能在退休前取得更大的业绩以换取晋升,主动要求调查劳拉。劳拉自称是古巴政府一个分裂和秘密派系的特使,该派系需要美国政府的财政支持三百万美元以实施从内部的改革。负责美国大使馆安全的玛利安·威尔逊怀疑劳拉的真实意图,但出于对工作的野心,她赞成了同事菲利普与劳拉接触。在谈判中,男女主人公都以为对方只是他们所代表的派系的中间人,但实际上,劳拉并不只是一个如她所说的普通代言人,她其实是在参与古巴政府指挥的一项行动,她本人也是一个经验老道的古巴间谍。该行动是为了应对古巴当时正在遭受的经济禁运,目的是从美国政府骗取资金以购买电脑运送回岛。随着菲利普和劳拉的接触,年龄相差二十岁,且代表了不同阵营的二人相恋,但是从他们各自的上级都知情并同意二人恋情的情节就可以看出,即使他们的感情看似浓烈,比如小说中菲利普因为劳拉的影响而对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个人主义信念产生过动摇以及幻想退休后和劳拉到一个意识形态中立的国家一起生活等情节,但是最终这份爱情也不会有结果。而事实上,菲利普确实无法接受和劳拉去古巴,而劳拉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古巴革命的坚信以及最重要是在她心里真正一直爱恋着的人是她的上司赛达尔等原因,她在完成了与美国三百万美元的交易后,甘心选择了“自杀”。因为她知道在威尔逊得知自己被骗后,会对他们采取报复行动,而她被杀赛达尔就可以逃过一劫,所以劳拉并没有选择逃跑。于是威尔逊下令,由菲利普找人實施的暗杀活动就在小说的开头,马德里街头劳拉的家门口发生了。小说的最后,威尔逊和菲利普都被降级,并被派到条件不如马德里的国家的大使馆工作,而劳拉的上司塞达尔在请他的西班牙作家朋友奥连杨写一本关于劳拉故事的书后就去了秘鲁,三百万美金也最终换购成了电脑被带到了古巴。

二.叙事结构的策略

小说由十个章节加上九封信组成,整体结构可以分成两个层面,首先是小说的作者兼编辑奥连杨受赛达尔之托开始撰写并完成这本关于劳拉的小说,我们将其称为外部结构;小说的另一个结构则是由小说的主要情节组成,即男女主人公菲利普和劳拉之间发生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的具体内容是赛达尔转告给奥连杨后由后者呈现出来的,我们将其称为内部结构。但是在内部结构中,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一口气将所有情节展开,而是在每一章后都紧跟了劳拉写给赛达尔的一封信。

(一)外部结构

小说外部结构并不复杂,在第零章劳拉被谋杀后西班牙作家奥连杨受赛达尔之托撰写关于劳拉的故事,并在小说第九章回到与第零章相同的框架中,即作者奥连杨完成了小说。在这一框架中,奥连杨按着时间顺序来讲述自己如何被委托,和赛达尔的几次交流以及最后写完小说并去古巴驻马德里大使馆找赛达尔交付。但是这些内容并不是用第一人称讲述的,而是通过第三人称,也就是说奥连杨让自己也成为了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全篇小说他都试图隐藏自己的声音,站在旁观者的视角讲述故事情节并编辑小说素材,因为劳拉的九封信在小说中的位置是在他精心安排下依次穿插在每章主线故事之后的。奥连杨没有转述劳拉的信,而是将属于劳拉的声音还给了她,让读者看到的是劳拉用第一人称写给赛达尔的信。奥连杨在小说中出场次数不多,但是他既是小说的作者和编辑,也是小说的主要叙述人,又是劳拉信件的读者,这样的三重身份给了奥连杨更大的决定空间,可以在文章中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倾向又不被读者所察觉。从他为劳拉篇幅不多的九封信各自独立成节并将全书的最后用劳拉的信做结尾就可以看出他对劳拉的认同。

(二)内部结构

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都集中在内部结构中,我们将从两方面来分析:其一是主线故事,菲利普和劳拉的故事以及美国和古巴间的谈判交易,其二则是劳拉写给赛达尔的信。

其一,主线故事。主线是用倒叙的方式展开,开篇就是主人公劳拉被暗杀,之后作者给出了劳拉生前故事的明确时间,即第一章二月二十六日i开始菲利普与劳拉相遇到第九章同年五月初结束。主线故事中作者采用了第三人叙事,讲述菲利普和劳拉愈演愈烈的爱情,燃起了原本家庭和事业都陷入迷茫的菲利普对生活新的期待,并且小说中多处都表现出菲利普对劳拉动了真情的细节,也讲述了美国情报人员和古巴间谍之间的谈判拉锯,其中多处出现暗示,让读者对当时古巴所遭受的经济制裁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作者本可以用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来讲述一切,但是奥连杨并没有在主线故事中掺杂过多人物思想深处的揭示,特别是对于劳拉,因为他采用了通过呈现劳拉的信让读者直接对劳拉的心理一目了然的方式。那么既然第三人称并没有展示人物思想,读者又是如何可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呢?这就是内部结构中另一个重要的策略,即大量的对话。首先,小说中通多大量的人物对话,展现出相关事件的更多细节,比如作为间谍小说必不可少的阴谋就是通过人物间彼此的对话告诉读者的,这也营造了更加逼真和紧张的戏剧效果;古巴间谍间的对话直接将他们自己内心对革命的迷茫和坚持表达了出来;同样在菲利普和劳拉间关于意识形态的对话,以及菲利普和威尔逊之间关于仕途的对话,我们都能从中清晰的了解人物各自的想法和内心世界,因为这些对话很多都采用了风格直接的话语模式[3]。这样大量的对话不仅更真实的展现了人物,也将主线故事情节的节奏放慢,让读者在对话中可以辩证地看待美国和古巴间的对立,并发现对立的双方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一单一事件领域,而是不同意识形态的碰撞。

其二,劳拉写的九封信。这九封信都是劳拉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给自己的上司赛达尔的。在这些信中劳拉会谈论梦想,文学,有时候似乎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仿佛自言自语,但同时她会以抒情和颇有诗意的散文风格诉说自己内心的困惑,对古巴革命的反思,也会向赛达尔提问。第七封信是她最悲伤也是最短的一封,她对赛达尔诉说了自己的爱慕,但她并不需要赛达尔的回应,也是在这封信中,劳拉已经透露出她预料到了自己的死亡:“我要把我的秘密告诉你,因为如果你在这里,如果我和你一起都在这封信里,那就是说我已经不在任何其他地方了。”(195)这里信中的内容其实已经在向读者暗示她最后被暗杀是意料之内,“不在任何地方”即不存在于这个世界,她已经准备好了并且不打算逃跑,这里也和主线故事中赛达尔与自己同事的对话相呼应,对话中同事表达了对劳拉的死的怀疑,因为劳拉是优秀且老道的间谍,他不相信劳拉会这么轻易被暗杀,所以无论是主线故事还是劳拉的信都在向读者暗示劳拉的死其实是她的自杀。虽然九封信所占的篇幅不大,但是在整个小说中却有重要的作用:劳拉的信将小说外部结构和主线故事组成的叙事层次变得更加立体,同时也为主线故事的情节做了补充和解释,所以具有解释性和主题性的功能,同时也为读者呈现了与主线故事相比更加细腻和复杂的内容。劳拉散发着忧郁又满是哲思的信穿插在主线故事情节之后,将读者沉浸在主线故事中的紧张感不停被打断,而表面看似与主情节无关的信又将读者拉回人物内心世界的思考中,使得读者不会过分投入故事情节,而是主动地思考小说的深意和人的本质。

三.叙事时间的策略

虽然在这本小说中有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作者贝伦·科佩吉的政治意向和对古巴革命的同情,但是小说中对时间叙事策略的安排是表现最突出的。

在主线故事中作者一直没有给出具体的年份,但是却一直強调了具体的日期,比如“二月二十六号”,“五月初”等。在小说开篇不久作者就巧妙地将年份隐藏在了人物的对话中:菲利普和威尔逊的对话“但是小心点。伊拉克的战争随时有可能开始。”(11)读者只要稍加思考就能意识到故事发生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开始前,而作者在开篇就透露的时间背景给小说加上了一层政治倾向意味,也让读者从开始就会带着对伊拉克战争的记忆来对比小说中美国与古巴之间的谈判。同时作者又安排了许多当年真实的历史事件来进一步让读者追加了解当时的情况,比如:大使馆同事告诉菲利普“布什刚刚给萨达姆·侯赛因发布了四十八小时的最后通牒。”(32)以及电台的报道:“联合国秘书长肯定说,联合国的监察员和所有联合国员工已经放弃了伊拉克。”(35)以伊拉克战争作为小说的背景也有作者的政治意向深意。首先,当时这场不被联合国授权的战争得到了西班牙的支持,在西国引起了民众大量的抗议,也被认为是二零零四年西班牙政党更迭的原因之一。而小说中,在美国和古巴问题上,通过古巴间谍间的对话,读者可知西班牙又参与了其中,“就是那位女官员推动西班牙向欧盟递交了共同对付古巴的提案,这个提案让我们遭受的经济制裁又延长了这么多年。”(56)作者将与历史事件相似的情况安排在小说中,传递了自己对西班牙支持美国打压对手行为的批判态度。其次,正因为当时美国要入侵伊拉克,所以在对待古巴的问题上,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外交和谈判解决,于是才有了小说中古巴间谍能成功从美方获取三百万美元的结局。同样,作者借用历史事件与小说内容合理结合,使得故事呈现更加真实。

在小说外部结构中,作者并没有添加太多时间标志,只告诉了读者奥连杨花了十个月来写这本小说,那么从中读者可以推断出,小说里的整个时间是从二零零三年二月到二零零四年三月左右。不过,在外部结构中,贝伦·科佩吉用小说中同为西班牙作家奥连杨之口表达了对古巴革命的想法,也直接表现了这本小说的政治意向即科佩吉本人对古巴革命的支持和赞赏。“我需要你们的革命。但是我不能要求任何人为了我坚持下去。”(217)“我听烦了人们老说要是古巴根本不存在就好了之类的话,这样就没有人为了要证明社会主义的艰巨性而把她推翻。我们知道一切都很艰难。”(217)

小说中,因为美国对古巴的经济制裁而引发的交易和谈判本与西班牙无关,但是经过作者精心的设定,让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都与西班牙有了密切的联系。最终小说中的作者西班牙人奥连杨用主人公劳拉的最后一封信,以对古巴革命的反思和希望来结束了这本小说,同样,这也是小说真正的作者贝伦·科佩吉为古巴选择这条孤独且艰难的道路而留下的无声的赞美和支持。

参考文献

[1][西班牙]贝伦·科佩吉.清冷枕畔[M].崔燕,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埃伦·梅约克.贝伦·科佩吉《清冷枕畔》中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J].女性字母,2009,35(2):271-288.

[3]莫妮卡·利扎特·费尔南德斯.贝伦·科佩吉的叙事作品研究[D].西班牙:国立远程教育大学,2022.

注 释

i此处中文翻译版“一月二十六号”有误,西班牙语原版是“Era el 26 de febrero”,即二月二十六日。所以本文采用西班牙语原版内容。

(作者介绍:张糁珅,西班牙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人文学博士在读,主要从事西班牙语语言文学类研究)

猜你喜欢
叙事策略
徐浩峰武侠电影的美学风格与叙事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叙事策略研究
曼奴·彭达莉小说《班迪》的女性叙事策略
浅谈鲁迅先生《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略论多重人格电影的叙事策略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叙事研究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