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治理背景下高校服务保障体系优化策略研究

2023-08-10 17:33黄雪薇黄炳辉
科教导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协同治理高校

黄雪薇 黄炳辉

摘要 文章以高校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为研究对象,以协同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认真分析高校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从价值目标、制度设计、执行力提升和条件环境优化等多角度提出了优化高校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策略,由此提升高校的治理能力与水平,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校;服务保障体系;协同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6.014

1高校服务保障体系的基本概念

我们将高校正常有序运转的基础系统统称为高校服务保障体系,它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基本保障,支撑高校履行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的发挥,是高校管理中基础性、保障性、非显性的工作内容。具体而言,涉及后勤服务保障、国有资产及财务管理、基本建设管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安全保卫、医疗卫生等部门。这些部门涵盖的服务内容非常丰富,存在较大差异。各部门均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但都共同服务于学校的建设发展,为师生员工提供各类服务保障[1]。

高质量的服务保障才能支撑高校持续快速发展,才能保障高校的秩序良好、运转有序,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大学职能的根本需求,不断提升大学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2]。

2协同治理为高校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

共同治理是一种治理形式,其中一个或多个公共机构作为非政府利益相关者直接参与正式的、以共识为导向的协商性集体决策过程,目的是制定或实施公共政策或管理公共项目或资产[3]。协同学理论创始人赫尔曼·哈肯(HermanHaken)认为,协同作用是一个系统的元素和子系统相互作用和合作的过程,在时间、空间和功能层面形成一个自组织结构,将系统从无序转化为有序。爱德华·弗里曼(EdwardFreeman)将协同治理描述为一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做法,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并分担责任。根据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的说法,合作治理是个人、公共部门或私营机构管理共同事务的多种方式的总和。

协同治理理论要求对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有清晰的理解,据此可以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和社会发展。协同治理理论对开放系统下的多元化协同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协调治理理论为高校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作为多部门耦合的高校服务保障体系,具有共同的目标,又分属于多个部门,有必要借鉴协同治理理论,以系统的价值目标为出发点,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突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对提升高校的治理效率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3协同治理视野下高校服务保障体系运行分析

经过长期的改革创新,高校服务保障体系在建设成效、经验积累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逐步形成了与高校办学模式相适应的体系,为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值得关注的是,不少高校服务保障体系的能力与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要求相比,還有明显的差距。按照协同治理理论,笔者认为其运行状况存在的问题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

3.1价值目标的困境

各方拥有相对一致的政策目标是实现协同治理的重要基础。政策目标一致性既体现在治理过程中,也反映在结果上。为了达成协同治理的目标,需要将参与治理的协同部门、系统和个体相互聚合。由于这些参与协同的各方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在交流、合作中,他们都倾向于使自身所在团体的利益最大化,这是协同治理时各参与者之间的矛盾。而在实现其共同目标的长期过程中,这些利益群体的利益倾向也会随局势的改变而产生偏离,使得协同治理的过程更加复杂。目前高校服务保障体系中的基础设施、后勤、安保、国资管理等部门,按照传统经验和本部门工作思维出发,在多部门配合、上下游衔接、前后端补位等方面没有展现出更高的大局意识和大局观念,协同机制方面没有更多的创新,未形成体系合力[4]。同时,整个系统相对碎片化,整体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效能显著降低。

3.2制度设计的困境

评价服务保障工作水平高低、质量好坏,方式途径有很多种,但往往少不了“标准化”“精细化”两个关键因素。一是高校在当前的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中,虽然能够认识到制度化、标准化对服务保障工作的重要意义,但尚未将制度化、标准化贯穿工作全过程,并作为评价考核、检查反馈、过程管理的必要内容,尚未形成对照标准评判质量是否达标、依据标准改进工作、围绕标准提升水平的完备体系。二是高校的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同样需要树立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但目前的体系建设尚未完全实现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精品意识还不够强,以信息技术推动精细化管理有较大提升空间,制度的规范性不足,创新性欠缺,管理效率还不高。

3.3协同主体的困境

高质量的示范可以提升参与者的积极性,同时治理效果也将得到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协同治理中的劣质示范是不可避免的,由于破窗效应,协同治理网络中的劣势示范不仅不能提升协同治理的效能,甚至将对整个体系和效能产生负面影响,这将极大地影响工作目标的有效实现。与此同时,在协同治理的过程中,较多的参与者会分摊社会责任,社会的公平会受到挑战。同时,在协同治理过程中,各参与主体都需要付出一定程度的努力,但与单一主体完成时相比,工作积极性和效率随着工作量的分解而下降[5]。

高校服务保障体系要实现协同治理就必然要求多部门协同配合,综合服务保障同一个目标事项。目前,部门协同配合中依然存在着信息传递不通畅的现象,部门之间接口部分工作职责不明确,对体系的正常运转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3.4条件环境的困境

当前,高校服务保障体系直接服务于大学的基本功能,直接服务于广大师生员工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为大学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高校服务保障体系涉及面广、工种多,很多工种均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门槛,在社会上均有较好的薪资待遇。而受限于待遇、编制、学历等因素,高校服务保障中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较为严重,专业技术人才多以较大年龄的人员为主,对相对年轻、专业技术过硬的技术人才吸引力不足,人员的年龄结构上还有缺陷;有的高校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后备人才建设乏力,严重制约了服务保障水平的提升。

4高校服务保障体系协同治理实现的路径

新时代,高校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应遵循协同治理的相关要求,以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需求导向,把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和改革放在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中去思考[6]。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总结高校服务保障工作过去取得的重要经验,研究新时代高校服务保障工作面临的形势变化和难点痛点,围绕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学校发展实际,着力探索高校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和优化路径,构建新型高效、适应时代需要、符合高校实际的服务保障体系新格局,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4.1构建共同价值目标的共同体,提升高校支撑保障体系建设的协同动力

一是协同治理要求治理主体之间建立信任关系。高度的信任关系是协同治理有效推进的基础,规范协同主体的行为、降低信息交互的不确定性、提高内生驱动力等。二是在公共价值认知的基础上持续强化共同的价值导向,以共同的价值导向作为指引。三是要常态化沟通协商协同主体、参与者、利益相关者,在复杂的公共事务中识别、探索公共价值[7]。

制订高校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坚持以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为共同愿景,以高校事业改革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坚持师生至上,服务学校发展的大局,全面实现服务保障体系的各项功能。要依托学校总体规划,明确顶层设计思路,深入开展各项工作;此外,要以战略目标牵引工作力量汇聚、牵引相关工作开展,要求服务保障体系中的相关部门要提高大局意识,要在大局中找准定位、破除本位主义,推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实现较高治理的融合。

4.2优化机制设计,促进高校服务保障体系协同渠道和动力的持续供给

制度在我国的公共话语体系中有多种形态,根据适用场景可以描述为规则、法律、机制、体制等,其中与协同治理表达内容最接近、紧密程度最相关的是“机制”一词。一是要科学运用正向激励和反向成本承担,以机制的建立推动利益不均衡、付出不一致等问题解决。二是要构建有效的领导协调机制,解决跨界组织协调问题。三是要健全完善部门间的信息交互机制,解决部门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四是要建立保障协同治理的评估与督查、反馈与改进、奖励与问责的闭环机制[8]。

制度建设的目的是约束不同群体和力量围绕共同的工作目标协同工作,实现既定的工作任务。为了达成总体目标,高校服务保障体系要以制度规范建设为抓手,培养体系的团体意识和共同的价值规范。应依据自身战略目标,在不同阶段确立不同的制度文化。因此,必须要求相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严格履行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规定,在安全生产、物业服务、廉政风险等关键环节和风险领域真正建立起流程清晰、管理规范、标准统一的制度体系。

4.3强化协同体系建设,持续提升高校服务保障体系的执行力

在协同治理活动中,成功的协同治理需要培养以下重要的技能,以产生有效的协同治理行为。在个人层面,个人需要开明、耐心、以变革为导向和其他特征。在组织行为层面,要构建协同型领导,强化体系元素间的顺畅交流。

协同治理讲究多元参与、联合行动,其中的主导作用由高校这一主体来掌握。高校需要适时对相关参与者进行干预,以确保协同治理的目标如期实现、保质实现、顺畅实现,确保治理过程的平稳、有序、有力;面对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服务和保障对象的差异性,传统的服务保障体系已经与当前高校发展的需求距离较大。优化高校服务保障体系,就是要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工作流程、强化协同配合,建立高效的部门沟通协作机制,提升部门间合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不断整合各部门的优势资源,发挥服务保障体系的育人功能,助力高校的改革发展,服务于高校的各项事业发展。

4.4不断完善协同的条件环境,为高校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实现更快捷的信息共享、实现更高效的管理服务,是现阶段协同治理的一个重要课题。要积极应用新技术,构建系统治理技术系统。当前,高校的快速发展、师生对美好生活工作环境的要求对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唯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实现服务保障的良好成效。数据为高校治理工具创新提供了空间和路径[9],要加强教育领域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加强大数据对高校服务保障体系改进作用的研究。当前,服务保障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在社会上已经大量出现,这对高校服务保障体系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这些全新的变化对高校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要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协同治理的文化氛围。学校要加强引导服务保障相关部门树立合作文化理念,并提升至协同治理的高度去培育合作文化。

新时代高校的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努力,多方形成合力,有效激发成员单位的内生动力,培育外延发展能力,从而促进服务保障体系更好地围绕高校中心工作,优化育人环境,服务立德树人,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学校内涵式可持续发展,自觉地为实现大学战略目标和发展愿景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福华.治理现代化视野中高校职能部门的管理决策[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11):49-56.

[2]黄炳辉,杨文海.高校支撑保障体系建设路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43-45.

[3]赖先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J].黨政研究,2020,162(3):103-110.

[4]袁涛.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运行绩效研究[J].财会通讯,2014,632(12): 121-124.

[5]崔尧.多元协同治理在高校危机治理中的应用[J].智库时代,2020,231(11):297-298.

[6]曾文超.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构建[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9(6):94-97.

[7]李中原,庞立生.国家治理视角下高等教育协同治理机制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358(1):50-56.

[8]柳红霞,邓佳一.协同治理的理论生成逻辑及动力机制[J].秘书, 2021,392(2):13-24.

[9]胡颖廉,推进协同治理的挑战[N].学习时报,2016-01-25.

猜你喜欢
协同治理高校
协同治理视域下政社合作机制研究
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京津冀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风险社会理论范式下中国“环境冲突”问题及其协同治理论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