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2023-08-10 22:51杨生利
科教导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契合高校思政课保障

杨生利

摘要 文章立足深度学习理论,结合高校思政课实际,从设计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路径选择,从健全制度、资源供给、氛围营造等方面为高校思政课深度学习提供基本支撑,加强和提高教师的深度教学意识、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

关键词 深度学习;高校思政课;契合;教学;保障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6.041

“深度学习”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1976年,瑞典教育心理学家、哥德堡大学Marton和Saljo发表了《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该概念首次被引入教育领域。深度学习注重学习的理解性、批判性和自主性,重点强调改变浅层学习,引导学生由符号学习向内涵发掘和意义理解转变、由孤立学习向系统关联学习转变、由碎片化的微观学习向整体性的宏观学习转变、由简单的认知获取向丰富的迁移运用转变,以达到熟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1]。深度学习相关理论与实践符合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要求,将深度学习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内在契合辨析

1.1与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相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导向,以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情感认同转化、实践能力创新为任务导向,把学生培养成努力掌握基本理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理论思维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深度学习是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反思状态、架构体系、应用迁移、思维层次、情景转化和情感状态等目标实现的过程,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相契合。

1.2与双向互动的内在要求相契合

办好思政课,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原则,教师与学生是相互衔接、双向互动的关系,教师是领路人,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增强学生获得感,起主导作用;思政理论的知识、价值、能力要实现转化、塑造、提升,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需要学生来落实,学生是学好思政课的主体。深度学习主张教师通过整合教学资源,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情感冲突、价值观冲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达到“输入”向“输出”的有效转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双主体”的内在要求相契合。

1.3与混合教学的时代特征相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覆盖全体学生,实现深度互动、有助于精准教学,彰显“00后”大学生的个性、帮助教师实时分析、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做到痕迹管理与数据挖掘、共享、交流,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和教师深度教学。深度学习理念最初形成于人工智能领域,在数据挖掘、多媒体学习、推荐和个性化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该理念理应引入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中。

1.4与高阶思维的课程定位相契合

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专题式教学,通过历史逻辑、理论落实、实践逻辑阐释,讲清楚“是什么”;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通过讲中外、讲古今、讲中国特色,弄懂“为什么”;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讲清楚“怎么做”。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3]。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认知思维目标层次由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分别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新,其中记忆、理解属于浅层学习、低阶思维,应用、分析、评价、创新属于深度学习、高阶思维。高校思政课的课程定位决定了该课程教学实践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培养高阶思维。

2深度学习融入思政教学的路径

当前,立足深度学习理论,结合高校思政课实际,找准加强和改进教学的生成路径,帮助大学生在态度、情感和意志方面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增强思政课的获得感有重要作用。

2.1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贯彻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设计深度学习教学目标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确定意识形态目标。意识形态目标是高校思政课的首要教学目标,也是根本目标,要将深度学习理念与意识形态目标相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才能深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理论知识和逻辑方法,并运用于社会实践,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目标才能从一堂课、一次活动转化为规律性、恒久性的教育目标。二是确定育人目标,育人目标是高校思政课不可或缺的目标,是最终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确定深度学习的育人目标就是为当代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美好人生夯实思想、理论和知识基础,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富有朝气活力的时代新人。意识形态目标和育人目标是有机统一、内在融合的,二者相互联系、互为促进。三是研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学和评价起指导作用,通过研读课程标准,吃透课程重难点,明确预修课程与后续课程,了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指定參考书、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对教师建构深度学习课堂、设计教学目标起导向作用。

2.2优化教学内容

一是内容要有理论性。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理论自信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着力点,教学中要满足学生对理论的深度需要,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严密的逻辑性和强大的解释力,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基本观点,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理论逻辑,增强理论“深度”。二是内容要有时代性。高校思政课要适应新要求,根据新目标、新任务,创新教学内容,坚持理论讲授要有时代感,跟进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案例讲授要有时代感,关注时局、时政、时事;情感输出要有时代感,抓住大学生思想、态度、心理;引导转变要有时代感,注意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道德素质、规则意识,增强时代“深度”。三是内容要有针对性。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充分做好学情分析,根据知识特性和群体特性,设计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期待的教学内容,强化供给“深度”。四是内容要有贴近性。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和个人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成长经历、个人感悟,使教学内容更接地气,把理论转化为可行性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更加贴近生活“深度”。

2.3创新教学方法

高阶思维是深度学习的内在要求,与高校思政课课程定位相契合,教学过程中,通过“五步教学法”,实现“深度”学习。第一步,设问要有效。有效设问是思政课教学中最能激发学生思考、发散思维的教学方法之一。设置阶梯型问题,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由感性到理性,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设置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独立精神、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批判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反思能力、创造能力;设置真实性问题,让学生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培养迁移能力。第二步,探究要科学。针对需要探究的问题,通过提出假设、实践取证、验证解释和交流总结等步骤,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归纳论证能力。采用实践教学法,将理论转化为正确认知和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理解理论、运用理论、深化理论;采用案例教学法,选择典型性、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案例,在互动与论证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第三步,建构要系统。建构是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之一,属于程序性知识范畴。要建构“对话课堂”,通过布置前置任务,调动学生的参与主动性,通过创新课程设置、创新课堂环节,实现由“授受”到“对话”的转变。第四步,迁移要积极。迁移是以发展学生深度学习为目标,教学中要通过理论实践化和实践理论化,实现“知―情―意―行”合一,迁移引导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第五步,评价要优化。高阶思维区别于低阶思维,是因为高阶思维能够对学习过程、思维过程进行监控、评价与反思。要完善评价制度,建立线上过程学习评价维度、实践学习评价维度、期末统考评价维度相结合的“三维”评价体系。要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利用移动互联设备收集学生关注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教学解答,“还原”问题真相,实现“深度”反馈。

3制度氛围营造

3.1健全保障体系

高校思政课要取得实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要健全制度、师资、组织保障。一是制度供给上,要健全教师深度教学的考核评价制度、激励制度和同行评价制度,健全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评价制度、动态考核制度、期末评价制度,以制度改革推动深度学习。二是师资配备上,要起到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领军人作用,按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鼓励思政课教师参加教学能力大赛、暑期研修、各类培训,以优质教师资源保障深度教学的落实。三是组织保障上,要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成立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导,各部门联合推动,以坚强组织保障确保深度学习理念、制度、方法等贯彻落实下去。

3.2完善资源供给

一是开发网络思政阵地,基于移动互联技术,建立学习平台。依托慕课、学习通等平台,建设优质网络学习资源;依托中国知网、学习强国等网络学习资源平台,开通思政学习资源库;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平台资源。通过构建多元化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思政课程,激励学生深度参与学习,养成深度学习习惯。二是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立红色教学实践基地、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校际、校地、校企融合基地,让学生走出去,身临其境地感受,潜移默化地践行,加强深度参与。

3.3构建“深度”文化

一是建立课堂深度文化。课堂文化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课堂深度学习文化对学生深度学习意识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深度学习不仅限于高校思政课,而应该应用于各学科、各专业、各课程,高校要形成课堂深度文化,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意识和深度学习能力的形成,以课堂深度文化建设助推思政课教学深度进行。二是构建深度校园文化。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将深度学习纳入其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激励学生深度学习,通过创建深度学习场所,发挥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的师生示范引领作用,形成深度“品牌”,形成良好校风。

4难点与革新方向

深度学习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应继续探索和解决,主要从教师深度教学意识和学生深度学习能力进行加强和深化,不断提升深度学习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实际功用。

4.1教师深度教学意识有待加强

深度学习的主导是教师,教师受既有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影响,践行深度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增强深度教学意识。教师要加强深度理论学习和高校思政课内容学习,提升专业素养;要将掌握的理论知识与思政前沿相结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推动教学改革;要尊重学生理论和实践需求,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深度参与,深刻践行。

4.2學生深度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深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习惯、既有基础和学习能力都会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有必要提高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要加强自主学习,提升“深度”动力,学生要自主明确深度学习的内涵、意义、价值、方法,并与高校思政课丰富内涵紧密结合,以内生动力驱动深度学习;要提升知识整合能力,让思政理论充满血肉和生命感,以知识整合形成价值评判,让理论散发实践光芒,实现迁移转化。

参考文献

[1]范竹发.深度学习视域下思政课知识教学四维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483(4):29-32.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论学习贯彻习近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4-10-09.

猜你喜欢
契合高校思政课保障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推行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 促进电网应急物资保障
短剧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的确定与保护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生态建筑理念和“包豪斯”理念漫谈
探究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