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地区葡萄灰霉病对3 种药剂的抗药性分析

2023-08-11 04:52董莉董文阁刘晓伟刘念
园艺与种苗 2023年7期
关键词:抗药性灰霉病抗性

董莉,董文阁,刘晓伟,刘念

(辽宁省旱地农林研究所,辽宁 朝阳 122000)

葡萄灰霉病是葡萄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侵染引起[1]。该病害主要侵染葡萄叶和果实,葡萄一旦染病后病程发展迅速,在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下几天后即发生落粒和果实软腐,然后果皮表面产生灰色至浅黄色菌丝和分生孢子,较难控制,最终影响葡萄产量、品质[2]。葡萄灰霉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田间温度、湿度条件适宜即可发生,该病害目前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随着药剂使用时间的增长,抗药性问题开始屡见报道。纪明山等[3]报道了辽宁省采集到的番茄灰霉病菌对腐霉利的抗性频率达到70%以上,对嘧霉胺的抗性频率达到100%,而2006 年当地对嘧霉胺的抗性频率仅为17.14%[4]。郝永娟等[5]于2015 年报道了天津地区番茄灰霉病菌对乙霉威的抗性频率为42.86%。

朝阳地区具有葡萄栽培适宜的光热等条件,无霜期短、雨雪天气少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低、土壤适宜,有利于生产优质的鲜食葡萄,栽培方式以露地栽培、温室促早栽培和冷棚秋延栽培为主,每年4—12 月持续供应鲜食葡萄。朝阳地区作为环渤海设施农业种植区的重要组成,有着庞大的设施资源,葡萄种植是当地平衡种植结构、降低设施蔬菜大规模种植风险的有效途径。考虑到腐霉利、乙霉威、嘧霉胺是灰霉病防治的主要用药,3种药剂在朝阳地区的抗性情况并不明确,为了更好地防治该病害,科学选择防治药剂,该文对3 种药剂进行了抗药性频率和抗药性类型分析,为当地灰霉病化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2022 年9—10 月,在朝阳市6 个县市区葡萄种植园收集葡萄果实,采用单菌落分离法在实验室内进行病原菌分离,获得菌样123 份,放于冻存管内,4℃冰箱保存。

1.1.2 供试药剂。葡萄糖;琼脂;K2HPO4;MgSO4·7H2O;HCl;KCl;FeSO4·7H2O;L-天冬酰胺;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日本住友化学株式会社);80%嘧霉胺水分散粒剂(山东绿丰农药有限公司);99.1%乙霉威原药(购于沈阳化工研究院)。

腐霉利和嘧霉胺溶于无菌水内,配置成1 000 μg/L母液;乙霉威溶于适量丙酮后加入无菌水,配置成1 000 ug/L母液。药液保存在棕色试剂瓶内,4℃冰箱保存待用。

1.1.3 供试仪器。电子天平、分析天平、灭菌锅、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冰箱;镊子、打孔器、挑针、培养皿、棕色试剂瓶、锥形瓶、冻存管、微波炉、电磁炉、封口膜等实验室常用耗材。

1.2 方法

1.2.1 培养基制备。

(1)PDA 培养基:将马铃薯洗净去皮,取200 g 切成小方块,加入去离子水煮沸20~30 min,4 层纱布过滤,待滤液降温后,加入称量好的17~20 g 琼脂粉、20 g 葡萄糖,加水定容至1 000 mL,重新倒入锅中煮沸融化,然后分装到锥形瓶中,灭菌锅121℃,灭菌30 min;

(2)asp 培养基:K2HPO4及MgSO4·7H2O 各1 g 分别溶于30 mL 去离子水中,将两者混合后用10 mol/L HCl 溶解沉淀物,KCl 0.5 g,FeSO4·7H2O 0.01 g,L-天冬酰胺2 g,葡萄糖22 g,琼脂18~20 g,加去离子水至1 L,分装到锥形瓶中,灭菌锅121℃,灭菌30 min[6]。

1.2.2 病样采集和分离。在葡萄种植区购买葡萄果穗,装入未使用过的自封袋内,密封带回。25℃放置5~7 d,待病果长出较多孢子后,用灭菌牙签蘸取孢子,采用划线法在水琼脂培养基上培养24 h 获得单菌落,转移至PDA 培养基上培养3 d,切取适当大小菌块放于冻存管内,封口膜封口,放于4℃冰箱保存待用。

1.2.3 葡萄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嘧霉胺、乙霉威抗药性测定。采用最低抑制浓度法(MIC)开展对腐霉利、嘧霉胺、乙霉威3 种药剂的抗药性频率检测,鉴别浓度分别为腐霉利5 μg/mL,嘧霉胺1 μg/mL,乙霉威1μg/mL[7]。将培养基降温至60℃左右时,加入待测药剂,倒入9 mm 培养皿内制成含药平板,每皿倒入培养基7~10 mL。将待测菌样在PDA 培养基上培养3 d 后,用5 mm 打孔器打取菌饼,放入含药平板上,每皿3 个,3 d 后观察生长情况。在鉴别浓度下,能够正常生长的为抗性菌株,不能正常生长的为敏感菌株。计算抗性菌株频率:嘧霉胺用L-asp 培养基,腐霉利、乙霉威用PDA 培养基。

抗性频率(%)=抗性菌株数/总菌株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葡萄灰霉病对腐霉利的抗性

对采集到的123 株葡萄灰霉病菌开展腐霉利抗性频率试验(表1),结果显示,朝阳地区葡萄灰霉病对腐霉利的抗性菌株数为103 株,抗性频率为83.74%,抗性频率最低为朝阳县的57.14%,最高为龙城区的95.65%。

表1 葡萄灰霉病菌对腐霉利抗性频率检测

2.2 葡萄灰霉病对乙霉威的抗性

从表2 可以看出,采集到的葡萄灰霉病菌株对乙霉威的抗性频率为57.72%,抗性菌株数71 株,不同地区菌株的抗性频率不同,其中喀左县抗性频率最低,建平县抗性频率最高。

表2 葡萄灰霉病菌对乙霉威抗性频率检测

2.3 葡萄灰霉病对嘧霉胺的抗性

从表3 可以看出,123 株葡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性菌株数为116 株,抗性频率为94.31%,虽然不同地区灰霉病菌抗性频率不同,但最低抗性频率也达到92.11%,其中建平县和朝阳县采集的菌株对嘧霉胺全部表现抗药性。

表3 葡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抗性频率检测

2.4 葡萄灰霉病对3 种药剂的抗性类型

从表4 可以看出,采集的123 株葡萄灰霉病菌株对腐霉利、乙霉威、嘧霉胺的抗药性类型共有6 种:ProSDieSPyrR、ProRDieSPyrR、 ProRDieRPyrR、 ProSDieRPyrR、 ProRDieSPyrS、ProRDieRPyrS,其中表现三重抗性菌株占比47.97%,双重抗性菌株占比41.47%(RSR 类型31.71%,SRR 类型8.13%,RRS 类型1.63%),单一抗性类型占比8.94%(SSR 类型6.50%,RSS 类型2.44%)。

表4 朝阳地区葡萄灰霉病菌对3 种杀菌剂的抗性类型及分布

3 结论与讨论

腐霉利、乙霉威、嘧霉胺是朝阳市葡萄灰霉病防治使用多年的药剂,多年的药剂选择压力下,病菌极易产生抗药性,及时了解灰霉病菌抗性发展问题,对当地葡萄灰霉病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试验结果表明,朝阳市葡萄灰霉病对嘧霉胺已产生普遍抗药性,对腐霉利的抗药性也达到了83.74%,乙霉威的抗性频率稍低,但也达到57.72%。被检测的123 株葡萄灰霉病菌株表现了6 种抗性类型(RRR、RSR、SRR、RRS、SSR、RSS),其中对3 种被测药剂表现三重抗药性的病菌占比最高,达到47.97%,双重抗性菌株达到41.47%,说明朝阳地区葡萄灰霉病菌对3 种药剂的抗药性发生较为普遍。为更好地防治葡萄灰霉病,保障葡萄产量和效益,建议生产上应减少嘧霉胺、腐霉利的使用次数,使用其他作用方式的药剂进行代替,同时注意轮换用药,不得随意加大药剂使用浓度。

猜你喜欢
抗药性灰霉病抗性
番茄灰霉病巧防治
一个控制超强电离辐射抗性开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澳大利亚谷物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加的原因和管理
莘县地区灰霉病菌对腐霉利的抗药性研究
甲基对硫磷抗性菌的筛选及特性研究
植物有害生物抗药性及治理对策
简述果蔬灰霉病的防治
如何防治棚室番茄灰霉病
甜玉米常见病害的抗性鉴定及防治
葡萄灰霉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