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经取穴针刺法与普通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临床观察

2023-08-12 07:23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5期
关键词:患侧阴阳上肢

王 帆 刘 轶

(抚顺市中医院针灸科,辽宁 抚顺 113000)

偏瘫是中风后遗症的主要类型,患者患侧肌张力异常升高,出现肢体痉挛和明显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易引起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目前西医对中风后偏瘫侧重于对症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对缓解肢体痉挛状态有积极作用,但整体效果仍欠缺满意。中医针刺为治疗中风后偏瘫提供了有效途径,且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好等优点,因此其临床应用日益受到重视[1]。阴阳经取穴针刺法是近些年针刺治疗此病的研究热点,与传统针刺“治痿者独取阳明”相比,阴阳经取穴针刺法更注重平衡阴阳和疏通经脉气血,其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挖掘[2]。本研究旨在比较2 种不同针刺方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效果差异,供临床参考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 年10 月—2021 年5 月抚顺市中医院针灸科收治的78例中风后偏瘫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 组和B 组,各39 例。A 组男27 例,女12 例;年龄49~73 岁,平均(62.03±7.16)岁;脑梗死29 例,脑出血10 例;中风病程1~5 个月,平均(2.46±0.70)个月;左侧偏瘫21 例,右侧偏瘫18 例。B 组男29 例,女10 例;年龄48~75 岁,平均(61.98±7.30)岁;脑梗死28 例,脑出血11 例;中风病程1~5 个月,平均(2.44±0.73)个月;左侧偏瘫20 例,右侧偏瘫19 例。2组中风后偏瘫患者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均衡可比。

1.2 入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1)近期有明确中风发作病史,并出现肢体偏瘫的典型中风后遗症,改良阿什沃思(Ashworth)量表≥2 级;(2)本次入院患者为中风发病2 周后,且病程≤6个月;(3)患者年龄45~75岁,入院时精神意识清醒,沟通理解能力尚可,患者和/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4)患者无肢体残疾、严重躯体外伤或骨折等影响肢体功能的相关病因。

1.2.2 排除标准(1)存在明显认知障碍,无法有效配合研究者;(2)合并严重内科、恶性肿瘤、创伤或急慢性感染等疾病者;(3)入组前接受过其他中医相关治疗者;(4)皮肤局部出现破损溃烂而不宜针刺者;(5)拒绝配合研究或配合度较差者。

1.3 治疗方法由同组针灸经验丰富的针灸医师进行针刺治疗,选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70970,规格:0.3 mm×40 mm 等)。A 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患侧取穴,上肢取肩髃、曲池、合谷、手三里和外关穴,下肢取髀关、足三里、伏兔、丰隆和解溪穴。上述穴位均为治疗中风的常用穴位,穴位常规消毒后刺入,行平补平泻法,操作者拇指和食指持针,左右均匀捻转,频率约每分钟120次,得气后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

B 组给予阴阳经取穴针刺法治疗,患侧取穴,上肢取肩髃、尺泽、臑会、外关、少海和中渚穴,下肢取血海、阴陵泉、三阴交、阴谷、太溪、阳陵泉和悬钟穴。刺入后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每10 min 行针1次。A、B 组针刺均每日1 次,每连续针刺6 d 后间断休息1 d,6次为1个疗程,均持续3个疗程。2组中风对症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均相同。

1.4 观察指标采用改良Ashworth 量表评价2 组的针刺疗效。疗效标准:与治疗前患侧肌张力分级相比,治疗后肌张力恢复正常为治愈,分级降低≥2级记为显效,降低1级记为有效,肌张力分级未下降甚至增加记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采用简化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 评分法评价患侧肢体功能[3]。Fugl-Meyer评分量表总分100分,其中上肢66分、下肢34分,二者相加即为总得分,总得分越高表示肢体功能越好。记录2组针刺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Excel 记录2 组的相关资料,并导入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分别行x2检验、t检验,组内计量资料治疗前后比较行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患侧肢体功能比较治疗后,2 组患者患侧上肢、下肢Fugl-Meyer 评分和总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B 组患侧上肢、下肢Fugl-Meyer 评分和总分均明显高于A组(P<0.05)。见表1。

表1 2组中风后偏瘫患者患侧肢体功能比较 (± s,分)

表1 2组中风后偏瘫患者患侧肢体功能比较 (± 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A组B组t值P值例数39 39上肢Fugl-Meyer评分治疗前25.83±4.27 26.01±4.35 0.003 0.998治疗后37.47±5.011)40.84±5.261)2.897 0.005下肢Fugl-Meyer评分治疗前15.74±3.20 15.82±3.14 0.111 0.912治疗后23.09±3.911)26.10±4.301)3.234 0.002总分治疗前41.57±7.23 41.83±7.71 0.154 0.878治疗后60.56±8.451)66.94±9.311)3.169 0.002

2.2 2 组患者疗效比较B 组总有效率为89.74%(35/39),高于A 组的71.79%(2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中风后偏瘫患者疗效比较 [例(%)]

2.3 2 组患者针刺期间不良反应比较2 组针刺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仅有少数患者出现微量皮下出血,针刺局部呈青紫色,因青紫面积较小,程度较轻,且主诉无肿胀疼痛,无需处理,3~5 d后自行消失。

3 讨论

中风是脑卒中的中医学病名,也被称为“偏枯”“仆击”,最早记载见于《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偏瘫作为中风后主要后遗症,归属于中医学“筋病”和“痉证”范畴,如《五十二病方》记载:“痉者,伤。风入伤,身伸而不能屈……筋挛难以伸”。中医学认为,中风后偏瘫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机体阴阳失调,脏腑气偏,营卫失度,致经脉气血错乱,气血运行失常。标实为风邪乘虚而入,风邪入深,寒热相搏则肉枯,加剧气机紊乱和阴阳失调,经筋气血濡养不足,而诱发筋挛。因此阴阳不调和气血逆乱是中风后偏瘫的病机关键[4]。正如《难经·二十九难》记载:“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指出阴阳失衡与此病的密切关系。同时临床发现,中风后偏瘫患者患侧内侧面拘急而外侧面弛缓,也与阴阳脉气血失衡相呼应,属于阴急阳缓。

针刺是中医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有效手段,在中风后康复治疗中已得到认可。历代以来普通针刺法遵循《素问·痿论》中“治痿者独取阳明”的取穴原则,本研究中A 组所取肩髃、曲池、合谷、手三里、外关、髀关、足三里、伏兔、丰隆和解溪穴均为筋病的常用穴位,依据“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的记载,可知针刺上述穴位具有平衡阴阳、疏通气血之功[5]。随着针刺取穴的逐步演变,阴阳经取穴针刺法逐渐被认可和接受,本研究B 组取穴为肩髃、尺泽、臑会、外关、少海、中渚、血海、阴陵泉、三阴交、阴谷、太溪、阳陵泉和悬钟,从取穴部位来看,体现了太阴、少阴和少阳经的特点,原因是太阴、少阴和少阳经均为多气少血之经,中风发作后患者全身气机逆乱,且上述阴阳经的气机紊乱尤为严重,血运较差。依据《景岳全书》“气中无血,则病为抽掣拘挛”“凡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可知太阴、少阴和少阳经的气血条件与中风偏瘫发作密切相关。故选择上述阴阳经穴位搭配进行针刺治疗,能更充分通畅经络,疏通经脉气血,改善脏腑、筋骨、肉和脉的气血濡养。因此与普通针刺“治痿者独取阳明”的取穴思路相比,阴阳经取穴针刺法在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和气血状况方面效果更佳[6,7]。本研究显示,与A 组比较,B 组在改善患侧肌张力和肢体功能Fugl-Meyer 评分方面均有明显优势,与文献[8]报道相符,也印证了阴阳经取穴针刺法的积极效果。

综上可知,普通针刺和阴阳经取穴针刺法均是中医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特色手段,效果确切,且与普通针刺相比,阴阳经取穴针刺法更贴合此病的病机特点和治疗思路,在缓解患肢拘挛和改善肢体功能方面效果更佳,建议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患侧阴阳上肢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更 正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服药先分阴阳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