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红色基因”融入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以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

2023-08-13 14:10黄聪慧
声屏世界 2023年9期
关键词:范长江传播学红色

□黄聪慧

范长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出色的领导者,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我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范长江新闻奖”就是以范长江的名字命名的。范长江一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在真理面前不计毁誉前途,甚至付出生命,[2]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和革命事业做出了许多卓越的贡献,值得我们缅怀和追思,在2009 年我国政府组织设立了范长江纪念馆,以此纪念范长江。传播学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旨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媒介观,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传媒格局的变化,并利用有效的传播渠道,宣传党的路线、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正能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播学课程思政融入“范长江红色基因”成为传承、弘扬红色精神的必然路径。

“范长江红色基因” 融入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具体路径探析

守正创新,打造具有“范长江红色基因”特色的传播学课程体系。一、传播学“课程思政”的“正”主要体现在课程上。传播学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理应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守传播学学科的主体性与核心价值,坚持以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所设定的既定目标、课程教案中涉及的知识体系为本。这是传播学课程的根,也是传播学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应坚守的“正”。

以近五年传播学在内江师范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实施现状为例,笔者在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期间实施了传播学课程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基本确立了以拉斯韦尔“5W”所界定的研究范围为教学框架,结合传播者、受众、媒介(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效果联系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了解的知识章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方便教学改革以及小组项目制的实施,这些知识章节被打包成“知识包”,这些知识框架或者知识包就是传播学课程的“根”,需要在一学期48 学时和课外拓展学习中完成,期末以5:5 的内容比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且有效的评价考核。实践证明,通过课前课后拓展线上教学资源,课中充分运用对分课堂及案例教学法,考核提高项目制以及个人表现占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学以致用的能力,逐渐开辟出一条艺术类学生学习该理论课程的新路径。以上经过实践的教学课程体系是该课程基于课程目标、结合培养方案和具体学情基础之上,对课程体系摸索打磨的核心体系,是传播学课程思政在该专业实施教学过程中的“正”,思政元素的结合应该基于“正”做“全息融入”设计。[3]

二、传播学课程思政的“新”是对课程内容融入方式的创新。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不论是从红色文化方面还是课程思政融入方面,将“范长江红色基因”融入到具体教学中的文献及实践较少。对于传播学课程而言,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两个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把范长江的人格魅力、人生经历、具体事迹、作品呈现有机融合到课程内容(知识包)、实践内容(项目制)、教学时空与场所(课前课后)等环节形成完整的教学系统,“改变师生传受双方阵容,摒弃强行灌输思政元素的思维,推行项目式、分享式、模拟式的教与学,由师生共同主导完成相关知识的传授、讨论、研究,独立与合作相结合。”[4]在此过程中,将上述提炼的“范长江红色基因”思政元素沉浸式融入在相关的讲(讲授)、查(查阅资料)、做(调研、课件、微视频)、演(课堂演讲、微剧目演出)、论(辩论、论坛)中,此举将为传播学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注入新的血液。坚持范长江红色基因融入传播学课程思政应秉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为教学模式、培养目标等实践路径探索提供了新方向,为培养骨子里和血液里流动着“范长江红色基因”的新闻传播人才注入动力。

融会贯通,拓展“范长江红色基因”融通载体和途径。 传播学的课程体系设计是课程思政实施的载体,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之时,需站在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个人品格(如何做人)、科学观(如何做事)三位一体的目标之上,要实现此目标仅靠特色课程体系的设计还远远不够,为强化课程思政效果、提升“范长江红色基因”融入课程的粘性,作为课程思政实施的具体执行者教师,理应高屋建瓴,以全局、全息的观点去拓展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融通载体。

一、教学载体。在建设传播学课程体系时,要根据课程内容将范长江先生的人格魅力、人生经历、具体事迹、作品呈现进行课程思政内容附着点的凝练,首先通过梳理范长江的人生经历,将其升华为家国情怀(责任与担当),其次是人生经历和品格(如何做人),最后是作品及具体事迹(如何做事),将此核心思政元素自然贯穿在传播学课程内容中。

二、文本载体。除了教学载体,要固化“范长江红色基因”效果,还需通过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文本载体进行链接,如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毕业论文设计等,“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纲领,是教学开展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专业教学标准的各个要素以及具体教学环节,所以将范长江的“新闻理想”“对党和国家的信仰”“非常时期的使命担当”“职业情怀”等植入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是传播学课程思政与专业核心价值的双向融合。“课程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课时分配等细节,这些都是”范长江红色基因“能否持续融入传播学课程的关键环节,也是传播学课程思政效果评估的显性要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制作节目视频,结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将范长江的“专业伦理”“勇于担当”“追求真理”等融入“采、编、播”的毕业设计制作环节,让专业知识与“范长江红色基因”融通实现具体化、可视化。以上文本与学生息息相关,在这些文本中植入“范长江红色基因”,并使之体系化,以此反哺传播学的教与学,使传播学课程思政实施常态化、持续化,传播学课程思政效果可视化。

三、活动载体。活动载体包括主题晚会、团学工作、文体活动等,在这些载体中融入范长江“爱党爱国”“为民情怀”“专业素养”“追求真理”“敢于担当”等红色基因,形式多样,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各种形式的活动能让“范长江红色基因”元素得到显性呈现,让学生以范长江现实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立志成为一位具有远大政治理想、坚定政治抱负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主题竞赛能促使学生以范长江的新闻实践及作品为范例,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范长江那种不畏艰险、深入实际、追求真理、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在学习宣传研究范长江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不断深入领悟范长江的人格魅力、渊博知识、深厚学养、多才多艺、高尚情怀。这些载体形式多样,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为“范长江红色基因”在传播学课程中的课堂实施提供了高效且持久的补充。在这些活动载体中,教师突破教学空间,拓展教学维度,围绕主题展开多形式、多层次的课程思政实践,不仅能充分发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特点,彰显“做”和“演”的独特优势,还能结合区域、地理、院校特色等因素进行综合提炼,形成独具院校特色的课程,逐步形成“一校一特色”“一系一特色”的格局。

同频共振,集合力量壮大“范长江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思政效果。一、调动院内教研力量,“横纵”联动,形成课程思政复合型效果。随着课程思政推进工作的日趋成熟,如何提升课程思政效果成为该领域的焦点,笔者结合学院和课程实际情况,梳理出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横向联动方面:结合学院情况,传播学课程同时在新闻学、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和网络与新媒体四个专业授课,虽授课对象不同,不同专业授课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有一些差异,甚至在讲(讲授)、查(查阅资料)、做(调研、课件、微视频)、演(课堂演讲、微剧目演出)、论(辩论、论坛)中所占比例不同,但授课内容大致一致,与院内同仁研讨课程体系设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课前研讨形成共同协商的“范长江红色基因”材料,课中思政元素提炼上融入“范长江红色基因”,课后以“范长江红色基因”为导向设计课题,考核形式融入“范长江红色基因”。纵向联动方面:结合笔者所授课程进行联动,根据培养方案,笔者所教授的传播学在大一开课,电视节目创意与策划在大二开课,戏剧与影视学在大三开课,这为课程联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在戏剧与影视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该课程在课程设计“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相关表演专题和期末表演项目中融入以“范长江红色基因”为主题的表演片段,在“电视节目创意与策划”课程中,选取“电视新闻节目”策划与创意章节进行“范长江红色基因”专题研讨。通过以上院内横向和纵向的力量联动,为“范长江红色基因”的融入提供持续、常态化的动力,是传播学课程思政融入范长江红色基因体系化、持续化、自我良性循环的有效路径。

二、与学工部门、范长江纪念馆实践基地等紧密配合,在成果导向上同频共振。根据学院情况,范长江新闻学院学工办工作主要围绕教育、管理、服务展开,其形式有会议、讲座、报告、比赛、实践活动等,其中“讲”和“演”的形式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参与度最深的,在每一学期开课前与学工办相关人员沟通学期活动计划,在“讲”和“演”成果形式上进行通力合作,深化“范长江红色基因”融入课程的效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化目的。

以课程章节“传播者研究——把关人”为例,给出紧扣知识章节的课后任务——“非常时期范长江的把关人形象分析”,以学生喜爱的“打卡”形式,要求学生打卡范长江纪念馆,并以视频讲述的形式完成线上专题任务,作为章节课后作业,但不在时间上施压,在本学期平时作业评定前完成即可,以轻松、沉浸、探究式的方式完成实践基地对“范长江红色基因”融入传播学课程的反哺。

“范长江红色基因”融入传播学课程思政的不足

“范长江红色基因”融入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宽度和深度有待提升。传播学课程本身的教学任务量大,理论性强,故而本课题负责人在此前教改过程中根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特性进行了教学内容瘦身、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教学设计,但预留的弘扬“范长江红色基因”的专属章节内容极为有限。因此,如何构建互动性强、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育评价体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范长江的红色文化内化为自身价值观的一部分是需要任课老师不断探索的。

传播学课程在融入“范长江红色基因”方面缺少可参考的范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强调“要把红色资源运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5]。要打造高校的“特色课程思政”,需要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将红色文化资源有计划、有目标、有结构地整合进专业课程教学当中。以笔者所教授的传播学课程为例,范长江是我国新闻传播史上的一面旗帜,更是课程思政中不可或缺的素材,但是如何将“范长江红色基因”融入到具体的课程思政中暂无可以参照的成熟案例。因此,此次传播学课程思政在教学中如何更灵活地运用“范长江红色基因”,形成可持续推进的课程思政体系需要通过实践不断验证和修正。

“范长江红色基因”融入传播学课程思政中存在“学”与“做”不平衡的问题。范长江身上的红色基因足以为新时代青年的政治理想、价值取向、家国情怀及社会责任意识给予指导,向青年人讲解、输出范长江红色文化,符合新闻传播学专业培养德才兼备专业人才的学科培养理念。但目前,范长江红色文化在融入教育教学环节上仍存在着诸多“学”与“做”不平衡的问题。范长江的人格魅力、人生经历、具体事迹、作品呈现有许多融入点,如何更加精炼地提取、巧妙地融合都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结语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从范长江新闻思想、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中提炼出红色元素,以传播学课程的整体课程安排为载体,进行课程思政内容附着点的凝练;充分利用区域特色、院校特色、专业特色,将“范长江红色基因”融入到课程思政当中;以修改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等常规教学手段将“范长江红色基因”以固定的教学内容和创新的教学手段悄然融入到课程中。在兼顾传播学课程教学目标前提下,结合自身课程特点凝聚更多前端和后端的力量,形成联动效应,为“范长江红色基因”持久、持续、高效地融入传播学课程思政提出了落地性措施,赋予传播学课程思政更多内涵,为逐步形成“一校一特色”“一系一特色”的格局添砖加瓦。但由于传播学课程内容繁杂,教学任务重,如何更加巧妙地设置“范长江红色基因”切入点需要持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优化,同时“范长江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思政暂无成熟的操作模式,需要长期的教学摸索才能形成具有课程指导性的体系,笔者以此探索思路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猜你喜欢
范长江传播学红色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范长江生平纪念展在渝启幕
内江市东兴区:挖掘“范长江家风”故事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范长江“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