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短视频解构化特征探究
——以抖音平台为例

2023-08-13 14:10史羽涵
声屏世界 2023年9期
关键词:解构后现代话语

□史羽涵

2023 年3 月2 日,CNNIC 发布的第5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12 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 用户规模达10.31 亿,较2021 年12 月增长5586 万,占网民整体的96.5%;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 亿,较2021 年12 月增长7770万,占网民整体的94.8%。这一数据说明,使用短视频方式娱乐的人数占比很大。[1]可见,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并深刻影响到大众的生活。

西方学者伊格尔顿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中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2]如此看来,新兴的短视频现象似乎与这种后现代风格十分契合。在抖音平台上,一个名为“冷少”的自媒体人,在一众剧情类用户中独树一帜,他的“独门绝技”就是王家卫风格+ 无厘头喜剧,以自带喜感的演员和无厘头的方式解构王家卫电影中的深情片段,呈现出一种反差式的幽默,具有一种后现代风格。他的作品表现的是“后现代”对“现代”的一种批判或超越,反对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和本质主义。

思想家利奥塔指出“叙事实践趋向个体化的微叙事”[3],自媒体以更碎片、真实、场景化的处理手段进行修改、批判、发扬,通过网状式、分众化的方式进行多元化传播,并在这之上建立另一种层面的新叙事。对传统的结构主义而言,后现代的解构主义是在以更无厘头的方式对传统进行拆解,它的出现也可被理解为是人们对待现实所采取的态度,尤其是年轻人对待权威的态度,是一种委婉的抵抗或反叛,而抖音这类短视频平台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场所。事实上,在抖音中像“冷少”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下面将通过调查和案例来进一步分析短视频中所包含的这些具体的解构化表征。

短视频解构化的表征

戏谑调侃。就创作者而言,戏谑和调侃是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在抖音上,有一个话题名为“上班迟到的鸭子”,创作者拍下一只鸭子在画面里跑来跑去,后期用幽默的语言为这只鸭子配音,对因各种原因上班迟到的打工人进行调侃。就受众而言,刷短视频的乐趣更多的来源于对视频的解构化评论。有短视频提到“全球公认的最健康时间表”,网民却在该视频的下面纷纷评论,如“什么时候赚钱”“请告诉我什么时候发工资”,这些带有解构性的戏谑话语令人忍俊不禁。有时创作者还会现身评论区,针对大家高度关注的话题进行回复、讨论,甚至还会形成二度创作。

消解崇高。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短视频创作者,可以将在日常生活中获取的灵感,用犀利或幽默的语言编成段子,将真实的所看所想所感表达出来。有视频提到“上班之后发现生活中80%的痛苦来源于上班,但如果不上班就会有100%的痛苦来自于没钱”“有时我会想,员工努力工作可能就是为了让老板过上更好的生活”。这类作品体现的正是在一些看似严肃的日常中,同样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点或吐槽点,通过带有解构意味的作品,表达对某些“崇高”形式主义的反感和抵抗。用戏谑的语言消解崇高,用嬉笑去掩饰真实而又惨烈的痛苦,恰恰是短视频解构化的一大表征。

走下神坛。自媒体具有网状化、多元化的传播特点,自然更容易引发全民热议。以往每当出现好人好事时,群众往往会给予道德称赞,立为楷模,而如今在充满解构化的短视频平台上,面对这样的先进事迹反而会出现招来许多质疑的声音。除此之外,当某专家提出某观点时,评论区往往会采取消解和调侃的态度来解读。如在一则“专家谈闲置房子出租”的话题中,专家提议低收入者可以把空闲房出租,私家车可以跑滴滴,网民评论道“他觉得再穷也得有房有车”“就是这样一群人给我们献计献策的”“真不知道人间疾苦”等话语。在自媒体时代,很多时候“专家”已失去了原有的话语权威,成为被讽刺和被嘲讽的对象。

碎片化、非线性的表现形式。短视频摒弃了以往的宏大叙事,发展出了一种碎片化的表达方式,采用的是一种非线性的叙事逻辑。如在短视频平台涌现出一大批如“樊登读书”“毒舌电影”“布衣探案”等文化类IP,一部电影、一本书在他们的视频中往往只需要短短的一个或几个视频就得以全面呈现,创作者往往会采用碎片化的表达形式和非线性的叙事结构,突出重点地就其讲解一个大概,满足大众求知又却急于看到结果的心。另外,短视频非常强调吸睛力,一般情况下短视频留住受众的黄金时长是3-5秒,且信息输出要有互动感,如一些新闻或八卦的公众号,将“某事件”“各种圈”中的信息进行整合、编排,用所谓的“你一定不知道的XX”“揭秘XX”等一系列吸睛的题目或表现冲突的片段剪在开头,勾起受众的观看欲望。

短视频解构化的原因分析

对一元主流话语的反抗。 在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已经打破了传统的中心化、一元化的传播模式,这种变化也恰恰印证了斯图亚特·霍尔在《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解码》一文中提出的三种解码模式,从偏好阅读到对立阅读,受众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在逐渐相容与协商。编码者(创作者)将生活中的奇葩现象编辑成语言、文字、声音等符号,再通过抖音等媒介进行记录与传播;解码者(受众)也同样可以用解构的话语发表感受,升华话题的同时增添更多趣味性。此外,自媒体也具有多元化属性,信息传播不再是主流媒体的专利,它将边缘群体弱小的声音放大,用带有解构性的话语对抗崇高和宏大,这也是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巨大压力下的自我排解。《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12 月,20-29 岁、30-39 岁、40-49 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4.2%、19.6%和16.7%,50 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由2021 年12 月的26.8%提升至30.8%。总的来说,20-49 岁的用户群体远超其他年龄段群体。[4]由此可见,青年群体是社交最活跃的群体,短视频等自媒体平台就是他们的“树洞”,解构化的传播环境成为他们自由表达情感、释放情绪的乐园。作为情绪的宣泄口,大众以“非正经”的解构方式对传统权威话语进行反抗,达到宣泄的目的。这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微观展现,也是满足大众在巨大压力下释放情绪、寻找娱乐的心理需求。

资本角逐与阶层差异。 文化渗透一直都是从上层到底层、从文明向落后流动的。“明星同款”成为带货主播激起消费者购买欲的噱头,尤其是小资生活令人艳羡。但据数据显示,使用短视频用户的月可支配收入在“3000-8000 元”的短视频用户超过半数,在这一区间的用户的经济水平可达温饱。[5]大众在追随、模仿的同时,难免会因差距大而出现不平衡的心理,进而出现戏谑解构化的语言。

另外,在短视频的用户中,受教育程度为“大学本科”的用户占比最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阶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收入分配机制在逐渐取代平均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趋于平等化。帕金曾在文章中指出:“个体排斥虽更易为社会成员接受,但其后果与集体排斥是一样的。”[6]多方面因素的差距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教育机会的均等化,也正因如此,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可以根据每个人的社会阶层、文化程度、个人喜好推送与之匹配的信息,当出现与自身阶层不和谐、不匹配的情况时,这些源于阶层差异和错位的传播也会产生解构化现象。

后现代语境下对短视频解构化特征的反思

对主流社会产生冲击。长期以来,主流媒体在传播时常常忽视传受双方的交流,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情感或语言上的偏向、简化等问题,受众在接收信息时会较为被动和排斥。相较而言,自媒体貌似更加注重参与性和多样性,这样独立化、个性化的传播特点意味着个体的表达空间在不断扩展,但随之而来的是碎片化、戏谑化、相对去中心化等现象中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等问题日益凸显。例如,当情绪需要有效宣泄时,去中心化的言论环境极有可能会使传播主体真实表现的态度与在网络环境中以虚拟身份所发表的言论不一致,出现割裂的情况,或是出现选择上的无所适从,盲目发声、引导舆论,缺乏理性思考和解读能力。更有甚者,因过分追求娱乐化,盲目追随热点,不惜侵犯他人隐私,这些都会对主流社会的稳定性、有序性产生不利影响。

对传统的表达方式进行切割。美国科技作家卡尔认为: “我们牺牲了深入阅读的功能,仅仅变成信息的解码者,形成丰富的精神连接的能力被搁置。”[7]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化传播相较于新兴的短视频而言的确缺少娱乐性和吸引力。后现代主义传播信息的非标准化和快餐性,使短视频在某种程度上完美契合了现代人浮躁的心境,客体也在逐渐习惯后形成了“拼图式”的思维模式。长期以往,碎片化的信息会在占用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有限注意,年青群体在原本需要深入学习的年纪则不能完全集中注意,而是浮于表面。另外,创作者深谙受众的真正需求,越发喜欢用碎片的篇幅和劲爆的标题,使大众形成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从而歪曲真相,被人“带节奏”走偏。这样的后果,轻则公共话语环境受到破坏,重则导致民心不稳,削弱了人们对主流思想的认同感。

舆论环境在资本逻辑下遭遇破坏。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相继出现和传统话语权被颠覆,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消费主义在传播领域大行其道,而处于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阶层群体则常常遭到歧视,而这部分群体为了在话语体系中得到更多的关注,获得资本,往往会“另辟蹊径”。比如,一些短视频创作者会通过“暴饮暴食”“挑战道德底线”“炫富”等出格行为和手段在视频或直播中吸引受众对其打赏。还有一些公众号也常常闻风而动,以一种低级趣味的娱乐方式,反映底层民众的媒体狂欢,以此获得更多的转发和关注,取得流量利益。在自媒体监管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将会对整个网络生态造成严重的损害,健康的舆论环境在资本的逻辑下也将会逐步遭到破坏。

自媒体视域下引领后现代传播思潮的发展趋势

民间话语的自留地。自媒体始终与构建个性化、多元化的理想诉求相结合。在传统媒体时代,传播内容相对严谨单调,社会能量流通受阻,普通大众想下情上达存在着极大的限制。如今以短视频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则从技术、传播方式等各方面实现突破,自媒体人用底层群体的思维方式实现信息的快速、多元、互动化传播。在未来的发展中,短视频可以不断强化“自留地”的概念,形成直接高效的虚拟话语空间,同时还可以作为一种舆论监督的工具,让普通大众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在舆论导向中发挥正面作用,保持互联网相对健康的舆论环境。至于这片话语“自留地”,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公平理性,还值得我们不断探索。

多元化融合。多元化的根基是包容性,在当下的新媒体发展背景下,一味地压制并不是有效的手段,反而会制造出更多的“解构文化”。随着短视频内容日趋饱和,短视频的流量红利早已消失殆尽,各种平台都在寻求可以持续向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包容,意味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只有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才能敢于面对外界提出的质疑与矛盾。积极容纳新思想、新观点,拓展更加多元化的领域,这对于发掘更多创作者也将会是一次全新的机遇。伴随5G等技术的成熟普及,在思想文化不断更新转型的现代社会中,如何让大众更多元、更准确、无负担地传播信息,是以短视频为代表的自媒体领域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猜你喜欢
解构后现代话语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还原
解构“剧本杀”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90后现代病症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