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肥牛养殖技术

2023-08-13 05:32高旺李振鹏毛云飞
农家致富顾问·上半月 2023年6期
关键词:精饲料粗饲料体表

高旺 李振鹏 毛云飞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高品质牛肉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加,肉牛养殖产业已经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产业。但很多养殖户在育肥牛养殖管理期间普遍存在着育肥周期较长、饲料利用率低下、养殖管理不科学、疫病高发的现象。针对当前肉牛养殖产业的整体发展现状,需注重加强养殖技术经验的总结,并向广大养殖户积极推广应用高效肉牛育肥养殖技术,以转变传统的养殖管理方式,实现肉牛的高产稳产。

牛舍的规划建造

牛舍要选择在地势相对较高,背风向阳,空气流通,交通便利,水电供给充足,具有一定坡度的地区,不要靠近住宅区,更不能靠近其他牲畜养殖场。牛舍在规划建造过程中应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证结构简单,经济效益相对较好。冬季要注意防寒保暖,做好排湿、排气和通风换气等工作。养殖场内部的牛舍密度布局合理,按照每头牛4~5平方米的空间进行规划建造。一般牛舍高度控制在2.2~2.5米,采用单列式或者双列式的建造方式。养殖规模相对较小的,可以采用单列式的建造方式,单列式的牛舍跨度控制在4~5米,双列式的牛舍内部跨度控制在9~10米。

准备工作

牛舍消毒 育肥牛在进入牛舍前,应该对牛床、墙壁、地面、牛栏、管理用具、饲料槽、饮水槽进行全面清洗、卫生消毒。按照由内到外,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全面冲洗。冲洗干燥之后,再使用清水对饲料槽和养殖管理用具再次进行冲洗,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进行熏蒸消毒。

肉牛品种选择 在发展育肥牛养殖业时,肉牛品种的适用能力、生产能力直接决定养殖周期和经济效益。通常情况下可以选择使用西门塔尔牛、夏洛莱牛、利木赞牛和黄牛杂交生产出来的品种,年龄控制在1.5~3岁,体重控制在200~400千克。这个阶段的牛群食量相对较大,采食量较高,增重较快,脂肪含量相对较少。而对于老龄的耕牛以及不孕的母牛、淘汰的公牛也可以进行育肥养殖,但整体的育肥效果相对较差。育肥牛的品种确定之后,还应该对牛群的外形进一步的观察,要保证所选择的育肥牛精神状态良好,四肢粗壮,鼻镜湿润,眼睛明亮,双耳灵活,对外界刺激反应正常,口直方正,采食欲望旺盛,身体宽且深,体表皮肤松軟有弹性,腰背平整,整体结构较为匀称。

隔离观察 对于新购进的育肥牛,应进行隔离观察,综合观察牛群的采食、粪便、反刍是否正常,确定健康后开展驱虫、健胃处理。结合地区牛常见体表体内寄生虫的发生流行情况,选择相应的驱虫类药物进行驱虫处理,驱虫3天后,每头牛灌服大黄去火健胃散,连续使用2~3天,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功能。

育肥方法

育肥阶段 架子牛育肥养殖可以划分成3个阶段,分别是育肥前期、育肥中期和育肥后期。育肥前期大约为两周,主要是让架子牛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养殖环境,让育肥牛自由采食粗食量,保障吃饱的情况下逐渐减少粗饲料的添加,增加精饲料的添加量,将精饲料和粗饲料混合均匀之后,投喂精饲料应按照由少到多的原则逐渐增加。育肥中期大约为45天,要科学搭配饲料,按照由少到多的原则增加精饲料的添加量,每100千克体重的育肥牛,每天投喂精饲料1.8~2.0千克,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投喂1小时之后让牛群充分饮水。育肥后期阶段要以加速脂肪沉积为主,以精饲料使用为主,精饲料的添加量在整个日粮中占到75%,并适当增加每天饲料的投喂次数。

科学饲料搭配 一般情况下精饲料配方按照玉米72%、豆粕15%、麸皮8%、碳酸氢钙1%、骨粉0.5%、食盐1%、添加剂1.5%、尿素1%的比例进行搭配。为了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功能,育肥牛在养殖管理过程中每周添加一次碳酸氢钠。选择使用黄贮或青贮玉米作为基础粗饲料让牛群自由采食不限制,保证有充足的饮水。随着育肥牛体重的增加,可适当减少粗饲料的投喂量,增加精饲料的使用量。在投喂精饲料前1小时,选择使用清水将其打湿,然后与粗饲料混合均匀后分批次投喂。

加强日常管理 饲料槽、饲养管理用具应该定期清理,保持无异味,确保圈舍内通风良好,冬暖夏凉。北方冬季气候较为寒冷,应注重做好圈舍的防寒保暖工作,确保牛舍内部温度在5℃以上。育肥牛出栏后应闲置两周以上,并进行彻底消毒。另外,肉牛在育肥养殖管理期间应采用栓养育肥方式,根据育肥周期的不同,逐渐缩短缰绳长度,严格控制肉牛的运动,避免能量消耗,且定期做好牛群体表的刷洗处理,促进血液循环,预防体表寄生虫病的流行。

(作者单位:天津市武清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精饲料粗饲料体表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为什么动物可以甩动身体把自己甩干,人类却不能?
如何降低乌骨羊养殖成本?
绒山羊怎样合理搭配饲喂粗饲料
绒山羊怎样合理搭配饲喂粗饲料
粗饲料分级指数在反刍动物营养中的应用
肉牛常用的精饲料及其加工方法
常见喂奶牛的4种错误方法
磁共振病灶体表定位贴及临床应用研究
精饲料水平对育肥山羊玉米苞叶自由采食量及生产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