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的五十年后中国非虚构写作发展趋势展望

2023-08-14 19:24聂雨茉
名家名作 2023年10期
关键词:商业化虚构文学

聂雨茉

一、非虚构写作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一)非虚构写作的概念

关于非虚构写作,学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有学者将报告文学归为“非虚构”这一文类[1];有学者认为非虚构写作等同于非虚构文学,将其划分为完全非虚构、不完全非虚构和仿非虚构类型三类,第一类诸如报告文学、新闻报道、纪实性散文等,第二类诸如非虚构小说、纪实小说、历史小说等,第三类诸如新写实小说[2]。有学者提出,非虚构写作是一种产生于中国土壤的时代文体,广义上它是“虚构”之外一切写作的总和,狭义上它是散文文体里的一种文学样式,其概念小于散文[3]。也有学者提出,非虚构写作是建立在真实事件基础上,采用文学性表现手法加以编码创作出的一种兼具事实与叙事的新闻写作方式[4]。笔者比较认同非虚构写作是一种建立在真实事件基础上兼具事实与叙事的写作方式。

(二)非虚构写作的发展历程

20世纪60 年代,以“非虚构小说”和“新新闻报道”为代表的非虚构创作在美国盛行一时。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根据一件凶杀案创作出的小说《冷血》被认为是非虚构写作的开山之作。而“新新闻主义”主张将文学手法运用于新闻报道中,重视对场景、对话、心理细节的刻画。在这种思潮的引领下,《凯利太太的妖怪》《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等一系列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开始不断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处于新闻学和文学交叉地带的非虚构写作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类型。

1995年,《中国青年报》开设了刊登特稿的《冰点专栏》,非虚构写作开始出现在中国新闻界的视野;2003年,记者李海鹏在《南方周末》发表了《举重冠军之死》一文,被认为是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篇特稿;2007年,我国第一次以“非虚构”为概念推出文本的文学期刊《钟山》将“非虚构文本”设置为固定栏目,并陆续发表了《直面人生的果敢与坦然》《〈敌乎?友乎?〉的前因后果》《万岁,陛下》等文章。

2010年以后,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谷雨实验室、真实故事计划、地平线等一批优秀的非虚构写作自媒体纷纷涌现。当年,《人民文学》在国内首次开设了非虚构写作板块,且发表了梁鸿的《中国在梁庄》,这标志着文学领域的非虚构写作迈出了重要一步。此后,《中国,少了一味药》《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等非虚构作品相继问世,并在文学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收获》《当代》等一大批老牌文学期刊也相继开设了“非虚构”类栏目;首个非虚构写作平台“中国三明治”于2011年3月创立;首届“中国非虚构博士论坛”于2018年1月13日在江苏华西村举行;全国首家非虚构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中国非虚构研究院于2020年12月26日揭牌,首届中国非虚构文艺高端论坛也于同期举行;中国首家全数字英文新媒体“第六声(Sixth Tone)”于2021年10 月 27 日面向全球启动了首届英文非虚构写作大赛[5];北京大学等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非虚构创意写作课程。非虚构写作也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二、当前中国非虚构写作存在的问题

当下,我国的非虚构写作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尤其是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GQ报道、剥洋葱people、地平线等一批依托微信公众号存在的自媒体平台,正在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优质的非虚构作品。但是,随着非虚构写作的快速发展,很多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

(一)优秀非虚构写作者和平台流失问题

一篇高质量的非虚构作品需要经过长期深入的调查采访,这将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然而非虚构写作在当下尚未受到大众的喜爱,作品的投入与发表后的回报也不甚匹配,这就导致大量优秀的非虚构写作者和平台因为内容供需失衡、投入与回报不匹配等问题而逐渐流失。

(二)难以快速变现导致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

非虚构写作因需要经过大量、细致、深入的调查和潜心创作,所以决定其创作周期较长,资本逐利的本质促使投资者在短期内难以获利的情况下做出新的选择,从而导致非虚构创作的准备和开展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影响此类型作品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商业化快速盈利的需求和非虚构的漫长创作周期似乎成了难以调解的矛盾。2017年“ONE 实验室”解散和2020年“正午故事”解散的现实为非虚构写作笼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云惨雾。

(三)非虚构写作的伦理失范问题

要想完成一篇优质的非虚构作品,就需要对社会现实进行长期深入的调查,并细致入微地记录细节,而没有经过专业新闻采访报道训练或是社会调查训练的个体,无论是在完成创作所需的大量信息采集方面还是在创作时保持客观性原则、弱化主观情感对事实的歪曲方面都会遇到重重困难,这也是当下非虚构作品良莠不齐,常常为了博眼球获得流量而抓住社会痛点、罔顾真实原则进行写作,导致伦理失范现象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譬如,没有经受过专业新闻教育的创作者,极有可能对非虚构文学中对人物的信息能够披露到什么程度没有准确的把握。对于非虚构创作的核心之一,“对事实的合理想象”与真实性原则之间的界限没有明晰的概念,这有可能会造成写作者贸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创作,从而违背新闻伦理的后果。

三、新媒体视角下的五十年后中国非虚构写作发展趋势展望

虽然非虚构创作面临着种种问题和挑战,但作为一种逐渐成长并发展起来的重要写作类型,非虚构创作正在慢慢被大众所熟悉和接受,相信五十年后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题材更全面:高速发展的社会为非虚构创作提供了创作素材

当下非虚构文学的创作素材多聚焦于边缘群体和负面社会事件,这样的素材倾向虽然能够体现作者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具有更强的共情力,但也难免有失偏颇。未来五十年间中国必将继续高速发展,市场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将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这一期间,时代发展变迁下个体社会生活的变化、不同群体间利益的对抗、资本扩张带来的阶层分化等种种社会现实都将给予依赖事实进行创作的非虚构文学更多灵感与素材。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进一步扩张,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五十年后的中国民众毫无疑问将会面对更加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信息洪流,那时非虚构文学将会脱颖而出。基于深入调查、追求真实和展现生活细节的非虚构写作,相较于其他“快餐式”的文本能够为读者提供深入认识这个世界的视角和渠道,也能满足受众对信息真实性愈发严苛的需求。而倘若那时的非虚构文学仍然聚焦于边缘人群和负面事件,其产生的信息将会不可避免地走向雷同,无法满足更加猛烈的碎片信息流裹挟下的民众对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的要求,所以非虚构文学取材视角的扩大将会成为一种必然。我们可以预见,五十年后的非虚构文学将会成为记录时代发展变迁的载体和深入观察认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眼睛”,为受众提供内容更广泛、更丰富的优质文本。

(二)媒介多样化:弥补长文本的竞争劣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媒介的革新和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五十年后的非虚构写作必然会采取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对文本加以补充,多维度完成叙事,覆盖读者的所有感官,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相较于其他类型的作品,非虚构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更高,其创作本身也更加依赖社会现实,故而辅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信息无疑是便捷且必要的手段,既能有效增强文本的可读性,又能向读者展示信息源,更好地满足读者对真实性的要求。

未来科技发展的一大方向是集成和互动,将信息生产者和信息传播者相连接的媒体更是在向着集成化、互动化的方向发展。五十年后,媒体很可能已经完成了融合,形成了一个能够承载所有信息形式并与读者进行互动的传播中介,依靠其传播的非虚构作品也会顺应媒体融合而改变自身的文本内容,发挥自身依托社会现实的优势,使其更具沉浸感和代入感,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

(三)创作主体扩大:人人都是记录者

未来五十年,互联网会更加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阅读和表达习惯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互联网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每个人几乎可以零门槛地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加之社交媒体的出现和蓬勃发展,民众的表达欲望变得前所未有的强烈,文学创作群体随之不断扩大,非虚构写作也不例外。非虚构写作强调个人对社会生活细节的深入调查和思考,强调真实性,这使其创作不再局限于专业作家和新闻记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时代变迁的记录者。在五十年后,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互联网技术将高度发达并进一步扩张,开展调查、获取信息将更加便捷高效,同时每个人都可以创办自己的自媒体发表文本,并与他人通过网络交流。显而易见,参与非虚构创作的群体会进一步扩大,从事运营发表非虚构作品的平台也会越来越多,非虚构写作将会从当前的相对小众逐渐走向大众化、主流化。

值得一提的是,新闻写作机器人也是不少科技公司正在研究攻关的方向之一。五十年后的人工智能更加发达,具备储存处理大量信息和深度学习的能力,对人类思维的模仿更加成熟,极有可能会成为未来非虚构文学创作的辅助力量,甚至还可能会成为创作者。

(四)商业化程度提高:故事与IP的贩卖

非虚构文学相对较长的创作周期和商业化之间的矛盾是此类型文学发展中的沉疴积弊。而在未来五十年,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资本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不能实现商业化的作品,因其缺乏资金的支撑和流量的推广,是难以有长久的生命力的。在当下,非虚构文学已经有了商业化的尝试,例如《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一文的影视改编权被卖出,许多专注非虚构写作的平台也会把优质的作品结集成册出版贩卖等。可以想象,五十年后的非虚构文学的商业化程度会更高,同时也将发展得更加成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调查技术和手段将会更加先进,非虚构文学的时效性缺陷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成本也随之降低,而时效性和创作成本问题得到解决后,作为优质文本的非虚构文学将会更加容易得到资本的青睐。同时,五十年后的媒体技术会更加发达,将会非常有利于非虚构作品的影视改编,从而推动非虚构作品IP的贩卖;非虚构文学本身作为“故事”这个推广改编核心的拥有者,有能力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取得主动权,并深入参与文化产品的生产线,再加上走向大众化的文学必将经历商业化的实践,五十年的商业化锻炼时间完全可以助推非虚构文学建立完善、成熟的商业化机制,在保证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开展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基于此创作更加具备真实性和深刻思考的优质文本,同时加强推广宣传,推动变现和盈利,实现非虚构文学在商业化进程中的良性循环。

(五)创作过程更加规范:对伦理失范问题的解决

五十年后,非虚构写作的伦理失范现象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会为非虚构写作的调查和核实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手段,一定程度上降低非虚构写作的门槛,从而出现失实的风险。某次,教育的普及和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受众群体媒介素养的提升,创作者和受众对于新闻伦理和真实性原则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非虚构作品在创作时将会更加规范,受众也能对其是否符合新闻伦理进行监督。同时,能够在信息爆炸时代为人们提供观察和了解社会现实窗口的非虚构作品,将会逐步走向大众化,拥有更广泛的受众和庞大的创作群体,尤其是在文学市场优胜劣汰的自然竞争下,拥有更加完善的信源核实机制和信息采集调查机制的创作者和平台将会在竞争中胜出,高质量的、符合伦理规范的非虚构作品将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长此以往,整个非虚构写作圈的伦理审查机制和信源核实机制都会得到规范,非虚构写作中的伦理失范现象也会大大减少。

五、结语

基于社会现实而创作的非虚构写作,因其更加强调事件和内容的真实性,所以给了人们另一种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并逐渐受到一部分受众的青睐。中国的非虚构写作经历了十余年的探索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相信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五十年后的中国非虚构文学将会呈现出创作题材更加全面、传播媒介更加多样化、创作主体扩大化、商业化程度提高的趋势,并且创作背后的伦理失范问题也会得到有效解决,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猜你喜欢
商业化虚构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虚构的犹太民族?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社会化和商业化思维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