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演进、功能转型和提升路径

2023-08-14 23:02葛高丰
教育与职业(上) 2023年8期
关键词:提升路径

[摘要]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承载着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任,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深化期三个建设阶段,其功能也经历了从实训基地到人才培养、从教师实习基地到教学创新团队、从人力供给到人才孵化、从技术技能积累平台到协同创新中心、从校企合作平台到产业生态组织的转型。新时期需要通过重构产业学院建设目标、定位产业学院产业面向、推动产业学院职能发挥、提升产业学院服务能级、优化产业学院运行机制,深化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演进;功能转型;提升路径

[作者简介]葛高丰(1979- ),男,浙江平湖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质监办主任,副研究员。(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浙江省中华职教社科研项目“多元共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模式研究”(项目编号:ZJCV2022B13,项目负责人:葛高丰)和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绩效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1YJA880021,项目负责人:嵇新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5-0043-07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主线,是提升高职院校适应性和竞争力的有效路径。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是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彰显类型特色、激发办学活力的关键。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本文从历史角度梳理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渊源和产业学院建设政策供给的历史演进,从实践角度探析产业学院的功能转型及其发展路径,并基于现实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设对策,以期为产业学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設的实践演进

(一)产业学院的萌芽期(2000—2012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2002年10月至2004年2月,教育部连续三次召开全国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逐步明确了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指导方针。这里的“产”主要指“生产”层面,明确要求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实际上是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200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首次提出了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这标志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正式确立,也为后期产业学院的出现奠定了重要基础。为更好地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在经济发展较快的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高职院校开始尝试与大型企业集团或者地方政府合作,开启了产业学院的实践探索之路。2006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产集团公司共同建设物流产业学院和汽车后服务连锁产业学院,这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2009年,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开始与当地专业镇合作,按照“一镇一品”的模式,建设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南区电梯学院、古镇灯饰学院和小榄产业学院4个“专业镇产业学院”。

该时期的产业学院就是高职院校基于大型企业集团或地方产业发展对合用的人才和研发、培训的迫切需求,与行业企业在理念、机制、模式、条件(人、才、物、信息等)上形成融合办学的格局,实现互动双赢功能的校企联合体。通过创建“生产实训—顶岗实习”产业学院基地模式,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有效实施条件,提供实战化、规范化与规模化的教学设施与场所,实现了在生产经营实境中教学、在教学中生产经营,打通了产教融合在人才、技术、生产(经营)三个核心要素之间的通道,主要解决的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

但是,该时期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往往局限在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双方的信息和资源交换能力弱、效率低,没有形成稳定的工作机构和运行机制,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低,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还不能适应企业需求,导致企业寻求利益的组织目标得不到满足。

(二)产业学院的发展期(2013—2017年):校企合作教育办学机制的创新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5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总体要求。2014年6月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最早指明“要发挥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自此,企业从职业教育办学的“参与者”变成了“主体”,从政策层面将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予以确立。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开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办学,鼓励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也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改革指明了方向,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形成职业教育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这一时期,高职教育的关注点转向教育机制的创新,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词。产业学院也从自发探索转向政策支持下的自觉实践,无论是数量、空间分布还是合作领域都有了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纷纷依托优势特色专业,与企业合作共建特色产业学院,以此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互动,加强与区域经济的互促发展。产业学院的功能由校企协同育人,拓展到在校学生培养与在职员工培训并举,职前、职中、职后全线贯通,由单一的人才培养供给向员工培训、技术研发、文化输出等服务转变,实现了校企互利共赢、互融共生的价值取向。教育服务功能的拓展,对教师的科技创新研发、技术应用与转化、培训课程开发和发展咨询等能力提出了更大挑战。

然而,该时期教师的服务能力还难以满足“培训师、工程师、咨询师”等深层次社会服务功能的要求,进而导致产业学院在高质量人才与服务的持续输出方面存在困难。造成产业学院与企业对创新人才与技术的核心需求的脱嵌无法构建起二者间的深入链接。

(三)产业学院的深化期(2017年至今):产业学院建设任务的持续深化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深化产教融合作出具体部署,要求“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该文件首次明确提出产业学院建设的概念,是“产业学院”确立的关键依据,对我国产业学院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明确职责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2020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信部办公厅出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质量、校企合作课程、实习实训基地、高水平教师队伍、产学研服务平台和管理体制机制七项产业学院建设任务,标志着产业学院建设进入深化阶段。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强调“国家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标志着产业学院建设从政策提倡层面进入法律规范层面。

这一阶段的产业学院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并开始注重质量的提升,由“传统”迈向“现代”。产业学院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标志性“成果”,有了明确的内涵界定和功能定位,成为推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办学范式。产教融合的深度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开始选择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并以此实现与行业的对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引发的快速职业迭代,迫使高职院校以专业群为单位优化专业结构,全面推动人才培养升级和技术创新,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全方位融合,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依托产业学院,构建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机制,形成各方协同发展的產业生态系统,彻底解决产教融合流于表面、合作机制脆弱等体制性短板,产业学院内涵与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同时高职院校也开始尝试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实践探索,以资本为纽带,实现校企共同育人、风险共担的发展共同体,并通过建立独立法人治理体系,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共治架构。

二、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功能转型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产业学院的功能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战略发展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演进,总体上呈现出从单一到综合、从基础到集成的趋势。

(一)从实训基地到人才培养

产业学院建设伊始,被认为是高职院校在与企业深度合作基础上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是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有效形式。起初,产业学院的建设就是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条件,工学结合模式将实训教学条件创造于实战企业中,既解决了企业提供条件的补偿问题,也解决了如何设计并构建企业实战环境融入教学训练条件的问题,从而克服了以往实训环境中教学训练性条件和实战条件之间的不平衡性矛盾。随着合作深入和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合用需求,企业开始从被动地提供实训条件转变到参与人才培养,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产业学院协同育人的主要形式。一方面,发挥产业学院贴近产业前沿的优势,对接新业态、新技术、新岗位要求,共同制订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共同组建“双师”教学团队,并通过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等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产业学院能够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人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产业案例场景对接,形成校企双元协同育人,达到专业群与产业群精准衔接、人才链与产业链高度匹配。

(二)从教师实习基地到教学创新团队

产业学院的建立可以实现教师与企业的真正零距离接触,将企业实践真正落地,教师通过企业实践,开展技术研发、咨询、培训,参与经营管理,使产业学院成为“双师”培养培训的重要载体,通过教师“企业实践”轮训制度,实现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学校也可以从合作企业聘任具备一定实践岗位经历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产业学院兼职教师,实质性参与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形成产业学院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产业学院将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技能人才组建成专兼结合的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让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融入课程内容体系,共同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和立体式信息化资源,将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工艺流程、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案例引入课堂,通过校企“双导师”和开展“真实项目”教学,实现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将“三教”改革落到实处。在双方合作过程中,会使学校教师的实践技能得到提升,企业人员教学和理论水平得到强化,促进团队成员专业水平整体提升,校企互惠双赢,真正实现人才共享、资源共用。

(三)从人力供给到人才孵化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作为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式,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人才培养标准和企业生产标准、岗位群标准全面对接,将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学校高质量人才供给有机结合,有力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不仅有效填补了产业人才短板,而且优化了区域人力资源结构。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不仅要为企业发展提供新鲜血液——高技能人才队伍,而且要成为学习型组织,为企业策划实施全员培训,从员工能力模型建立到培训体系构建。校企共同开发从新员工、初级经理、中级经理到高级经理的进阶课程体系,满足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企业转型发展与业绩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产业学院实现由传统的“供给导向型”向新型的“需求导向型”转变,同时面向社会搭建起人才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立交桥”,为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红利,推动终身学习型社会和技能型社会建设。

(四)从技术技能积累平台到协同创新中心

人才作为技术技能积累的主体,是所有技术技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也是企业基业常青的源头活水。产业学院通过社会服务载体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将研究成果转换成典型技术解决方案,吸纳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加入教学创新团队,将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把企业典型项目编入教材,通过关键技术技能的积累来反哺教学, 为行业企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形成技术技能积累的良性循环,形成了产业学院技术技能积累机制。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技术技能积累需要适应企业的知识积累和技术能力提升需求, 为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等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依托校企共建的产品开发中心、技术创新研究院、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载体,打造以“产”为需求、以“研”为引领、以“学”为内涵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技艺传承创新,形成科技协同创新与科研反哺教学良性互动机制,实现新技术产业化与新技术应用人才储备同步,最终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五)從校企合作平台到产业生态组织

产业学院最早被定义为校企产学研一体化深度合作、互动双赢的校企联合体。产业学院作为校企共建共享、稳定持续的合作平台,有效推进校企双元育人、产教融合的真正落地,形成了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了互动共赢的校企合作共生发展模式。产业发展按照产业点—产业链(线)—产业集群(面)—产业生态群的方向逐步演化,也使产业发展需求对产业学院的功能发挥产生了变化,进而引发教育组织形态变革。产业学院要成为战略资源的整合工具,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从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的要求看,产业学院从服务企业内部,逐步转向面对产业生态系统,为整个产业集群进行人才赋能和技术创新。将服务延伸到整个产业上中下游的人才需求,开展适应现代产业体系要求的从业者的培养和培训,为产业上下游创造价值、共享收益从某种意义来说,产业学院就是一个利润中心,或者说产业学院就是一个产业级的人才培养、培训与认证中心,面对高质量发展需求,打造产业级人才供应链,为实现现代产业体系转型赋能,实现学校与企业、产业、行业的联动协同发展,构成了一个产业生态组织,实现教育连、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六)从职业培养平台到企业文化组织

产业学院要保持作为教育机构的价值追求,也要吸收企业文化中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培育的文化内核,打造更具包容性的复合型校园文化,形成新型育人环境。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产业学院的重要内容。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将职业素养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并将企业管理模式运用到实训教学中,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中适应行业的工作氛围、工作流程、考核评价,通过多种形式的企业文化进校园,使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让工匠精神厚植于学生内心。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产业学院可以弥补企业文化塑造的短板,帮助企业建立优秀的文化机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产业学院不仅是技术技能学习场所,更是思想交流的场所。产业学院的功能将进一步拓展到探索、孕育和传播商业思想,传播和传承企业文化,提炼和普及商业文明。产业学院为学生和企业员工互相营造企业和学校氛围,就是在传递一种进取创新的组织文化,可以使产业文化、企业文化有效传承和发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理念。

三、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提升路径

(一)以多元需求为逻辑起点,重构产业学院建设目标

产业学院建设涉及学校、企业和行业等多元办学主体,各建设主体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导向、目标群体和属性特征,学校、企业、行业都要协同各建设主体理顺利益关系,协同构建产业学院建设目标,为实现合作共赢目的奠定基础。产业学院建设要以一种更加制度化、体系化和程序化的方式来界定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主体地位,规范二者的职责范畴与行为方式,保障双方合理诉求及应享权益。首先,利用资源优势,实现人才反哺。人才培养作为产业学院的基本功能,学校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在人才需求、能工巧匠、实施设备、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反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训条件和社会服务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性,解决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培养适应社会、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为产业集群提供服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发挥产业学院的“教育属性”。其次,对标企业需求,实现智力驱动。要重视产业学院的“经济属性”,增强“市场思维”,要站在企业视角有效对接企业需求,将其作为企业人才储备的重要方式和利益扩大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指向终身学习,树立生涯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产业学院建设中要树立服务学生“生涯发展”的理念和目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技能提升、专业成长和职业晋升的机会,满足个人对获得优质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及对美好职业生活的向往。让所有人都拥有精彩的职业生活,最终建成惠及全民的技能型社会及实现共同富裕。

(二)以专业群为基本载体,明晰产业学院产业面向

产业学院的价值核心在于围绕产业和产业链布局专业、设置课程、培养人才,并根据产业变化来动态变革自身建设,从而推动学校与产业、区域的良性互动。当前,高职院校正在推进从专业建设到专业群建设,实现服务产业发展的新突破,专业群逐渐成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载体,对产业学院产业面向定位提出新要求。首先,以群建院,顺应产业发展。高职院校要突破以单一专业为依托建设产业学院的模式,利用专业群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优势,与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更好地契合产业形态高度集成化和产业链高度联结性的变化。产业学院要按照“契合产业集群、面向区域产业领域”的专业群建设理念,从专业链整体对接产业链出发,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层次与定位,大力推进适应产业结构变化和技术变革与创新要求的专业群建设。其次,优化配置,发挥聚集效应。产业学院建设要以专业群为载体,融合政、校、行、企、园各方优势资源,吸引行业协会加入,共同推动区域内产业资源、教育资源等的优化配置,形成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资源共享的聚集效应。增强产业学院的集聚能力,以“组合拳”的方式加强对区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切实提高服务产业和区域发展的能力。最后,双向赋能,促进协同发展。以专业群为引领的产业学院是在传统产教融合的基础上,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双向赋能。产业学院建设应聚焦产业发展的前沿方向,以产业对高职院校专业群的需求为出发点,建立与实际需求高度匹配的专业群,实现专业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三)以育训并举为核心功能,推动产业学院职能发挥

产业学院要落实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推动学历教育与人才培训相互融合。在人才培养之外,产业学院要将社会培训作为服务产业的重要功能,把共建产业学院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校企协同。首先,树立全产业链培训服务意识,构建面向全产业链的全方位、立体化培训体系。为产业链员工提供终生学习的平台和系统化的专业培训,通过系统、专业和个性的组织学习方案和服务,满足员工入职、上岗、晋职、素质提升等职业生涯发展的终身学习需求,实现产业价值增值。其次,要探索学分银行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建立学习成果积累、认证和转换制度,推行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课程学习成果与相关的职业技能学分互认,搭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立交桥”。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人才培养、职业培训的融合,打通职业教育、企业人才培养和个人终身学习的通道。最后,产业学院要逐步拓展培训服务对象和范围,将服务对象范围从在校学生、在职员工扩大到全体社会成员,通过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技术培训、文化传承创新和老年职业教育等培训服务,建立全周期、全覆盖、全过程的人力资源服务。

(四)以科教融汇为战略支点,提升产业学院服务能级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进行一体部署,并提出推进科教融汇的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与创新的重视与决心,也指明了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产业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产业学院作为直接面向产业、服务产业的组织形态,要打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壁垒,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链,要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企业技术更新迭代的“中试车间”。首先,要紧紧抓住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两个关键,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或团队,以技术研发、转移为纽带,凝聚产业、学校、社会多元力量,共同开展知识创造、产品开发、技术转移及应用、咨询服务等协同创新活动。围绕产业集群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战略咨询研究,切实帮助行业企业解决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支撑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提升行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满足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需求。其次,通过建立紧密协同、相对稳定、能够激发并促进创新的混编团队,在与产业专家共同开展联合攻关及合作承担项目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同时促进科研反哺教学,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充分、精准的教学资源和场景,形成教学、科研与产业化同步提升的良性互动机制。最后,立足新经济、新业态、新职业的发展需求,优化调整专业设置,推动专业的现代化改革。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更新换代的趋势,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将科技创新要素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五)以內部治理为基本保障,优化产业学院运行机制

产业学院建设主体的多元化、运行模式的多样化、内部结构的复杂化、服务功能的综合化,要求产业学院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构建内外协同、系统整合的现代治理体系,保证产业学院的治理效能提升,促进共同育人、协同创新和共生互赢等职能的实现。首先,要建立独立法人治理体系,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共治治理架构,成立由各办学主体组成的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产业学院院长由理事会聘任,组建独立的管理团队,全面负责产业学院的具体日常运行。其次,要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以理顺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保证学院的正常运行、资金投入、人员配备的有效协同,确保产业学院建设切实推进和可持续发展。最后,要对原有产权结构进行优化,深化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设施、设备和场地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高度契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是产业学院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周红利,吴升刚.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演化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8):65-74.

[2]聂伟.产业学院的理论认知和实践形塑[J].职教论坛,2021,37(9):26-30.

[3]徐秋儿.产业学院: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有效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1):72.

[4]葛高丰,王伟.“三基”一体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9):43-45

[5]陈春晓,王金剑.应用型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发展现状、困境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131-136.

[6]陈子季.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5):3-9.

[7]卢志米.政企校协同技术技能积累平台构建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Z1):16-22.

[8]龚方红,朱苏,徐安林,等.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2):77-82.

[9]段明.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治理模式、问题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6):28-35.

[10]张雪翠,王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创设的价值诠释、运行逻辑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4):13-20.

猜你喜欢
提升路径
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职能的提升路径研究
提升山东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研究
文学修养对播音员主持人的重要性分析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力研究
甘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升路径探究
搭建高效的劳动就业教育平台提升就业管理水平
试论当代大学教师文化素养及路径提升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探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