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2023-08-15 14:50廖能秀
关键词:方言作文情感

廖能秀

作文=生活,这是陶行知先生对小学作文本质内涵鲜明的阐释。小学生要写“真生活”,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看生活、感生活、悟生活、想象生活,借助生活降低写作难度、丰富作文素材、升华作文情感,让作文成为生活写真的舞台,促使学生爱上写作,爱上生活。

一、认识现状,脱离生活的无病呻吟

写作能力要从小抓起,且要让孩子们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感,这是小学写作教学的追求。小学写作教学改革与新课改是同步的,然而呼唤多年的写作教学“追求”,深入现实的小学作文课堂看看教师的“教”,翻阅孩子们的作文,再看一看孩子们课上和课下的作文学习活动,却发现“追求”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如今,几乎每个小学生的案头都摆放着几本关于作文训练的书,可对作文的害怕一点没减轻,一听说有作文任务,就叫苦连天,唉声叹气。作文课上,老师讲得口干舌燥、满头大汗,有些学生仍是抓耳挠腮,面红耳赤,咬着笔杆,憋了半天都写不出几句话,真可谓是作文难、学生怕、老师烦。

出现这样的窘况,应归责于远离真实生活的应试作文束缚。预设的作文命题限定了学生的写作范围,课堂上短暂的时间要求写出真实生活的作文,即便第二天交作文,学生也没有时间深入生活中去发现,到头来只能虚情假意地胡编生活故事。套用《作文大全》中类似的素材,脱离生活的无病呻吟作文,在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认清小学写作教学现状,教师真正需要思考如何让学生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作文,让学生摆脱无病呻吟的写作窘境。

二、体验生活,挖掘写作素材的几个途径

生活是写作不竭的源泉,一节远离学生生活的写作课,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写作是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触摸生活、反映生活、感受生活。写作教学要直面生活,让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1.挖掘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素材

学校是学生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在这里,学生收获了成长中的喜悦,也收获了成长中的迷茫,在与同学、教师的相处中,上演着一幕幕难忘的画面,而这些都是不可复制的人生经历。所以,写作教学前,要多开展积极向上又有趣的班级特色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特色活动中快乐体验,积极积累,再动笔写作就会得心应手。例如,在这学期组织的“游野猪林”(本地的一个小景点)活动中,笔者有序地带领学生观察、拍照、制作音乐相册等。回来后,以“游野猪林”为题,让学生交流游览中精彩、难忘的画面,分享游览中的见闻。真实的生活体验,必然带来洋溢的情感。《你好,野猪林》《野猪林的“野”》《野猪,你在哪里》等一篇篇妙趣横生的作文让笔者忍俊不禁。其次,以“课堂事件”为抓手,也是积累校园素材的平台。“课堂事件”可以是课堂中偶然发生的,也可以是教师特意策划的,是师生共同的经历的,具有现场感,可作为教师开展写作指导的契机。比如,一次在上课时,奶奶来学校找一位学生,在走廊用本地方言说话,声音很大,传进了教室。学生哪还肯听我的讲课,眼睛全转向了走廊,竖起耳朵津津有味地听窗外祖孙的方言交谈。看到这种情况,笔者放下了正在预设的课堂,心想现在的孩子从小讲普通话,不会讲本地方言,甚至听不懂。方言作为一种文化,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慢慢消失,作为文化的传播者,难道不应该做些什么吗?于是,一节“我与方言”作文指导课便应运而生。学生在讲述自己与方言的故事,在用方言的交流中,感受方言的魅力,体悟故乡的情怀。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更具自主性、趣味性、新颖性,表達成了一种欲望。

2.挖掘饱含情感的家庭生活素材

在家庭生活中,有饱含情感的生活化作文素材,殷切的期望……在家庭真实生活中,学生体会了柴米油盐的来之不易,感悟到珍惜亲情的重要。作文时回想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孩子们写作的欲望倍增,有写不完的“情”“爱”“恨”“愁”……因此,写作教学时,不仅要培养学生写日记记录生活点滴、积累素材的习惯,还可通过课堂中的“分享交流”环节,挖掘家庭中发生的或喜或悲的大事、小事,以增加素材的积累。当然,为了丰富学生的写作资源,也可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家庭活动。比如,“今天我当家”“快乐超市购”“厨艺大比拼”……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自然就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3.挖掘新鲜多变的社会生活素材

社会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库,丰富的社会生活,是孩子们不应忽视的写作素材来源。社会生活中的作文素材有美好的,也有丑陋的,教师要注重引导孩子们用“美丽的眼睛”去发现、记录,展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对于丑陋的事物,也要用“美”的眼光看待,从善良的富有正能量的一面进行表达,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开展了审美教育。小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作文素材发掘,需要家长的协助。教师布置作文任务前,要利用班级家长微信群提前与家长联系,将要开展的作文题目告诉家长,让家长配合孩子开展相关作文题目的社会实践。同时,教师要督促学生随家长参加社会活动时要多观察、多思考、多记录、多记忆、多运用,通过大胆到社会中去调查、去实践,发现生活中的“美”,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活他们的思维,进而写出素材新鲜、情感充沛的作文。比如,在“我与方言”主题写作指导课中,笔者先将作文题目发到班级家长微信群,让家长带领孩子走亲访友。然后布置学生向老一辈的人学讲方言的任务,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方言的演变,可以网络查阅资料,也可以采访有关人员。搜集的资料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等多种形式。课堂上,学生的交流非常热烈,在交流中,学生聊起了在社会中讲方言的体会,聊起了与方言有关的趣闻,也聊起了方言正在渐行渐远,一篇篇有深度、有情怀、有故事的文章跃然纸上。

三、描绘生活,掌握写作技巧的策略

1.细致观察,把生活写具体

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针对生活中的某个方面进行观察,但仍有很多学生的文章空洞无物。小学生尚未掌握观察生活的技能,无目的无方向地观察多是无效的,教师要加强学生观察生活的技能培养。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养成“用眼拍摄,定格美好瞬间”“及时把握,录制感人镜头”的观察习惯。就比如特意策划的“课堂事件”——发考卷。发考卷的过程是可控的,可以提供重复观察、分段观察的机会。

(1)发考卷前,引导学生:看到老师手中的试卷,教室里是怎样的气氛,学生的表情怎样?你的心情如何?

(2)发考卷时,引导学生:重点观察成绩好的同学和成绩差的同学拿到考卷时的表情、动作变化。此时,你在等待中,又是怎样的心情?当你听到自己的成绩时,心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3)发完试卷,引导学生:当老师要求同学对这次考试进行反思、交流时,观察学生与平时的发言有哪些不同。

通过指导,学生的观察有了目标、重点,看到的场景也更丰富,作文内容自然就更丰富了。

2.关注语言,把生活写优美

写作不仅是记录生活的印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而这需要作者有深厚的语言功底。每位作者只有用心遣词造句,记录的生活才会让人记忆犹新。那么,怎样遣词造句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某件小事进行简短而精炼地表达,且遣词造句的意思一致,但形式不能相同,可以是同桌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男生与女生……通过多种形式的简短对话,让学生进行对比,对各个句子的表达形式和对真实生活情感表达的真切程度进行体会,较好地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比如,学生听到“游野猪林”的写作任务时的反应,笔者选取了两句意思相近但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子,让学生进行对比。

“耶!耶!耶!”同学们像炸了营地叫了起来。

“耶!耶!耶!”同学们叫了起来。

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表达的差异,感知表达的妙用。

3.走向心灵,抒发生活之情

“写作是享受生活、分享生活,是抒发心灵体验的精神历程”,这是叶圣陶先生对写作的真情表达。真情表达,要围绕具体事物,且要适时适度适量。小学生的作文常会出现大篇幅“薄情”的表达,孩子们可能是为了凑字,也可能是没有真正抓住生活中触动真情的瞬间,以致多种情感平铺直叙融杂在一起,无议、无论的“情不专”情感表达,不能打动读者。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導孩子们抓住最能触动心灵的瞬间情感进行“适宜”地表达,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对于生活中的事件,我们不但要会叙,还得会“议”、会“抒”,而“议、抒”,不必拘泥于一定的标准,而应该是学生独特的感受。只要学生的感受符合生活实际,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如在写“游野猪林”这篇文章时,有的学生不是描写自己游玩时的快乐,表达的却是没有见到野猪的遗憾,对这次游玩地点的选择不满,以及对“野猪林”这个名字由来的质疑……在文章中,你看到的是学生心与物的交响,心与“我”的对话,以及文章的生活之真、情感之真。

综上所述,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感,这是小学写作教学的追求,然而这种写作教学“追求”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怕写作文的情绪依然存在,作文难、学生怕、老师烦的情况没有扭转。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老师直接布置作文任务,学生没有时间深入生活中去发现,只能虚情假意地胡编生活故事,或者套用《作文大全》中类似的素材,就产生了脱离生活的无病呻吟作文。生活是写作不竭的动力和源泉,要让学生借助文字触摸生活、反映生活、感受生活,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让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更有趣和新颖,有了写作素材,写作就不愁了。除了学校素材,还有家庭素材和社会素材,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用“美”的眼光看待,多观察、多思考、多记录、多记忆、多运用,发现生活中的“美”,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活他们的思维,进而写出素材新鲜、情感充沛的作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悟生活,才会让作文焕发勃勃生机。

猜你喜欢
方言作文情感
方严的方言
方言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