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论说的方法

2023-08-15 17:53钟惠琼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3年30期
关键词:宫室孟母方法论

钟惠琼

入乎其内

论说指议论评说,是议论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如果说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论证结构是议论文的骨架,那么论说便是议论文的血肉。因此,在确定好论点、形成完整的议论框架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掌握几种行之有效的论说方法。结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谈谈以下几种论说方法:

一、各有千秋,对比见反差

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说,即通过列举事例形成正反对照,然后加以分析,论证观点。叙述事例时,就两个事例之间或一个事例中正反两种要素的共同点进行比较,叫做类比,如《老子》四章中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其不同点进行比较,叫做对比,如《论语》十二章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论比较的是共同点还是不同点,目的都是揭示事例所反映的意义,进而论证论点。

二、巧用比喻,文采斐然

运用比喻的方法论说,即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意思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这里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人体“四肢”的重要性强调“四端”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巧用比喻,文采斐然。

三、拨开云雾,揭示本质

運用分析的方法论说,即在列举出属性相同或相关的几个事例后,对其进行归纳升华,点明论据所包含的道理,揭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深化论点。如《大学之道》中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一段,在明确了“知止”后,得出“定、静、安、虑、得”,一步步推进。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揭示任何事情都有其本末始终,要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

四、运用反复,论说有力

运用反复的方法论说,即反复强调某词、短语或句子,能够加强论点的说服力,起到强调主旨的作用。如《兼爱》中的“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一段中,墨子为了证明“父子、兄弟、君臣不相爱而致乱”的观点,用了许多笔墨,反复论说,起到强调“兼相爱”的作用。

五、巧用排比,引人入胜

运用排比的方法论说,读起来琅琅上口,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如《兼爱》中的“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一气呵成,写出了“不爱父”“不爱兄”“不爱君”的现象就是“乱”。再如《大学之道》中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运用排比,增强气势,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六、形象直观,事实胜雄辩

运用举例的方法论说,即选取最真实、最可靠、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从而增强说服力,让论点更浅显易懂,并具有权威性和趣味性。如《论语》十二章中“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经》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所说,读《诗经》的好处很多,读《诗经》可以“兴”“观”“群”“怨”。事实胜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自然不言而喻。

文章论说的方法不只上述几种,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归纳和整理,写文章时综合运用多种论说方法,使文章理据充足。

出乎其外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甲]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集》)

[丙]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选自《列女传》)

同是关于学习,以上三则短文是怎样阐述的?各自阐述了什么道理?

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民所苦者非此也,苦于厚作敛于百姓。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

当今之主,其为宫室,则与此异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为宫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之,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赈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也,当为宫室,不可不节。

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冬则冻冰,夏则饰饐,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古之民未知为舟车时,重任不移,远道不至,故圣王作为舟车,以便民之事。其为舟车也,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其为用财少,而为利多,是以民乐而利之。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人君为舟车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邪。奸邪多则刑罚深,刑罚深则国乱。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舟车不可不节。

(选自《墨子·辞过》)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说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

答: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甲]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好奸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选自《宋史论·列传第八十六》)

[乙]若乃于三代留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选自《王安石传》)

朱熹和梁启超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你认同谁的观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宫室孟母方法论
李如圭《仪礼释宫》探析
《西京杂记》宫室苑囿命名研究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孟母断机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新孟母三
孟母断机子虚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