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式现代化抒写乡愁(节选)

2023-08-15 23:52樊良树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3年31期
关键词:故土中国式乡愁

樊良树

何为乡愁?

我们从出生那天起,就站立于故乡的土地,呼吸故乡的空气,聆听长辈讲述的故事,故土陶冶性情,融合成生命的一部分。在从“农业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起承转合中,我们无论置身何处,都会涌起挥之不去的乡愁。乡愁是根,是魂。如同祖辈所栽庭院古树,年深岁久,经冬弥茂,给我们无尽的温暖与激励。(设问开头,点明主题。以比喻写乡愁,表明了它于我们的深远意义。)

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国人对乡土、乡村、乡愁有着浓郁的情感认同。在长期的人与自然协同演进中,乡愁成为民族情感的依凭与精神家园的归宿。中华文明饱经沧桑、历久弥新,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拥有广袤乡土和浓郁乡愁。(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乡愁对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作用。)

就乡土而言,如同费孝通先生所說,“中华民族的家园坐落在亚洲东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太平洋西岸诸岛,北有广漠,东南是海,西南是山的这一片广阔的大陆上”“这一片地理上自成单元的土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立足之地,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也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赋予了纵深广阔的特征。就乡愁来说,以文化人,以文聚人。变动不居的全球化时代,“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保护传承中增进文化认同,保护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点明乡愁“以文化人,以文聚人”的价值和全球化时代下乡愁在传承和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际遇,个人最大的际遇就是国家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势如破竹的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迁徙浪潮扑面而来。与中国现代化相伴随,大批青壮人口涌进城市,为日新月异的“城市中国”挥洒青春汗水。春华秋实,现今的中老年人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迅疾的环境变迁与人口结构变迁。(立足现实社会,点明中国现代化背景下乡愁的处境,也是标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抒写乡愁”的社会背景。)

“日暮乡关何处是?”走过千山万水,记录乡愁,并非易事。或许,“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或许,许多人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失去与故园的紧密联系;或许,川流不息的电子信息挤占我们的空间,“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居然有几分熟悉的陌生。(引用诗句强化乡愁,运用排比增强语势,三个“或许”引领的是当下的社会现实,这也是“为中国式现代化抒写乡愁”的必要性所在。)

一代人的乡愁,沉寂在岁月深处。倘若不能被记录,很难产生共鸣,涵养历史记忆与文化自信。“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从“绿水青山间乡愁”到“笔墨华滋之乡愁”,分布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数百位作者,在人生道路上风雨无阻,以对土地的感恩、对亲人的眷恋,陶冶天地、山水、人物、时空、农事为一体,记录乡愁之辉光。(乡愁能够涵养历史记忆与文化自信,记录乡愁也是记录历史、传承文化。)

“山水有清音。”经珍视文化传承的有心人数易寒暑、贝海拾珍,汇聚成《我们的乡愁》一书。从起首《春雷响》到篇末《独乐寺庙会》,共计314篇。阅览者应之于目,会之于心,向“我们的乡愁”精深奥妙处漫溯。山水知音,乡愁中国。在那里,故土和她的情谊,蔚然矗立,灼灼其华。(运用了比喻,写出乡愁的精深奥妙,亦写出乡愁的勃勃生机。)

阅读清新明亮的篇章,乡愁回声仿佛是一个异乎寻常的所在,山鸣谷应,余音缭绕。这是对家园“故土”的浓厚情感,对“过去”时间的深远追忆,对家国“未来”的衷心祝福。饮水当思源。今天的中国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散落于神州大地的乡愁是祖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乡愁之于过去和未来,正如文化之于守正创新。坚守优秀文化遗产,方能不断创新发展。)

乡愁,体现着中华文脉的绵延,映照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我们的乡愁”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总结全文,再次点明乡愁之于中华文脉、中华民族的作用。)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12月31日,有删改)

◆赏析

文章立足于“为中国式现代化抒写乡愁”,写出了乡愁之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的作用。现代化的中国依然需要我们记录乡愁、守护乡愁,眷恋故土、追忆过去,如此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为中国式现代化抒写乡愁”依然需要守正创新:守乡土中国乡愁之正,创现代化中国乡愁之新。

【汪慧珍/供稿】

猜你喜欢
故土中国式乡愁
中国式民主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故土情
人间故土
回头一望是乡愁
中国式失败
踏遍千山万水 依旧寄情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