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江苏内河港航深度融合转型发展路径

2023-08-15 00:45王宗传
中国水运 2023年8期
关键词:内河航运内河航道

王宗传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港航事业发展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5)

1 江苏内河港航发展现状

江苏河湖密布、内河成网,干线航道四通八达、联网畅通,内河航道里程和密度均居全国之首,共有13个内河港口,其中3 个为国家主要港口,内河航运资源条件得天独厚。

至2021 年底,江苏内河等级航道里程约8791 公里,高等级航道里程约3154 公里,省干线航道达标里程约2419 公里,覆盖全省81%县级及以上城市节点、57%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内河水路货运量6.2 亿吨,内河水路货物周转量2080 亿吨公里,多项指标名列全国前茅。全省拥有内河港口生产性泊位数4539 个、通过能力8.6亿吨、货物吞吐量6.0 亿吨,多项指标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内河前列。全省共有内河水路运输企业共751 家,共有内河运输船舶26725 艘、净载重量2301 万吨,船舶数和净载重量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煤炭消耗量的六成、矿建材料的八成是由水运完成的,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和重要物资保通保畅。近年来,以京杭运河、芜申线、连申线、徐宿连等为代表的一批重点干线航道建设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京杭运河等干线航道沿线建成了徐州港双楼作业区、无锡城郊作业区、淮安港新港二期、宿迁港中心二期等为代表的内河规模化作业区,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这些都为内河港航融合转型发展创造了基础和条件[1]。

对照交通强国建设、高质量发展等新要求,对标先进地区发展水平,对标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要求,江苏省内河航运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在内河港航融合转型发展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①内河港航与沿线产业城市的联动融合不充分,对经济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综合效能需进一步发挥;②内河港口与航道在建设等级及时序等方面存在不协调,省干线航道沿线千吨级及以上码头泊位占比仅1/5,建设匹配性需进一步提升;③内河港航信息互联共享亟待加强,港航融合转型发展步伐仍需加快。

2 新时代对内河港航融合发展的要求

2.1 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带来了新机遇

内河航运是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对充分发挥内河港航内引外联功能、发挥内河港口枢纽和节点作用、强化与内陆及沿海地区高效衔接、提升内外开放服务能力、引导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支撑区域融合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需求更为迫切[2],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内河港航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这对加快补齐内河港航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内河港航融合转型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2.2 加快交通强国建设形成了新契机

党的十九大作出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要求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融合发展转变。加快运输结构调整、推动多式联运发展成为当前交通发展的主旋律,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3]。从长远来看,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优势,推动运输结构调整、大宗物资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是交通强国建设下的长期趋势,也是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这给内河港航融合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2.3 新时代内河航运发展面临着新要求

2019 年,交通运输部在江苏召开全国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强调“做好航道网络化、港口现代化、船舶标准化、统筹江海陆发展等工作,使内河航运有机融入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经济循环”。2020年,交通运输部印发《内河航运发展纲要》,要求“坚持衔接协调、融合发展”“构建经济高效衔接融合的航运服务体系”。《江苏省“十四五”水运发展规划》明确要“构建一体融合的水运服务体系”。迫切需要加快推动内河港航融合发展、转型升级,推动内河航运集约、优质、高效发展,提升在综合运输体系及全社会经济运转中的功能地位[4]。

2.4 新一轮技术创新赋予了新动能

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技术革命孕育阶段,科学技术创新日趋活跃,将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北斗导航、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区块链等高新技术在港口、航道、船舶、运行服务、航行保障及安全监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日益广泛,将带来航运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延伸和重塑,也对港航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输组织模式、治理模式等产生重大影响,这为内河港航融合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和优势。

3 内河港航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3.1 主要内涵

对标典型地区港航融合发展[5],对标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要求,结合相关理论研究[6],总结内河港航融合的内涵,应是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贯穿内河港航发展全过程,以内河航道作为通道、以内河港口作为节点,更加注重双向融合互动和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内河港航规划、建设、服务、信息、管理全要素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推动内河港航全流程、互补性融合,从而产生叠加效应和倍增效应,促进内河港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保障内河运输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内河航运体系,更好地支撑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和服务现代经济体系构建。

3.2 基本特征

内河港航融合包括规划融合、建设融合、服务融合、信息融合、管理融合等要素。就江苏而言,各要素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为:

——规划布局:统一化、全局化、衔接强、布局优;

——基础设施:集约化、网络化、匹配高、适应强;

——运输服务:协同化、高效化、组织优、竞争强;

——港航信息:数字化、标准化、共享化、应用强;

——港航管理:一体化、精准化、流程简、效能高。

4 新时代江苏内河港航融合转型发展路径

4.1 推动规划融合,实现向规划一张图转型

(1)加快港航一体的规划编制。结合国家战略布局、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综合交通物流体系、生态环境保护等新形势新要求,加强港航统一规划、整体布局,启动编制全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提高规划的系统性、整体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2)推进支线航道规划与港口规划融合。组织开展支线航道网规划研究,做好支线航道与港口码头、物流园区、临港企业等有机衔接,解决航道服务产业“最后一公里”。推动各市、县在支线航道定级论证时,加强与沿线港口规划高效衔接。

(3)加强港航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推进港航规划与国土空间的对接,加强与“三区三线”衔接,促进港航基础设施空间资源有效预留。加强港航规划与城镇发展、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水利治理等相关规划的衔接,促进多规融合。

4.2 推动建设融合,实现向建设一盘棋转型

(1)加强港航存量资源整合提升。加强对深水浅用、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港口岸线的清理整治,盘活存量资源。分类整合、归并周边功能雷同的小、散码头,逐步向规模化公用作业区转移,提升港口岸线集约化利用水平。深入推进内河非法码头整治,加快依法取缔一批、规范提升一批内河非法码头,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2]。

(2)提升港航增量资源的匹配度。支持新建码头尽量采用挖入式形式布置,鼓励利用支流河口、汊河航道等建设港口作业区,减少占用内河航道岸线资源。充分考虑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相适应的港口航道等级规模。加大港口和航道建设时序的衔接协调力度[4]。

(3)推进港航建设预留空间及水域。推动港口、航道等级相适应,推动宿连航道等新建航道工程和沿线码头作业区、水上服务区匹配建设,预留进港航道,促进港航融合协调发展。鼓励港口规划建设时,综合考虑航道规划等级及未来需求,可适度超前建设码头等级,保障深水深用和长远发展需求。

4.3 推动服务融合,实现向服务一张网转型

(1)加快内河集装箱发展。依托联通成网的内河高等级航道,按照“五定”班轮运行模式,发展“通江、达海、内联”航线,扩大内河集装箱航线覆盖面,实现“示范航线”向“航线网”转型[7]。引导国际干线船公司在无锡、苏州、淮安等内河港口设立还箱点,成立箱管公司,推动箱源、还箱点资源共享。

(2)大力发展江海河多式联运。完善河海联运体系,开行至连云港港、盐城港、南通港(通州湾)、上海港等沿海港口的集装箱公共驳运支线和河海直达航线。完善江河联运体系,开辟加密至江苏沿江港口及湖北、重庆等长江中上游沿江港口的江河联运航线。完善水水中转体系,加快开行至京杭运河、淮河沿线港口的水水中转航线[1]。

(3)打造港航融合的供应链龙头企业。积极发挥省港口集团、运河公司等企业作用,推进与内河港航企业战略合作,提升内河航运规模化、联盟化经营水平,鼓励联合主要码头企业、航运企业、船货代理企业等,加快打造内河航运供应链体系,推动内河港航企业向全程物流承运人转型[5]。

4.4 推动信息融合,实现向信息一网通转型

(1)建设港航运综合数据库和港航数据平台。以全省港航数据的统一管理、统一交换、统一利用和一数一源为目标,开展港航运综合数据库建设,建立全域数据模型,整合关联数据资源,形成港航“数据湖”“数据仓”。启动港航数据平台的建设,建立数据汇聚、处理、分析和运维平台,与部省涉水部门、市县交通港航机构及航运交易、电子口岸、港口物流等单位实现数据共享,实现港航运内外数据互通,上下数据互联。

(2)建设内河电子航道图和信息化感知设施。推进已建干线航道电子航道图全覆盖,建立干线航道电子航道图数据采集和更新机制,不断完善港口、航道、船闸、桥梁等基础设施图层。推进内河干线航道电子航道图与长江航道图、沿海海图融合,实现电子航道图江海河全覆盖建设目标。加快建设信息化感知设备,统一港航感知设备设施的建设、管理、维护标准。

(3)建设港航融合的运行调度与监测信息系统。开发统一的全省干线航道网运行调度与监测系统,实现基于电子航道图的水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强化标准和接口统一。构建港口综合信息平台,推进现有业务系统内港口岸线资源、港口企业经营、船舶进出港动态报告等数据及功能的整合重构,预留接口与相关服务平台对接互联。加快苏州白洋湾等自动化码头研究与建设,积极推进谏壁、施桥自动化船闸建设试点。

4.5 推动管理融合,实现向管理一体化转型

(1)优化港航管理机制。健全适应水路运输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化跨部门日常协调机制,进一步推进精简环节和优化流程,提升管理、服务效能。优化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养护管理机制,加强在计划安排、资金管控、建设时序等方面的统筹协调、衔接,探索融合发展模式[1]。

(2)加强人才轮岗和交流。加强涉水单位、部门人才轮岗交流,选派年轻人才到相关单位、部门锻炼,完善“上挂下派”、轮岗交流等干部培训机制,通过人才融合促进港航融合发展。鼓励高等院校、港航企业等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共同培养港航物流、多式联运、智能航运等专业综合型人才。

(3)探索投融资模式创新。积极推进内河水运建设融资模式改革,鼓励采用多元化市场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采用“财政+基金”“财政+PPP”“财政+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争取干线航道船闸经营性收费等政策出台,逐步形成内河水运投融资新模式。

(4)探索港航建设模式创新。借鉴欧美或其他发达地区“地主港”模式先进经验,结合内河港口及后方产业发展实际,探索采用港产一体化开发的“地主港”模式。结合内河航道沿线资源条件,探索航道与沿线土地、两岸旅游景观资源等统一开发新模式,提升融合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内河航运内河航道
如何提高内河船舶应急部署执行有效性
新航道
对开发内河航运的建议
内河集散船舱口角隅甲板应力分析
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视角下的航运法治管理研究
内河航运信息服务系统功能架构
内河搜救风险评估模型
基于模糊规则库和证据推理的内河通航风险评价
我国首条40万吨级航道正式开建
我国首条40万吨超大型航道将迎来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