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痉病源流考*

2023-08-15 00:48任鹏鹏李佳萌李文昊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8期
关键词:血虚风邪医家

任鹏鹏 李佳萌 陈 飞 李文昊△

(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产后痉病属产后急症之一,是指产妇在产后发生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口噤不开,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始载“产后痉病”之病因,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专设“产后中风证候”,论述其病因病机、症状及预后。后至宋代,陈自明进一步发挥,在《妇人大全良方》指出产后痉病有刚柔之别,明清时期诸医家在此基础上继承发展,在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方面不断完善,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辨证论治体系。现从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等方面,将有关产后痉病的论述进行整理概括如下。

1 病名

纵观历代古籍,“产后痉病”有“产后病痉”“产后发痉”“产后痉风”“产后类中风痉症”“产后中风痉”等诸多称谓,其相关论述亦散见于“痓”“瘛瘲”“惊风”“破伤风”“风痉”等病中。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其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其后至清代,医家们对本病认识常与产后中风相混,如晋代陈延之《小品方·治产后诸方》载有“产后中风”之名,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沿用上说并提出“产后中风痉”。有学者研究发现《诸病源候论》所载“产后中风”着重突出《金匮要略》产后中风中“病痉”的症状描述[1]。由此可知,当时医家多认为产后痉病属于产后中风的病传表现,盖因产后亡血伤津,外感风邪,风邪不解化热,致筋失所养,发为痉病[2-4]。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妇人中风角弓反张口噤方论第二》进一步发挥,以有汗、无汗将产后痉病分为刚痉、柔痉,其曰“妇人产后血虚多汗出,喜中风,身体强直,口噤,背反张作痉……当察有汗、无汗,以分刚柔二痉”。明代王化贞继承晋隋之说,其《产鉴·痉疾》载有“产后中风”“产后中风痱痉”“产后风痉”等名。至清代诸医家发现产后痉病虽由风邪引起,却与中风之不同,恐庸医害人故特别提出“产后类中风痉”之名,以“类”字示区别,如陈笏庵《胎产秘书·产后类中风痉症》及梅启照《验方新编·妇科产后门》均沿用此名,且陈氏详细描述其病症特点,曰“产后手足搐搦,眼目上视,角弓反张,口眼歪斜,舌喑不语,痰涎上涌,不省人事者,皆由风寒入于腠理,经络不和所致。与中风相类,切不可作风治”。警醒医家谨防误治。此外,亦有医家将产后痉病混淆于“破伤风”论述中,清代沈金鳌对产后痉病及破伤风进行甄别,其《杂病源流犀烛》曰“《三因》言伤寒产后云云者,以痉痓之状,与破伤风症相似而言之,即古人通称痉痓为破伤风之故,非真破伤风一症也”,提出“惟跌磕打伤,疮口未合,贯风而成者,乃为真破伤风”。

2 病因病机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概括本病病因病机为产后血虚、汗出过多、风邪乘袭,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进一步丰富该理论,曰“产后中风痉者,因产伤动血脉,脏腑虚竭,饮食未复,未满日月。荣卫虚伤,风气得入五脏,伤太阳之经,复感寒湿,寒搏于筋则发痉”。至明清时期,孙一奎《赤水玄珠》及薛己《校注妇人良方》等均较为系统地总结了产后痉病之病因病机,薛己曰“产后汗多变痉,因气血虚损,肉理不密,风邪所乘”。陶本学《孕育玄机·汗多变痉》进一步补充七情怒气、湿热内盛之病机,其曰“有气血本虚之人,如产后汗出多而变痉者;或因七情怒气而变痉者;或因湿热内盛而痰涎壅遏经络以作痉者”。可见,气血亏虚,筋脉失养;阴血亏虚,邪客经络;厥阴虚极,虚热生风;脾胃损伤,痰湿阻络均可引起本病,然气血虚弱,筋脉失养为本病致病之关键。

2.1 气血亏虚,筋脉失养 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曰“痉因于多汗,多汗因于血虚,血虚惟儿家为最,以未充也。新产妇人次之,以在蓐也”,指出血虚为新产妇人痉病发生的根本。薛立斋认为“产后发痉,因去血过多,元气亏损……然产后患之,由亡血过多,筋无所养而致”。张介宾进一步指出产后直接失血或汗泻太过、元气亏极而伤经脉津血,尤其以足太阳、足少阴经血液枯竭为主而致痉的机理,其《妇人规》曰“产后发痉,乃阴血大亏证也……然总之则无非血燥血枯之病,而实惟足太阳与少阴主之……而太阳之脉络于头目项背,所以为病若此”。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指出“产后汗出不止,皆由阳气顿虚,腠理不密,而津液妄泄也……如或汗多亡阳,遂变为痉”,倡导“内伤元气,气血大亏,筋无所养,虚极生风”之论。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沿用上说,其曰“产后去血过多,筋无血养,挛急发痉”。顾靖远《顾松园医镜》有相似记载。吴鞠通《温病条辨》明确提出阴血亏虚是产后痉病发生的根本,其曰“汗多亡血,亦如产妇亡血致痉一理。肝主血,肝以血为自养,血足则柔,血虚则强,故曰本脏自病”。

2.2 阴血亏虚,复感外邪 《诸病源候论》载有“体虚邪入,风、寒、湿邪客于筋脉”而病痉之论,其曰“产后中风痉者,因产伤动血脉,脏腑虚竭,饮食未复,未满日月。荣卫虚伤,风气得入五脏,伤太阳之经,复感寒湿,寒搏于筋则发痉”。自此诸医家逐渐认识到风邪致痉的重要性。至宋代《圣济总录》明确提出“论曰产后汗出不止者,亡血阴虚故也……遇风则变痉病,昏冒不知人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继承上说,其曰“夫妇人角弓反张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诸阳之经也”。人之阴阳经络周环于身,若风邪乘虚入于诸阳之经,则导致腰背反折挛急,如角弓之状。宋明期间方书多沿袭此说,如严用和《严氏济生方》、明代《普济方》等。至清代,诸医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产后痉病之病因病机加以完善,如周学海提出“血虚不能成痉”之论,吴鞠通提出“汗多亡血者,本脏自病,汗多亡卫外之阳,则易感六淫之邪”之说等。根据六淫治病特点,除感受风、寒、湿外,热邪亦可引起本病发生,如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认为外感寒、热、湿邪亦能为痉,其曰“而所中有不止于风者,如中乎寒,则筋患紧缩;中乎热,则筋患弛张;中乎湿,则筋患弛缓;犹中乎风,则筋患弦急也,惟所中不止于风”,进一步丰富了外邪致痉理论。

2.3 厥阴虚极,虚热生风 清代冯楚瞻《冯氏锦囊秘录·产后痉病》云“产后血虚,角弓反张,病名曰痉……阴气暴虚,阴虚内热,热极生风,故外现如风假症,实阴血不足,无以养筋所致”。冯氏认为本病为肝血不足,厥阴虚极,虚热生风所致,闵纯玺亦认同此观点,其《胎产心法》云“凡妇人冲脉,为血脉之海。若血脉充足,流畅无滞,气血冲和,则关节清利而无病矣。至于产后劳损脏腑,气血暴竭,百骸少血濡养,多有阴虚内热,热极生风。虽外证如风,实内脏阴血不足,气无所主……诸证类于中风者,或因血气耗损,腠理不密,汗出过多,神无所主,致角弓反张,此乃厥阴虚极”。

2.4 脾胃损伤,痰湿阻络 自宋代以后,部分医家对产后痉病之病因病机认识逐渐完善,如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曰“产后中风,因怀胎时多啖生冷,脾胃受湿,复经乳卧之后,津液内竭……以致风邪乘虚入于足太阳之经”。首次提出本病发病与脾胃密切关系。明代陶本学在《孕育玄机》中提出“或因湿热内盛而痰涎壅遏经络”作痉之机。清代王士维《回春录》载产后发痉案,明确指出病因病机为“乘新产血虚痰滞”。

3 治 疗

总览历代重要医籍相关内容,治疗产后痉病当审机论治,强调扶正祛邪,运用养血疏风、滋阴息风等治法。

3.1 辨证论治 1)疏风散邪止痉:宋代医家著作所载诸多治疗产后痉病之方药,多以疏风驱邪等散剂为主,如《太平圣惠方》中防风散、羌活散、紫石英散、羚羊角散、秦艽散、独活散及麻黄散等,其亦以独活、鸡屎白、竹沥单方单药治疗本病。杨倓《杨氏家藏方》亦以天南星、乌蛇肉、蝎梢、白附子、川乌头尖治疗“产后血虚,中风发作痉状”。现代学者通过复杂网络改进SLPA算法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产后中风方剂及用药,挖掘数据发现防风、独活、羌活等是治疗产后中风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而药物组合多以辛温解表类、息风止痉类等药物配伍为主[5],可见古代医家对产后中风与产后痉病的辨治用药思路较为相似。2)补益气血,舒筋解痉:明清时期,部分医家逐渐从祛除外风的辨治思路过度养血息内风之治法,注重血长而虚风自灭。如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曰“产后发痉……凡遇此证,速当察其阴阳,大补气血,用大补丸煎,或理阴煎,及十全大补汤之类,庶保其生”,并提示医家当察色辨证,其曰“若血燥血枯,津液耗亡者,面色必白而无神,脉息细小,胸膈无滞,神气倦怠,方可用补”。刘全德《考证病源》云“或因产去血太甚,筋无血养,则筋急而牵,令百节强痉者,十全大补主之”。其主要应用补益气血方剂,舒筋解痉。清代喻昌《医门法律》曰“新产妇人,血舍空虚,外风袭入,而成痉病。仲景之所明言,不肖者不顾悖圣,辄称产后惊风,妄投汤药,亦千中千死而不悟也”。可见明清诸医家辨治思路逐渐完善,多在益阴补血基础上配合祛风之品,并强调产后痉病不可一味疏风误治,当注意补益气血。故日本丹波元坚《杂病广要》总结曰“古方重外感,故用续命等药,今人禀受不同”。郑玉坛《彤园医书》结合前人思路,对具体的辨治方药加以归纳,如用八珍汤或加生芪、桂心、防风、苍术,治刚痉;或加蜜芪、肉桂、防风、附子,治柔痉。陈士铎擅用“救产止痉汤”,方中人参、当归、川芎,大补其气血之虚,加荆芥引血归经,使邪不独留,强调倘不补气血,惟是祛风,则血舍更空,风邪直入,则病情危重,不可不慎。有学者研究发现对于气血亏虚、阳随阴脱之危证,程钟龄善以十全大补汤加附子治疗[6],《医学心悟》云“若产后汗多发痉,此内伤元气,气血大亏,筋无所养,虚极生风,藉非十全大补加附子,安能敛汗液,定搐搦,而救此垂危之证乎?”凌德《女科折衷纂要》载有相似论述。汪蕴谷《杂症会心录》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阴虚者用人参六味汤,阳虚者用加参生化汤,或十全大补汤,并提出当大剂量应用补养气血之品,强调“大剂投之,俾真气流转,精血相通,筋脉得以滋润,而恶症始退”。值得一提的是,有学者认为现代产妇多营养充足,身体盛壮,故治疗当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不可一味大补气血,恐助痰生热[7]。3)滋阴息风止痉: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多选用六味丸、复脉汤、三甲复脉三方、大小定风珠等治疗产后痉病亦从此意。吴贞《伤寒指掌》主张以“滋液熄风和络”法治之,陈士铎《辨证录》载有“补虚而风即能出也”之论,周学海《读医随笔》亦有“桂枝葛根主之,产后佐以养血可矣”之论。现代医家沿袭古法,临床用三甲复脉汤治疗产后痉病多有效验[8]。正如明代陶本学《孕育玄机》所述“治各不同,惟宜补血降火,敦土平木清痰”。清代秋田散人《医学说约》进一步完善,强调以脉象论治,其曰“伤寒脉弦急为刚,迟濡为柔。内伤脉沉细为湿,微为气血虚,数为热,滑为痰,须辨之”,并指出“补虚、降火、敦土、平木、清痰、祛湿”诸法,并提示后世医家对产后痉病“勿作风治”。

3.2 针灸推拿 晋代以前,《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虽有提及针灸推拿治疗痉病之论,但有关产后痉病针灸疗法则散见于医案中,值得进一步研究发掘。明代薛己《校注妇人良方·产后虚极生风方论第五》载有其用十全大补汤兼艾灸关元百余壮之法治疗产后虚极生风验案[9]。日本医家贺川玄迪《产论翼·救痉》指出妇人痉病发作时应用足阳明胃经不容穴急救,其云“此小产后,角弓反张者,救之之术……当妇右膝前,俯身左手托妇左肩,以右手大次二指,强按妇不容穴,医仍自退其右脚,以其脚指与膝头着地,后踵承右臀下,而屈折坐,是时就其坐势齐时,两手仍前势以引妇身,使与己身相贴依,而欹卧之,急别使人引伸其两脚”。可为现代产后病的治疗所借鉴。

3.3 养生保健 《普济方》卷三一八云“产后五七日,强力下床;或一月内,伤于房室;或怀忧发怒,扰荡冲和;或因著灸,伤动脏腑。得病之初,眼涩口噤,肌肉抽搐,以渐腰脊筋急强直,似弓反张,不可治”,指出若产后护理不当、房事不节、情志不畅则导致本病发生。李时珍《本草纲目》亦载有“产后洗浴,成痉风,多死”,亦指出产后不慎护理,当风洗浴致痉者,预后不良。有学者研究历代医家[10]总结认为女性产后当谨慎调养,遵循寒温、劳逸适宜原则,注重清洁卫生,保持情志舒畅,可利于产妇身体早日恢复,避免产后痉病。

4 结 语

最新研究发现,产后痉病轻症之脖子僵硬症状在产后妇女孕产疾患症状中排名前十,作为产后疾病高发症状倍受关注[11]。其病理因素及常见证候与内科痉病之气阴亏虚、痰湿、风动、气滞、血瘀[12-14]不尽相同,治疗思路与方法亦独具特色,当在急则泻热存阴、解表通经以治标,缓则滋阴舒筋以治本之内科痉病治则[15-16]基础上,结合产妇体质,同时关注地域医学流派特色辨证施治。

自古以来,中医药对产后痉病的防治经验丰富,因此从源到流梳理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论述,同时与新时代背景相结合,对当今临床精准辨治产后痉病有重要启迪与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血虚风邪医家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血虚体质人群日常调理很重要
风邪伤人速 避风如避箭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血虚≠贫血
血虚≠贫血
宣肺止嗽合剂辅助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风邪犯肺证患者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芪归金蝉方治疗慢性荨麻疹血虚风燥型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