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区农业企业发展路径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

2023-08-17 10:41陈维妮韦国兰
南方农机 2023年13期
关键词:农户农产品农业

陈维妮 , 韦国兰

(1.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6;2.凯里学院,贵州 黔东南州 556099)

农业企业是一种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是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经济单元。农业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能够实现本地资源的农业产业化,还可以为农村地区剩余劳力转移提供新思路。然而,喀斯特地区受特殊地理背景、地质背景、生态背景的制约[1],农业企业发展面临复杂挑战。因此,对农业企业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以贵州省为例,通过对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农业企业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当前农业企业发展现状,探讨喀斯特农业企业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机制,有助于促进农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喀斯特地区农业现代化[2]。

1 农业企业的内涵

农业企业指的是通过合同或订单的方式与农户建立起利益关联纽带,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处理、运输、销售等过程,实现分散农户的产供销和工农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农业企业主要从事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一体化经营,或是一体化经营中的某些中间环节,并通过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分散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类生产性服务[4]。由于资金投入与经营类型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将规模在500 亩以上的经营主体划分为农业企业。农业企业在流转土地时往往要求土地集中连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更能减少相应的管理成本[5]。然而,由于高昂的土地流转成本、农地改造成本以及劳动力雇佣成本,农业企业一般都有着强烈的借贷诉求[6-8]。同时,由于经营规模较大、生产周期和投资链条较长,农业企业只能采用粗放式管理,并且极容易受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影响,因而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9]。总的来说,农业企业仍然是一种机械化程度较高、雇工较多、管理较为规范、容易对接市场、以营利为目的、具有明晰的资本收益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

2 喀斯特地区农业企业发展现状

2.1 喀斯特地区农业企业在农户带动方面

2.1.1 帮助农户实现增收

农户在与企业协作的合作社里务工,为企业带来了劳动力,缓解了企业用工荒。在企业的帮助下农户实现了就近就业,特别是对于年龄在50~60 岁之间的留守农村老人来说,他们大半辈子都在务农,也算得上半个农技专家,在合作社继续从事农业工作能找到自身价值,充实精神生活,减少家庭负担。例如,贵州省贵三红食品有限公司为发展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脱贫,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贫困群众长久致富,通过发展产业的方式全面帮扶贫困村镇发展。按照“一年扶持、两年帮助、三年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领、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一些公司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发展一方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引领作用,在遵义市及周边县区以订单种植的方式,设定保护价回收模式。公司通过对产业品种的统一规范,加强产业基地的技术指导,签订种植收购订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

2.1.2 帮助农户学习新的种养殖技术

凭借先进的种养殖技术,企业能够快速发展,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农户在被企业雇佣工作之前会参加先进的农业技术培训,通过这些培训和后期的实践,农民会学习到更多专业的种养殖技术,这些技术能够促进农户的后续生存发展,使农户能够扩大种植规模,实行现代化种植技术。贵州省贵三红食品有限公司借助贵州省农科院与农户进行技术信息沟通,免费为农户开展培训班,并聘请专家授课,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能,并重点针对种养殖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技术指导。

2.2 喀斯特地区农业企业与各主体利益联结方式

不同的联结企业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效能也有所不同。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主要有4种联结方式,即“企业+合作社”形成订单式生产利益联结模式、“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模式、“种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模式和“村企一体化”利益联结模式。

2.2.1 “企业+合作社”形成订单式生产利益联结模式

通过调研发现,一些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模式是一种订单式生产,企业提供外部销售渠道,与外来收购农产品的商家达成战略协议,双方签署订单;农户根据企业签署的协议种植特色农产品,双方相互合作,达到双赢。企业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能规避销售风险,增加经济利润,农户能安心种养殖,不用担心农产品滞销风险。此外,农户也能从企业处学习更先进的种养殖技术。例如,习水金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青菜和辣椒种植方面发展订单农业,农户根据企业签订的订单合同,进行青菜和辣椒种植,一方面为青菜和辣椒的销售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较好地规避了产品销售风险,使青菜和辣椒尽可能实现按需生产,降低了部分产品滞销风险。

2.2.2 “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模式

公司相较合作社而言,拥有更雄厚的人力资本和经济资本,能发挥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公司通过投资创办基地,提高生产力,提升附加值,带动贫困村镇集体经济发展。例如,贵三红公司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共同发展产业基地,公司负责产业基地品种选择,并以保护价收购基地产出的全部合格产品(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时按保护价收购,市场价格高于保护价时按市场价收购)。公司以扶贫资金的形式,将流转的产业基地的实际面积及金额出资到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该资金作为土地流转户及村集体入股本金。在就业方面,公司采取多种形式,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就业质量。在智力辅导方面,公司借助人才优势开展智力辅导,开展实用技术、生产技能、经营管理等技能培训,提高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帮助结对村群众更新生产生活观念,提高生产技能和生活质量。在基地保障方面,通过发展建设保供辣椒种植基地,以提供种植技术、保底订单收购的形式增加了农户脱贫门路。

2.2.3 “种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模式

一些公司与合作社形成了“种养殖+加工+销售”利益联结模式,双方分工合作,形成互利共赢局面。合作社负责种植作物、养殖牲畜等。企业一方面会将初级农产品直接销往周边大型农贸市场。另一方面通过农产品加工销售,如将青菜、辣椒加工成酸菜和糟辣椒,将羊肉加工成罐头等,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此外,公司与经销商、零售商建立了直接的销售链条,减少了第三方的销售成本。企业形成了“种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产品价值。

2.2.4 “村企一体化”利益联结模式

“村企一体化”即村里注册公司,公司对确权资产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这种“村企一体化”模式将经济建设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统一,形成以公司为主体,以合作社为依托的组织架构。大方县箐口村注册成立了村集体公司——贵州聚合同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下设工程队、运输队、市场营销队、劳务派遣中心。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8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产业规划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并纳入公司统一管理。公司探索建立了“1+N”管理模式(1 个公司N 个股东),村集体和农户的荒山、土地、资产、资金、技术等折合成股金,入股公司。公司对全村确权资产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使用,按保底价对村民农产品收购并进行统一销售。一种方式是用土地和劳动力入股合作社的农户分配方式:所得收益60%作为入股村民的利润分红,30%用于村合作社建设,10%归公司所有;另一种方式是用土地入股而无劳动力参与的农户分配方式,农户占净收益的30%。

3 喀斯特地区农业企业存在的问题

3.1 融资渠道少,融资难度大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农业企业均存在缺少周转资金且融资困难的问题。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难以获得规模化经营效益。一是企业本身收益较少,企业负责人文化水平不高,个人能力有限,无法科学做出发展战略。二是财务管理人员不够专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多数企业未建立内部审核机制,由此导致企业内部资金管理不善,后续企业发展得不到资金支持。三是农业生产性投资回收期长,投资见效慢,公司由于规模小、管理体系不完善,抵押物有限,获得商业银行贷款数额有限,其他的融资方式如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有严格准入要求,而民间贷款存在违约风险大、利率高等问题。四是企业员工多为农村劳动力,风险防范意识较强,不愿意将自己的积蓄投入到企业,与企业未形成紧密的联结,企业在内部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其后续发展受到制约。

3.2 销售渠道单一,抗风险能力差

受公司规模、信息资源、市场拓展能力等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公司农产品销售主要采用传统销售模式,即在乡镇集市上售卖农产品,或是等着商客上门收购,其销售范围窄,销售渠道单一,流通效率不高,交易市场规模小,大部分农产品的销售仍然遵循“生产基地—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市民”的路径,组织化程度较低,辐射带动能力弱,现代化装备水平低,管理不规范,严重阻碍了农产品流通。调研中,部分公司目前农产品主要销往周边省份和本乡镇,其销售渠道单一,销售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差。虽然公司部分农产品有采取订单模式销售,但仍然无法规避农产品滞销问题。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直接导致某公司600 亩白萝卜烂地,给该公司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损失。

3.3 技术服务滞后,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低

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意识,也缺少技术创新能力,无论是种质资源,还是技术咨询,均依靠从其他公司购买。多数企业是由当地农户集资成立,农户缺乏管理企业的经验。农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在农业科技投入上不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少,选聘的科技特派员业务水平不高,缺乏有效的科技指导。一些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的人力、资金不成规模,这不但制约了多元化农业企业的现代化和科技化转型,同时也使得其管理技术长期处于不健全的状态,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农产品生产风险较大,农业技术推广和产品研发较难,加之企业技术服务滞后,更是加大了企业规模种养殖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生产技术指导的需求,比如开展病虫害或疫病防治、新品种引进、对废弃物或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等。缺少专业化农业技术人才,使其生产过程面临严重的技术风险,技术保障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和漏洞,技术服务与生产要求脱节,势必影响规模经营质量效益,造成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

3.4 品牌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足

品牌化程度与企业发展规模密切相关,只有当企业的经营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其产出增加值才会大于投入增加值,企业的单位成本由此降低,才能获得规模效益。企业规模越大,越重视品牌化建设。从调研情况来看,企业一般在当地注册,其规模小,成员少。企业主要以初级加工产品、传统产品居多,精深加工产品较少,无名牌产品,致使公司品牌化程度低,暂未形成品牌效应,市场竞争力不足,品牌知名度低。这个问题是贵州农业产品普遍存在的问题,规模较小的企业还存在品牌推广能力弱的问题,使用公共品牌成本较低,推广企业品牌难度很大。

3.5 劳动力素质低,人才匮乏

目前,受访企业虽然具备了现代的农业组织形式,但是现行规模化种养殖专业服务跟不上。首先,生产经营中严重缺乏具备农业科技、组织运营管理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生产中各方面技术服务主要通过临时聘请人员或依靠种养殖人员原有经验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才多用”人才配备不均。其次,劳动力外流严重。企业劳动力主要来源于本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加之工作条件较艰苦,无法引入优秀技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3.6 农业保险市场不足

一是农业保险种类少、范围小,保险种类不齐全。据了解,油茶、木耳等农作物未纳入相关农业保险项目,农业保险产品的结构设计不合理、细分度不够,导致险种可选性少,无法满足农户的多样化需求。二是部分企业投保意愿不高。调研中一些企业认为买了保险受灾后理赔难以弥补损失,因此投保意愿不高。三是农业保险供给不足。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要承担较高的赔付率,保险公司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性使得其不愿意供应农业保险。

3.7 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农户和企业在操作层面上仍主要停留在土地流转、农产品收购等一次性买断这种简单生产关系上,导致大部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还不是很牢固,很多农户未与企业签订长期的农产品销售合同,发展受到困境。

4 喀斯特地区农业企业发展路径

4.1 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

资金作为企业经营发展“血液”,为确保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企业发展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资金支持,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保障资金充裕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整合企业内部融资渠道。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引导企业投资向重点任务、关键环节倾斜;提高企业留存收益的比例,将逐渐积累的留存收益用于企业生产经营。二是积极利用外部融资平台。通过提升企业自身信用等级,加强与银行金融机构的沟通合作,不断提高企业在银行的授信额度,争取银行机构优惠的商业贷款。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企业的发展。三是争取财政涉农资金。积极关注政府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完善相关手续,申报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及用水用电优惠等扶持企业发展财政资金。

4.2 完善农产品市场销售体系

一是充分利用在线销售平台。企业要坚持与时俱进,善于运用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传统营销渠道和现代营销方式的结合,依托新媒体“网络带货、直播带货”,与京东、淘宝、兴盛优选等电商达成合作,形成线上购买、线下体验的全渠道销售模式。二是积极推进农产品进实体门店。提高农产品的分级分拣水平,促进农产品进大型商超、批发市场。三是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加强与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实行订单生产、订单供应。

4.3 提高企业研发水平

一是通过提高技术研发投入,集中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攻关。二是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激励技术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三是积极对接科研院所,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交流,从合作交流中解决技术上的难点和痛点。四是改善企业自身科研环境,重视科研队伍的建设,积极引进技术团队,培育一批爱岗敬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企业自身科学技术水平。

4.4 强化品牌建设意识

一是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品牌建设的价值以及如何创建品牌、运营品牌。一方面要关注农产品的种植端,向绿色、有机农产品靠近,或者结合当地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积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另一方面要关注农产品市场端的品牌运营,增强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提高农产品的影响力。二是积极加入同类生产企业,发展产业联盟及协会,建立联合联络机制,共同创建品牌、打造名牌,形成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打响品牌知名度,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5 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

一是合理制定培训计划,将技能培训费用纳入年度预算。二是积极对接高职院校,聘请职业素质教育、相关专业技能的老师来进行现场授课。三是积极组织相关业务人员参加当地政府举办的培训课堂和科普讲座。四是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待遇,让引进的人员留得住、用得上。

4.6 加大农业保险推广力度

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农业是弱质产业,其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而农业保险有利于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一是企业要加强与保险公司的沟通联系,了解保险公司保险产品、理赔条件及方式,做到应保尽保。二是介于部分农产品未纳入保险范围,企业应主动向保险公司提出保险需求,引导保险公司针对不同企业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保险方案。

4.7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稳定和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企农双赢的命运共同体,不仅是新时代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更是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企业要练好“内功”,成为企农双赢命运共同体的主导者。一方面,要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圈。龙头企业要主动创新产业组织模式,打造综合运营平台,带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广大小农户各展所长、分工协作,形成共创共享、共荣共生的产业生态圈。另一方面,要健全利益共享机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下,企业要在已有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股权式、合作型等更为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切实提升农民的获得感。

猜你喜欢
农户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粮食日 访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