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的转型与创新思考

2023-08-17 12:18吕艳萍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校报使命困境

吕艳萍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兴媒介的不断出现,媒介融合的趋势与现象愈加明显。新时代新形势对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各高校相继成立融媒体中心,本文主要探讨在微信、微博、校园网、抖音、广播等全媒体全面铺开,高校校报面临诸多困境的情况下,作为传统媒体的校报如何应对时代冲击,进行创新转型,进而实现自身的传播价值和育人使命。

关键词:校报;困境,使命,创新

全媒体时代,一部手机在手,不仅可以满足资讯和消费需求,而且人人随时随地可以成为新闻发布者。这几乎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制作、发布方式,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因而被强烈挤压,纸媒日渐式微,校报也没能幸免。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要求、新挑战,各高校相继成立融媒体中心。如今,在高校校园,微信、微博、校园网、抖音、广播等全媒体全面铺开、竞相发展,原本在校园内占据舆论阵地主导地位的校报几乎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面对新媒体的重重包围,校报应如何应对时代冲击、创新转型,从而实现自身的传播价值和育人使命?

高校校報面临的困境分析

出版周期长,时效性差

在出版刊期上,高校校报以周报、旬报为主,有些是半月报或者月报,相比较于社会媒体,出版周期较长。稿件在刊登之前需要经过审稿、组稿、排版、校对等多个环节,还需经过责任编辑、编审、分管领导等层层把关后,才能够印刷出版。这对于时间就是生命的新闻来说,新鲜的新闻早已变成“旧闻”。在内容方面,校报所刊登的消息、简讯等大多是几天甚至一周之前的新闻,时间上用“日前、近日”等模糊的表述,这样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年轻且高素质的大学生及教师群体快速获取信息、参与互动的需求,导致新闻的价值和可读性大打折扣。

内容单一,版式设计存在视觉弊端

校报作为学校党委的机关报,其内容以学校的各种会议、教学成果、产学研合作进展、师生校园文化活动等为主,尤其是重大活动、各种会议占据大多数版面,所选用的图片也以大场景、全镜头为主,近景、特写等生动有趣的图片相对较少。校报版面中,文字仍然占据绝大多数位置,图片所占比例非常有限,版式风格也相对固定。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固有的权威严肃风格、单一的排版方式,与当下读图时代受众追求新闻阅读快速化、多样化、碎片化的需求格格不入。

高校师生的阅读习惯发生变化。

高校校报的服务群体主要是在校师生、广大校友,读者群相对同质、稳定,且文化素质高、平均年龄低,这是校报的目标受众。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是00后、90后群体,读图、看视频成为他们获取资讯的主要方式。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发生改变,他们了解信息首先想到的是网络、手机等平台,也更习惯于使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方式,报纸已经渐渐淡出了年轻人的视线。

优秀人才匮乏

不少高校的校报划归宣传部管理,校报编辑往往身兼数职,既是编辑也是记者,还是学生团记者的指导教师,还要完成学校融媒体中心的各项任务。所以,对于校报优质内容的生产,编辑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全媒体时代,微信、微博、校园网等网络媒体平台在校园新闻传播上优势突显,不少原校报人品或主动或被动地转战校园网络平台,优秀内容人才的流失导致本属于校报的原创内容平移至校园网络传播平台。

全媒体时代,较报的使命与价值

作为传统媒体,高校校报既具有传统纸质媒体的特点与优势,也具有内部报纸的特殊使命。它的价值和使命不会随着媒体融合的进程而消失,反而成为校报今后转型和创新的出发点和突破点。

权威性

高校校报作为高校党委的机关报,历经110多年的发展,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公信力,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出版要经过责任编辑、编审、主编、宣传部,甚至是学校分管领导的层层把关,这也形成了校报内容翔实、严肃严谨时风格,在广大师生的心目中无疑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重大事件的见证与记录者

高校校报记录着高校的历史和发展,是学校重大事件的见证者与记录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以后,校报会作为一项重要的史料进入档案馆,成为学校历史资料库中的一部分。校报因具有纸质媒体的实物属性,所记录的信息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较强的稳定性,对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观念、价值导向等都具有重要价值,是学校档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思政教育的引路人

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工作的根本任务,而校报在使师生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方面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在办报过程中,校报编辑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党委的决策部署,融入师生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优秀师生的典型事迹中,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感染,实现思政育人的目的。校报的正面宣传对于高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守牢主流媒体阵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媒体时代,校报发展的新要求、新思路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所以,在全媒体时代,尽管高校校园的媒体生态格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校报仍然可以凭借自身优势、价值,在困境中走出—条突破、创新、发展之路。在笔者看来,具体有以下几点:

内容为王,讲好“青科大故事”

无论传播形式如何发展,“内容为王”始终是不变的法则。在日常生活中,师生群体虽然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但归根到底,能够持续吸引读者兴趣与注意力的还是兼具温度、高度、深度等特点的原创作品。所以,难以在时效性、互动性等方面胜出的校报,可以在内容上下功夫,通过深入师生、下沉基层、探访校园等方式获取既能贴近师生生活又具有引导教育功能的报道,满足师生对于原创精品的需求。

一是加强新闻的权威性,深挖细节。一般来说,高校校报具有比较稳定的人才队伍,其编辑往往具有专业的学科背景、经过专门培训,并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度,对文字具有较强的驾驭能力,能够创作条理清晰、生动翔实的精品。这也是校报最大盼优势所在。高校校报要在深度报道、系列报道上下功夫,要针对校园中重大新闻事件中的新闻元素进行深入分析,深挖细节,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推出精品化、系列报道等,用优秀的作品打动师生群体,为推动学校中心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打造品牌栏目。在笔者看来,应充分发挥校报編辑在深度采访等方面的优势,持续推出品牌栏目,增强校报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栏目的设置应该结合学校实际,讲政治、顾大局的同时,以“接地气”的形式,展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成就,报道师生寻梦、追梦、圆梦的平凡故事。如《青岛科技大学报》在2020年学校建校70周年之际,在01版持续推出《校庆70周年》专栏,回顾了学校几度变迁的历史,展现了学校70年办学过程中励精图治、敢为人先的办学画卷。在02、03、04版持续开设了《奋斗者最精彩》《学风建设在路上》《我与老师的故事》等多个品牌栏目,展现学校教职工爱校敬业、大学生奋斗青春的风采。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

三是讲好科大故事。高校校报应该尝试改变原有恢宏、全面的叙事方式,采取用“小切口”的形式,用小故事讲大道理。校报记者、编辑应该善于捕捉校园生活中生动的细节,呈现出有质感的校园故事,进而将家国情怀融入对普通师生的阐述中,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如《青岛科技大学报》2022年推出的我的考研故事、抗疫故事,十大优秀学生、青科好班长风采等,通过报道身边的榜样,在全校师生中营造崇尚榜样、学习榜样、争当榜样的浓厚氯围。

四是师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高校校报每个版面的内容相对固定,新闻报道主要是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会议新闻、领导讲话、工作交流等内容比较多,对与师生密切相关盼焦点、难点及校园文化热点等涉及相对较少。笔者看来,校报应该更多地关注校园文化热点,比如,可以适时推送大学生就业、考研资讯,分享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应对方式、面试求职技巧攻略,公共课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的学习经验等,这既是与大学生群体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实用信崽,也能产生与师生同频共振的良好效果。

创新设计,增强可读性

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迭代升级,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新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图像化、直观化、便捷化的读图模式深入人心。高校校报要适时调整以往庄重严肃的排版风格,多采用生动活泼的版面设计,增加风格多样的图片数量、质量,来吸引年轻群体的注意力。比如在学校的重大节日、重要节点到来之肘,采取专版、专刊、专栏“三专”的形式,以大事件为主线,捕捉生动有趣的特写图片,采用多彩、活泼、大胆的排版形式,对重大新闻、专题采取立体化、全方位的呈现,以此来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如《青岛科技大学报》在每年元旦、迎新、毕业、教师节等重要节点都会以专刊或者专版的形式出版,以红色、绿色、橙色等鲜艳的颜色作为底色、标题、框线,选用多组特写照片,不仅传达出节日的喜庚祥和,也给全体师生带来热情澎湃之感。

错位竞争,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在如今的高校校园中,棱报、广播、校园网、微信微博、视频号等多种媒介竞相发展,校报可以与新媒体在内容上实现共享互补、错位竞争。在学校的中心工作、重大活动、重要事件、重要节点,校报不缺席、不失语,在做好新闻报道的同时深入挖掘细节,讲深度、讲力度、讲温度,弥补与微信、微博、视频号等新媒体形式”短平快”的差距。校报应该充分运用新媒体形式,通过创建电子版、手机版等形式开拓全新的传播渠道,并通过网上留言、交流反馈等不断更新、调整内容,激发校报在全媒体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推动校园内各种媒体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高校媒体格局。

提高校报采编人员的素质水平

传统纸媒逐渐向全媒体转型的同时,打造全媒体从业人员也理应成为新传播业态下高校校报人才培养的方向。新媒体来势汹汹,校报从业人员应在保持原有严谨细致工作态度的同时,不断更新观念,改变固有的工作和思维方式,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领域,开拓视野、增强本领,从单纯的报纸编辑向融媒体编辑转型。思想上,张开双臂拥抱新媒体,将新媒体先进灵活的传播方式、版面设计理念等为我所用,行动上,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主动学习、创新思维,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成为既能胜任高校校报工作又能为学校新闻宣传、患政育人等贡献力量的复合型人才。

壮大学生记者队伍,发挥校报的育人功能

新闻是高校校报的本色,育人是其底色。我们要将育人融入办报的全过程,使校报成为学生记者成长的土壤。多年来,《青岛科技大学报》一直把学生记者的锻炼与培养当作—件大事来干,成立了学生通讯社。校内,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在采访、写稿、摄影等方面定期开展培训,不定期邀请校外媒体的资深记者、编辑做专题培训。经过历练的学生收获很大、成长很快,不少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专业的记者、编辑,校报也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发挥其育人的功能。

综上所述,在高校融媒体环境下,校报要扬长避短,规避时效性不强、互动性差、版面受限、吸引力不足等劣势,从内容、版面、人员等多方面进行改变,在打造精品、讲好故事上深度挖掘、彰显特色,在与新媒体的错位竞争中彰显自己的价值,传播正能量,走出具有青科大特色的高校校报转型之路。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猜你喜欢
校报使命困境
困境
融媒体背景下大学校报生存浅议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新形势下做好基层党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新形势下高校校报舆论引导困境及解决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