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散文与创意写作、叙事学术

2023-08-17 09:06张华
美文 2023年15期
关键词:李敏维克学者

张华

张 华  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出版《伯明翰文化学派领军人物述评》《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阅读哈佛》《全球伦理读本》《跨学科研究与跨文化诠释》《对外汉语:理论与实践》《人文学术:东方与西方》《东学西传:国学与汉学》《文化与全球化》《国际中文教育散论》等著作。

大约十五年前,有几位到香港中文大学和道风山作中短期访问的学生回来告诉我,说是香港的大学普遍开设了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课程,他们强烈建议在自己学校的中文系或英语系也开设这一类课程。其实,更早些年我在美国哈佛大学读书的时候就听说过这个术语,它应该起自 20 世纪 30 年代盛于 60 年代,至今已成为一个相当完善的课程系统。

2019年7月14日,北京林业大学在学研中心成功举办第二届英语自然文学与生态批评高端论坛。会间,与来自美国爱达荷大学的著名生态批评理论家斯科特·斯洛维克(Scott Slovic)教授交流时,除了确定我指导的一位博士研究生李敏将他作为研究对象,写一部《斯科特·斯洛维克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的博士论文,随后像李玉婷出版《帕特里克·墨菲生态批评理论研究》一样予以出版之外,斯洛维克教授与我们谈论最多的居然是创意写作。他说,尽管美国的创意写作兴盛于20世纪 60 年代,但直到现在仍然“强劲”和“火爆”,这是因为它的系统性很强。中国的文学专业也在鼓励创新,完全可以以创意写作教学和研究作为突破口。一个生态批评理论家,为何对创意写作如此兴趣盎然?是这次交流留下的一个疑惑。

最近,通过阅读李敏博士论文的一个章节,解开了这个疑惑。事实上,斯洛维克教授对创意写作的兴趣,与美国自然文学(Nature Writing)的传统以及美国文学界对生态批评的理解是密切相关的。多数美国学者是从文学作品层面理解“生态批评”的,认为“生态批评”是源于 17 世纪盛于19 世纪的美国自然文学的一个当代发展阶段,是自然文学内容和主题集中关注生态问题的文学表达。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此文一改过去自然文学的写作传统和风格,将笔触直指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批评”了造成生态危机的人为根源等。如果沿着这样一條线索或思路去探讨斯洛维克教授对自然文学传统的继承,再结合他坚持的“叙事学术”主张,就非常容易理解他对创意写作的热衷了。

所谓“叙事学术”,顾名思义就是用叙事的方式讲学术,用文学的语言谈理论。根据李敏的观察和研究,斯洛维克教授在《生态批评:讲故事、价值、交际与联系》一文中曾经说:生态批评家应该讲故事,也就是说,将文学文本作为服务于我们“在外面的世界”的生活的语言来加以亲近。我们不能让自己的学术研究退化为一种干枯的、知识分子的高级游戏,毫无活色生香可言,根本脱离了实际经验。而是要去迎接世界和文学,找出两者的关联及交叉的部分。在说故事的过程中分析、解释文学——或者讲述你自己的故事,然后再展示出与世界的接触是如何塑造你的对于文本的反应形式的。王诺则对此概括道:叙事学术指的是将学者个人的现实生活经验与其对文学文本的研究性阅读经验相混合的写作方法,是在学术论述中有机地融入具有叙述性、形象性的感受描述的写作策略,使之不仅影响学术圈内的专业人士,也影响学术圈外的普通读者。这立刻让人想到《美文》所始终倡导和坚守的“大散文”理念,作为非虚构文学作品的美国生态批评和叙事学术,与《美文》的大散文理念不谋而合,这意味着世界文学的相通性、普遍性和共同性。

学者陈学超曾在阅读散文家穆涛的作品《我们的观念开始转变了》之后评论道:散文作家和学者,均为文人雅士,理应融通不隔;余八十年代曾力倡“学者散文”“作家散论”,除几位当代文论家和作家应和外,和者寥寥。当下教授不写诗文,作家少有问学,差矣。盼亦文亦论,创作精彩文字!此论,其实也与斯洛维克教授的叙事学术不谋而合也!

(责任编辑:庞洁)

猜你喜欢
李敏维克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我体内的DNA好好的,怎么就需要修复了
学者介绍
Special Homework 特殊的家庭作业
福维克 呵护家庭健康
福维克 服务致远
学者介绍
福维克重拳出击
Discussion on James Joyce’s The D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