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2023-08-19 05:56闫书书
南方农机 2023年14期
关键词:文明农民生态

闫书书 ,房 艳

(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决条件。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应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当代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进入新时代,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瞩目成就。但由于我国农村生态治理情况较为复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因此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非常有必要。

1 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有助于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促进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满足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农民在社会发展中的获得感。因此,加快推进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1.1 有利于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乡村振兴力求实现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涉及某一方面的振兴,而且是对农村地区全方位、多领域的建设和提高,毫无疑问也包括生态方面的振兴。生态振兴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发展绿色农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和修复农村生态系统三个方面[2]。农村生态振兴要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理念,突出农村地区独特的自然优势,着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强对农村生态系统的保护,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因此,在农村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必然选择,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念,转变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跨越以牺牲可贵的“绿水青山”去换取暂时的“金山银山”的传统消耗性利用发展阶段,推动农村地区产业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宣传勤俭节约、保护资源等理念,让良好环境助力农民增收,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在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方面的重要作用。

1.2 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然而在以往的发展中,总是出现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的错误行为。这种发展方式造成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成为阻碍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下,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工作,改善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农村发展绿色经济,由粗放集约型生产向绿色生产转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自然环境。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重要,只有持续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住农村“绿水青山”的独特优势,才能为乡村振兴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解决当前农村环境恶化问题、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对乡村各方面振兴起着积极作用。

1.3 有利于满足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而言,物质财富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无疑都是“美好生活”的必然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当地村民的身心健康,关乎村民的生活幸福感。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出现了各种生态问题,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为了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就必须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保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证农民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吃上健康的食品。然而如果一味地破坏农村生态环境,必然对农民的日常生活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也就越来越无法满足农民的生态诉求,与人民期盼的美好生活渐行渐远。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只有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回应人民的殷切期盼,真正地优化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的农产品,提升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幸福感。

2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国家一系列号召和政策的帮扶下,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必须聚焦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到精准发力,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活力,进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1 农民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环保意识淡薄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我国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消费模式都在发生转变,缺乏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关注,生态保护意识淡薄[5-6]。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涉农人才总体数量不多,质量不高[7]。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高素质人才也向城镇转移。留守农村的农民大多科学文化素养较低,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较为传统,只注重眼前收成和局部利益,而忽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并没有意识到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缺乏可持续发展思想,例如生活废水肆意排放造成河流污染、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污染环境。而且,大多数留守农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大面积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及随意堆放或丢弃畜禽的排泄物,都会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2 企业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社会责任感较低

近年来,为了节约地租、人力等成本,大多数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向农村地区转移,这必然会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然而事有利弊,这些企业在拉动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无疑给农村地区带去了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压力。首先,大多数乡镇企业“利”字当头,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漠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激化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农村地区的部分乡镇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引入了一些工艺简单、耗能高、污染重的项目,加重了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其次,大多数乡镇企业为小微企业,它们的生产工艺较少、技术水平较低,多采用粗放的生产方式,给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在生产过程中,部分乡镇企业并没有对污染物进行有效处理,造成工业废水肆意排放、固体废弃物随意丢弃,导致河流污染和土壤污染。

2.3 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制度缺乏执行力

严格的生态文明法制体系是顺利推进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我国关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农村地区在发展经济时往往忽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究其根源是缺乏健全完善的法律作为保障。首先,我国生态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起步较晚且大多适用于城市,与农村实际治理的匹配度不高。一方面是农村缺少专门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另一方面则是在实际操作中农村的相关基层组织没有很好地贴合当地实际情况,使得农村地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其次,部分乡镇政府缺乏生态环保意识,只顾发展农村经济,而出现执法不严的情况。对于生态环保的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环境监管力度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

2.4 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健全

近年来,国家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来支持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但目前还存在着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健全的情况,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特别是一些落后地区,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压力较大,难以投入充足的资金对生态环境进行整治,导致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有数据表明,城市在环卫、绿化方面的资金投入是乡镇地区的4 倍,足以看出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不够,与城市差别较大。其次,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太过老旧,容易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比如农田水利设施不健全,受干旱天气的影响,容易造成农民用水困难,再加上排水系统不健全,导致污水肆意排入河流,造成农村地区的水源污染,不利于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再次,生态环境治理的资金主要来自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8]。当前,我国农村生态建设的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支持,很少与当地企业进行沟通筹集资金,资金来源较为有限,导致政府的财政压力较大,不能给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以充足的资金支持,导致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缓慢。

3 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必须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立足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契机,针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农民、企业、政府三个角度提出相应对策,以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

3.1 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

打造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夙愿,提升全民的生态文明素养是创造美好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9]。当前,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必须重视广大农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态文明素养,增强全体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自觉性。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机制,拓宽宣传渠道。加强全民生态教育,树立正确的农业发展观、科学生态观念,唤醒农业生产者自身的生态环境危机意识与长远发展意识[10]。农村地区的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好网络、报刊、论坛等宣传渠道,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加深农民的绿色生活理念,增强其环保的自律性与自觉性,养成保护自然,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其次,还要丰富农民生态教育的内容,深化农民对生态农业知识的理解,让农民认识到自己不仅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者,亦是优美环境的真正受益人,调动农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激发广大村民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增强农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2 建设企业环保文化,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乡村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乡镇企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然而,部分乡镇企业的粗放型生产造成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乡镇企业应加强自身环保文化建设,增强环保的责任意识。首先,企业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企业要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自身的企业环保文化,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其次,企业内部还要建立健全的环保监管机制,做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两不误,实现“生态美、百姓富”。企业还应当设立专门的环保检测部门,对生产过程进行不定时抽查,检测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污染超标的情况。最后,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清洁环保的高新技术进行生产,并且坚持对污染物进行科学处理再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从根源上减少污染,推进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3.3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政策执行力

严密的法律法规是顺利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健全农村地区的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加强制度的执行力至关重要。针对农村地区严峻的生态现状,我国相关的立法部门必须以农村生态法制建设为立足点,完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为农村生态治理提供法制保障,做到“有法可依”。在立法的过程中,既要广征民意,保障农民的生态权益,又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农村环保法律制度的修订,提高法律与实际的适配度。在内容层面上,应扩大环保覆盖面,弥补先前的农村生态法制空白,以法律为保障扎实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执法层面上,要完善农村地区的执法机制,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执法能力,加强政策执行力,做到“执法必严”。同时,还要拓宽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渠道,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形成强大的社会威慑力,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

3.4 加大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涉及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村民居住环境优化、生态村庄建设等各个方面。当前,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秀美的山水庄园、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打造生态宜居乡村等工程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与保障。只有投入足够的资金,才能保证农村生态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农村基层政府要加大生态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设立环保专项基金,创新农村生态保护资金的使用方式,坚持统筹兼顾,整合使用专项资金,提高专项资金的利用效益。其次,要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分别改造当地的水、电、厕等。将国家生态环保的相关政策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合理规划农村住宅,高效使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还要设置专门的机构对资金进行有效监管,不定时抽查资金流向,真正做到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文明农民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