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善意,少些戾气,用理性刹住网暴歪风

2023-08-19 08:20武艳永
记者观察 2023年6期
关键词:网暴暴力事件精神家园

武艳永

6月2日,武汉“校内被碾压致死”男童的母亲在小区内坠楼身亡。在她生前,网暴者对这位母亲的容貌衣着评头论足,恶意中伤。我们无法断言这对她造成了怎样的伤害,唯—确信的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遭遇类似的暴力。

网络暴力如今已经成为我們社会的一颗毒瘤。它的实施成本和造成的伤害如此不成比例,这让它发生得愈发频繁,而整个社会则显得猝不及防:事发前难以防范,事发后更难以追责。从寻亲男孩刘学州遭网暴致死,到杭州“粉发女孩”遭遇网暴离世,再到武汉被撞学生母亲被网暴后坠亡,这些网络暴力事件都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一方面,网络暴力的当事人被人肉搜索,被侮辱、诽谤,留下很大的心理创伤,甚至因此精神崩溃走上了绝路。另一方面,网络暴力也严重污染了我们的网络空间和精神家园。

近些年,国家对于网络暴力事件一直常抓不懈,从严管理,但是类似事件仍旧难以杜绝,这背后的原因更值得我们深思。

网络暴力事件的“加害者”中,很多可能只是上网随意浏览的普通网友,在发言或者点赞时并没有经过深思,但他们带刺的言辞却实实在在地冷了一颗温暖的心,伤了一个善良的人。如果真的担心当事人,网友大可以联络当地的相关部门,让相关部门进行检查和督促,而不是在无根无据的情况下盖棺定论,肆意地攻击一个素未谋面的人。作家米兰·昆德拉曾说道:“人有一种天生的、难以遏制的欲望,那就是在理解之前就评判。”诚然,人人都有表达的欲望,但这种冲动应当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语言就可能变成一种暴力,伤害他人的同时也败坏了社会的风气。在社交媒体发展迅速的信息时代更是如此,人们只要点点屏幕,就能轻松地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生活、输出观点。然而,表达的门槛变低也意味着深入思考与审慎判断的阙如。

于是,在社会热点事件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些肆意发表带有的侮辱和诽谤性质的言论,让许多无辜的人平白遭受难以磨灭的伤害。近年来,“聚光灯效应”导致的悲剧更是频频上演,如上海顾客打赏外卖员被舆论攻讦后走上绝路、“糖水爷爷”被网暴后不再出摊等。这些现象都警示着我们,在发言时耍保持理性和谨慎,一个人的言论看似微不足道,但当群体的声音汇集在一起,就可能造成积羽沉舟的后果,对他人造成无法磨灭的伤害。

网络暴力怎么制止,是—道复杂的社会系统难题。拒绝网络暴力,没有旁观者,也没有局外人,切勿因一时情绪出言揣测,更不能恶语相向图—时之快。抵制网络暴力,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就是在守护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古语有言:“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我们不应被“群氓”的暴戾和浅薄所熏染,而是要在纷乱的舆论场上始终保持冷静的观察与清醒的判断,如此才能为构建更友好、更和谐的网络氛围尽—份力。

呼吁个人保持理性之外,网络平台也要压实自己的主体责任,要认识到流量越大,其肩负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也就越大,平台要提高用户准入门槛,形成全链条的动态管理机制、逐步完善信息内容审核的常态化管理,对涉及网络造谣、网络暴力时账号要及时进行封号处理。除此之外,媒体也要做好舆论引导,一方面,要多去报道社会生活中的正能量故事,比如2022年感动中国人物群体“银发知播”,他们退而不休.在网络上传授知识,发挥余热。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典型的网络暴力事件,做到以案说法、以案普法,逐步提高广大网民的网络素养。

我们与恶的距离,看似很远,实则很近。做理性的个体,对周围的人和事保留一份善意,多—些理解与宽容、少一些冷漠和嘲讽,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个自由而澄净的善良社会。

猜你喜欢
网暴暴力事件精神家园
反网暴的呼声
Buried Post Truths
整治网暴
拒绝网暴,从我做起
和谐文化是澳门诗人的精神家园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
社会戾气背景下极端暴力事件的影响因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