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国风”文化热现象:表征、兴起及引导

2023-08-21 23:45刘芳彤
大众文艺 2023年9期
关键词:国风中华群体

刘芳彤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长春 130000)

“国风”文化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内容,通过提炼典型中国文化元素,体现中国美学风尚,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创作的情景化文化生态。近年来,国风动画、国风音乐、国风类综艺节目深受广大青年群体的喜爱,新时代“国风”文化不断与社会多元文化融合,青年“国风”文化热现象逐渐凸显出来。因此,对当前青年“国风”文化热现象进行梳理和探析,是与时俱进了解青年思想动向与精神状态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代增强青年文化自信自强的应有之义。

一、青年“国风”文化热现象的表现特征

“国风”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价值内核,充分彰显出中华文化之美。从“国风”文化的呈现形式、受众群体以及价值导向进行考察,可以将其表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呈现形式的丰富性

青年热衷于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潮流结合起来进行创作和美化,使得“国风”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具有生动多样的外在表现形式。其一,“国风”文艺创作。近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综艺节目、《杨戬》《姜子牙》等国产动画引发热潮。这些创意十足的“国风”文化创作形式,让人们解到文艺创作背后的中华传统习俗和故事,从而进一步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魅力。其二,“国风”潮流品牌。身穿“中国李宁”LOGO的卫衣、脚踩回力鞋。这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国潮品牌逐渐成为当下青年人彰显时尚“国风”文化的独特标识。商业资本通过深入挖掘“国风”文化元素,打造出个性新颖的国潮品牌,这些潮品成了传播“国风”文化的实体。青年群体也从对国潮品牌的喜爱,逐步升华为对“国风”文化的热衷和认同。其三,“国风”新媒体技术。在“国风”文化的创作过程中,VR、AR等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国风”文化在视、听、触的感知中更加生动和具象,为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提供了发展空间。展示了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魅力,极大地激发了青年群体对“国风”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受众群体的圈层化

2022年2月14日,哔哩哔哩弹幕网(简称B站)发布了《bilibili年度国风数据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B站国风爱好者人数接近1.8亿,其中70%为18至30岁的年轻人。①青年群体已经成为最热衷于“国风”文化创造和传播的群体。随着社交媒介与通信工具的丰富和普及,青年群体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选择及社会关系而形成聚集,呈现出明显的“圈层化”倾向。如“古风圈”“电竞圈”等,他们倾向于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小众圈层里,将“圈内人”与“圈外人”区隔开来,以追求心理归属和身份认同。这一现象也表现在青年“国风”文化领域,“国风”文化原本作为小众文化兴起于二次元文化领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国风”文化不断突破文化壁垒,实现了“出圈”的蜕变。[1]“国风”文化能够“出圈”是因为青年群体不仅热爱国风,还能用自己的才华与特长,借助新兴传播媒介的力量创作与推广国风。如95后彭静旋在法国街头弹古筝,让更多人感受到音乐能够跨越国界直抵心底。②青年群体已成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不止于国风圈层,也吸引了不少“圈外”的群体产生共鸣,自发加入“国风”文化的探讨,推动话题传播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样的国风内容。

(三)价值导向的双重性

一方面,“国风”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内核,蕴含着丰厚的、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念,通过青年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进行表达与传播,具有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价值导向功能。以“国”为题,“国风”文化中包含忠孝、诚信、谦敬等传统精神内涵。对丰富青年的精神世界、塑造民族审美意蕴,激发爱国情绪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国风”文化作为具有创造性、先进性的新时代文化,尚处在发展阶段,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是当前“国风”文化发展中亟待关注的问题,这就极易使久处其中的青年疏离主流价值观而不自知。目前“国风”文化创作与产品存在元素滥用等问题。如一些流行歌曲篡改古诗词却标榜为“国风”,一些包裹着西方意识形态外壳与传统文化糟粕的作品,以宣传国风之名博取关注和热度,从而影响着青年的价值取向偏颇。③[2]青年强则国家强,这一群体必须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才能成为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新时代好青年。

二、青年“国风”文化热现象的兴起缘由

“国风”文化逐渐从“小众化”的文化现象发展为新兴的青年文化潮流,其兴起与流行是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一)传统文化集体记忆激活青年群体文化自信与文化创造力

集体记忆是指特定的群体中所有成员对其过去所形成的记忆图景,能够为群体成员间的各种交流提供线索,成为他们回忆往事并引起情感共鸣的共同源泉。④[3]“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⑤[4]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流传于古籍文物等物质载体,又通过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民俗等精神观念赓续,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被提取和重塑,是“国风”文化的价值起源和精神内核。青年成长于物质丰富、信息发达的时代,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有着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因此,青年群体能够主动参与“国风”文化的内容创作与交流推广,每一次的点赞、评论和转发,都在以主体文化实践推动“国风”文化的传播,衍生出包括国风影视作品、国风音乐、国风服饰在内的多种文化形式。集体记忆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凝聚了当代青年的愿景,能够生动形象地与青年群体喜爱的审美风格和流行元素相结合,激活青年群体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创造力。

(二)国家政策与商业资本推动“国风”文化产业发展

一方面,国家政策的扶持,使“国风”文化逐渐成为主流青年文化的一部分。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动文化建设,作出“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⑥[5]的战略部署。为“国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机遇和方向性指导。“国风”文化逐渐打破“圈地自萌”的态势,逐渐面向主流和大众,成为能够与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互动融通的青年文化思潮。另一方面,商业资本的参与使“国风”的消费动力与文化动力融合。尽管“国风”文化最初是青年自娱自乐的小众亚文化,但青年的深度参与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和展现方式等方面的发展与创新,并且产生了可观的商业价值与经济效益。2022年6月,新华网联合得物App发布了《国潮品牌年轻消费洞察报告》,报告显示,78.5%的消费者更偏好选择中国品牌。90后、00后贡献了74%的国潮消费。⑦商业资本注入“国风”产品的开发、生产、宣传等环节,拓展了“国风”文化产品的覆盖力和影响力。

(三)融媒体蓬勃发展助力“国风”文化形成广泛传播

融媒体蓬勃发展,助力“国风”文化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融媒体拓展了“国风”文化的传播途径。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为“国风”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青年也可以通过媒体平台寻找个性化的社交圈层。“国风”文化通过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网络平台兴起“国风”音乐之风,互联网媒介的广泛应用为“国风”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契机,国风、国漫、国货等兴趣群体也在各个融媒体平台迅速聚集,使“国风”文化进一步升温。另一方面,融媒体丰富了“国风”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当前,在抖音、B站、百度等平台均能看到与“国风”文化的相关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内容新颖独特,极大地迎合了广大青年的审美情趣。2020年5月,由人工智能科技企业魔珐科技与次世文化联手打造的首个中国风虚拟KOL“Ling”通过网络面向全球宣告出道。旨在引领中式网红“正能量、底蕴、传承”的新风潮,将传统文化与融媒体技术结合,使受众个性情感诉求与“国风”文化情怀在多平台引发共鸣。

三、青年“国风”文化热现象的引导策略

“国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引发了新潮流,具有一定的价值性,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需要关注的问题和警惕的发展倾向亟待引导。

(一)引导“国风”文化发展态势,塑造青年价值观

青年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特定环境的熏陶与引导,因此,对“国风”文化发展态势的引导十分必要。其一,加强对“国风”文化衍生作品和产品的管理和监督。“文艺要效益,但决不能沾染铜臭气、当市场的奴隶。”⑧[6]文化作品生产者要在作品的质量和资本的利益诉求中寻求平衡点,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作品的社会效应相统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创作。其二,打造符合主流文化发展态势的“国风”文化优质内容。在文化传播多样性和文化消费个性化的趋势下,主流文化会受到一定冲击,“国风”文化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对“国风”文化发展中与主流价值截然背离的价值主张及时引导和纠正,丰富“国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其三,创作引领青年群体审美期待和价值需求的“国风”文化。“国风”文化的发展要联通青年的生活场景,表现青年对理想生活的个性美好追求,因此,要对青年的文化追求进行方向性引导超越对“国风”之“形”的肤浅追求,以与时俱进的目光关注青年群体的动态成长。

(二)打造优质“国风”文化内核,辩证省思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积淀,精华与糟粕并存。青年“国风”文化热现象推动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起到了增强文化自信、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但仍存在仅有“国风”空壳,缺乏文化深度的文化作品。打造优质“国风”内核,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辩证省思,深刻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我们要引导青年辩证看待传统文化,既要克服一味墨守成规,不肯接受外来优秀文化,拒绝文化创新发展的文化守旧主义,又要反对夸大外来文化,根本上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青年“国风”文化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绝不是让青年对传统文化“全部照搬”或“全盘否定”,而是培养青年的文化辨别能力,有选择地汲取和阐释,推动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性理解和系统性掌握。[7]青年应当选择内容更加丰富、内涵更加深刻的“国风”文化产品,“国风”文化优质内容的生产也应摒弃时尚文化中的糟粕,文化传承不能重“形”而轻“质”,应既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突出其精神内涵与意蕴,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期许和精神需要。

(三)坚持对外传播“国风”文化,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

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文化、异域文化中寻求精神寄托与文化创新源泉,“国风”文化潮流的对外传播正应和了这种全球文化潮流的变迁。⑨[8]一方面,对外传播要坚持民族特色文化。“国风”文化作品以青年从小耳濡目染的家国历史、神话传说和民族文学为创作蓝本。⑩[9]兼具民族审美意蕴与历史文化底蕴,能让外国人从精美的画面演绎和生动的人物故事中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意蕴。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风”文化精神内涵的文化渊源,为“国风”文化提供素材和灵感,“国风”文化也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断吸纳其他国家的文化成果与特色元素。另一方面,通过多元传播方式加强对外传播“国风”文化。多样化的传播平台让跨文化交流更加便捷。如李子柒将中国文化与个人的衣食住行相结合,通过她充满乡村气息的日常生活片段更易使外国人理解中国文化。或通过官方主流平台实现“国风”文化的对外传播,宣传旗袍、刺绣、书法、绘画作品等,从而推动“国风”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带动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注释:

①bilibili年度国风数据报告[EB/OL].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5258656/,2022-02-14.

②吕京笏.国风“出圈”背后是文化破壁[N].中国青年报,2021-12-01(002).

③余佳,刘漫.对“新国风”的文化审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6):90-92.

④吕进,何佳佳.传承与重塑:文化记忆视角下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探析[J/OL].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1[2023-03-02].

⑤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J].求是,2019(9):4-10.

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

⑦新华网联合得物APP发布《国潮年轻消费报告》[EB/OL].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220616/25dcdd28f0884aba 9bbf7b6e4756ea25/c.html,2022-06-16.

⑧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5.

⑨刘晓峰,李春玲,陈波.国风文化这样走进青年[N].光明日报,2020-6-29(07).

⑩李江静,黎晓琳.国风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运用[J].思想教育研究,2022(02):92-96.

猜你喜欢
国风中华群体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国风时尚关键词
寻找“国风少年”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