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课程思政育人实践路径研究

2023-08-21 06:53张冉李景霞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5期
关键词:开放教育课程思政

张冉 李景霞

摘 要:当前开放教育课程思政育人存在着以下问题:教师传统教学思维固化,缺乏课程思政育人的关键能力;人课不匹配,教育主体间缺乏互联互动;开放教育思政育人路径单一,资源缺乏融合共享机制;教育奖励、评价、督导机制不健全;思政融入方式缺乏有效性。为增强开放教育思政育人的效能,教育主体需要突破自身观念“壁垒”,实现自我赋能;学校要做到人课匹配,畅通教育主体互动渠道,形成育人合力;技术层面要利用“多元”驱动和互联互通技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融合;各办学单位要完善激励、评估、督导机制,激发开放教育课程思政主体内生动力,探索有效的融入方式。

关键词:开放教育;课程思政;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5.037

1 开放教育课程思政育人路径研究的意义

开放教育以“互联网+教育”为主要特征,在开展学历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当前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动能不足、育人路径狭窄,探索开放教育课程思政育人的实践路径在转变开放教育主体观念、对成年学生进行“三观”重塑、打破开放教育思政课育人的学科“壁垒”,拓宽开放教育思政育人渠道,实现对开放教育学生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1.1 有利于转变开放教育主体观念,弥补开放教育专业课思政育人的薄弱环节

当前对于“课程思政”的教育研究大都集中在全日制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对于如何提升开放教育“课程思政”的专业水平、探索开放教育课程思政育人实践路径鲜有研究。大家普遍认为全日制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学生入学年龄较小,成熟的价值观体系尚未形成,处于“三观”再造的关键阶段,教师作为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主体,自然承担着对全日制在校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的必要职责。而对于开放教育的学生而言,教师则认为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三观”体系,对已经固化的“三观”进行重塑,过程困难且收效甚微。其次开放教育大部分为线上课程,教师和学生空间上的距离让师生关系疏离,很难产生价值观的相互认同和师生情感的足够信任,导致教育主体忽视了开放教育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意义。因此对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实践路径进行研究,对于改变开放教育教育主体观念、打破教育主体固化思维,弥补开放教育专业课思政育人薄弱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1.2 有利于实现开放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成年学生进行“三观”重塑

受部分地区中高考制度改革影响,一些成绩不达标的学生无法顺利升入初中、高中进一步接受教育,这部分生源大部分流向了职业中专和大专,少部分直接进入社会,出于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考虑,开放教育成为他们提升学历的重要途径。近几年开放教育生源也呈现年轻化特征,因此开放教育专业课思政育人是完成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社会公民素质的必然要求。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如雨后春笋出现,在线学习资源也呈井喷式出现但质量良莠不齐,开放教育的学生领略多种文化、听取各种声音、接触多种价值理念的机会增多,多元化的文化在不断冲击着学生的“三观”标准和价值体系,同时给意识形态教育也带来了挑战,即使是成年学生也难以经受各种诱惑,因此探索开放教育课程思政育人的实践路径,拓宽思政育人渠道,对成年学生进行“三观”重塑、价值观引领的意义变得尤为重要。

1.3 有利于打破开放教育思政課育人的学科“壁垒”

开放教育思政育人同全日制高等教育思政育人面临同样的问题,价值引领作用的发挥被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这种“独角戏”式的思政育人模式使得当前开放教育思政育人陷入“孤岛”困境,专业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缘化地带,这种只“授业解惑”不“传道”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立德”和“树人”的关系为了解决开放教育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素质培育之间的错位问题,充分发挥每一领域授课教师“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实现每一门课程“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开放教育课程思政育人路径进行研究是打破开放教育育人“壁垒”的有效途径。

2 开放教育课程思政育人的现状与问题

2.1 教师传统教学思维固化,缺乏课程思政育人关键能力

从教师层面讲存在主客观两个层面的因素,开放教育授课教师对开展开放教育课程思政缺乏主动性和适应性,存在不愿教和不会教的情况,不愿教一方面是教师存在因循守旧的思想,忽视了开放教育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意义,认为在开放教育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效用不大,原有的课程教案无法适用于课程思政教学的新要求,无形中加大了自身的工作量,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思维成为课程思政育人的阻碍;另外,专业课教师存在思维误区,认为术业有专攻,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专业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这种将开放教育课程思政育人和专业课程割裂的育人方式,起不到相应的效果。

不会教是因为开放教育主体缺乏思政育人的关键能力。专业课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是影响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实效性的“核心变量”。如何通过隐性的融入方式达到显性的教育效果,是对教学手段和教育技巧的考验。当前开放教育教师存在专业知识有余而综合素养不足的问题,日常缺乏对时政热点、红色文化资源、传统文化、科技人文等思政育人知识元素的有效积累,导致思政素养的匮乏。另外,固定的教学思维模式限制了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技巧的突破和创新。

2.2 人课不匹配,教育主体之间缺乏互联互动

开放教育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课数量庞大,一部分偏门、冷门的专业无法匹配到具体专业的教师,一部分专业课由外聘教师担任教学,导致课程与教师无法有效衔接,存在人课不匹配的现状。从现实的开放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开放教育主体之间缺乏联动性。不同专业课教师之间、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课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交流平台,“老带新”的传帮带作用发挥不明显,没有强劲的课程思政育人师资团队。从开放大学独特的办学体系来看,缺乏省与省各教学分部之间的横向交流和省、市、县(市、区)办学主体间的纵向交流,没有有效的互联互通模式,课程思政优秀师资力量缺乏区域流动的畅通渠道,无法形成育人合力,无法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3 开放教育思政育人路径单一,资源缺乏融合共享机制

目前,开放教育开展教学主要是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学习平台和各省开放大学的分部的自建资源区,而课程思政的开展则主要以专业课程直播课为载体,育人路径过于单一。受开放教育学生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动机复杂、学习兴趣低、师生关系陌生化、直播课即时性等因素影响,线上直播课思政进课堂育人作用的发挥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学生大部分时间主要是通过国家开放大学学习平台和各省分部自建资源上传的非即时性学习资源完成学习任务,而这种非即时性学习资源恰恰是思政融入专业课的薄弱环节。

各省分部之间的开放教育课程思政资源缺乏融合共享机制。当前各省分部的优秀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只局限于各省内部之间,各省开放教育授课教师很难看到其他省份开放教育资源区的建设情况,这种“各自为政”割裂了资源共享渠道,限制了课程思政资源的融合。

2.4 教育奖励、评价、督导机制不健全

当前开放教育专业课任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不高,除了受固定思维模式主观因素的影响,缺乏必要的奖励机制、教学评价机制、教育督导机制也是重要的客观影因素。当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教学成果无法与教师职业发展和职级晋升挂钩,就无法对教师形成激励。另外没有专业性的评估机构和科学性的评价标准及评估指标体系,教育督导体制机制不健全,也是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开展困难及实效性、长效化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2.5 开放教育课程思政融入方式缺乏有效性

受传统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对于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课中缺乏深入思考和有效实践。大部分专业课教师把课程和思政割裂开来。其一是在进行专业课程讲授时,只是在课程导入阶段或者课程小结阶段引入思政元素或者思政案例,在新课内容讲授部分完全没有思政元素的涉及。课程导入和课程小结阶段的思政元素导入也与专业课的内容联系不大。其二是为了完成思政进课程的目标,一堂专业课程中思政内容过多,占用了专业知识讲授的空间和时间,忽略了专业课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主要功能,没有处理好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主次矛盾关系。这种为了思政而思政的僵硬的、生版硬套式的融入方式一方面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再者是过多思政内容的添加会将学生的注意力由专业知识的学习转移到其他方面,削弱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加之开放教育教学本身的特征,使得一堂专业课的授课效果大打折扣。

3 开放教育课程思政育人实践路径研究

3.1 教育主体需突破观念“壁垒”,强化自身“赋能”

开放教育主体要提升开放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的认知水平,实现开放教育专业课教师对开放教育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打破思政育人是思政课教师专门职责的思维禁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探索思政进课堂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丰富综合素养、掌握熟练的教学技巧是对开放教育课程思政价值赋能的核心和关键。提升开放教育任课教师的教学本领,教师要进行自我蓄能,注重内部发力、内生突破与自我成长。自身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不断丰富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对传统文化、红色资源、时政热点、教育方针等进行日常积累和即時掌握,涵养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心理品质素养等综合素质,既做“专家”又做“杂家”。其次教师要主动通过教师集体备课、听课助讲、合作教研、参加课程思政专业培训等找寻思政进课堂的新思路和新模式。精进对专业知识、思政元素、教学技巧的探索,处理好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内在相关性,寻找两者相融的切入口和突破口,通过隐性的融入方式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3.2 做到人课匹配,增强教育主体互动,形成育人合力

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多学科、多专业教师、多层面覆盖,最大限度为每门专业课匹配合适的教师,从课找人实现人找课,实现人与课的有效衔接。学校要搭建教师交流平台,畅通交流渠道,加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交流,加强不同学科门类之间任课教师的交流,加强教学名师和青年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发挥老教授和教学名手的“传帮带”作用,通过教学工作坊、座谈会、学术讲座、现场观摩听课、讲课比赛等丰富交流方式,突破各自固定思维模式,寻找新的思政课堂新模式;从学校教学管理层面,要加强课程思政制度规范建设,针对文、理、工等不同学科的特色和思政进课堂的难易程度,分类制定各专业类别课程思政建设标准;增强开放大学办学体系间的交流互通,既要实现教师在县域、地市、国家开放大学各省分部间的横向交流,又要实现国家、省、市、县(市、区)开放大学间的纵向交流,提供交流窗口,实现区域间师资力量多向流动,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实现交流效果最大化。

3.3 利用“多元”驱动和互联互通技术实现资源共享融合

利用网络技术加强网上课程思政短资源平台建设,提供高质量的课程思政视频资源和文字资源,利用好日常讨论区、实时教研区、实时答疑区等教学渠道,通过讨论区日常发帖、实时教研和答疑等拓宽课程思政的输出路径,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讨论、答疑、作业、考试的各个环节,延长课程思政育人链条。通过设置学习任务点,形成制约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机制,保证专业课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实现开放教育专业课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依托国家一网一平台打造线上共享教育资源平台。目前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融合了国家开放大学的优秀教学资源,各省分部之间的教育资源尚未实现互通互联,降低了各分部教育资源共享的作用。国家开放大学可依托当前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将各省分部优秀的课程思政直播课资源以及同专业之间的优秀课程思政案例、思政元素融入模式进行分类汇总,形成开放教育课程思政网络资源库,共全国开放教育专业课教师进行学习和教学上的使用,并不断进行补充更新,实现课程思政资源共享。

3.4 完善激励机制、评估机制、线上教育督导机制

恰当的激励机制是推进开放教育课程思政进程的有效举措。在全省开放教育系统和全国开放教育系统进行定期的优秀课程思政教案评比、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评比、课程思政讲课、说课大赛、课程思政教学能手选拔、课程思政科研评比,将评选出来的优秀课程思政教学和科研成果,根据其获奖级别、成果运用范围、成果重要程度、成果引用次数等标准纳入教师职称评聘、职级晋升、评优评先的考核范围。完善评估机制,学校内部要成立课程思政评估小组、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学校外部要由教育行政机构牵头和第三方联合成立专业评估机构,通过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等多种方式实现“以评促教”。完善线上督导机制,健全线上课堂管理制度,成立专门教育督导小组,课前由督导小组审核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课中由督导教师督查课程思政教学执行情况、课后学生评价课程思政效果,通过督导实现开放教育课程思政专业教学真正落地。

3.5 探索有效的思政进课堂的融入方式

开放教育课程思政中谁来融入、融入什么、如何融入是决定思政进课堂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三个主要因素。谁来融入既融入主体的问题,融入什么即融入内容的问题,怎么融入即融入方式的问题。首先要明确每位开放教育专业课教师都是课程思政育人的主体;其次要选对融入内容和融入方式。融入内容首先要与当前所讲的专业课知识相联系,切忌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的强行嫁接,其次融入思政元素的时间不要过长,不能把专业课讲成了思政课,忽略了主次矛盾的关系,开放教育的学生专注力不高,过多的思政元素融入,容易使学生陷入听课疲倦状态,既影响老师的讲课效率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融入方式上,要选准融入切口,既可选择“点对点”融入,通过举例、案例分析等方式融入,也可选择“面对面”融入。在课程导入,新课讲授、分組讨论、课程小结、课后作业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实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

参考文献

[1]熊素娟,祝志勇.“在线开放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3(03):7883.

[2]尹兰芝.“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困境和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20.

[3]曾祥跃,姜楠.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当代继续教育,2021,39(02):4147.

[4]张桂琴.复杂科学性视域下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思考——以大连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品位·经典,2021,(02):8284.

猜你喜欢
开放教育课程思政
基层电大开放教育会计专业教学质量分析
国家开放大学学生“休眠”初探
电大开放教育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