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融合”模式下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023-08-21 07:12潘佳佳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5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潘佳佳

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深化课程思政改革是教师能够更好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有效途径。如今,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仍处于研究阶段,面临一系列问题。经济法基础是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其他经管类专业获取初级会计职称证书的必修课程。在“双向融合”理念的推动下,本文提炼出适于高职院校经济法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以期提升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度。

关键词:课程思政;经济法基础;“双向融合”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5.058

0 引言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和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紧密结合,形成“协同效应”。如何使高校专业课程既能履行育人的责任和使命,又能实现其“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和研究人员重点关注的议题。因此,在“双向融合”理念的推动下,本文以经济法基础课程为例建构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希望在提升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1 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1 专业教师在课程的思政教育中缺乏应对准备

课程思政既需要遵循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还要依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所以这对专业教师自身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毫无疑问,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对专业知识都有着很好的专业理论基础,但他们不一定对思政课程中的相关专业知识也有着相当的掌握和理解。实际上,要想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教师自身首先就应该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如今,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对课程思政的充分准备,一方面是由于他们自身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了解不足,另一方面是他们担心学生可能在课堂上不理解,导致课堂气氛不好。所以,如何自然地在专业课程的教育当中融入思政元素,对专业教师来说是一项不简单的任务。

1.2 专业教师在课程的思政教育中缺乏有效的融入办法

从当前一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结果来看,尽管许多教师有意在课程中加入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但由于缺乏系统设计的教学目标,导致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碎片化、牵强化的趋势。这样的结果不仅使得课程思政的目标不清晰,更是造成了生硬的价值导向,同时也破坏了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效果。归根结底,这些问题的产生就是因为缺少在专业课程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的方法。实际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应该是随机应变的。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因材施教。即使面对同样的学生,也要考虑到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这样才能找到师生之间的平衡和课堂教育的内容。目前,一些课程由于任课教师缺乏经验,采取了不合理的教学方法,未能把握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本质和规律,也因此达不到应有的育人效果。

2 基于双向融合的课程思政改革模式——以经济法基础课程为例

2.1 双向融合的内涵与应用

“双向融合”的概念源自于教育部在2012年3月13日正式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高等教育方面,该规划特别提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双向融合”是学生在适应信息环境的过程中习得的一种技术化思维模式,它决定了学生未来学习中基本的行为模式和接受社会时代发展的能力。当技术和教育充分融合时,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等许多方面的改变。事实上,目前国内已经有许多高职院校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双向融合”的理念,通过开展翻转课堂研究或者微课教学研究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新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学科教学的方式已经逐渐变得常态化。因此,以“双向融合”的视角开展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主感知、讨论、参与到学习中去,并在课后及时回顾课程内容,开展讨论和研究,对培养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基于“双向融合”理念下经济法基础课程建设

2.2.1 “双向融合”的课程思政模式的思路

首先,在课程思政的设计中,通过采用将“知识教学和价值引领有效融合”的方法,让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融入进课堂学习中去。借鉴国内其他院校的教学改革模式,构建适用于经济法基础课程的“双向融合”教学模式(图 1)。一方面,由本校专业教学团队负责课程微课视频開发,结合翻转课堂的理念,使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学习课程相关专业知识,还能进行相关专题的讨论;另一方面,在课后组织学生参加微课视频制作比赛,通过设置比赛专题,分专题进行评比,以比赛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微课创作,并将获胜的优秀作品纳入专题视频库。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在课堂中通过微课视频学习到专业相关知识,在课后还能自己动手去查找相关资料,制作和观看更多的微课视频,重新回到课堂后还可以与全班进行探讨微课的内容,从而达到将微课视频与课堂教学“双向融合”的目的。此外,为了检测该“双向融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在学年课程时结束发放教学反馈量表,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重点关注专业知识提升、课程难易程度、学习兴趣等几个方面内容,并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更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整个课程的教学体系可以通过“专题案例”与“思政案例”的“双向融合”来实现。通过结合具体的社会案例,发掘专业课程所需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案例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进行知识培育。课程的具体构建体系如表1所示,通过构建课程思政专题案例库,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实现思政与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

2.2.2 课程教学设计理念

课程首先要紧紧遵循专业人才培养大纲,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理念,在教学模式和课堂实践中进行改革。在专业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敬业爱岗和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此外,通过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阐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从而树立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通过将“经济法案例教学”和“思政案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双向融合”,破解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难以融合的困境。除了注重专业知识的灌输之外,更要注重探索经济法案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等相关的精神内涵。主要通过构建“点、线、面、体”多维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灵活使用多元教学策略和工具,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学生的日常生活深度融合,让思政内容在学生中立得住、行得远,入脑入心,落地生根。

(1) 设置“出发点”,构建生活课堂。牢牢把握住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突出思政教育的灵活性和生活化,将经济法知识点与“央视3·15晚会曝光案例”“明星艺人偷税漏税案例”“偷逃成品油消费税案例”等现实事例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体会到“初心”文化理念。

(2) 划好“成长线”,打造主题课程。灵活运用多媒体资源,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主线,融合“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战略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完善,打造经济法知识与课程思政共同融合的“成长线”,引导学生找到知识关联性,形成系统性思维。

(3) 设计“协同面”,深化思政内涵。从概念结构和组织设计多方面入手,将经济法的宏观调控法理论和国家发展规划相结合,设计知识点与国家战略目的融合的“协同面”,着力构建高水平的课程思政协同发展体系。

(4) 建构“主干体”,实现课程融合。以思政教育为主轴,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合到教学中,在真实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打破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壁垒”,最终实现学生“德法兼修”的目标。

2.2.3 “双向融合”的“课程思政”模式的步骤

在“双向融合”理念的设计下,采用专题式的教学法将课程内容分为六大专题,每个专题由经济法案例和经济法知识点组成。通过对专题中的思政元素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在这过程中,需要将经济法基础课程的思政价值导向与知识能力培养“双向融合”,形成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一是根据不同专题制定不同的教学设计。将不同专题的知识点根据教学内容分为理解、掌握、重难点,围绕重难点知识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除了有效突出重难点以外,还要将重难点与思政元素“双向融合”,在原有的经济法案例上更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等与专题相关的思政元素。这样一来,在构成内涵丰富的案例教学库的同时,还能使经济法的知识内容转化为价值培育生动的载体,从而避免生硬的课堂说教,引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价值的共鸣。二是除了线上的教学,在课后通过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微课比赛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去摸索和研究经济法相关知识,同时能够进一步将思政元素融入学习过程中,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具体的课程专题设计如下:

(1)弘揚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通过结合经济法理论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以“法的本质与特征”和“法律责任”作为线索,挖掘经济法中蕴含的相关理论和原理,从社会实例出发,体会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带来的积极作用,从而增加学生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认识和认同感。

(2)培养问题意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结合2021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案例,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思考不法商家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应受的处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经济法运行中遇到的实际法律案例,理解法律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各种案件时的具体操作,提高学生法律实践能力,体会国家有关部委规范市场秩序的决心和诚心。

(3)把握国家发展规划意图。“税法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通过学习税法,结合“十四五”时期国家提出的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税制改革,帮助学生站在国家立场上审视社会经济现象,从而使得经济法宏观调控与国家发展规划相结合,使民族精神、国家利益不仅仅停留在政治思想领域,进而打破思维定式,扩宽思考空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家发展战略,成就国家信仰,树立民族精神。

(4)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在讲授我国环境保护税和资源税时,通过介绍税法中的绿色原则对推动生态经济的作用,结合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战略思想和生态经济新模式,使得学生正确认识到经济发展与自然关系理论,促使学生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对生态文明发展的制度自信。

(5)形成依法纳税责任意识。“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结合近年来明星艺人偷税漏税案例,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应该依法纳税,否则将会受到法律制裁。同时,通过了解疫情期间国家出台的个税优惠政策,体会到税收的征管和使用是如何与国家的发展以及个人利益息息相关的,使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含义。

(6)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突出法学的价值引领作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衔接,结合近年来国家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社会法治实例,将这些核心价值观与法学巧妙地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成“德法兼修”的目标。

3 “双向融合”的课程思政改革模式的推广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是大方向的发展趋势。经济法基础作为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其他经管类专业获取初级会计职称证书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的特点就是其本身其实就蕴含了很多思政的元素,但是缺少有效融合的途径。因此,构建经济法基础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向融合”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研究以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双向融合”理念为指导,以《经济法基础》教材为蓝本,由会计专业教师为主要团队构建由课堂教学和微课学习为一体的“双向融合”教学模式。在本校2021级和2022级会计班中进行课程实践和教学反馈后,发现这种“双向融合”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对经济法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信息化交流能力,同时还能有效提升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树立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来教学团队也将继续研究此类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课程的设计,建设更加丰富的案例库,从而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为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更多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孙慧倩,王烨.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会计学课程思政框架构建[J].财会通讯,2021,(21):163167.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312.

[3]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4]王宏伟,冯展极.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0):8486.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