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万计划”建设背景下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分析

2023-08-21 09:24夏兴通陈奕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5期
关键词:一流专业双万计划课程思政

夏兴通 陈奕

摘 要:目前“双万计划”建设正火热进行中,新闻学概论是我国高等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课程思政建设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本文探讨了“双万计划”建设背景下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与思路,并结合专业教学实践,提出了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双万计划;新闻学概论;一流专业;课程思政;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5.065

1 “双万计划”与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2019年教育部开始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 “双万计划”,目前各级“双万计划”建设正火热进行中。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这说明建设“双万”专业和课程,离不开课程思政。特别是已获得“双万”建设立项的专业与课程,更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把课程思政建设更好地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新闻学概论是我国高等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新闻传播类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在课程思政建设承担着具有重要的使命。作为专业基础课,它不仅要为学生阐释新闻活动的起源、特征、发生、发展及传播规律等基本内容,也要对我国新闻工作的基本任务、指导原则、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讲解。特别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一指导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和“定盘星”,更是要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成为“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新闻舆论工作者打好基础。形象地说,新闻学概论课程承担着为学生系好专业成长的“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使命,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意义深远。

2 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

2.1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根本指导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对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和规律性认识,它是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根本遵循,贯穿于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等全过程。新闻学概论的课程思政建设毫无疑问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根本指导。从教学目标上来看,新闻学概论课程的核心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教学内容来看,新闻学概论课程涉及对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工作的分析,都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容,如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和舆论阵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等。

2.2 服务一流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面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大力提高我国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造就一大批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思想过硬、业务高超的一流新闻传播人才,这也是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实施“双万计划”的重要目标。高校是培养一流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培养的一流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这就要求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大力实施课程思政。新闻学概论作为专业基础课,应该在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基础和示范作用,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打好思政基础。

2.3 充分考虑新闻学概論课程设置的特点

课程思政建设应该充分考虑课程设置的一些具体因素,比如课程性质,授课对象、授课时长、授课环境等方面,这样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确保建设效果。目前我国高校新闻学概论课程的定位一般是专业基础理论课,开设时间一般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授课对象主要为大一新生,每周以2~3个学时为多。作为专业基础理论课,一般以理论讲授为主,而大一新生的主要特点是对大学学习的适应性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专业兴趣也还没有完全巩固(尤其是大类招生的专业,后面还要进行专业分流或转专业),多数也缺乏新闻工作的实践经验。因此新闻学概论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不能盲目追求“毕其功于一役”或“立竿见影”,内容不能过深过专,而是要充分考虑大一新生的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等方面要有针对性。

3 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路径

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于2021年获得“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项,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新闻学概论于2021年获评校一流本科课程,2022年获评省一流课程。近年我们在课程建设中不断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意识,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新路径,服务一流专业建设,现将有关做法和经验总结如下供参考。

3.1 “模块化知识体系+思政元素融入”,构建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新闻学概论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较多,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新闻学概论的知识体系,课程教学中以马工程教材《新闻学概论》为基础,将12章基本教学内容重组为四大知识模块即“新闻本体论”“新闻原则论”“新闻功能论”“新闻事业论” (见表1)。

在划分了知识模块后,根据课程思政教学的需要,我们概括提炼了本课程教学需要融入的思政元素和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家国情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培养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新闻报道中自觉恪守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坚定对党的领导、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政策的认同,增强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满怀爱国热情,勇担民族复兴使命。

(2)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遵纪守法,遵守社会道德、个人道德和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具备健全的人格。

(3)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判断能力和批判精神,坚持求真实务,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努力报道事实真相,杜绝虚假新闻。

(4)实践创新:培养学生不仅具有完善的新闻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强烈的新闻实践意识,能够主动参加新闻实践,服务于整个社会,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者、创新者。

结合模块化知识体系架构,我们确立了每一章的思政融入重点,从而构成本课程的思政内容体系,如表1所示。

3.2 “案例式+互动启发式+探究式+多师同堂”教学方式改革,确保思政育人效果

3.2.1 开展案例式教学

案例中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对学生的吸引力强,尤其是大一新生,虽然新闻实践经验普遍缺乏,但对热点新闻的关注还是比较普遍,运用案例教学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在教学中我们针对每一章节的思政元素重点,均整理出一到若干个相关的案例,并且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更新,在教学中运用这些案例来剖析原理,引导思政思维。如在讲第三章《新闻价值》中的第三节“新闻价值取向”时,我们会列举出近年某些西方媒体戴着有色眼镜报道中国的典型案例,并请学生进行补充,然后师生一起分析这些案例,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某些西方媒体在新闻价值取向标准上的“双标”行为及其危害,并增强在国际传播中要正本清源,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意识。

3.2.2 加强课堂互动启发式教学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互动启发式教学在活跃课堂氛围方面有着非常好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勤提问、多启发,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助力思政教学“入脑入心”。我们在教学前先整理出一些適合学生讨论交流的问题,如 “新闻能不能反映真实的世界?” “如何辨别假新闻?”“新闻自由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新闻舆论方向要不要引导?”“新闻人才是德重要还是才重要?”等问题,然后通过在课堂上现场提问、组织辩论赛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加深对相关思政内容的理解,学生踊跃参与,课程氛围活跃。

3.2.3 组织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能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第二课堂等阵地,拓展思政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布置小组作业,对应知识模块的基本教学目标内容和重难点,建立学习任务的“安排—实施—评价—总结”机制,促使学生深度参与,增强自主性和能动性。同时鼓励学生将学习小组的相关学习成果运用到社会实践、科研立项、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等课外实践领域,任课教师则积极进行指导。近年上过本课程的学生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完成了《新闻辟谣平台传播效果及优化路径研究》《主流媒体对青年影响力的研究》《高校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研究》《红色影视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研究》等科研课题或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研究,巩固了思政教学的效果。

3.2.4 实施“多师同堂”教学

课程思政强调 “全员育人”,因此要广泛动员各种力量参与到教学中去。近年我们打通校内校外师资资源,除了专任教师作为主讲教师之外,还将业务素质高、政治立场坚定的新闻界资深记者请进课堂,多师同堂授课。近年来我们一共邀请了4位来自主流媒体界的资深记者走进课堂,比如在 2021年12月邀请湖北广电资深记者邓国辉进入课堂,邓国辉结合“新闻人才与队伍”知识点,结合丰富的报道案例,为学生深入阐述“融媒体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记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职业价值观,取得良好效果。

3.3 构建“多维度-过程性-进阶式”学习评价体系,突出思政内容考查

对学生的评价分为过程性考核及期末考核两个部分。过程性考核采取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小组互评等多维度评价方式;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过程性考核,线上考核包括观看本课程的慕课视频教学资源(本课程在学校支持下已完成了全部教学内容的教学视频录制,并上传到学习通和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及线上作业、讨论、签到等,线下考核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独立或分组作业等方式。

期末考核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体现进阶性和一定挑战度。在命制试卷时突出思政特色,加大对重点思政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的考查力度,如新闻真实性、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重大主题宣传、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突发事件的新闻舆论导向等,并设计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多种题型进行考查。如在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中,以案例分析题的形式介绍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美国记者斯诺客观报道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的事例,并举出2021年王毅外长在两会中外记者会上提出的“欢迎更多的斯诺式记者来中国”观点的新闻,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做好国际传播工作。

4 结语

在“双万计划”建设背景下,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突出,目前各高校在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我们主要是在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教学方式改革、学习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教学中需要加强和改善的环节肯定还有,在以后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我们将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创新工作思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参考文献

[1]贺倩.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探讨[J].公关世界,2021,(19):9495.

[2]高军梅.新文科视野下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育人的实践探索[J].传播与版权,2022,(2):114116.

[3]陈长年.建构主义视角下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探究[J].传播与版权,2021,(1):46.

[4]周晓萌,秦瑜明.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2,(11):3537.

[5]户松芳.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瓶颈及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2021,(7):4344.

[6]何倩.新闻理论教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建设研究 ——以新闻学概论课程为例[J].传媒论坛,2021,(16):1314.

[7]于鹏亮.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路径[J].新闻前哨,2022,(06):6566.

[8]周少燕,王秀,安存红,等.“双一流”目标驱动下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03):184185.

猜你喜欢
一流专业双万计划课程思政
浅析“双万计划”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类金课建设的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森林工程专业课堂实物教学探索
“双万计划”背景下商务经济学专业建设内涵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一流专业”建设的难点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