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监督背景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问题探析

2023-08-21 09:58冷铭心徐锋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6期
关键词:内部审计对策建议国有企业

冷铭心 徐锋

摘 要:随着国有企业快速发展,国企改革不断深入,内部审计日益受到国家关注。国有企业应当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关要求重要举措。但由于内部审计建设的起步比较晚,在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论述了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意义,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对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6.056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内涵与存在问题

1.1 内部审计的制度要求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的咨询活动,也是一种客观的评价活动,旨在增加企业价值和改善组织经营状况。它通过系统性、规范性的方法,来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以协助企业达到目标。《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做到应审尽审、有审必严,做到国有企业、国有资本走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不留死角。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重要途径,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也提出要着力构建全面覆盖的审计工作格局。新修订的《审计法》中规定被审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体系,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审计机关应当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业务指导和监督。企业要加强内部审计组织的建设,明确内部审计的责任与职权,完善内部审计的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水平,使内部审计在规范管理、防范风险、提质增效、完善内部控制、促进反腐倡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企改革不断深入,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日趋复杂,经营风险也日益多元化。通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能加强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有效减少经济风险,提高企业运营效益。

1.2 内部审计的监督意义

随着国有企业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内部管理不断标准化、规范化。一方面,国有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产生的治理问题,需要内部审计进行改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公司所有者作为审计工作的委托者,掌握的企业信息较少,而作为代理人的审计人员,掌握的信息相对较多,所以说审计人员比企业所有者更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在信息上占有一定优势,因此内部审计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有力措施之一。另一方面,内部审计有利于提高公司价值,内部审计工作以“风险+价值创造”为目标,从过去的纠正差错、防止舞弊发展到为企业的增值保值服务。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公正客观地去评价国有企业各个部门的经济活动运行情况,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最后,内部审计可以有效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防范潜在风险。内部审计通过评估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检查企业是否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地监督内部控制运行状况,及时发现治理中的风险。因此,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对国有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首先,目前国有企业审计内容多,任务重,但审计人员相对较少,人少事多的矛盾较为突出。现有的审计人员通常仅具有财务、审计的专业背景,缺少其他行业的专业知识,知识结构较单一。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综合素质不高,无法保证审计质量。目前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多数企业建立了财务管理系统,内部审计部门专业化信息人才较少,信息系统审计存在风险。其次,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许多国有企业还未建立健全相关制度。部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流于形式,或未设立专职的审计部门,将内部审计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办公,由财务、法务等人员共同参与导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很难保障。最后,内部审计作用包括事前咨询评估,事中过程控制以及事后的监督评价。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多以事后监督为主,更多的关注问题的发现及建议提出,没有建立有效的整改跟踪和监管机制,审计结果未得到充分利用。对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的关注度不足,导致预防和监督管控作用发挥不出来。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审计部门独立性有待加强

审计人员受企业所有者的委托对企业进行监督,并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然而,企业股东只是名义上内部审计部门的委托人,审计报告中处于委托人信息盲区的相关内容可能会受到企业管理团队的主观因素影响。管理团队可能会为了美化实际的经营状况,不配合审计人员工作或向其施加压力,使内审人员不能独立、客观地评价企业各部门的实际情况,这些对内部审计的干预和控制都会降低审计的独立性。

多數国有企业中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不高,通常与财务、质检等职能部门处于同等的组织层级,审计工作无法得到其他部门的全面配合,监管效果不佳。部分国有企业并未对不同的管理部门的职能做出明确区分,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纪检等部门权责不清,甚至许多审计工作是由财务等部门的人员参与完成。部分国有企业并没有设置专职的审计部门,仅仅是在一定时期由各个部门的人员组成临时的内部审计小组,在对企业进行内部审计。这样临时的组织将无法得到企业的重视,在审计过程中也会受到影响和阻碍从而导致审计工作无法顺利,导致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难以得到保障。

2.2 审计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首先,实现审计全覆盖意味着审计内容需要涵盖各个方面,因此这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不断加强对财务、审计相关知识的学习,还需要掌握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然而目前部分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认知存在误区,通常将审计工作看作财务检查,审计内容只涉及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查错纠弊等方面,对公司治理、风险评估等关注较少。其次,审计全覆盖也意味着审计范围不断扩大,使得国有企业审计任务加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工作量大,造成许多审计工作的开展难以实施到位。在审计内容上,主要是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尚未涉及企业管理层面,无法通过审计工作找出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审计时间上,缺少事前事中审计,出具的审计报告只包含事后审计的相关内容,无法给企业管理者提供足够的有效信息,导致审计全覆盖无法实现。最后,由于内部审计人数较少且专业知识结构单一,对企业经营等方面缺乏理解,无法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的审计意见缺乏针对性,从而使审计结果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2.3 内部审计制度有待完善

部分国有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工作方法、流程缺乏规范指导,内部审计工作存在不合规范的地方。由于缺少统一的、定量的方法来衡量审计结果,也无法对审计整改效果制定具体的评判方法,企业在审计成果方面缺乏相关配套制度导致审计人员在后续的监督管控方面存在不足。部分企业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审计整改体系,缺少审计整改的问责机制,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各个部门整改。由于没有将整改效果与人员的考核、奖惩和任免有效的结合,所以各部门对于审计意见不重视,进而导致审计结果应用不足。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流于形式,长期以来外部审计,导致内部审计的运行机制不健全,难以对企业行为进行长期约束与监督。

2.4 审计信息化建设有待拓展

企业对审计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不够,忽视对财务软件的设计、开发和维护,导致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难以进行,对审计信息的处理效率减低,无法精准把握企业经营运行情况。内审部门不能及时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风险,所以无法为企业及时排除风险隐患。根据调研,大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较低,没有使用风险导向需要的审计软件,降低内部审计工作效率。此外,内部审计人员也需要进行学习与培训来适应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但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年龄和专业结构单一,学习热情较低、学习基础较弱,已经无法完成越来越复杂的信息系统审计的工作。

3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

3.1 建设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

在深化监督的要求下,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加强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内部审计的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审人员需要不断的掌握财务、审计以及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领域,从而更好地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一方面,构建多元化的内部审计培训系统。常与其他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交流沟通,向优秀企业学习,定期邀请专家教授来向内部审计人员介绍先进的审计思想和理论,提升理论水平。要实现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优化,在定期的培训中企业不能只注重对财务、审计等知识的培训,更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对其他专业领域的了解,使其成为复合型的审计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也通过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薪资待遇以及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来吸引优秀的审计人才加入到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工作,以提高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专业能力。

3.2 强化对审计结果的运用

国有企业未能有效的发挥审计成果的作用,究其根源在于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关注度不够。内部审计部门要与其他的职能部门加强沟通,让他们了解到内部审计在公司的经营和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信心和支持,从而配合好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根据审计结果进行认真整改。企业应将审计结果运用与人员考核联系起来,定期考察各部门对与审计结果的运用,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评价。对于领导干部的考核、任免,企业要充分发挥审计结果的作用,要把整改的全过程和整改成效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以调动各级领导干部参与审计整改工作的热情。同时,也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对于审计结果的转化意识,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注重对后续审计工作的关注。企业要完善内部审计相关制度,建立内部审计结果的运用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应当对如何运用审计结果提出具体的指导,审计成果运用的方法给出明确的规定,让各部门了解运用审计结果的目的。同时,也要将整改的责任及要求作进一步说明,将问题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身上,对于没有将审计结果好好利用的部门采取处罚措施。

3.3 增强内部审计独立性,提高权威性

内部审计工作的关键是具备独立性,企业应当重点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进而提升权威性。企业应当对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进行优化,设置专职的审计部门,避免与其他职能部门合署办公。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其他部门的人员应保证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监督和控制对于内部审计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企业应当设立更加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并让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直接对企业审计委员会或监事会负责。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使其不与企业中的其他职能部门产生依附关系,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将监督的作用最大地发挥出来。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的利益很容易受到被审计部门的影响,从而降低了自身的独立性,因此必须制订相应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办法和制度规定,规范内部审计程序,保证内部审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工作流程,客观公正的完成内部審计工作,防范审计道德风险。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对股东和企业的责任意识,内部审计职责是确保企业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法规。要建立健全的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对未落实的审计措施和审计中存在的徇私舞弊行为进行严厉惩处,以推动公司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3.4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随着我国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也需要逐步完善。针对传统审计的工作量大、任务繁多的特点,通过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可以大幅度减少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量,扩大审计范围的广度、提高审计内容的深度,从而更好地实现审计全覆盖。通过快速获取审计数据和有效整合资源,可以更有效率地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一方面,企业应当提高对审计信息化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加速对信息化变革的反应,加大对信息化的投入,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对审计工具的更新;另一方,面企业应当鼓励审计人员积极学习掌握有关信息化方面的知识,这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可以将审计人员的考核与信息化联系起来或完善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拥有相应信息化知识的内部审计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审计人员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配合。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有企业的审计工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国有企业要想长久的稳定发展必须确保审计数据的安全性。为了保证审计系统的持续稳定以及有效的运行,技术人员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企业应当不断给技术人员提供专业学习机会,使其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专业技能。可以使技术人员了解一定的审计知识,使其更好地为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服务。总而言之,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专业的系统维护的专业人员,必须要配备专门的系统维护人员来确保企业的相关系统可以正常运转。

3.5 加强三方审计合作,实现审计资源整合

由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在本质上都是基于受托责任观产生的一种监督活动,而且审计实施的过程以及技术具有一定同质性。因此,三方审计协同工作实现资源整合是可行的。可以通过内部审计部门积极串联不同审计力量、协调各方工作。针对现有审计人员无法满足国有企业审计全覆盖需求的困境,要加大对内外部审计资源的整合力度。建立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三者之间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合理有效地利用外部审计的结果,同时发挥不同类型审计的特点和优势。内部审计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提供数据、信息方面的支持,实时沟通来提升审计质量并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增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同作战能力,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和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高文婷.新形势下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监督的思考[J].现代审计与会计,2022,(02):1415,18.

[2]姜朝定.新时代推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9,(34):79.

[3]肖虹.企业内部审计发展问题研究[J].财务与金融,2019,(06):4853.

[4]王向阳.国有企业财务审计中的道德风险防控探析—基于委托代理视角[J].当代经济,2018,(21):109112.

[5]支晓强,王储,赵晓红,等.国有企业实现内部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机制和路径:一个理论框架[J].会计研究,2021,(10):166175.

猜你喜欢
内部审计对策建议国有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