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跨越成长的桎梏——《少年的你》中的青春肖像透视

2023-08-22 04:27张煜君
名家名作 2023年6期
关键词:少年的你陈念小北

张煜君

随着电影市场发展日趋繁荣,迎合大众消费文化的“青春追忆”式影片充斥荧幕,层出不穷的表现青春励志、成长烦恼的“套路”式作品看似热闹了市场,实则浮于表面程式,题材逐渐趋于饱和。在经历了《十三棵泡桐》《七月与安生》等影片在青春片实质匮乏局面中转换视角的摸索后,出现了如《嘉年华》《过春天》《少年的你》等将社会现实关切融入青年个体青春成长经历的影片,走出了国产青春题材电影的想象“真空”,管窥青春真实的角落,以个体成长经历揭示无法言说的时代痼疾,呈现出一种向现实复归的态势。

由香港导演曾国祥执导、林咏琛等人编剧的电影《少年的你》(2019)是近年来残酷青春影片中颇具代表性的蜕变之作,票房成绩斐然。该片讲述了饱受校园欺凌的高中生陈念与身处泥泞的边缘青年刘北山守护共生、实现救赎与成长的故事。影片中两位主人公相偎取暖而生发出纯粹而无畏的懵懂爱情,似是一种成人秩序压制下的叛离。校园欺凌这一被忽视的青春痛点,隐匿在被忽视的角落里狂欢。从主人公的隐忍、无助到反抗、自愈,叛逆的青春是否是一丛成长过程中难以逾越的人生荆棘?成长到底是一种解脱还是一种妥协?正如意大利作家莫里亚克所言:“你以为年轻是好事吗?青春如同化冻中的沼泽。”[1]影片在观照真实的影像中,映刻出一幅在叛逆中挣脱桎梏、在反抗中自我救赎的残酷青春肖像。

一、爱情:青春题材电影的懵点

青春题材电影是一种以青年人为叙事主体,描述青年时期生存状态、情感经历、成长过程的艺术创作。在青春年少这一特殊的人生阶段中,爱情是绕不开的永恒话题,也是青春题材电影最符合题意的精神佐料。随着国产青春电影的市场逐步打开,创作者对于爱情在青春题材电影中的类型功能的依赖,与对观众精神需求急功近利的迎合而导致的情节构造趋于雷同,使得这类影片逐渐程式化。往往以情感故事线承载男女主人公的行为动机,营设出“爱情至上”的空乏感,以致“爱情成为所有矛盾的救赎和终结,剧情也永远依靠爱情来收拢”,爱情对于青春来说不可或缺,却也成了青春题材电影的一个懵点所在。

在电影《少年的你》中,爱情的生发过程在影片中的表现极为克制。饱受校园欺凌却独自隐忍的“半留守”高中生陈念,与在社会底层泥泞中摸爬滚打的边缘青年刘北山,一个备受欺凌、孤立无援,另一个家庭破碎、浑噩度日,看似身处两个世界的人,却都出现在彼此需要对方的境遇中,都在对方身上找到认同自我的入口。内向、踏实的陈念一直将高考视为人生的唯一希望,单亲家庭导致父爱缺位,颠沛谋生的母亲也对其疏于关心,致使陈念形成独自忍耐的性格。面对同辈洪水猛兽般的霸凌,在求助于外界却屡遭碰壁的处境中,小北的保护为陈念建起了一所避风港。对她而言,小北是如救命稻草一般的存在;被父母“遗弃”后一直在社会底层飘摇、孤独生活的小北,表面桀骜却内心良善。陈念对小北的关心,令深谙生活残酷、见惯人情冷漠的小北感受到缺失的关怀与温暖,填补了小北对家的构想空白;在同样被边缘化的陈念身上,小北看到了卑微、渺小却仍然顽强挣扎的自己,他拼尽全力想要守护陈念的这份纯善,正如他对内心那份正义的坚持。陈念在小北的保护中得以栖息,小北也在守护陈念的“使命”中确认了自我价值,这种对自身缺失的相互填补让二人不断靠近,进而相互依赖。两人都在对方身上找到光亮,在生活的“阴沟”里看到了“星空”,由此结下命运的深刻羁绊。面对外界的重重施压,两人建立起“同仇敌忾”的高度默契,在与成人社会秩序抗衡时显得懵懂而无畏,单纯勇敢的青春年少之爱也因此裹上了一层叛逆色彩。北京电影学院一位教授曾说,“所谓‘青春电影’的剧本特征,在于表达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诸多尴尬与匮乏、挫败和伤痛,可以说是对‘无限美好的青春’的神话的颠覆”。[1]真相浮出后,两人在监狱里隔窗对望、无语凝噎,探视窗上两人笑与泪的叠印似是经过现实洗礼的爱情的印证,而自我认知的重建也让这份爱情在两人的共同成长中得以升华。爱情曾赋予他们跳脱命运牢笼的希望与勇气,也在与现实的交锋中用疼痛交换了成长的代价。

除此之外,影片中懵懂青涩的爱情并没有在现实语境下被世俗化,亦没有取悦大众的刻意为之。爱情并非单一的叙事线索,却能够对故事架构起到托举作用,将主题引向影片内核,颇具分量的现实关照诠释了更真实复杂的青春成长,引发同代际观众的情感认同。同时在叙事上辅以悬疑类型杂糅的方式,情节设置紧凑而富有张力。影片跳脱了近年来国产青春爱情片表意虚浮的窒碍,以人物的现实处境浇筑宏观的故事走向,摆脱了青春片模式化的类型语法和爱情叙事粗、浅、白的桎梏,在具有粗粝质感的跌宕青春的写实中,表现了真挚而纯粹的少年之爱。

二、欺凌:一种被忽视的青春之痛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文化背景下,“青春电影通过物质符号的堆砌,打造了一场场虚幻的视觉盛宴”[2]。在经历了由“校园热”引发的现象级热潮,到题材趋同导致的低迷惨淡后,国产青春电影试图挣脱单调重复的叙事禁锢,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现实主义转向,开始切换视角,在现实的积极探索中实现题材的“突围”。电影《少年的你》便是一部典型之作。影片将视点锁定在“校园欺凌”这一犀利议题上,揭示了这一被忽视的青春“死角”,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影片由一起校园欺凌导致的自杀事件展开,警方介入调查时,没有一个学生敢于说出“欺凌”事实。在陈念成为下一个欺凌对象后,同样没有一个目击者“举报”恶行。在陈念被魏莱等人欺负时无人施以援手,丧失自主判断能力的“看客”们出于自我保护以及对魏莱一行恶势力的惧怕,表现出的无论是对恶的依附,还是藏在不被关注的“大多数”中的冷漠,这种“平庸之恶”,即隐匿于群体性之恶中的个人无思想之恶[2],成了滋养校园毒瘤最大的温床。不愿再“沉默”的陈念向警方说出实情,然而由于没有直接证据,无法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件只能被搁置。除了学校,影片也对家庭的“缺位”进行了现实反思。在警官郑易探访魏莱家时,魏莱母亲对女儿的内心劣变毫无察觉,不以为然地将责任推诿到受害者的家庭背景与学校管制上,令人哑然。陈念母亲也因终日奔波在外而疏于关心女儿。因此,当学校、家庭甚至警方都无法对问题做出“有效回应”时,陈念只得求助于同样被边缘化的社会青年刘北山,从而被动成为校园欺凌下的“失语者”。影片中的魏莱看似品学兼优,生长在一个完整优渥的高素质家庭,按照父母预设的人生道路活得光彩夺目。人格面具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场合扮演不同角色时示人的形象,人格面具主要用来平衡无意识领域的欲望与外界现实之间的关系[3]。习惯戴上“完美”面具示人的魏莱因高考落榜深受打击,且因此而一直遭受其父亲的冷暴力对待,在复读的重压之下,一直以来对父母唯命是从的“乖乖女”魏莱,实则长期处于父母功利主义与压迫式教育所造成的心理阴影中。魏莱内心的压抑不断累积至扭曲劣变,通过对他人实施欺压手段进行压力与痛苦的释放与消解。至此不禁引人深思:纵容校园之恶的是陈念们的“懦弱”,还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忽视”?影片通过叙事进行反思,达成控诉。

与此同时,犀利的镜头语言所呈现的“欺凌之痛”,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拷问。《少年的你》突破了同类电影“点到为止”的表述习惯,如霸凌场景的再现,镜头以陈念为第一视点,晃荡失焦的镜头透露着危险与混乱,纪实感的画面将霸凌的残酷展露无遗,直白的控诉引发社会各界的沉痛反思。影片中,胡小蝶茫然又无助地直视着镜头质问道:“他们都在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这看似孱弱,实则振聋发聩的询问,直击荧幕外的每一位“缺席的在场者”。这一被忽视的青春之痛,潜伏在阳光照不到的阴暗角落,如同一根刺进青春、隐秘而尖锐的刺,让“失语者”如鲠在喉。当这一青春隐疾被昭示于众时,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将其疗愈。

三、成长:无法跨越的人生之惑

对青春题材电影而言,“成长”是一个足以贯穿始终的命题。这几年随着现实主义的回归,国产青春电影呈现出欲从类型缝隙的尴尬填充中脱身的积极态势,有意摒弃哗众取宠的“刻意为之”,转而向现实复归,探索时代背景下当代青年真实的成长体验。例如《过春天》等影片,从现实磕碰中表现青少年在面对身份困惑时的苦痛与迷茫,进而完成心灵蜕变的主题表达。影片《少年的你》从陈念与小北二人被困在制度中心时的反抗,到彼此救赎后实现与自我的和解,以及与代际之间冲突的消解,敏锐视角刺探到青少年真实的成长暗面,为残酷青春片的外壳注入厚重的现实主义内核,与电影市场近年来现实主义的回归实现了同频共振。

“一个有现代性的电影,并不是它自身要提供一个真理,而是这个电影它能够提供一个契机,提供一个缝合,提供一种气氛,像音乐一样。通过这部电影,让观众投射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在电影之上。”[5]《少年的你》将校园霸凌这一议题构筑于高考复读这一情景之上,却不局限于复现欺凌的残酷以及倾诉高考下的大众焦虑,而是通过陈念、刘北山等人的青春遭遇,反映时刻在进行着的真实青春,引发出对原生家庭、学校教育、身份认同等青年成长问题的思考。面对霸凌之所以一直隐忍的陈念,一方面是由于单亲家庭的“半留守”生活造就了她坚韧的性格,“父职”长久以来处于缺席状态,常年在外以贩售假面膜颠沛谋生的母亲也对她疏于关心,使其形成了相对内向、闭塞的心理人格;另一方面是由于陈念被困于“失语”境地且得不到校方与警方的有效帮助,只得将高考视为“出走”的唯一筹码,这一未来允诺成为陈念在黑暗处境中的精神代偿,而这种隐忍也暗含着陈念对成人秩序的反抗。“高考完,我们就是大人了”,在代表原始行为动机与主体的“主我”驱使下,陈念从忍受转向抵抗,在为外界社会所评判与制约的“客我”的影响下,却仍遵循着归属于权威系统的高考规训。被围困在制度中心的青年个体,“一面渴望自作主张和自我发展,另一面又缺乏坚韧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因此,青少年的‘亚文化’并不是激烈叛逆的,而是在顺应中有叛逆,在依赖中有嘲讽,在认可中有异见。”[6]在误杀魏莱后,想要掩盖真相以达成逃脱目的的做法亦是陈念在权力机制的束缚下自我反叛意识的体现,而这种抵抗却因为社会制度的规训而终将失效,这一无法化解的矛盾凸显了青年个体自我意识觉醒后所面临的困惑与无措。“现代社会学和现代青年学认为青年和社会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互动关系’,充满矛盾、对立、统一,故不满、惶惑、疏远乃至对立、反抗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7]影片中独自混迹于社会的小北不仅缺失来自父母的关爱,还未接受过完整的学校教育,因而被动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不被社会所正面接纳,在身份迷惑的困境里挣扎,找不到归属与认同。表面不羁不驯却内心良善的他,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着陈念给予的温暖,在陈念失手杀人时,甘愿揽下罪名。少年的冲动、莽撞与迷误在影片结尾得到救赎与引导,在面对成人世界权威秩序的制衡时,其反抗总是要接受外界的规训。陈念自首服刑,出狱后与小北并行于阳光之下,实现了泥泞中的彼此解救。然而成长既是一种解脱,又意味着一种妥协。这一规训下的自我和解,却难以为少年成长的困惑给出回答。“像我们这样一直忍耐,只想熬过高考的人,我们这样是错的吗?”对外界的质询一再被悬置,反抗的呐喊亦在青春轮回里失落的回荡。

成长中无解的困惑远远不止于此,欺凌的疤痕能够痊愈,但少年的成长桎梏却无从翻越,时代无法消解的困顿,注定会成为青春成长旅途中一道无法跨越的人生之惑。

四、结语

《少年的你》以校园欺凌这一犀利选材为残酷青春电影介入现实议题,将时代背景下的少年成长症候凝缩于一幅在叛逆中挣脱桎梏、在反抗中自我救赎的残酷青春肖像中。在当下青春电影欲从想象的“真空”中觉醒时,《少年的你》颇具分量的现实关照展现出对青年个体的人文关怀,为国产青春电影的积极转型作出表率。国产青春电影应主动承载社会反思的价值作用,对具体的青春事实做更深层次的探讨。在现实主义复归的大势下,国产青春题材电影也应投射时代真实、打破叙事藩篱、挖掘成长心理,从而褪去浮华,实现青春题材内涵的外延。

猜你喜欢
少年的你陈念小北
沿着水走
倘若情意,错班而行
《少年的你》:少年的你,如此美丽
《少年的你》:国产青春片“破局”
《少年的你》深陷“融梗”指控
“少年的你”,要相信警察(点评)
《少年的你》,面对的是现实
长大很忙
小北的运动鞋
小北,这些是我写给你的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