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2023-08-22 09:15
红蜻蜓·高年级 2023年5期
关键词:林逋王冕丹青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言及梅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坚贞不屈、高雅不凡、刚毅圣洁。

对中国人来说,梅花不仅仅是一种花卉,更象征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也是人们如此爱梅的原因。

一、关于梅的小典故

梅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植物。根据出土文物证实,中国栽育梅树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尚书·说命》中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的文字,记述了在公元前10 世纪的商朝,人们已将味酸的梅子作为调味品来使用了。人们不仅吃梅果,还赏梅花。梅花冰清玉洁、凌寒独放,为历代诗人所赞美和颂扬。千百年来,人们赋予了梅花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感情,关于梅花的诗文典故更是数不胜数。

望梅止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中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这个故事说的是:曹操行军途中,士兵们找不到水源,正口干舌燥、有气无力之时,曹操突然对士兵们说,前方有一大片梅树林,梅子酸甜可口,一定能够解渴。士兵们一听,不禁咽起了口水,脚步也快起来了。曹操用这个办法,催促士兵们向前赶路,找到了水源,“望梅止渴”的成语便由此而来。

人们对这个故事解释不一,有人说,“望梅止渴”展示了曹操的智慧,只要设定好一个目标,坚持再坚持,就能看到胜利的曙光;也有人说,“望梅止渴”展示了曹操的计谋多端,即使前方并没有梅子林,也没有水源,至少曹操达到了催促士兵赶路的目的。聪明的你如何理解这个小故事呢?

折梅寄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范晔是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后汉书》的著者。相传,陆凯与范晔是好朋友,二人钦慕彼此的才华,常以书信往来。范晔在长安做官,陆凯在江南,两人很难见面。有一年,江南梅花盛开,春天将要到来,而北方却还在严寒之中。陆凯就折下一枝梅花夹在信笺里,让北上的驿使带给了范晔。范晔收到信,里面不仅有春意盎然的梅花,还有一首小诗: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就是“折梅寄远”的由来。一枝小小的梅花,象征着纯洁真挚的友情,也给远方朋友带去江南的浓浓春意。因此,后来人们也常以“一枝春”代指梅花。“折梅”“寄梅”“赠梅”也成为后世文人喜欢用的典故,用来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踏雪寻梅

“雪霁天晴朗,蜡梅处处香。骑驴灞桥过,铃儿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

好花采得瓶供养,伴我书声琴韵,共度好时光。”这首脍炙人口的儿歌《踏雪寻梅》是民国时期的音乐家黄自和刘雪庵创作的,描绘了孩子们不畏寒冷,骑着小毛驴去雪地里寻梅赏梅的快乐时光。

其实“踏雪寻梅”是一个有名的典故,与唐代诗人孟浩然有关。明代文学家张岱的《夜航船》一书里写到,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大雪纷飞的数九寒天里,孟浩然却骑着毛驴在灞桥边伫立,人们好奇他为何如此,他却笑着回答:“我在寻梅。”隆冬季节,唯梅花于风雪中独自开放,愈是风欺雪压,梅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因此格外受到气节高坚的诗人喜爱。于是,“踏雪寻梅”后来常被用来形容文人雅士在自然中寻觅灵感、苦心创作。作诗不能只闷在屋子里苦思冥想,更要走到自然中、走到风景中去体会感受,去获得灵感。

二、“爱梅成痴”的诗人们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这首《梅花》生动地表现出了梅花不畏严寒、高洁美丽的特点。梅花像雪一样洁白,像雪一样干净,长在不起眼的角落却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历史上有许多“爱梅成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咏梅的不朽名篇,我们来欣赏欣赏吧。

“梅妻鶴子”—— 林逋

北宋时有个叫林逋的隐士,他幼时家境贫寒、孤苦伶仃,但是学习非常用功,长大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以学识渊博而闻名。

但林逋生性淡泊、不慕名利,尽管很有才华,却对做官毫无兴趣。他在杭州西湖边的孤山中盖了一处居所,在那里隐居起来,过着清闲自在的日子。孤山离当时的都城临安并不算远,但林逋安于自己的小天地,一连二十多年都没进过城。

隐居山林的林逋最爱凌霜傲雪、气质高洁的梅花,他在自己的屋旁亲手栽植梅花,以赏梅咏梅为乐。林逋最有名的一首诗便是咏梅诗《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被誉为咏梅的千古绝唱。水波澄澈,梅花古朴苍劲的枝干映在水面上,梅影疏疏落落,横横斜斜;黄昏暮色,皎洁的月辉流泻,梅花的芳香浮动,丝丝袅袅,随风而至。这两句诗把梅花的风姿展现得淋漓尽致,更表达了诗人对梅花深切的喜爱之情,梅花的品格与诗人的人格合二为一了。

除了梅花的陪伴,林逋还养了几只白鹤,林逋爱鹤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与白鹤有着深厚的感情。有时林逋出游,家里的童子将白鹤放出,白鹤在飞翔中看到林逋,就会到他的身边盘旋,久久不肯离去。

林逋一生不曾娶妻生子,最大的爱好是赏梅玩鹤,久而久之,人们说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梅妻鹤子”这个词也形容文人隐逸恬淡、清高出尘的精神追求。

一树梅花一放翁 —— 陆游

陆游,号放翁,是南宋时期鼎鼎有名的大诗人,他一生酷爱梅花,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比起林逋也毫不逊色。在陆游的作品中,咏梅的诗词有一百多首,其中有许多家喻户晓的名篇。在《落梅》一诗中,他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不管风霜严寒如何相逼,梅花也不为所动。“气节最高坚”后来也成为赞颂梅花品格的名句。

关于梅花,陆游還写了一首家喻户晓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在这首词作中,陆游用梅花来暗示自己想要报效国家却屡遭挫折的失意,以及越挫越勇、坚贞不屈的信念。就算“零落成泥碾作尘”,梅花的香气也不会减少半分。

南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 年)春,78 岁的陆游罢官归田,回到故乡山阴,赏梅依然是他的生活乐事。这一年他又写了一首七言绝句《梅花绝句二首·其一》: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这首诗在陆游的众多咏梅诗里是别开生面的一首。诗人听说漫山遍野的梅花绽放了,像大雪满山那样洁白烂漫,就想:有什么方法能变出千亿个陆游呢?这样,每一棵梅花树前就都有一个陆游了。陆游竟因为挚爱梅花生出这样的奇思妙想,不得不说是“爱梅成痴”了。

后来,人们把屈原爱兰、陶渊明爱菊、陆游爱梅相提并论,同为文坛佳话。

“梅花屋主”—— 王冕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过王冕画荷花的故事,相信很多同学也听过王冕自学画画、刻苦成才的故事。历史上,元代大画家王冕确有其人,不过,他最爱的不是荷花,而是梅花。

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王冕从小天资聪颖,刻苦勤奋。青年时的王冕文武兼修,不仅熟读儒家经典,还钻研兵法韬略,希望能够考取功名,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治世理想。然而,元朝统治者却取消了科举考试,使文人士子的抱负被打压、梦想破灭。在外游历多年后,王冕看到了统治者的昏庸暴戾、社会的黑暗现实,最终决定放弃仕途,归隐山林。生活虽然十分困苦,但是他有最爱的梅花相伴。

王冕在自己的住处种了上千株梅花,平日最喜欢赏梅、咏梅、画梅。他还给自己的家题名为“梅花屋”,自封别号“梅花屋主”。王冕画的墨梅浓淡相宜、清气袭人,最为人所称道。

王冕曾为自己的《墨梅图》题诗一首: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对于王冕来说,这不仅是在赞誉梅花的高尚品格,更表达了自己不流于俗、不媚权贵的精神追求。朵朵绽放的梅花代表品行高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梅花的缕缕芬芳与画纸上的点点墨香扑面而来。

梅、人、诗、画浑然天成,合而为一。

三、“岁寒三友”为什么不怕冷

每到寒冷的冬天,自然界变得一片萧索,小动物们回巢冬眠,原本枝繁叶茂的树木也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但是,在冰天雪地、万物凋零之时,总有那么一些植物不畏严寒,依旧展现着勃勃生机。比如“万花敢向雪中出”的梅花、“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子以及在严寒季节也挺拔苍翠的松树。松、竹、梅历来为文人墨客所欣赏,在诗文和绘画中成为咏叹和描绘的对象,被称为“岁寒三友”。

为什么松、竹、梅这类植物会如此耐寒呢?与动物不同,植物没有厚厚的皮毛用来抵御寒冷,也不能通过迁徙去温暖的地方过冬。但是植物有它自己的御寒法宝,那就是植物自身特殊的结构组织。

植物的输水组织十分重要,就像我们人体内的血管一样,正是靠着它,植物才能把土壤里的水分和营养从根茎输送到叶片,再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把水分排出。很多植物抗不过寒冬,是因为冬天气温低,温度常常降到零摄氏度以下,这样植物体内的水分就会冻结成冰,从而导致植物体内的输水系统被破坏。所以在冬天,很多植物会因为低温脱水而“冻死”。

为了不被低温“冻伤”,很多植物会自行脱落叶片以减少蒸腾作用。这样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就减少了,能避免因脱水而死亡。

人类靠穿衣御寒,植物却靠“脱衣”御寒,北方的冬天,街上的大树都变得光秃秃的,就是这个原因。像松树、柏树这样的耐寒植物,通常长着针形的叶片,这样的叶片面积小,水分蒸发也就大大减少。松针的表面有蜡质层,也能使水分不易散失,因此松柏能四季常青。

在寒冷的天气里,植物的生长受到影响,但是它们依然会进行光合作用。这时的光合作用不会让植物长出茎叶,而是会帮助它们积累蛋白质和脂类组成低温保护层,这些物质也能够提高植物的耐寒性。另外,植物到了冬天会进入“睡眠”状态而停止生长,它们把光合作用合成的能量转化为糖类,储存在体内的细胞中。植物的体液中溶有糖,水分就不易结冰,从而增强了抗寒能力。

植物在春天和夏天里生长,在秋天贮存养分,在冬天休眠以抵御严寒。当然,也有一些植物会因不敌严寒而死亡,不过,秋去冬又尽,春来草自青,天气转暖后,植物在冬天留下的根部和种子又会重新生长发芽。

四、国画为什么又叫“丹青”

《梅花魂》中,莺儿的外祖父最珍惜的是那幅丹青——一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丹青”指的就是国画。国画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们不如先从名字入手来了解,为什么国画又叫作“丹青”呢?这要从国画使用的颜料说起。

在古代,丹、青是古人绘画时最常用的两种颜料。“丹”指的是“丹砂”,也就是朱砂,是一种朱红色的矿石。“青”指的是“青雘”,是一种青色的矿石。丹、青两色对比鲜明,成为国画中的主要色彩。所以,古人就用“丹青”来代称绘画艺术。古人还把画家称为“丹青手”,把优秀画家称为“丹青妙手”,民间则称画工为“丹青师傅”。丹、青取自天然矿石,稳定且不易褪色,用它们作画,画作能保存很长时间,所以人们常用“丹青不渝”“丹青之信”来比喻一个人的坚贞不渝和高风亮节。

除了丹、青两色,古人作画还使用许多其他的色彩和颜料。中国有传统的五色体系,指的是青、白、红、黑、黄。同时,古人善于从天然植物和矿物质中提取颜料。藤黄、花青和胭脂就是常见的植物颜料,藤黄是从海藤树等南方乔木中提取出的明黄色,花青则是从木蓝、菘蓝等植物的茎叶中提取出的蓝靛色,胭脂则是从红兰花、茜草和紫草等植物中提取出的深红色。

矿物质颜料则有赭石、朱砂、石青、石绿、蛤粉等,石青和石绿是从铜矿中提取的,蛤粉则是一种传统的白色颜料,是由贝壳研磨出的白色粉末制成的。

当我们徜徉在博物馆中欣赏中国古代绘画时,当我们驻足在壮丽的敦煌壁画前时,会禁不住感叹古人的智慧,他们用大自然的颜色,创造了如此缤纷绚烂的绘画艺术。

[ 本栏目文章选自《语文课超有趣:部编本语文教材同步学·五年级下册》,温沁园、郑以然主编,邵小凡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0 年 6 月版,有删改]

猜你喜欢
林逋王冕丹青
王冕学画
王冕画荷花
林逋:独立独行,寄情梅鹤度余生
丹青校园
水墨丹青
林逋,北宋第一“宅男”是网红
《王冕学画》中的两个“像”
《王冕 墨梅白梅》
丹青阁賦
林逋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