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理念指导下的音乐教学实践探究

2023-08-22 05:47葛红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3年6期
关键词:以美育人小学音乐教学实践

葛红

[摘 要] “以美育人”是新课程提出的音乐教学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美育成为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仅能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教师要将美育贯穿音乐教学的始终,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形式与方法,以有效落实美育,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

[关键词]小学音乐;以美育人;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8-0036-03

新课程理念指出,小学音乐教学要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艺术活动,发挥音乐对人文素养培养的作用。传统的音乐教学较为枯燥,且美育尚在起步阶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难以有效落实美育。因此,教师要基于“以美育人”理念,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策略,适时渗透美育,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奠定美育基础,增强音乐兴趣

兴趣是开展美育的基础。受年龄的限制,小学阶段的学生更易受到兴趣的驱使,只有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调动其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将“以美育人”理念渗透到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奠定美育基础,为适时渗透美育做好充分准备,培养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和理解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视唱、歌词诵读、音乐鉴赏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1.巧设视唱活动

视唱是最为常见的音乐教学方式,指识谱技能训练,需要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开展思维活动,对音乐旋律片段进行视唱,以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和音乐理解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将视唱视为走形式,认为只要让学生学会演唱歌曲,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视唱教学的主要目标并不只是让学生熟练演唱歌曲,而是使其在视唱过程中感知到音乐的美妙。因此,教师应在视唱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提问,在启发学生音乐思维的同时,实现美育的渗透。

例如,教学《快乐的嚓嚓嚓》时,由于歌曲本身的唱法较为复杂,有较多的跳音和变化音,所以学生很难独立完成视唱。课始,教师在黑板上画二拍子的图示,让学生跟着画图示。在听歌曲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划拍子进行节奏练习,分析歌曲中三处节奏不同的地方,探索这几种节奏给人带来的不同情绪。学生分析后得出前一种节奏比较平静,而后两种节奏比较激动的结论。教师先指导学生认识升号,再让学生升半个音演唱歌曲的后半段,直至学生掌握演唱方法,能完整视唱整首歌曲。这里,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设计视唱活动,让学生击打节奏,以提问促使学生正确视唱歌曲,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2.组织歌词诵读

歌词作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被教师忽视,且大部分学生认为歌词是既定存在的音乐附属物,不具备特殊意义,只需要识记即可。学生会产生这一观念,与教师对歌词的不重视有较大联系。实际上,歌词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赋予音乐更深层的文学美、意境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歌词诵读,引导学生领悟歌词内涵,发挥音乐想象力,感知音乐的美好。

音乐课堂中,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歌曲,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性歌词诵读。例如,在《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教师先有感情地为学生范读歌词,让学生体会歌词的意境,再组织学生齐读歌词,并与周围的同学互相交换朗读彼此喜欢的歌词。随后,教师让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歌词,分析歌词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思考此曲的作者为何如此思念妈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分析出歌词的感情,进而谈论到生活中妈妈对自己的爱。最后,学生带着深厚的感情进行歌曲演唱。这里,教师以“妈妈的爱”为主题,组织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歌词,感知歌曲表达的情感,并适时渗透美育,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3.促进音乐鉴赏

音乐鉴赏最能发挥“以美育人”理念的指导作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音乐鉴赏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音乐鉴赏思维,获得丰富多样的审美体验。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音乐鉴赏方法,为学生提供自由鉴赏的空间,营造鉴赏氛围,使学生成为鉴赏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课堂上,教师可以揭示音乐创作的背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音乐鉴赏。例如,教学《爱的祝愿》一曲时,教师先让学生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风格、情绪,再让学生讨论这首歌曲是献给谁的。学生回答了很多祝愿的对象,包括對祖国、朋友、老师和父母等的祝愿,但都不是正确答案。教师由此引入《爱的祝愿》的创作背景:“此曲由英国著名作曲家埃尔加创作,是对恋人的祝福,也可以翻译为《情人的问候》。”学生对这首小提琴曲的理解不够深入,表示疑惑。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此小夜曲的风格:“曲调柔美,但掺杂一些哀怨,表现出恋人们的绵绵私语。”教师结合创作背景逐步引导学生鉴赏歌曲,使学生感知歌曲表达的情感,体会到美感。

二、优化美育环境,提升音乐素养

奠定美育基础后,教师要着手对美育环境进行优化。目前,小学音乐教学的综合环境不算乐观,音乐学科经常被学校忽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由于大多数人低估了音乐学科的价值。教师应加强对音乐教学的重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美育环境,促进音乐教学的情境化、信息化、生活化,让环境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1.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学生的最大特征是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很容易兴奋,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切忌模式化、刻板化,使学生本就短暂集中的注意力更易分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喜好,营造音乐氛围,创设趣味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投入音乐学习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要保证趣味性,在实现美育目标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情境的针对性,以增强美育的效果。

例如,教学《美丽的星座》一曲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各个星座的美丽形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由此引出课题:“美丽的56个星座,就如同我国的56个民族。”接着,教师播放各个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视频,简单介绍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以及其传统乐器和歌曲。学生情绪高昂,跟着教师学唱歌曲《美丽的星座》,以活泼的音调进行演唱。最后,教师将学生分成高、低两个声部进行合唱,取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这里,教师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导入课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歌曲。

2.引入信息技术

传统的音乐教学虽然应用了信息技术,但大多数教师只是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先让学生欣赏,再进行视唱,没有完全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效用。学生不应只是单纯地学唱歌曲,而应对音乐本身有更深入的理解。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体验,让学生沉浸在音乐世界中,感受音乐的美感,使枯燥的音樂课堂焕发活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例如,教学孟加拉国的《脚铃舞曲》时,很多学生对孟加拉国没有概念,有的学生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国家。为了让学生快速了解孟加拉国,教师在互联网上搜索孟加拉国的电影片段,供学生欣赏。在欣赏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孟加拉国的音乐和印度的比较像。教师又在互联网上搜索印度电影,让学生进行对比,学生认为这两国的音乐表现形式都是载歌载舞。教师为学生播放孟加拉国舞蹈的视频,让学生在脚踝上系上小铃铛,用手击打手鼓,跟随舞蹈视频舞动,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里,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从互联网上搜索各种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更深刻的感情。

3.贴近现实生活

音乐与生活紧密相连,音乐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还在不断积累中,所以他们更加容易接受自己熟悉的事物。音乐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降低学生学习音乐的难度。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生活化教学,让学生获得更真切的音乐体会,深入感知音乐的美感。

例如,在《OK星期天》一曲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聆听歌曲,并让学生跟着歌曲进行律动,再向学生说明此曲是以星期天假期为主题,引导学生畅谈自己星期天的经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纷纷畅谈自己星期天的经历。有的学生说夏天的周末,父母会带自己去水上乐园玩;有的学生说自己在周日会去图书馆看书;还有的学生说自己周末会在小区楼下打羽毛球……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出示学生外出游玩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引导学生学唱《OK星期天》。这里,教师提出生活化话题,让学生从自我经历的谈论中逐渐过渡到歌曲学习,深刻体会到歌曲表达的情感。

三、拓展美育深度,发散音乐思维

在渗透美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音乐学习情况,逐渐拓展美育的深度。音乐学习离不开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是构建音乐思维体系的基础,需要更多的音乐灵感,以完善自身的音乐思维体系。因此,教师要丰富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感,发散其音乐思维,拓展其音乐视野,让学生乐于创新,敢于表达自身对美的理解,增强美育效果。

1.融合音乐文化

小学音乐教学涉及丰富多样的音乐类型,蕴含不同的文化,为学生了解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机会。新课程理念也强调了多元融合这一概念,要求音乐教学不仅要融合各学科,还要融合各文化。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深入了解音乐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实现音乐视野的拓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教学《五月五赛龙会》时,教师先出示端午节卡片,让学生回答有关端午节的问题,再为学生介绍端午节的来历,使学生了解人们为什么在端午节纪念屈原:“根据《续齐谐记》记载,屈原投江后,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后来逐渐演变为龙舟竞赛。”接着,教师向学生展示唐诗《端午》,引导学生赏析这首诗。学生对其哀思产生共鸣,认真学习《五月五赛龙会》这一歌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里,教师通过歌曲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于音乐教学之中。

2.体验节奏游戏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不仅有助于实现美育的渗透,还能让学生形成较强的节奏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音乐课堂中,教师可开展节奏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游戏中表现自身的节奏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对教学形式进行优化和改善,增强美育效果。

例如,在《哈啰!哈啰!》一曲的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制作简易的打击乐器:在八个杯子里倒入不等量的水,使其在被打击时呈现出音阶。学生受到启发,选取各种容器,如酸奶杯、塑料瓶、易拉罐等制作乐器。有的学生还将沙子、绿豆、黄豆等物品放入这些容器里,使其发出打击声。教师播放歌曲《哈啰!哈啰!》,并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演唱歌曲,一组用自制的打击乐器进行伴奏。学生十分兴奋,在课堂中载歌载舞,节奏感得到显著提升。这里,教师带领学生制作打击乐器,共同体验节奏游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歌曲的唱法和节奏感,有效渗透了美育。

3.开展创编活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编活动,对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也直接体现出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学生创编出的歌曲,代表其自身的审美高低,也衡量着美育教学的效果。在创编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作为创编活动的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领悟更深层次的音乐美学。

例如,教学《牧场上的家》一曲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听赏、演唱,思考此曲对家乡表达的情感,再组织学生进行创编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对牧场上的家的想象,和同桌一起合作,为该曲创编一段热爱家乡、歌颂家乡的歌词。学生积极交流,在纸上写下新的歌词,歌词有描绘风景、祝福家乡、夸赞家乡等内容,体现出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学生根据自己创作的歌词进行表演,完成创编活动。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开展创编活动,为已学的歌曲进行填词,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其情感得到升华。

综上所述,美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要秉性“以美育人”理念,探索更多美育的可能性,将美育贯穿音乐教学的始终,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形式与方法,以有效落实美育,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徐瑶.美育发展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研究[J].名师在线,2021(23):81-82.

[2] 王玉苓.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J].学苑教育,2022(4):72-73,76.

[3] 韩小青.美育引领下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研究[J].天津教育,2022(17):129-131.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以美育人小学音乐教学实践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基于以美育人的学校社团文化建设
职业技术学院之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