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烟火(三)

2023-08-22 19:39彭文斌
小星星·阅读100分(高年级) 2023年8期
关键词:淘淘伯伯大姐

彭文斌

滿城春风

转眼,又是春风染绿枝头的时节。

上了初中的宋淘淘有点忙,尽管如此,每到双休日,他还是喜欢去爱心厨房待一待,画上几笔,或者协助老万两口子收拾收拾。

这天,学校下发通知,要求各个班级开展“关爱弱势群体   爱心陪伴送温暖”学雷锋公益活动。班主任谢老师召集包括宋淘淘在内的几个班干部商量开展什么活动。

“谢老师,我觉得我们班可以去爱心厨房开展志愿活动。”宋淘淘提出了建议。

迎着大家疑惑的目光,宋淘淘讲述了老万和熊大姐的故事。

谢老师抑制不住激动,当场决定,这个周末要带着学生们去爱心厨房。

炊烟氤氲的爱心厨房里,传出阵阵炒菜声、切菜声、洗菜声,香气弥漫在空中,人们正专心地忙活着。

谢老师注意到一个少年和他身边的老人。满头银发的老人埋头用锅铲翻动着蔬菜,男孩则睁大眼睛盯着热气腾腾的锅,不时轻轻翕动着鼻翼。

熊大姐悄悄告诉谢老师,那个少年患了癌症,正等待动手术。

趁老人和少年过来打饭之机,谢老师跟他们攀谈起来。

“阿姨,我不怕生病,老师说我好勇敢。”少年的眼睛里好像流动着清澈的溪水。

谢老师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她掏出四百元钱,塞在少年的祖母的手中。

宋淘淘带着同学们忙开了。他们把带来的香蕉、橘子、蔬菜分发给患者和家属,帮忙切菜、洗菜,清扫地面,整理厨具。这些平常在家基本没有干过活的孩子,此刻却那么主动,汗津津的脸上表情凝重,似乎瞬间成熟了许多。狭窄的巷道仿佛一个爱的磁场,每一个人都被吸附在其中,感受着柔软的温情。

当天,谢老师在朋友圈晒了那个癌症少年的情况。令她始料未及的是,学校的同事们自发行动起来,捐了好几千元钱,托她亲手交给那个少年。

从这天起,谢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几乎每月都要去一次爱心厨房,为老万和熊大姐打打杂,送去蔬菜、水果。爱心厨房成为他们的特殊课堂。

暮春的一天,宋淘淘发现爱心厨房多了一位两鬓斑白的长者。熊大姐乐呵呵地介绍说:“淘淘,这是赵伯伯。”

赵伯伯告诉宋淘淘,他退休后,跟老伴做了“京漂”。不过,他们不是为了谋生活,而是帮在北京工作的女儿带孩子。无意间,他从新闻中知道了爱心厨房的故事,感动之下,便在前几天跑回故乡,在爱心厨房当起了志愿者。

午休时,赵伯伯一边捶着腰,一边跟老万聊天。宋淘淘悄悄地给两人画了一幅速写。

老万说:“人活一辈子,最重要的是有爱。”

赵伯伯点点头,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公民层面,其实就是一个字:爱。如今像你们两口子这样‘傻的人太少了,这种傻傻的精神,是我们很多人缺失的。”

宋淘淘停下画笔,陷入了思考。几声鸟鸣如同露珠一般从巷口的树上滴落下来。

不久,宋淘淘遇到了另一名青年志愿者——任叔叔。

在平安寿险公司上班的任叔叔,无意中在网络上看到了老万夫妇创办爱心厨房的视频,心中异常震撼。这些年,由于职业原因,他早已看惯生老病死。可是,凝视着两位老人平易和善的面孔,聆听着他们朴实真挚的言语,任叔叔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于是,他立即邀了几名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到爱心厨房做志愿者。

厨房里人来人往,像乡村的集市。任叔叔很想做点力所能及的活,却发现插不上手。正懊恼时,他转身看见老万去二楼拿东西,旁边的那个扶梯锈迹斑斑,存在安全隐患。任叔叔心中有了想法,马上请人拆除旧扶梯,换上不锈钢材质的扶梯。

周末,爱心厨房正在开展一场捐款活动。活动的发起者是任叔叔,受捐对象是来自山区的黎师傅。

跟黎师傅一打照面,宋淘淘吓了一跳,心想:他好丑啊。

原来,黎师傅三岁那年冬天,不小心一头栽进烤火的炭盆里,从此,脸上如同爬满蜈蚣,容貌尽毁。不仅如此,黎师傅成年后在一家企业里工作,又遭遇了一场事故,失去了右手。最近,他又被检查出得了癌症。家徒四壁的黎师傅对人生绝望了。

任叔叔得知黎师傅的不幸遭遇后,立即组织一批志愿者前来捐款。

黎师傅捧着善款,犹如捧着一颗颗滚烫的心,默默地流着眼泪。

这些年,宋淘淘见多了感人的场景,却依然为之感动。熊大姐拍拍宋淘淘的肩膀,轻声说:“来这里炒菜的人,每一个背后都有心酸故事。”

进入初夏后,气温明显升高,爱心厨房里热气腾腾。任叔叔心中着急,盘算着要安装几台空调。有意思的是,瞌睡遇到了枕头,一个开空调专卖店的朋友主动请缨:这件事包在我身上。

任叔叔兴冲冲地赶到爱心厨房,逐个房间看现场,敲定安装的位置,并测量好房门的尺寸。

到了周末,专卖店的工作人员如约而至,给爱心厨房安装了三台空调,并送来了半屋子的大米和食用油。

仿佛约定了一般,谢老师带着学生们扛着蔬菜、水果到了。

宋淘淘悄悄告诉熊大姐,为了确保安全,这些蔬果是谢老师亲自到农户家购买的。熊大姐感动不已:“好心肠的人啊,世上还是好人多!”

不过,熊大姐内心也有忧虑,那就是一时找不到爱心厨房的“接班人”。

“我们的年纪越来越大,希望有人能够把爱心厨房接力办下去。”熊大姐一边打饭,一边跟谢老师说。

“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你们准备怎么办?”谢老师问道。

“还能怎么办呢?”熊大姐爽朗大笑,“继续做下去呀,直到干不动为止。”

老万在一旁插话道:“对于爱心厨房这件事,我们两口子从来没有分歧,哪怕有一个人打退堂鼓,这事也就黄了。我们从没想过放弃。”

说得多好呀!宋淘淘越来越觉得,爱心厨房就像一眼山泉,流淌着晶莹而甜润的泉水。

时间无痕,却以一炉炉温暖的火,给这座城市戴上了仁爱勋章。

腊八节那天,爱心厨房里依然人头攒动。宋淘淘站在巷口,默默凝视着这一幕熟悉的情景。再过几天,他要跟着老爸老妈去海南过年,不知为啥,心里空落落的。

靠近巷口的炉灶前,几个人正一边炒菜,一边小声说着什么。

“晓得吗?今天炒菜不收加工费。”穿蓝色棉袄的女子说。

“真的?不会吧,有这种好事?”旁边穿紫色羽绒服的老太太说道。

一名男青年接过了话头:“是真的,连米饭也免单。听说这是爱心厨房的惯例。”

十几米开外的作料架前,熊大姐穿了一件红色工作服,很是喜庆,她正笑嘻嘻地跟一名银发老太太说话:“大碗小碗都行,下午也提供,全场免费。就有一点要求——千万不要浪费!”

银发老太太似乎没有缓过神来,呆呆地看着熊大姐。旁边的一位女子贴近她的耳边,说:“今天腊八节,熊阿姨、万叔叔请客!”

一抹笑容爬上银发老太太的核桃脸上。

人流如织。到处是热腾腾的气息。

锅铲相遇的声音,火与油搏击的声音,刀与砧板爱得深切的声音,水花敲击脸盆的声音,人们聊天的声音……各种声音将小巷装得满满当当。

空中忽然响起一个声音:“微信收款六元!”

大伙不约而同地向声音传来的方向看过去,但见一名戴眼镜的姑娘风轻云淡地将手机放进了兜里。

老万急了:“孩子,今天不收钱。”

姑娘粲然一笑:“我知道。”然后,安静地提着饭菜挤出人群,往巷口走去。

老万搓了搓手,想起了什么,反身走进了里屋。不一会儿,他手里扬着一张白纸,快步走到楼梯口边。正当旁人不解时,老万将白纸遮盖在支付宝、微信付款码上面,用夹子夹住。

这时,恰好一名穿羽绒服的女子习惯性地举起手机,准备扫码付款。老万将手一摆:“今天不收钱,祝病人早日康复。”对方一愣,继而微笑着说:“好温暖的地方。”

人们依次排队打饭,井然有序。熊大姐永远是那个样子,一次次挥起勺子盛饭,一次次压实,一次次提醒:“没吃饱再来打,今天不收钱,但千万别浪费。”

这时候,有人轻轻拍了拍宋淘淘的肩膀。是赵伯伯。赵伯伯亲热地跟老万和熊大姐打招呼:“不好意思,年底了,有事耽搁了,早就盼着过来呢。”

得知今天全场免费供应时,赵伯伯掰着指头算了一下:“十锅饭,每锅要十五斤大米,加上房租、水电费、煤球费、作料费,大姐,你们一天少说也得贴一千多元钱呢。”

熊大姐乐呵呵地说:“听到‘谢谢两个字,比什么都更快乐,这可不是钱可以买到的。”

“阿姨,你像个菩萨。”一名炒完菜的年轻女子特意过来致谢。

熊大姐“扑哧”一声乐了,笑着说道:“就我这胖乎乎的样子,你们不嫌弃就算是烧高香了。”

“大姐,你真的像活菩萨。”正在留言簿上写字的中年男子忽然抬起头,看着熊大姐,认真地说道。

熊大姐不好意思地笑了。

宋淘淘凑上前,认真地读了那名中年男子写的留言,他竟然一口气写了两条。

一条这样写道:老万夫妇在这片狭小的空间内传递出浓浓的温情,为病人家属提供锅碗瓢盆、炉灶煤火、柴米油盐,象征性地收一元钱成本费,只为让病人吃上热气腾腾的“家中味道”,全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忙碌无休、执着坚守,源自他们内心的善良。

另外一条是:十几年的堅持和关爱,万大哥、熊大姐为癌症病人提供“最后的守护”,用他们朴实的烟火气息照亮了寒夜的路人。一元“抗癌厨房”背后的人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初心可贵,坚持不易。

过了腊八就是年,一年一岁一团圆。宋淘淘的目光情不自禁地瞥向了围墙那边。他在心中默默祈福,但愿医院里的病患能够早日踏上还乡路,回家过年。

宋淘淘忽然明白自己为何心里空落落的了,他是不舍得这里,不舍得老万夫妇。

一炉炉烈焰起舞,铁锅里传来毕毕剥剥的响声,切菜剁肉的声音此起彼伏,香气萦绕在小巷的上空。

这爱心厨房的烟火气息,是多么的迷人!

猜你喜欢
淘淘伯伯大姐
请牛伯伯讲“为什么”
乐淘淘
帮牛伯伯围栅栏
“伯伯”叫错了?
臭大姐,香大姐
和甘伯伯去游河
十大姐随想
乐淘淘 草木皆兵
初夏到 乐淘淘
当“大姐”遭遇“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