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科技城“北斗七星”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2023-08-23 08:32何爱华毛昱欢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24期
关键词:北斗七星协同创新

何爱华 毛昱欢

摘要:进入新时代,创新创业是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以何种模式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提高创新创业效率,这是一个重要议题。嘉兴科技城首创的“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北斗七星”协同创新模式提供了实践范例。从嘉兴科技城的发展情况出发,重点剖析“北斗七星”协同创新模式的内涵、机理与成效,为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效融合以及构建科學的区域创新体系提供借鉴。

关键词:嘉兴科技城;北斗七星;协同创新;链式融合

一、引言

处于大变局的新时代,能否抢占技术制高点、如何释放创新红利对于企业、区域、国家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但面对创新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融合性等趋势,受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的约束,单一主体的孤岛式创新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资源有效整合及创新能力高效提升的要求,时代呼唤创新主体联盟、呼唤链式融合。面对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产业化导向,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必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要注重突破制约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要推进协同创新”,“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要进一步深化协同创新理论知识,探索协同创新方法,建立协同创新组织体系从而实现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科技创新格局”。

如何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精准对接、深度融合,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效机制,以此打造开放、协同、有序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和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此,学界进行了有益探讨。Carliss & Eric在加入设计成本与沟通交际成本的前提条件下,构建了不同于单一主体创新模式的多个主体开放协同创新模型;吴姮和于丽英提出了“官产学研用”五重螺旋模型;杜兰英和陈鑫提出了政府部门、企业集团、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目标用户、中介机构等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六位一体”协同创新模式;孙萍等以市场导向,针对协同创新的组织监督机制、科研资源流动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平台服务机制、信任机制等提出了宝贵建议。王志奇等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在市场驱动、政府引导、资金支持和桥接平台等机制下的新型“用产学研资介政”协同创新风车模型,探索各主体在协同创新系统中定位选择,为多主体协同创新系统运转模式提供了思路。在业界和政界,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创新形态的不断演变,探寻协同创新机制和搭建协同创新平台逐渐成为企业与地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选择。

以协同创新实现链式融合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但创新主体协同程度不高、相关机制不完善、科技转化能力偏低等问题仍较为突出,导致产业链和创新链出现结构性失衡。本文从协同创新理论入手,挖掘协同创新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合作模式,探寻两链精准对接的有效路径。以嘉兴科技城为剖析对象,深入研究由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个主体模块构成的“北斗七星”协同创新模式,为推进链式融合与区域创新提供借鉴。

二、嘉兴科技城发展概况

2003年,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谋划和推动下,嘉兴市开创了浙江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先河,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和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相继落地嘉兴,以两院为龙头拉开了嘉兴科技城的建设帷幕。随着软件园、通信园、芯片园、材料园、生物园、孵化园等核心功能区的规划建设,2007年嘉兴科技城初步形成“双核六园”格局,3.65平方公里的一期规划工程和内部管理机构基本完成。之后,嘉兴科技城进入跨越发展、扩容升级阶段,规划面积扩至 29.5 平方公里。通过不断完善“孵化一批、加速一批、上市一批”的科技创新培育模式,重点抓好创新体系建设、产业集群培育、产城融合推进、生态环境改善、民生福祉增进、社会治理和服务能力提升、干部队伍建设等工作,嘉兴科技城的创新能力、综合实力和引领辐射作用稳步增强,成为海内外科技人才的创业新乐土,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创新策源地。

自成立以来,嘉兴科技城始终坚守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积极促进各要素配合和各主体对接,以协同创新推动链式融合,保持着清晰定位和鲜明特色。在产业布局上,嘉兴科技城构建了以科技服务业为重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以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和柔性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的“1+2+1”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高端产业体系,走科技服务业与现代化工业并驾齐驱之路。在创新平台上,在全国率先开创了以“院”为支撑、“园”为载体、“基金”为引导的“一院一园一基金”省校(院地)合作模式,融技术链、产业链、资金链为一体,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让产业链和创新链实现精准的对接。在人才引育上,在全国率先成立人才局,实施“人才+项目”的“双招双引”模式,实现从个体引进到团队引进、从随机引进到系统引进、从低水平引进到高水准引进的突破,融科技创新、人才创新、产业创新于一体,形成高素质人才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圈。在城区建设上,形成了“1+1+N”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融生产体系、生活体系和生态体系于一体,着力打造“三生融合”的国家一流科技创新产业新城。在文化建设上,形成“1+2+3N”党建引领特色圈,致力于倡导首创、奋斗、奉献的创新创业文化,为嘉兴科技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嘉兴科技城的创新能级实现跃升,发展成效明显,先后迈入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级互联网产业国际创新园、国家级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集聚区、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浙江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行列,已连续两年蝉联全省高新区综合评价前5名和浙江省高新区亩均效益领跑者十强,2021年入围首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融结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

三、嘉兴科技城“北斗七星”协同创新模式分析

21世纪之初,作为嘉兴经济命脉的民营企业遭遇“成长的烦恼”,由于缺乏创新资源,企业发展潜力受限。嘉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主动出击,搭建平台,整合资源,以“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的“北斗七星”协同创新模式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为嘉兴经济社会的蝶变跃升注入新动能。本部分从内涵、机理、成效等方面对嘉兴科技城的“北斗七星”协同创新模式进行剖析。

(一)“北斗七星”协同创新内涵

“北斗七星”协同创新模式是嘉兴科技城内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带头实践的。这一模式是对传统产学研合作机制在认识上实践上的演化与升级,是一种有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型创新体系,成为区域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北斗七星”中的“七星”即“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个创新主体,“政”即政府,是宏观力量,起引领统筹作用;“产”即产业、企业,处于核心地位,起主体作用;“学”“研”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输出者,起动力作用;“金”即金融投资机构,起协调支持作用;“介”即科技服务中介机构,起促进作用;“用”即市场用户,是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起主导作用。七大创新主体在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过程中各司其职,相互影响,变阵无数,魅力无限,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创新主体分工联动、各链条有效融合是协同创新系统的关键所在。如图1所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有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是协同创新的动力源泉;政府部门凭借特殊地位,可以通过调整优化政策制度,为协同创新激发活力、调动资源和营造环境;金融机构有资金优势,借助资本运作,可为协同创新充实力量、反馈讯息和降低风险;中介服务机构经营机制灵活,信息来源渠道广泛,可减少协同创新阻力,提高系统运转效能;各类企业是科研成果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的主体,直接决定协同创新的成败;市场用户是协同创新系统的终端,其需求反馈牵引着其他主体的改造和整个技术创新方向。总之,“政产学研金介用”是生产、学习、科研、实践的系统合作,是技术创新各个环节及多种环境与最终用户的耦合对接。在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下,以企业为核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科技中介、市场用户等各方力量为主体,嘉兴科技城构建的“北斗七星”协同创新模式全面打造了集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创业孵化、成果转化、科技咨询于一体的科技创新链条,建立了从实验研究、中试孵化到生产应用的全流程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二)“北斗七星”协同创新机理

“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的“北斗七星”协同创新模式是实现科技成果从前期研发到后期用户反馈的闭环生态系统。在这一模式中,七大创新主体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由动力层、支撑层和组织层三部分构成,通过匹配、反馈、改进等机制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融合,实现技术研发到技术转化的效益最大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如图2所示。

各类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形成的“产学研”合作是“北斗七星”模式的动力层,构成协同创新系统的基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知识、人才、科技的前沿阵地,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硬件设施、科研团体等,通过知识转移和技术转移为企业或行业输送高质量人才和各类研发成果,并与相关企业合作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获取创新利润。企业是协同创新的核心,各类创新活动以产业体系为基础,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展开,通过自主创新或合作创新参与到协同创新系统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用户满意度。“产学研”是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试制和市场开发于一体的创新联合体,通过力量整合、资源互补将先进技术转化为实际效益和现实生产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发展先机,使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活动具有实效。

金融机构、科技中介和市场用户形成的“金介用”系统是“北斗七星”模式的支撑层,为动力层提供资金、服务和信息的支持。科技成果的研发与转化具有风险高、周期长、投入大、阶段多等特点,金融机构等资本部门通过采用股票、债券、基金、风投等灵活方式介入“产学研”合作,对分散研发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起到保障作用。科技中介是协同创新系统的“邮差”,通过灵活机制提高各创新主体的信息协同度和信息利用度以及创新系统内外的资源对接,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创新能级提升。市场用户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体验者,既是科研创新成果的直接效益来源,也可及时向其他创新主体反馈市场意见,牵引着整个协同创新系统的改进方向。

政府部门是“北斗七星”模式的组织层,提出规划、制定政策、优化法规、提供资金、搭建平台等,组织和协调“产、学、研、金、介、用”的合作,发挥着决策指挥、协调管理、评估监督、信息交流服务等作用。“北斗七星”协同创新模式将“政”放在首位,强化了政府的主导作用,保证了技术研发与转发的高效性,维持着整个协同创新系统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北斗七星”协同创新成效

嘉兴科技城从引进大院名校发端,通过“政产学研金介用”联动,推出的“北斗七星”协同创新模式现已成为全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强力支撑,是嘉兴推动“双创”政策落地和构建“双创”发展生态的重要保障,助力嘉兴在高端平台建设、高层人才引进、高新企业培育、高效服务提供、高质成果产出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具有很强的示范推广作用。

在“北斗七星”协同创新理念引导下,“清华系”“中科系”与本地“禾商系”携手共建共创,通过“中心+公司+基金”“一院一园一基金”“一项目一公司”等产业化机制,累计引进和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44家、省级企业研究院22家、省市重点实验室14个、众创空间和孵化器9家(省级以上5家)、海外孵化器10个等高端平台载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的相通共融。

依托创新创业的高端平台载体,嘉兴科技城实施“人才+项目”战略,以建设人才改革试验区为重点,全力營造人才聚集、项目聚集的最优生态环境,高精尖人才领域呈现井喷之势,现已集聚院士以上的顶尖人才21人,双千超100人,硕士博士等科研人员800多名,累计承担纵横向科技项目1600多项。

立足嘉兴科技城的产业定位,在高端平台和高层人才的支撑下,构建了“创新研发、创业孵化、产业示范、科技服务、综合配套”“五位一体”的企业培育机制,涌现了闻泰通讯、德景电子、凯实生物、敏实集团、加西贝拉、昱能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截至2021年拥有上市企业3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9家,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86家。

为了高效服务创新人才和科创企业,嘉兴科技城建立了集“项目评估、审批代办、产品展示、路演对接、政策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智立方”双创服务综合体,建立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示范园”全链条孵化服务体系,建立了“引、投、贷、保、融”“五位一体”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以全集中、全入驻、无差别、无前台“两全两无”为核心全面升级“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新模式,与杨浦区、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定区经济委员会等单位通过签订咨询协议、举办推介会等方式与20多家在沪中介机构等达成合作,不断优化创业营商环境,以高效服务加速集聚了创新创业的高端要素。

“北斗七星”模式大大推动了嘉兴科技城的科技、人才和产业等创新,为其带来高质量创新成果产出。2021年,嘉兴科技城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近6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1.4亿元,财政总收入24.2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超27亿元,占GDP比重连续11年超过10%;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1200件,每万人人均拥有发明专利190件。

四、结语

嘉兴科技城首创的“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北斗七星”协同创新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政府主导创环境、企业主体强创新、高校人才激活力、院所研发出成果、金融配套强保障、中介服务提效率、用户引导增效益的多元力量跨界合作机制。这一模式摆脱了单打独斗创新的困境,有效破解了产业链与创新链结构性失衡难题,使区域经济创新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发展格局。

面向未来,嘉兴科技城需继续探索“北斗七星”模式迭代升级方案,高水平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致力于建设G60科创走廊上最具吸引力、最具辨识度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建设共同富裕典范城市提供强劲科技动能。

参考文献:

[1]Carliss Baldwin and Eric von Hippel.Modeling a Paradigm Shift:From Producer Innovation to User and Ope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2011,22(06):139-141.

[2]吴姮,于丽英.基于多重螺旋理论探索“官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途径[J].科 技和产业,2013(03):57-60.

[3]杜兰英,陈鑫.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理与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2):103-107.

[4]孙萍,张经纬.市场导向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型及保障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6):17-22.

[5]王志奇,王玉,付业林.基于演化博弈的“用產学研资介政”协同创新模型与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11):15-28.

*基金项目:2021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113291017)。

(作者单位:嘉兴南湖学院。毛昱欢为通信作者)

猜你喜欢
北斗七星协同创新
凝望北斗七星
恒星
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的传说
优化师资管理机制改革实现高校协同创新发展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天帝的御车——北斗七星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