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中的历史、碎片和艺术的重构

2023-08-24 11:59杨雅雯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1期
关键词:运河历史生活

杨雅雯

我们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回望历史,总想从历史当中学到些什么。历史的表现可以是宽泛的:它既存在于书面文字当中,也存在于那些保留着时代印记的物质遗存当中;它的表现形式既包括历史亲历者对历史生活的表述,也包括某些伴随我们成长,影响我们生活方式的自然存在—那些存在,超越了人生的短暂,超越了祖辈的记忆。随着代际的更迭,那些故乡的大山、小河,以及河流的分汊,自然所表现出的客观世界似乎亘古不变;还有那些存留在记忆当中的故事与经历—当然,还有曾经发生过,已被遗忘了的种种。

个人的历史与经验构成了我们人生的一部分,那既是我们的过去,也是我们现在心灵作出判断与决定的依据。我们依据经验筹划某件事是否进行,是否停止,借由历史的经验来判定现在事物的价值,借由观察历史经验来审视自己形成的过程,才能够明白自己为什么能够成为现在的自己。这种影响也成为人们想要去追寻历史源头的原因—我们究竟如何成为现在的我,过去的我是如何形成的,将来的我又会如何。

一、历史的追寻和锚点的确定

寻找旧时光,并在旧时光中找到属于自身的定位,仿佛是徐则臣长篇小说当中主人公们所奋力追逐的目标。他在小说中认为,历史是人们生存发展的过程,也是促使人们前进的动力,与此同时,人们在前进的途中需要时不时地回望历史。

早在徐则臣的小说《耶路撒冷》中,作者就通过主人公初平阳与教授的对话中“历史”“旧时光”等有历史感的词语来表达过去(即历史)对现代人所产生的作用:如果“到世界去”意味着面向未知与未来,那么“过去”应如何看待?塞缪尔教授与初平阳在作者笔下有这样的对话:“人这一生其实是往回过,平阳……后半生往前半生过;下辈子往上一辈子过。”如果说在小说《耶路撒冷》中,回望历史是在倡导人们向世界看的同时不忘回顾自己的内心,仔细辨别自己来时的路途,那么在小说《北上》中,回望历史这种倡导式的建议变成了笃定的确认,如《北上》引用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诗句作为题记—“过去的时光仍持续在今日的时光内部滴答作响”。徐则臣以为,历史必然对我们的人生起到深刻的作用,我们应当正视这种作用。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扰。社会在发展,身处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往往通过比较来对自己进行定位。最初,我们选择横向比较,跟同时期成长起来的小伙伴的人生经历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是同一时代的阶段性的比较。横向比较结束后,我们开始拉长历史的线条,跟处在不同时代的历史上的我们自己的先辈们进行纵向的比较。

《北上》的故事背景设立在清末时期,漕运这种生产方式尚未结束的运河上,谢平遥、邵常平、孙过程和周义彦,以及马福德等人在故事中有不同的社会角色和社会阶层。待故事的背景辗转到现代,之前故事参与者的后辈在现代的生活方式中,在面對先辈所遗留下的曾经的遗迹时,各自的身份、立场和处世态度已经完全不同往昔。这种比较,在自我定位、自我寻找人生的意义和自我价值时,有了更多纵向的延续。

如果说在《耶路撒冷》中作者对历史延续的描述采用的方式是主人公进行向内的追寻,是一种自我定位的追寻,那么这种向内追寻自己心灵的锚点的方式,就是“初平阳”们在比较曾经的自己和现在自己内心感受上的不同来产生的,这些心灵上需要锚点的人们,在定锚的过程中,比较着自己的人生经历,比较着同时期长大的伙伴们的内心冲突和人生经历。对比定位的方式是在某个时间段内。在《北上》这部作品中,时间线延伸到了百年以前,人物之间的比较除了同时期人物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人生经历之外,也有了人物代际之间的比较。于是,我们可以看出徐则臣在他笔下的小说中阐述了对历史的态度:我们往前走去追寻未来的同时,需要时不时地回溯过去;在回看过去的同时,我们才能更好地看待自己。在上一辈经历的时代变革当中,我们要看看他们是怎样面对时代的变迁,怎样解决那些困扰着他们的问题;再看看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看看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我们从对比中进行认知,从对比中寻找出路。

二、碎片化的收集

如何表达历史?当代小说家的思想在经历西方文论大规模洗礼的同时,又根植于本土与现代的实际和选择,他们大多数人都已经看到了集体历史与个人历史的不同,个人历史在文学性的表达上相较于集体历史而言具有故事性更强、表达更加自由等显著的优势。同样,个人历史的表达上存在着一些劣势,如个人历史的产生虽然有着完整的时间线条,但个人历史的保存和展现必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疏漏,所遗留下的各种线索和相关内容在展现的时候都需要进行补全。在重构和展现历史时,为了使逻辑链完整,使展现的内容不复碎片化,于是想象和推测在历史故事的生成当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同一段历史过程由于保留下来的考古和书面历史的残缺,使得文学的虚构作用在历史的重构中起到了更大的作用。我们无法从考古实物当中寻找到那一段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历史的全部证据,我们也无法从长辈那里得到与他们的生活年代的历史相关联的全部信息,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碎片进行拼凑和猜测。

因此,我们所能够得到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碎片化的集合,碎片之间没有固定的逻辑,没有先后的顺序,甚至可能并不是同一个时代所产生,但我们不能否认这些碎片在我们进行历史的认知时所产生的作用。《北上》中的意大利人小波罗这样评价这些历史的碎片:“照片固然是一个个凝固的瞬间,也是一串串起承转合的记忆,所以,它也是未来。就像你在历史中看到了今天和明天。”

历史的碎片有其特殊的保存方式,它们遗存于老物件当中,那些老物件也许是那个时代生活中的必需用品,如房屋的构件、雕版印刷用的雕版、老的笔记本和日记本,都是保留着曾经生活气息的物质遗存。历史的碎片也存在于那些传承下来的老故事中,如《北上》中河运专家研究运河七十多年的故事,生活在运河两岸的人们用京剧将运河唱成《长河》的故事,现存从事河运工作的人们对这条河流的记忆。历史的碎片还存在于考古挖掘出的遗迹当中,或者祖辈流传下来的传说中。

《北上》这部小说在重构历史时,面对历史的碎片散落各处的情境,作者赋予这些历史碎片以不同的收集者。其中,谢望和通过拍摄纪录片来收集口述历史,他找到若干专家和口述历史者,并收集运河相关的图片人物;孙晏临作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当中随机采访和拍摄那些现在仍在运河上,依赖运河从事生产生活的人们,她还试图在拍摄的过程中挖掘照片背后流动性的故事;周海阔收藏蕴含运河沿线民风民俗的老物件,并在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连锁的小博物馆民宿;考古学家胡念之通过考古报告的对比研究来发现当时历史的真假。在收集、保有、整理这些历史碎片的同时,他们都想挖掘出物品本身价值之外的东西。

被保留下来的老物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使用价值。虽然这些物品仍具备收藏和审美价值,但是它们所存在的审美的、收藏的价值如果没有被放在合适的位置,则无法被人们明确地感受到。运河周边人们的生活,如果没有艺术家将它们进行艺术角度的创作和定格,没有展示生活的机会,这些生活的表现就会被繁忙的都市人所忽略掉。大运河边沿线生活的人们因为这条运河所产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形态,那些鲜活的记忆和历史,如果没有被确切地记录,那么在若干年后,当水上人家都变成岸上人家后,都会被逐一忘却。

《北上》中作为艺术家的孙晏临,在面对大运河不再能够完成曾经时代所赋予的经济使命时,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她以为经济指标无法让人每天看到一条不息的长河在流淌,即使能够投入足够多的钱,也挖不出一条河的历史,挖不出一条河千百年来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塑造。这种看法无疑表述了作者对艺术、文化以及历史的看法,以及艺术、文化对现实的塑造所起到的作用。孙晏临有了这种看法,才开始主动地进行拍摄采访绘画等表现运河生活状态的艺术化的碎片整理,也正是这些主动对历史碎片的收集和汲取,历史才得以被记录和传承下来。

碎片化的收集,是历史形成的过程,与此同时,对于收集者来说,也是一个历史认知的过程。历史通过人们的认知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让人们看到、感受到曾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及人的欲求与向往。这种认知是人们进行自我判断定位的先决条件。历史除了被认知,还可以被创造。徐则臣告诉了读者一种对待历史的新的选择,那就是对历史艺术化的重构过程。

三、艺术化的重构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从司马迁开始,就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这就让有抱负的文学家产生了代替史学家,以文学描写正史的传统。到了当代,历史的正统和严肃,以及所代表的政治意义使得文学家们逐渐认清了自己的使命,文学和历史不能相互取代,而是各有各的内涵与外延,在挖掘历史碎片的同时也认清了历史是文学的创作源泉。

历史碎片的重新组合成为文学和艺术的源泉,它们的存在为虚构提供了基础,为想象提供了渊源,为故事性的产生铸造了厚重的年代感。《北上》中谢望和、孙晏临和周海阔等人,他们企图在原有的历史碎片当中进行创造,试图在静态的碎片当中表现出动态化的效果。文中甚至专门安排一个人物,通过这个人物的转述来表明这种过程:美学副教授孙晏临在课堂上讲述如何在表现瞬间形式的照片当中,表现出超越时间、历史的部分,从而表达出照片背后所传达的故事感。历史史实与历史碎片背后的故事感,正是文学和艺术可以发挥的阵营,那些历史碎片的串联,就是文学与艺术的源泉。

历史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是艺术家对某段时期历史进行的阐释和解读,艺术在解读历史的同时又创造了历史。卡雷尔·科西克认为,艺术作品表达了现实,同时在表达现实的过程中塑造现实。于是,艺术对历史的重新加工与塑造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力量,它不同于经济力量,但它的存在同样不可或缺。

《北上》当中作者赋予历史碎片收集者们不同的收集理由,让他们开始碎片收集的过程,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种过程与其说是为了一种经济上的需求,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那些被收集并重新进行艺术创作的历史碎片所能够表达的,或者表现为一种对慢生活的向往,或者表现为一种对运河事业的致敬。曾经发生过的历史遗迹在不知不觉当中引领着人们追寻的步伐,在前辈身上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引起了后辈的兴趣,使得后辈们有了解认知这些历史并对此创造加工的可能性。此时,历史对人们起到的作用,仍是认知和引领的作用。在故事中,作为祖辈的谢平遥、孙过程、周义彦与意大利人小波罗乘船北上,在这个过程中历史被他们创造,他们留下的笔记、相机和学习意大利语的祖训这些历史的碎片深深影响着后人:作为后辈的谢望和的父亲和叔叔们,被影响着想要北上看看运河的源头;孙晏临的小叔叔对相机痴迷热爱,最终从事艺术研究;周海阔的父亲在东北山林烧炭的生活当中也遵从祖训学习意大利语,这些都是受到歷史的影响。

历史碎片的收集者在认知历史的同时,也进行着历史的艺术化的重构过程,如《北上》中的谢望和拍摄纪录片《大河谭》,是他认识运河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以及运河沿岸人群生活习惯的过程。在认知的过程当中,谢望和开始理解运河,理解运河旁居住的人群被运河文化影响的不同心态,理解了人们对运河的感情。此时,历史的认知过程已经履行完成,此刻它所承担的已经不是知识的传递、理性的表达过程。历史的碎片被重新整合,整合到了纪录片中,被拍摄给那些没有生活在运河沿岸的人们看,让这些没有生活在运河沿岸的人,与运河没有牵绊的人来看这一段运河的历史表达。这就产生了艺术的再创造,这种创造是一种新的概括,是一段历史的再现,这种再现已经无法与之前实际发生的历史相重叠,因为碎片不能取代完整的整体,但重新被创造的艺术品有了新的生命,新的生命影响着更多的人来看待这个碎片化的收集过程和艺术化的重构过程。这个创造的过程,对于谢望和、孙晏临、周海阔、邵星池和胡念之而言,是他们的一段经历;而对于谢望和他们的后人而言,这是他们创造的一段新的历史。

猜你喜欢
运河历史生活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漫生活?阅快乐
新历史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