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白居易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2023-08-24 11:59丁锦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1期
关键词:后宫杨贵妃白居易

丁锦

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史上诗作最多的诗人,其中有大量描写女性的诗歌,上至宫廷后妃,下至底层劳动妇女。从他描写女性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中唐时期女性的社会生活。本文立足于对白居易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对其诗作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大致分类和归纳,探索白居易的女性观和中唐时期的婚姻文化、社会风俗,分析白居易描写女性诗作的意义和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白居易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分类

(一)宫廷女性形象

一院宫墙,深锁青春。外面的人羡慕宫里的女子拥有精美的服饰、皇帝的宠爱,深宫的女子羡慕平民女子拥有一个完美的家庭。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白居易用镇静果敢的目光注视着这些女性,通过这些宫廷女性的哭诉和泪水见证朝廷和社会的变革。

1.宠妃形象

这类女性形象主要是以李夫人和杨贵妃为代表。《李夫人》这首诗表面上描写的是汉代的李夫人,实际借古喻今。李夫人是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去世之后,汉武帝非常伤心,请道士作法为她招魂。这与杨贵妃去世唐玄宗同样请道士作法形成对比,从而达到劝谏封建帝王的目的,希望君王不要沉迷于美色,要重视国是民生。

杨贵妃是白居易女性诗歌中重点塑造的一位宫廷女性。诗人在《长恨歌》借助史实和自己的想象,把大家一致认为是红颜祸水的杨贵妃描绘成一个天生丽质、忠贞不渝的感人形象。“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些诗句生动地描写了杨贵妃的姣好容颜和风采神韵,她的微微一笑就使六宫其他佳丽黯然失色。唐玄宗想起当年和杨贵妃一起跳霓裳羽衣舞的场景,她那忧愁寂寞的脸上挂满泪痕,犹如春天带雨的梨花,如何让人不怀念?

然而,在《上阳白发人》中杨贵妃就被描写成一位妒妇。杨贵妃见这位宫女长得漂亮,怕日后分走自己的宠爱,就偷偷把她送去上阳宫,从而开始了这位宫女一辈子独守空房的凄苦命运。此诗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善妒的宠妃形象,将宫女的失宠和杨贵妃的得宠形成鲜明对比,得宠是建立在后宫女子的痛苦上,有力地控诉了封建后宫制度。

在《胡旋女》中,杨贵妃又被塑造成一位祸国殃民的妖女。“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这几句形象地描写了杨贵妃姣好的容颜和优雅的舞姿,但白居易并未加以赞美,反而称她为“胡旋女”,并与反贼安禄山相提并论,劝诫君王不要沉迷于美色,多关注江山社稷与国是民生。

2.失宠后妃和宫女形象

失宠后妃主要以《王昭君二首》《青冢》《昭君怨》《过昭君村》等诗中描写的王昭君形象为代表。昭君出塞在客观上对民族团结和国家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她也是政治和时代的牺牲品。一般和亲女子命运都比较凄惨,虽在青史上留名,却牺牲了一生的幸福。远离亲友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人生地不熟,表面看起来风光无限,实际上命运还不如田间的劳动妇女,而昭君悲剧的根源就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宫廷制度的残酷,以及社会统治的腐败。

失宠宫女主要以《上阳白发人》和《后宫词》这两首诗中的宫女形象为代表,这类女性往往内心是非常压抑苦闷的,大好的青春都被葬送深宫之中。例如,《上阳白发人》中那位宫女入宫时年仅十六岁,现在已经六十岁。孤寂漫长的岁月里,她只能看着深宫的月亮打发时间。《后宫词》同样也是描写了一位只能斜靠着熏笼打发时间,熬过漫长黑夜的宫女。此诗深刻地谴责了封建朝廷广选妃嫔之恶,揭露和指责封建最高统治者的放荡、破坏人性,可叹这些女子的青春全被葬送在这后宫之中。

(二)平民女性形象

1. 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

这类女性形象主要以《采莲曲》和《井底引银瓶》为代表。“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采莲曲》描绘了采莲女遇见情郎时羞涩的心情,使她天真烂漫的形象跃然纸上。“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井底引银瓶》中的这几句描写了女子在后院游玩时遇见了心动的男子。她在后院玩弄靠着矮墙的青梅树的枝丫,看见对方骑着白马立在垂杨边上。她一见便心生喜欢,暗想着要结起双鬟随君离去。她那大胆追求爱情的勇敢形象跃然纸上。

2.劳动妇女形象

这类女性形象主要以《观刈麦》《红线毯》《缭绫》等诗歌中的劳动妇女为代表。《观刈麦》中那位妇女在炎炎烈日下拾掉下的禾穗,揭示了安史之乱造成的百姓生活困难、兵役繁重、赋税沉重的状况。妇女不仅要带孩子,还要帮忙干农活儿。《缭绫》描写了织妇形象,开篇便描写了织妇们高超的技艺。她们耗费大量心血和精力编织绸缎,编织出的精美绫罗绸缎是这些她们血泪的结晶。然而,昭阳舞女却随意挥霍这些绸缎,肆意践踏这些织妇的心血和尊严,深刻地暴露了封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冲突。织妇的劳动是多么令人心酸,而封建统治者只知贪图享乐,不顾百姓的疾苦。

(三)歌姬艺人形象

这类女性是封建社会唯一能经济独立的女性,但社会地位非常低,一旦容颜褪去就没有任何价值。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基本上与这类女性无缘。

《琵琶行》中,琵琶女技艺高超,一首曲子弹毕,令乐师都十分赞叹,收到的红绡不计其数。然而,年岁渐长,美人迟暮,容颜褪去,渐渐听她唱曲的人也越来越少,她只能嫁给一个商人做妻子。无奈商人重视利益,不太在乎别离,只留下她孤身江口守空船。此诗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和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

二、白居易女性诗中的女性观

(一)同情普通劳动妇女

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了一个普通劳动妇女在炎炎烈日下盯着火辣的太阳,抱着孩子用破筐捡起路上遗下的麦穗。“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批判了封建租税制度。《红线毯》开篇的“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描写了织妇们技艺高超和制作过程的辛苦。太守为了讨好上位者,命令织妇们翻新花樣。然而,织成这一匹小小的红线毯需花费千两丝线。此诗强烈控诉统治者不体恤民生疾苦,不同情普通劳动妇女,只顾贪图享乐。

(二)批判封建后宫制度

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和《后宫词》中都描写了一位深宫之中遭受冷落的宫女。她们在少女的时候被送进宫,身上承担了振兴家族的责任。然而,还未等君王见面,她们就已经被宠妃发配去了冷宫;或者容颜还未老去,君王就将她们遗忘。漫漫长夜里,她们只能和墙为伴,或者看着天上的月亮圆缺反复来打发时间,大好的青春年华被葬送在深宫之中。这与杨贵妃、李夫人等宠妃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这反差极大的两种现象深深地控诉了封建社会统治者选尽天下女子当嫔妃的荒唐。诗人同情这些后宫女性的悲惨遭遇,批判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道。

(三)控诉封建婚姻制度

白居易在《议婚》中谈到了中唐的婚姻风俗。婚姻要讲求门当户对,贫富阶层不同很难结合通婚。人们结婚更多的是考虑功利性,婚姻能带来什么好处和利益,而不是两情相悦。有钱有势之人用钱财去攀缘门第,巩固其社会地位。富家女子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婚姻,而贫家女子等到二十多岁都没有男子来求娶;好不容易等到有人上门求娶,但隔天又变卦,这也是诗人借诗歌对自己不能和心爱之人相守结婚的一种控诉。白居易在符离老家时有一青梅竹马的玩伴湘灵,他曾多次向母亲表达了自己想娶湘灵的心愿,但被母亲以不门当户对为由拒绝了。

古代封建婚姻中的男女双方必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个人不能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即使自己做主定终身也会被人看不起。例如,《井底引银瓶》开篇写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主恋爱,敢于私奔;后来,女子到了男子家里,公婆一直将她当妾室对待,最后不得不发出感慨:“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亲许人!”婚姻必须通过父母安排、明媒正娶才能被社会承认,自由恋爱的结果是女子只能作妾,最后落得被迫分离、无处可归的悲惨结局。诗人深刻地控诉了当时婚姻的功利性,个人的自主选择被忽视。

三、白居易女性诗的意义

(一)中唐婚姻生活与文化的展现

中唐的婚姻风俗嫁娶必须巩固社会地位,须听从父母的意见,忽略个人的自主恋爱和婚姻选择权。《井底引银瓶》这首诗虽赞扬了女子敢于私奔、挑战封建礼教的勇气,但私奔后不受公婆待见。婚姻得父母同意,明媒正娶才能被社会承认,私奔只能做妾,最后只能落得“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的悲惨结局。

即使是有合法婚姻地位的女性也仍然摆脱不了被男性遗弃的命运,如《母别子》和《妇人苦》都谈到女子婚后容颜褪去,男子喜新厌旧,女子处于被抛弃的地位的事实。男性在社会中占有绝对的话语权,女子处于从属地位。“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仪礼》)不平等的婚姻制度,使这些女性没有话语权,没有什么地位可言,一旦被丈夫抛弃就陷入悲惨的境况。

(二)社会政治问题的反映

白居易在《七德舞》中赞扬太宗时期将三千宫女放出宫的爱民品德,希望统治者能发扬这种传统。诗人同情后宫女子的悲惨遭遇,为这些女性争取能够享受自由的权利。有些女性远离父母、亲人,在入宫之后一生都没有见过君王,美好的青春全部被葬送在深宫之中。诗人深刻地批判了当时黑暗的后宫制度。这腐败的宫女制度给当时的宫廷女性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诗人在《观刈麦》中塑造的那位劳动妇女形象,体现了当时繁重的苛捐杂税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续古诗十首》中的征妇思归形象反映了当时征兵制度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战争不仅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的破坏,更让许多家庭承受生死离别之痛。

(三)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白居易的诗歌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具有启迪和引导作用,特别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后世戏曲小说的繁荣。《琵琶行》为马致远的《青衫泪》提供了文学素材。《青衫泪》主要讲述了白居易与裴兴奴相恋,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后,爱情受阻,后几经波折智斗奸商刘一,最终二人团圆的喜剧结局的故事。《井底引银瓶》中的“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为元代戏曲家白朴创作《墙头马上》提供了素材,在白居易诗歌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最后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式结局反抗封建礼教的胜利,一反之前的悲剧结尾。《长恨歌》中的“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为白朴的《梧桐雨》提供了较好的蓝本。《梧桐雨》借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反映国破家亡的遗恨、世事无常、物是人非的沧桑。另外,《长恨歌》中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也为洪昇创作《长生殿》提供了借鉴。《长生殿》借兴亡之感,抒发离合之情,与《长恨歌》《梧桐雨》的悲剧式结局不同,《长生殿》增添了“情悔”这一出,最终是二人共登仙界,在月宫中团圆,永为夫妇的喜剧式结局。

白居易描写女性的诗歌展现了中唐时期独特的女性魅力。本文立足于白居易的这些描写女性的诗歌,对其进行了初步整理和研究,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发掘不同的内容和问题,并可以从新的角度关注中唐时期的女性,以推动白居易研究的发展,唐代詩歌研究的进步。在女性文学兴起的当下时代,白居易描写女性的诗歌的研究也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后宫杨贵妃白居易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早春(节选)
一个易拉罐引发的后宫戏
后宫正传
杨贵妃死亡之谜
即事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出处
杨贵妃 王朝的女人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梦回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