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广西宁明文人群体创作叙论

2023-08-24 12:17常乐乐郭日慧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0期
关键词:文人群体景观

常乐乐 郭日慧

清代广西宁明地区涌现出一大批颇具影响力的文人,如农赓尧、赵克广、郑绍曾、黄体元、黎申产、黄焕中等等。清代宁明文人群体的兴起与宁明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书院讲学场所的大量增设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一文人群体诗歌创作数量颇丰,且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蕴含着浓郁的儒家文化意蕴,表达了宁明文人对主流文坛的追慕之情,积极向主流文坛靠拢的文学倾向。对清代宁明文人群体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梳理宁明地方文脉,传播宁明地区文献典籍,还对清代广西地域文学的深入研究大有裨益。

清代宁明文人群体是清代广西作家群研究中的重要一环,梁扬、谢仁敏在《清代广西作家群研究》中以专节论宁明文人群体,足见宁明作家群在清代广西诗坛中的重要地位。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以诗人个案为研究中心,如对黄体元、黎申产、黄焕中等代表文人的研究。整体而言,目前学界对清代宁明文人群体的研究成果较少。有鉴于此,本文拟以宁明文人群体为探讨中心,对其创作概况、兴起原因及创作风貌作简要论述,以期丰富对清代宁明文人群体的研究。

一、清代宁明文人群体创作概况

宁明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属于左江流域地区,“距京师一万五百四十里,距广西省会二千六百二十里,距镇南关仅一百五十里,世所指为极边远烟瘴者也”(黎申产《宁明州志》)。偏远的地理位置和不便的交通条件,使得此地经济发展缓慢,文教发展呈衰颓之势。直至北宋皇祐五年(1053),大批北方士兵屯居宁明,为此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并加速了唐宋诗词在本邑的传播,这为清代宁明文人群体的兴起奠定了坚持的文化基础。及至清代,在前代文化积累的基础之上,宁明地区的文人逐渐兴起,并且呈现出诗人之众、诗作之广、诗集之多的特点,成为清代广西诗坛上的一朵奇葩。笔者现据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出宁明代表文人创作概况,见表1。

此外,还有一些宁明文人因留存作品数量较少,且无文集传世,故未列入此表中,如农嘉廪、农拔廪、苏彩钊、苏士培、农实达、王廷赞、欧显谟、陶赞勋、黎慕德等人。总体而言,清代宁明文人群体数量比较庞大,文学创作成就较高,在诗歌、散文、碑记、賦等方面均有所建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品展示了清代宁明地区的地域景观和社会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古代宁明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清代宁明文人群体兴起原因

清代宁明文人群体在当地秀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书院讲学师生互动交流的双重因素影响之下,得以快速兴起并繁荣发展。同时,清代宁明文人群体积极吸取中原儒家文化的璀璨精华,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诗歌创作技巧,使其成为清代左江流域最大的文人群体和古代广西地域诗群的重要代表。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滋养

孔尚任曾言:“盖山川风土者,诗人性情之根柢也。”所谓“山川风土”,即指自然地理环境。换言之,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文人性情和诗歌表现内容的根底所在。清代宁明文人群体亦是如此,宁明地区襟山带水的自然环境不仅滋养了他们温柔敦厚的人文气质,还激发了他们创作文学作品的灵感和激情,故而写下诸多歌咏宁明地区山水景观的诗作。“夹岸奇峰怒立,中流怪石磨牙。舟师准备相待,篙桨撇开纷拏。”(黄体元《舟中即事》)此诗描写了宁明多山多水的地貌特征。宁明地区山峻岭峭,间又夹杂诸多河流,生成了“处处山连水自通”(许浑《送杜秀才归桂林》)的生态景观。宁明地区山水相连的秀美景观不仅在黄体元的诗歌中有所体现,在黎申产的笔下也往往如此,如“此山近在郡东岸,旁山攒簇如矛戈。长江滔滔昼夜啮,嶒崚石骨终难磨”(《游金柜山歌,次韩昌黎〈石鼓歌〉诗韵》),“枫岭半遮千里目,珠山全压万峰头”(黎绩煕《壬子九日侍州牧刘侯敬亭登高恭步元韵》其二),“六郎有面多依水,西子无花不解珍”(农赓尧《思州上蓬莲池复开和韵》),等等。这些诗句都是诗人以宁明地区的山水景观为依托和原型,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并以诗化的语言将情与景的关系表达出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二)文教事业的良好融育

清代宁明文人群体的兴起与该地书院讲学场所数量的增加有很大的关系。据相关材料统计,清代宁明地区创办书院等相关讲学场所共八所:南坡书院、宁江书院、明江书院、思齐书院、思诚书院、迁善书院、明江厅义学、海渊街义学。增设这些书院讲学场所,使宁明地区文人有机会与本地的士子和师生同门进行酬唱赠答和传习交流等文教活动,而这些文教活动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宁明地区的文化网络,这对宁明地区文化秩序的建构及宁明文人群体文学素养、精神气质的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建宁明本地文化网络,增设这些文教场所,还可改变此地文教不兴的落后局面;尤其是大力提倡儒学,使宁明文人群体的诗作中蕴含了浓郁的儒家文化意蕴,具体表现为出现了一批用韵或步韵的诗作。例如,黎申产的《庚戌年感作,用老杜〈诸将五首〉诗韵》《二弦行,送别游任之茂才尔淓,用白傅〈琵琶行〉原韵并序》,农赓尧的《七夕赣州舟次黄佐臣原韵》等诗。这些用前人韵及步前人韵的诗作,充分体现了他们积极向主流文坛靠拢的文学倾向。总之,清代宁明文人群体在书院中积极学习借鉴主流诗坛的创作技巧和艺术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清代宁明诗歌的表现内容和思想内涵,这为宁明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为清代宁明诗坛带来了新的诗歌特色与创作风貌。

三、清代宁明文人群体创作风貌

《文心雕龙·物色》载:“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则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刘勰认为,山林原野的自然景象是触发文人创作情思的宝库,屈原之所以可以创作出《风》《骚》这样伟大的作品,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楚地自然风光的启迪。生于斯,长于斯的清代宁明文人群体也不例外,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自然也受到了宁明地区山水景观的启迪,并且将该地区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风一俗列为其诗歌创作的取材对象,这也使得清代宁明诗歌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具体而言,这种地域特色主要呈现在地域景观呈现、民俗风情书写和日常生活记录三方面。

(一)对地域景观的呈现

宁明,古属百越之地,诸山环绕不断,河流蜿蜒曲折。这为宁明文人从事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审美观照意象,并触发宁明文人的情思,创作出许多歌咏宁明山川景观的诗作。

明江,又名萦江,自十万大山蜿蜒而来,水势豪迈壮阔,沿岸层林叠翠、群峰缭绕,景致宜人,历代文人墨客对其秀美景观吟咏不绝。例如,祁圣年的《明江夜月》:“何处宜看月,明月独皎然。轻轻城下桨,漠漠水中天。列宿环前浦,孤城俯大川。当歌常不寐,斯意若为传。”诗人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清新秀雅、静谧飘逸的明江画卷,意境悠远,韵味悠长。

波汉山,位于宁明州南,因其山势起伏如波澜,故多有文人赋诗称赞。黄体元的《波汉山题壁》:“名山心醉已多年,此日登临俗虑捐。绝磴倚云飞白鹤,危岩经雨啸乌猿。吟怀起处苔频扫,饮兴狂来意欲仙。刚好夕阳明古刹,钟声扶我下岚烟。”诗人以“名山”表明波汉山景观的知名程度,并运用“心醉”“饮兴”等词语表达对波汉山景观的喜爱程度。

清代宁明文人群体对左江地区山川景观的描绘,饱含他们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是他们对自己的本心和灵魂进行书写的精神情感表达的结晶。正如罗时进老师所言:“文学,或者我们直接切入诗歌这一文体来说,是情感表达的结晶。情感是身体感应于物,感发于心而产生的,用诗化的特定方式加以表达便成为诗歌了。”(《基于典型事件的清代诗史建构》)因此,对宁明文人诗歌内容的研究,就是对他们的心灵史和社会史的研究。

(二)对民俗风情的书写

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论述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作家生活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能不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

清代宁明文人群体长期生活在宁明地区,此地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和独特的文化内容不仅影响到文人的气质,还影响到其诗歌作品的表现内容,使其诗作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三月三又称歌圩节、歌婆节,是广西人民祭祀祖先、倚歌择配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后辈往往会用竹篮挑着五色糯米饭、鸡等物品,携带家人拜祭祖先。这是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民俗习惯,在清代宁明文人群体的笔下也有呈现。例如,黎申产的《丽江竹枝词》其二:“清明时节听啼鹃,儿女家家拜暮田。糯饭一盂鸡一只,竹篮挑上侍儿肩。”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生动地再现宁明地区三月三时独有的祭祀场景。又如,“岁岁歌圩四月中,聚观白叟与黄童”等诗句,皆记载了宁明地区的独特风俗习惯。再如,农周廪的《宁江竹枝词》其一:“獞女挑柴城市卖,短衣窄袖发芊芊。生来不识弓鞋样,踏地分明赤脚仙。”诗中描写了宁明女子的“短衣窄袖”的穿着,带有当地特色的民族服饰。中国古代女子素有缠脚的传统,但清代宁明地区的女子却是天然一双大脚,不受束缚,过着悠然自在的生活。这不是个例,农赓尧在《村女赤脚行》中也写到清代宁明女子“不穿绣鞋不缠丝”。农赓尧是清初雍正期间人,农周廪是光绪年间人,两者相差一百多年,但女子仍然保持着不缠足的习惯。由此可见,宁明乡村与中原地区的地域风俗习惯迥异。

(三)日常生活的记录

罗时进认为,“日常生活带有某种程度的世俗性,但较少宰制,较为自由,符合人的身体需要和心理需要,这种日常之中涵蕴着广阔的精神空间,本身就具有诗意。其对人生具有伴随性,自然成为诗人创作的习见题材,故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出现了大量的表现日常生活的作品”(《基于典型事件的清代诗史建构》)。清代宁明文人群体也不例外,他们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那些极具诗意的瞬间,并将其记录在诗歌作品中。例如,农赓尧的《山行口号》:“山路泥濘朔雪飘,忽闻樵女唱归谣。青莎覆额斑斓湿,笑语咿哑过木桥。”诗人以清新亮丽的笔调刻画出宁明女子勤劳、喜爱唱歌、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勾勒出一幅生动活泼的宁明地区民俗风情画。又如,苏彩钊的《题农民隐居图》:“山势从来不喜平,林岩当日费经营。却疑此即桃源地,中有人家鸡犬声。”诗歌内容是对宁明地区山村静谧场景的描摹,以日常生活入诗,全然白描,使诗歌别有一番意蕴。这些场景富有极为浓郁的诗意意蕴,诗人在对其进行直接体验和诗意解读之后,将其化作精巧的诗句,描绘出清代宁明地区乡村日常生活的闲适场景及农家浓郁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对安宁美好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概而言之,在一系列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宁明文人群体在清代得以兴起,并且呈现出新的特点,具体表现为诗人数量众多,诗歌创作呈现出新的风貌。这种新风貌,主要指清代宁明文人群体在诗歌创作过程中都有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域建构意识,即他们在诗歌创作时往往会选取家乡的山川景观、民俗风情作为重点书写的对象,并且还善于将日常生活中极富诗意的场景借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传达出他们对宁明地区强烈的地域认同感和喜爱之情。与此同时,这些诗歌作品也体现了清代宁明诗歌内容丰富、题材类型多样的创作特点,展现出宁明文人群体兴起之后宁明诗歌创作的新风貌。

本文系2022年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清代广西‘左江文学的景观书写”(项目编号:YCX2200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文人群体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文人与酒
沙子的景观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文人吃蛙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