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典故解读研究

2023-08-24 12:17邓梓杰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0期
关键词:典故英美文学作品

邓梓杰

在国家相关教育政策支持下,积极引入外来文化和语言等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之一,而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学作品也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通过文字的形式将文化详细记录下来。文学作品作为时代文化的载体及产物,通常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念;其中蕴含大量的典故,用于隐喻事与物,表达更深层次的含义。

基于跨文化视角,读者在解读英美文学作品典故的过程中,需要深入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来源,同时把握好影响典故解读的因素,力求让文学典故解读的语言更具通透性,更加浅显易懂。本文首先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来源,其次从几个方面深入探讨英美文学作品中典故解读需关注的因素及解读策略,以供参考。

一、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来源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具有特殊含义的西方典故,读者若是对这些典故及相关文化背景了解得不够深入,在阅读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很多疑问,甚至出现理解偏差,进而无法正确捕捉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难以欣赏到作品本身的文学魅力。基于此,了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常见典故是十分必要的。下面笔者就展开深入分析,以便于帮助广大读者加深对这些典故的认识,从而做到精准解读典故,读懂文学作品的内涵。

(一)历史故事

任何一个国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只不过历史存在长短之分;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社会建设、发展始终是以历史为基础,因此,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常常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启发及经验。将经典历史事件引入文学作品,则可以起到以古鉴今的作用,警醒世人。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有非常多的历史典故应用,以Odyssey为例,其原本是《奥德赛》中的一个词,由希腊语转译,主要是指奥德赛经历过特洛伊战争之后,艰难辗转了十年才最终得以重返祖国,所以这个词后来被用于指代“漫长而惊险的旅途”。又如,bite the bullet,很久之前美国因为医疗水平不高,很多医生为了帮助伤者减轻疼痛,都会让他们用嘴咬住子弹,后来这一短语也相继被多位总统所引用,便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即“在艰难时刻咬紧牙关、坚强迎接挑战”。如果不能理解这些词背后的含义,那么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读者便只能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理解,而难以领会到作者真正想要传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内涵。所以,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就要求读者要有丰富的一词多义的储备,根据具体意境选择适宜的含义代入到文本中,从而准确把握文学作品的情感态度。

(二)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以篇幅短小、寓意深刻为主要特点,将寓言故事引入文学创作,就会让文学作品的思想变得更加深邃。

《伊索寓言》是西方文学中非常著名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大,这也是诸多英美文學创作者将寓言故事引入其中的主要原因。比如,Cat's paw(猫爪子)出自《伊索寓言》中《猴子与猫》的故事。当猴子和猫一同出门玩耍的时候,看到了火中正烤着香喷喷的栗子,猴子一边想要吃,一边又害怕火灼伤自己,于是便抓起猫爪子将火中的栗子取出来,结果烧坏了猫爪子,后来人们便用这个词来比喻很容易受骗或者为他人做危险事情的替罪羊。Cry wolf(狼来了)出自经典故事《狼来了》,这个词在文学作品中非常常见,用来形容那些散播虚假消息的人。Rise like a phoenix(像凤凰一样涅槃重生)原本是指生命长达五六百年,而且浴火后会重生的不死鸟,引入文学创作中多用来比喻历经艰难后的涅槃重生。寓言故事通常都是以动物为比喻来讲述人性,用简练、易懂的语言来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将其应用到文学作品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因为其篇幅比较短小,不会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从而对整个作品的结构不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文学领域受到诸多创作者的青睐,使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后回味无穷、陷入深思,从而深化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三)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虽然是儿童的读物,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十分丰富,可以起到引导和教育读者的效果。此外,将童话故事与文学创作相结合,还可以带给读者熟悉感和亲切感,从而进一步提高作品的感染力。英美文学作品中经常引用的童话是《丑小鸭》,它讲述的是丑小鸭处处被人欺负,并为自己的外表感到自卑,在它蜕变为白天鹅之后,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的故事。这也在侧面告诉读者,应始终保持自信心,不要因为外界因素而影响到自己,要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灰姑娘》中的灰姑娘,在她遇到王子之前,她一直被姐姐和继母欺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但善良终究不会被辜负,所以后来在文学作品中会用cinderella(辛德瑞拉)一词,既用来指被忽视的人,也用来指如灰姑娘一般的爱情。童话故事虽然简单易懂,但它传达出来的信息非常丰富。当读者在英美文学作品中阅读到某个故事或者人物,那么自然会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进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此外,作者所引入文学创作中的童话故事通常为人们所熟知,这也可以进一步降低作品的理解难度,让读者真正实现轻松阅读。

二、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典故解读需关注的因素

(一)文化背景差异

针对英美文化作品中的典故的解读,首先要关注文化背景差异。各个国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受到地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重大事件的影响,以至于文化背景会截然不同,所形成的文化特点也会各有不同。除此之外,不同国家在风俗习惯、社交礼仪、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均会存在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会带来认知障碍、思维定式。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无论是在文化交流中,还是在鉴赏英美文学作品中,我们均应牢固树立跨文化意识,充分尊重这种文化差异,同时秉持求同存异的思想。从文学典故解读的视角来说,读者若对英美国家文化背景了解不足,在解读时极其容易出现理解偏差或误解;对很多句子、故事的呈现难免会比较僵硬,不利于理解典故原本的内涵。所以,读者若要做到精准解读典故,关键是要与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目标国文化背景相联系,尊重文化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从英美文化的视角出发,全方位剖析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

(二)典故与对应人物

典故往往具有深刻意义,勤学典故不仅能增添文学作品的阅读趣味,还有助于读者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同样如此。在解读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时,读者必须要立足于对应国家及地区的民族特色、民族文化,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语境,准确解读典故的含义。中西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在内涵呈现、表达方式上基本对应,因此读者可以采取互译的方式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对应关系并非绝对的,也就是说互译的方式仅适用于中西典故基本对应的情况;若存在部分对应,那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不同的解读方法,确保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典故解读更加灵活。

(三)作品的整体性

在我国,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都会引用典故,一方面是为了充实文章内容,另一方面又可以为主旨提供画龙点睛的效果。英美文学作品引用典故也可起到同样的作用,这也决定了读者在解读典故的过程中,必须要联系全文,将内容与表达方式贯穿起来,还需要将典故在作品中起到的作用展开分析,如此才能相对完整地解读出典故在文中所表达的含义,不会出现典故解读与原文意思不统一的现象。所以,为了让典故解读更加准确,读者一定不能单一解读典故,而要关注内容的整体性,这样才能体会到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所具有的文学性。

三、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典故解读策略

(一)重视运用通用性语言概念

尽管中文和英文在语义上有一些不同,但在实际语境表达方面,它们存在相同之处。基于此,读者在解读英美文学作品典故的过程中,不能片面地关注英文语义下的语言概念,还应学会应用通用性语言概念辅助典故解读。举个例子,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这样一个典故:“当你无精打采的时候,人们总是会说到兴头上。”如果从英文的语义视角来看,“兴头上”所包含的语言环境非常广泛,所以难以准确定义单一语境。换个角度,如果采用人们熟知的墨菲定理,有效地扩展语义概念,就能够降低读者对该典故的理解难度,从而使读者轻松准确地掌握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通用性语言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强调以不改变原意为前提,将其扩展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一语境,以此来增强读者对该典故中语言概念、思想观念的理解,在保证解读典故的语言通俗易懂的同时,赋予语言更多艺术气息。

(二)优化语义结构与语句含义

对英美文学作品中典故的语义结构、语句含义进行优化的意义是,使典故的语义更加细致具体,促使文学典故的表达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尽管这种方法会对典故原意带来些许改变,但主体框架还是以原来典故的语言结构为基础。例如,《傲慢与偏见》中有这样一段话:“婚姻生活中的幸福完全是一个偶然的问题。了解两个情人婚前的脾气,或者脾气的相似性,并不能保证他们的幸福。后来,他们总是设法使彼此越来越疏远,互相烦恼。现在你要和这个人共度一生了,你最好尽可能少地了解他的缺点。”仅从英文语义上来理解,则显然缺乏对婚姻概念的内核的解释;然而,典故中所讲述的道理与当时的社会现状十分吻合。如果没有对这一典故的语义结构进行优化,在解读典故时很可能因上下文产生严重的语言冲突。以典故为核心进行语义和结构的优化,关键是要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分别优化影响婚姻幸福程度、解决婚姻问题两个语义概念;特别是后半部分关于对伴侣缺点了解不足的论述,与中国人婚姻观的大相径庭,但与掩耳盗铃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很难为已婚的读者所接受。因此,在优化后半段语义概念时,建议将原本的“了解缺点”替换为“提高包容性”,这样就能与我国婚姻观的核心思想高度适应。通过对语义概念的替换及优化,读者就能基于中国婚姻思想的角度来解读作品中的典故,进而准确掌握到中心思想,切实避免出现语言上的歧义。

(三)正确应用意译解读

同一种语言的概念不能在不同的语系中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处理,即使是在中文和英文互通的基础上展开的概念转换,也很难完全解读出典故的原意。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建议采取意译的方式进行概念解读,进而辅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语境。比如,在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中,作者引入了此典故:“只有服从风,柳树才能茂盛。总有一天,无数的柳枝会形成一堵可以抵御风的铁墙。这就是柳枝的用途。”这一典故以柳树作为载体,比喻人的意志及思想。仅仅强调人的意志,就不能彰显出团结一致的本质思想,如果只注重对团结思想的解读,就容易忽略个人意志所起的积极作用。所以,在解读这一典故时,读者要杜绝直接将某些概念替换为汉语语境,而应按照英文的原本意思来解释,这样才能保证这一双重隐喻的使用能够使读者完全了解。

(四)突出辩证思想的典故阐释

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应该与我们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保持高度统一。但是,英美两国文化意识形态与我国迥异,其中一些典故所傳达的思想还带有政治批判性,并不适合当下的社会语境。因此,在解读《教父》和《简·爱》一类的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时,读者要从辩证的角度出发,按照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传播需要等实际情况,应用辩证思维客观地解读典故内容,尽量保留一些典故的原始意义,同时又要符合我国主流价值观。此外,对英美两种文学中的典故进行辩证的分析和阐释,可以让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更加具有代入感,为读者提供多个不同的阅读视角,从而在文学典故、主流文化观念二者之间取得一种有效的平衡。

综上所述,文学是一种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基于跨文化视角下对英美文学作品中典故的解读,需要立足于我国语言文化的基本特点,在充分尊重英美文学的语言艺术审美基础上,针对性地对文学典故进行优化,以此来为英美文学典故艺术奠定坚实基础。这样一来,也能便于读者通过英美文学作品与作者跨时空“沟通”,获得思想启迪、引发情感共鸣,接着从自己的认知出发,将作者欲要表达的思想及情感“为我所用”,让情感体悟在阅读中得到升华。

猜你喜欢
典故英美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