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特征与体现分析

2023-08-24 14:21王桂芝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0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韵味景物

王桂芝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意境是一种可以描绘生活途径,也能展现思想情感的艺术境界。意境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能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文学作品,通常可以反映对象的“境”,同时表达作者的“意”,达到表达心境并且寓心境于形象中的效果。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意境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是作者的一种抒情方式,也是一种艺术形态,通常存在于思想、意念之中。意境抒情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如很多诗词作家喜欢运用意境表达的方式,将情感和事物联系在一起,深化文学作品的内涵,使作品有无穷韵味。

一、意境的含义与作用

(一)含义

意境是一种艺术辩证法,在美学研究领域受到关注。意境不仅包括主观的“意”,还包括客观的“境”,二者相互融合可以形成一种艺术境界。此类艺术辩证法比较广泛,内容十分丰富:从“意”的角度分析,就是达到情感与理性的相互统一;从“境”的角度分析,就是达到外形与神态的相互统一。在统一的过程中,情理和形神相互融合、渗透、协调与制约,最后生成意境。在抒情性作品中,意境就是创设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不仅生命律动加强,也可以给作品带来无穷的韵味,可以促进审美想象空间的拓展。其与文学典型同样属于高级的文学形象形态。文学典型属于单个形象,则意境就是多个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呈现整体形象的高级形态。文艺理论界针对“境界”有不同的结论,但普遍将“境界”和“意境”联系在一起,称其为“文学形象”和“作品中的世界”。然而,“境界”属于习惯性用法,与“意境”有一定的差异,通常指描写的景物,对情感的抒发较少,所以与“意境”并非完全相同,如果将二者画等号,则观点比较片面。简单来说,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意境就是一种情调,也是一种审美境界。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会在作品中融入主观情感,使读者将见到的景物和内心的思想相互结合,二者相互交融,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促进作者充分想象,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效果。意境的概念并不固定,通常为作者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透彻地抒发情感,可以被看作一种表达体系。

(二)作用

意境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与各种文学形象结合,通过描述景物表达情感世界,形成意味深长、独立特别的审美空间。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意境的应用十分广泛。早在《庄子》《周易》等作品中,就已经开始采用意境,如《庄子》中的“庄周梦蝶”,就是一种意境的塑造。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明确提出了意境理论,分析了不同种类的意境,认为在词的创作过程中使用意境,是一种高超的表现手法,可以彰显意境的描写方式,可以体现作者的品位。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来看,不论是诗人,还是词人,都十分注重意境的描写塑造。所以,大部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都会塑造一种意境。但早期的意境研究和讨论局限于诗词歌赋,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重视意境的研究,产生了许多与意境有关的理论,并且在书法、绘画等领域中延伸意境的概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意境的内涵也不断加深,应用更加广泛,可以增加作品韵味,充分彰显作者的文学审美,也能更好地激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意境的表现手法

(一)情境勾勒法

情境勾勒的方式有很多,包括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景语情语、景略情在等等。触景生情就是先描写景物,然后抒發情感。例如,高适的《别董大》,诗人先描写“黄云”“北风”“大雁”等景物,展现天气骤然变化,体现当前处境恶劣,然后用“天下谁人不识君”等诗句表达安慰和鼓舞,展现诗人和董大的深厚情谊。缘情造景就是先抒发情感,然后描写具体的景物。例如,在《登楼寄王卿》中,诗人先抒发“楚云沧海思无穷”的情感,先表达离愁别恨,然后描写言语茫茫的景色,进一步渲染伤感、怨恨的情感,使情感抒发和情境描写相映成趣。景语情语是意境塑造中最常用的手法,通过写景的方式抒发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景略情在即通篇抒情,虽然是触景生情,但在描写的过程中,省略了景物描写,采用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例如,在《登幽州台歌》中,诗人通篇抒发情感,但该篇诗作是诗人在登幽州台时触景生情所创作。该诗表达了诗人对现状的不满,通过情感表达使读者感受幽州台呈现的情状氛围,也能在侧面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所以诗作虽然没有描写景物,但也能通过情感的表达使读者窥探景物的情状。

(二)以凸显意法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注重核心表达。以诗词为例,作者会设立“诗眼”。例如,在《玉楼春·春景》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为炼字典范。王国维评价“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可以展现春意蓬勃的景象,也能呈现景物“人格”,使景物描写可以更好地用于表达人的情感,彰显人对美好春光的喜爱及在美好春光下愉快的氛围,可以形成优美且清新的意境。此外,还有以“我”入诗的方式。诗人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经历,心境、情趣、风格也会有所不同,通常会在作品中呈现自己不同的情感心境,即使不侧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可以展现自己的内心。例如,在《相思》这首诗中,王维通过咏物的方式抒发相思之情,语句虽然单纯简洁,但具有丰富的想象。在创作时,李龟年出逃流落江南,通过卖艺为生,经常唱“红豆生南国”的句子,所以这首诗是王维与李龟年离别时创作,抒发了“我”的离愁别绪和相思之苦。

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意境的特征

(一)味

在古代文学论中,“味”是十分重要的审美概念,在王充的《论衡》、陆机的《文赋》中都有叙述,可以运用“口味”比喻文学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赋予了“味”多重含义,包括指代作品内涵、作品欣赏、艺术形式美、审美感受等等。无论作品内涵是否丰富,读者都应围绕艺术形象品赏展开。根据《诗品序》中提出的理念,赞扬一首诗“有滋味”,则诗作必须有具体准确的叙事状物,塑造逼真生动的形象,表达细腻的情感。在文学描写中也是如此,作者应该注重描写的“详切”。赋、比、兴是彰显意境的修辞方式,作者要根据创作需求对其加以运用,不仅可将其运用于诗词中,诗词以外的文学作品表达中也可以运用。此外,作者还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相互统一,彰显整体性的文学艺术审美,使意境塑造更加全面,彰显作品的感染力。所谓“有滋味”,本质上就是有意境。钟嵘认为,五言诗是“最有滋味者”。钟嵘评阮籍的五言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诗品》),表达阮籍的作品有滋味。其中,《咏怀》极具代表性,整篇采用“直寻”的写景方式,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将自然景物作为象征,抒发了内心的忧愤。

(二)韵

所谓“韵”,就是呈现丰富的文学形象、意象,不仅含义丰富,也可以促进联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文赋》中,陆机将“韵”视作韵体文学作品;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则将“韵”视作利用文学形象展现作品内涵意境的方式。司空图将前人的理念和观点集成,从意象内蕴力着手,提出了“韵味”的概念。司空图与“滋味”说都侧重意象本身的不同含义与生动饱满,对意象之外更为关注。但意象之外必须将文学形象之内作为基础,所以司空图注重“辨味”,即“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与李生论诗书》)。也就是说,要辨别事中滋味,才能对诗进行鉴赏。从作者的角度分析,韵味体现在“咸酸之外”“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三个方面。

在塑造意境的过程中,美感的呈现并非简单的形象塑造,同时包括艺术形象带来的各种情感或联想。作品意境应该与读者的思想相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情感共鸣,也能更好地发挥审美意境,使作品具有更强的文学美感。从主客关系的角度分析,韵味侧重“思与境偕”,也就是主观感受要融合客观景象,实现二者相互统一,描绘的景象要包含作者的生活感受,这样读者才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的感受。所以,作者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意境和意象都将客观形象作为基础,不仅注重客观形象的呈现,同时也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调动读者联想思维,使读者审美境界有所提升,同时也可以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意境的体现

(一)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就是情感和画面都直观、生动地浮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可以充分联想,根据具体的景色、景物感受读者表达的情感。作者则对景物进行详细观察,然后根据不同的景物,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激发不同的创作思绪,将景物和自身情感结合,然后融入作品,使其更具内涵,同时也展现出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运用情景交融的方式,可以提升作品的审美与内涵,使作品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与认可。著名诗人李白经常采用藏情的写作手法。例如,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就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通过景物的描写,展现李白对好友孟浩然的惜别之情。在送别的过程中,通过“黄鹤楼”“孤帆”“远影”等景物,展现李白孤寂的情感,表达李白对友人的不舍;尤其是“孤帆远影碧空尽”这一句,描绘出孟浩然乘坐小舟在水面上渐行渐远的情境,不仅衬托出孤寂、凄凉的氛围,也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之情。通过寓情于景的描写方式,诗人可以更好地抒发内心情感,也能帮助读者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在《庆金枝令》中,诗人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表达珍惜眼前人、珍惜时间的思想;通过描写“花开堪折直须折”的情境,表达对当下时光的珍惜;通过情境并茂的描写方式,达到寓情于景的效果,使读者可以通过真实的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在塑造意境的过程中,情景交融是非常常用的方式,可以从景物和情感两个方面来体现作者塑造的意境,还可以增加作品的内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也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在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可以促进意境的塑造,使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进行更深刻的情感表达,或者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在景物之中,展现中国古代文学含蓄、朦胧的审美韵味。作者将人物情感与景物描写充分结合,既可以促进读者理解,也能提升意境呈现的效果。

(二)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也是文学作品中体现意境的常用手法之一,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表达主题,能够增加作品的韵味和审美。虚实结合也可以展现文学意境特征,通过真实与虚幻的结合,既可以呈现具体的景物,也可以表达心境、情感,伴随景物变化产生的变化。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就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了诗人在游园过程中看到的景色,本来觉得十分扫兴,但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实物,联想到园内关不住的“满园春色”,通过眼前的实景和联想的虚景结合的方式,展现了诗人从失望到期待、喜悦的情感变化,呈现的意境也随之变化,这种意境变化与主观情感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贾岛的《剑客》,表面呈现的意思为“十年磨一剑”,同时也是诗人描写的真实情境,但诗人通过该情境表达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情感。他将“磨剑”这个真实的情境作为借喻的对象,实际写的是诗人苦读十年,却没人发现自己的才华,得不到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诗人的满腔抱负,也展现了诗人为百姓打抱不平的情感。诗歌并没有采用直接描写,而是间接描写宝剑磨砺,引导读者联想背景,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以此增加作品的内涵,也使作品更容易理解,展现作品深厚的意蕴和文学审美。

(三)无穷韵味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十分注重韵味的呈现。韵味的内涵十分广泛,属于文学作品创作中对意境塑造的审美。韵味可以被看作是作者用隐晦手法表达的情感。读者需要通过深入剖析作品,在充分体会作者情感的情况下,才能感受到作品呈现的韵味,进而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和审美感受。

例如,“滾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展现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在豪放中展现含蓄情感。整首词的基调慷慨悲壮,有无穷的韵味,可以使读者感受到苍凉悲壮,也能体会到宁静淡泊,同时折射出高远的意境。此词通过将历史比作奔腾的长河,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成功得失就在顷刻间,在不断的奔腾中,历史兴衰变化、人生沉浮莫测,展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分析的过程中,读者需要关注意境的塑造与表达。意境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味”和“韵”的特点,采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无穷韵味的呈现方式,充分体现了古代文学作品深刻的内涵,可以给读者带来无尽的联想。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韵味景物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略述《三脚螭龙壶》的壶姿韵味
略述《四方仿古》的壶中韵味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景物描写要准确
秋之韵味
秋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