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林黛玉与晴雯的叛逆性对比

2023-08-24 19:48赵露熙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1期
关键词:丫鬟晴雯贾母

赵露熙

曹雪芹在文坛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蔡义江评价:“曹雪芹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成就,比之于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都毫不逊色。”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是清代小说中的翘楚,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光辉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被称为“四大名著”之一。

笔者从众多有关《红楼梦》的研究方向中选取之一,即《红楼梦》中的典型叛逆形象作为研究对象。《红楼梦》中具有叛逆性的形象分别为贾宝玉、林黛玉和晴雯。林黛玉与晴雯虽然都是叛逆形象的代表,在小说中将叛逆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林黛玉与晴雯的叛逆性具有不同特点。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与晴雯是有相似之处的,如王夫人在看到晴雯眉眼神色间有几分像林黛玉也免不得要多厌恶些。红学研究者普遍认为,晴雯是有林黛玉之风的。构成人物性格的叛逆性有众多的因素,本文选取家世、处境及性格来分析二人叛逆形象中的不同。

一、从家世对比二人的叛逆性的不同之处

从家世入手分析林黛玉与晴雯的叛逆性,就要追溯到她们进入贾府之前的出身。笔者认为,出身对人性格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直到现代我们仍然有俗话:“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晴雯与林黛玉,虽然同在贾府之中,但是她们的出身完全不同。

(一)林黛玉的出身

林黛玉的母親贾敏是贾母的亲生女儿,是嫡出,是贾母最小的女儿。林黛玉与贾母的关系是外孙女与外祖母的关系。小说中第二回王熙凤出场有一段话: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曹雪芹借王熙凤之口说出的阿谀之言,从侧面展现了贾母对贾敏的喜爱。贾敏本人更是谈吐不凡,颇通些诗书,后嫁给七品巡盐御史林如海。虽然从表面上来看贾家威势正盛,将嫡女嫁予区区七品官员,是低嫁,但巡盐御史所掌管的权力是不小的。《两淮盐法志》记载了清朝的两淮巡盐御史的具体职责:

掌巡视两淮盐课,统辖江南,江西,湖广,河南各府州县额引督销,察照运司、分司及各场灶、官丁、亭户,严行卫所、有司缉捕私犯;驻扬州。乾隆后简称“盐政”。

由《两淮盐法志》可知,涉及“盐政”工作的巡盐御史所管辖覆盖的地区占有较大的范围。而其巡察的职责范围囊括了今天的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和湖南省的大部分地区,有些甚至还包括了河南省的一部分。虽然巡盐御史品阶不高,但是其权力范围较大,凡是想通过贩盐赚钱的盐商就都要巴结讨好。

贾敏与林如海之间虽然不能说是门当户对,但也不是低嫁。单单是林如海身为朝廷的官员,从当时的科举中杀出重围,并且任职于重要位置,能看得出林如海的能力。一个是贾家培养出来的闺秀,一个当朝为官。父母皆如此,林黛玉的出身也可以称得上书香门第—虽不及贾宝玉般富裕,但也是经过了书香文墨的熏陶。所以,林黛玉的叛逆性自她的家世来看,也受诗书的影响。薛宝钗听出林黛玉在行酒令时引用了《西厢记》与《牡丹亭》,便要抓住不放,还要“审问”林黛玉一番。贾母是十分不欣赏这类戏曲,在贾母看来,真正的大家闺秀是不会与人私奔、私订终身的。由此可见,在当时纲常伦理的要求下,《西厢记》《牡丹亭》等,并不是作为大家闺秀应读的书目。此处描写展现了林黛玉叛逆性的一个细节。但也是由于家世的熏陶,让她对诗书唱本都抱有浓厚的兴趣,愿意一读。从诗书之中,她学会了品格端方,她知晓的是人人平等,知晓的是为人的傲骨,不向世俗低头的耿直,真正做得到“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罗贯中《三国演义》)。

(二)晴雯的出身

晴雯是《红楼梦》中众多丫鬟中的一个,却是曹雪芹着重描写的一个。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回目中我们可以看到,晴雯是“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而“金陵十二钗”正副册的顺序排列往往能说明一些问题,如晴雯在文中的重要地位。

晴雯是贾宝玉房中的四大丫鬟之一,但与袭人、麝月、秋纹三人相比,曹雪芹在晴雯身上倾注的感情色彩,或者说是在晴雯身上花费的笔墨要比麝月、秋纹两个人多出不少。林语堂这样评价晴雯:“晴雯坏处,在其野嘴烂舌,好处在其烂漫天真。晴雯撕扇,晴雯补裘,何以可爱?爱其天真。因其天真,故不得不死。任性孤行,归真返朴,黛玉得之,晴雯也得之。但是人生在世,一味任性天真,无所顾忌,也是不行的。此黛玉及晴雯之所以不得不死,得多少读者挥同情之泪。”(《晴雯的头发》)这段话说明了晴雯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充分地表明了晴雯自身的缺陷。研究学者说,《红楼梦》中的美人都是不完美的,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而晴雯的缺陷就在于这一张嘴。晴雯人品和心思都不坏,且有过人之处;但毁在不会掩藏自己的过人之处,在贾府之中太露锋芒,自命不凡,她既瞧不上周遭唯唯诺诺做事的丫鬟和婆子,同时也看不上阿谀奉承以求上位的袭人,多次言语中讥笑、暗讽。晴雯与王善保家的、薛宝钗等人的龃龉,也通常是得理不饶人。晴雯在曹雪芹笔下,就是这样一个纯真任性、心高气傲的角色。

红学研究者通常认为晴雯的身上多能见到林黛玉的影子,不论是从性格上,或是眉目间,她都与黛玉有几分相似。这点是晴雯之幸,但同样也为她带来了灾祸。

再说起晴雯的出身。“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这样一句用来写晴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若是说出身,晴雯具体的出身、双亲,以及来历等是不可考的,《红楼梦》中对于晴雯出身的说法只简单介绍,大致是说,她十岁的时候便被卖给赖嬷嬷,再由赖嬷嬷带进贾府。这便是晴雯进入贾府的经过,简单而又无甚可详细推敲。后又因为晴雯本就生得风流灵巧,为人又机敏,常能讨得贾母欢心,贾母便留在了身边。除此之外,晴雯还有一位名为吴贵的表哥,也是由这赖嬷嬷做媒为其娶了一房媳妇。从此处看来,晴雯是从小便被卖到赖嬷嬷手中,辗转之下才到了贾府。因为常常同赖嬷嬷一同进入贾府,晴雯像物件一般地被赖嬷嬷“孝敬”给贾母。晴雯的身份无疑是要比大观园中买来的丫鬟还要低微的,是奴才的奴才,并不能讲什么人权与自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晴雯也只能是像浮萍一般无所依靠,将她买来的赖嬷嬷指使她去哪儿,她也并没有说“不”的权利。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晴雯恰好是个反例,她并未多读过什么书,谈吐说话之间表现出来的都是市井和烟火气息。虽然晴雯的谈吐之中不似林黛玉、薛宝钗那般文绉绉,但从文本中也可知,让晴雯溜须拍马如其他婆子和丫鬟,那自然也是不行的。

由上述对比我们能够知道,林黛玉出身书香门第,于贾府之中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晴雯虽是贾府中比较有头有脸的丫鬟,但也仍旧是低贱的奴才之身。而在身世之下,突出二人叛逆性的区别在于:林黛玉是由于富有文墨而思虑颇多,故而与寻常俗人多有不同,在贾府中也显得格格不入;晴雯虽然出身低微,但由于贾母和贾宝玉的喜爱而在贾府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除晴雯之外,没有任何婆子和丫鬟敢和贾宝玉顶撞,都一味讨好。二人身世不同,虽具叛逆性,但林黛玉的叛逆体现在了她与世俗的观念相悖,晴雯的叛逆则是她的不愿卑躬屈膝、奴颜媚骨。

二、从处境分析二人的叛逆性的不同之处

先来说林黛玉。林黛玉的母亲虽然是贾母的嫡亲幼女,又受尽贾母的喜爱,但因双亲去世,林黛玉的直系亲属均亡故,她长期居住在贾府,从而生出了寄人篱下之感。在贾府之中,林黛玉虽为表小姐,但吃穿用度等都与正儿八经的姑娘小姐并无异处。林黛玉寄人篱下,心思敏感又细腻,并且周围的姑娘又多,难免要与其中一二作出比较。

再来说晴雯。晴雯洁身自好,决不跨雷池半步。她虽身为奴才,却没有奴颜媚骨,而是成为大观园之中的一股清流。她对袭人的诸般做法都表示不屑,并且多有讽刺之语,如她在撕扇子时便有言,直击袭人:“便是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也瞒不过我去。”促成她形成这样的性格,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贾母的喜爱,在大观园之中若是能得到贾母的喜爱,便能更多得到照拂,地位自然不同。二是因为晴雯是长期伺候在贾宝玉房中的,贾宝玉也颇为喜爱晴雯,加之贾宝玉本身喜爱与姑娘们厮混在一处的性子,也多哄晴雯欢心。晴雯虽不指望着借此飞上枝头,却也养成了她娇纵霸道的性格。这也是为什么晴雯虽是伺候人的丫鬟,却处处都是小姐的千金做派。从这两方面来看,她确实有资本。

同样是寄人篱下的生活,林黛玉是谨慎而敏感,生怕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就招来嘲笑;晴雯却全然不同,她并没有把自己看作一个丫鬟,而是处处要强,过着酷似千金小姐的日子,不仅全然没有自卑的心理,还在院子中打骂下人,好不威风。

三、从性格分析二人的叛逆性的不同之处

如果说林黛玉的叛逆是隐藏在地面之下,深深盘踞扎根的树干,沉睡之中却有反骨,那么晴雯的叛逆就是一时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将张狂与反叛表露在明面上。

林黛玉的思想与性格是既自尊又尊重他人。她在初入荣国府时,谨记母亲的遗言,牢记外祖家与旁人家是不同的。她生怕行差踏错,但是这种谨慎行事,并不是她做人的谨小慎微,而是出于怕被别人耻笑。她不愿叫别人捉去话柄,在自尊的同时又尊重他人。从香菱学诗中我们就能够知道,林黛玉乐为人师,做香菱的师傅时,愿意将自己珍藏的诗集借给香菱。她并未觉得做婢仆的师傅是一件有失身份的不体面的事情,而是颇为兴致勃勃。《红楼梦》原文这样描写:“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林黛玉的这种做法就是叛逆性的表现之一。她无视等级观念,她在心里将香菱看作姐妹一般,乐意与她一同学诗,将自己的所有倾囊相授,处在阶级制度最低端的香菱在林黛玉看来也并无什么不同。紫鹃常责备林黛玉。林黛玉在受到来自丫鬟的直面抨击后本该是拿起小姐的款儿,可她并未作声。由此可见,林黛玉是将她们看作姐妹一般。

张锦池老师也在《红楼十二论》中写过这样的话:“林黛玉思想性格的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那就意味着二者之间有其内在联系。”林黛玉的性格并不是简单层面的交会,而是众多矛盾体之中产生的结果。

反观晴雯,虽然她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心里却没尊卑礼数的,常与贾宝玉顶嘴,这并不是说晴雯就无一丝优点。我们不难看出晴雯的纯真与重情重义。晴雯撕扇时的神态、动作、語言,无一不表现出她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的天真烂漫。晴雯本质纯良,并无害人之心。她顺从自己的内心,喜怒哀乐毫不掩饰地直接表现在脸上。她没有王熙凤那般狠毒的心机,也不如薛宝钗一般将所有的心思都藏在心中。正是这样的纯真,在这样的环境中她无疑是个异类;因为这样的纯真才叫她不得不死,这也是造成她悲剧的原因。

虽然晴雯与林黛玉都是《红楼梦》中典型的具有叛逆性的人物形象,但二人形成叛逆性的原因不尽相同,或许是出身、处境,以及性格等多方面促成了这样的鲜明形象。

同样是叛逆形象,林黛玉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叛逆性是与世俗封建的观点格格不入,却不轻易显露出来,通过言语、表情等细微之处慢慢向读者渗透。她的叛逆性表现在教香菱学诗时的毫无小姐架子,将传统的等级观念抛之脑后;在得知贾宝玉并不想通过科举入仕时的支持与尊重,对“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的传统想法的动摇,光耀门楣的任务也不及贾宝玉的随性自由。通过诸如此类的小细节,曹雪芹将林黛玉的形象逐渐变得更加丰满与立体。林黛玉并不单单是那个娇弱而刻薄的林姑娘,在她的心底仍有真诚,同时也追求着平等与自由。她蔑视功名利禄,贾宝玉不爱考取功名,她从不催促贾宝玉读书,而是与贾宝玉谈诗论词;并且她对封建社会那种女儿家就该“三从四德”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十分不满,她的屋子里也装潢得同男子的书房一般。

晴雯在整部小说中所展现出来的叛逆性是鲜明而强烈的,是不需要深入探究就能体会到的—无论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又或是在面见王夫人时的衣冠不整,还是在得知袭人与贾宝玉初试云雨后的冷嘲热讽。

晴雯虽是丫鬟,却十分自尊自爱,不屑于讨好主子,这是一种独独属于晴雯的傲骨。她与袭人不同,她不愿卑躬屈膝。有的红学研究者认为,曹雪芹将文人风骨影射在晴雯这一人物形象上,甚至通过晴雯的形象,让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本人。从晴雯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宁折不弯,这是一种宁死而不能受辱的文化传承,同时也是鲁迅先生说过的“中国的脊梁”的一种表现。

陈其泰说:“晴雯为王夫人痛恨至此,所以借映黛玉也。恐读者不觉,故有像林妹妹云云,及老太太的人云云,以醒眼目。袭人留房,而知薛婚之已定,晴雯被逐而知黛玉之必死。如镜照影,若离若合。善悟者,自得之。”晴雯作为林黛玉的影子,除了影射文人,自然也影射林黛玉。世俗的伦理道德之间容不下晴雯,自然也就容不下林黛玉。为了能让读者真切地认识到林黛玉与晴雯之间隐藏的这种联系,作者也通过多人的口中讲述晴雯与林黛玉的相似之处。

综上所述,一部《红楼梦》展示的并不是简单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而是通过这样的一部人情小说,将当时的社会环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封建社会对女性的碾压,对平民百姓的剥削,也通过小说中接二连三的悲剧展现出来。

猜你喜欢
丫鬟晴雯贾母
贾母的品位
话《红楼梦》中晴雯的人物形象
丫鬟考秀才
绘心一笑
论荣国府演《八义记》八出和贾母对“热闹戏”的态度
跟贾母学养生哲学
明传奇中丫鬟形象的文化意义及文人的女性观
偶笑
贾母并非真心喜欢鸳鸯
Values Education of Children from Teachers and Par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