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县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目标的路径探究

2023-08-25 12:51吴一平苗欣吴潇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

吴一平 苗欣 吴潇

摘 要:巩固脱贫成果、建立长效机制是脱贫县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目标面临的首要问题。产业兴旺不仅包括产品优质高效、绿色安全,产业壮大、链全,三产融合、协调发展,还包含低碳、节能、减排。发展壮大乡村产业需要充分发挥各新型经营主体的作用,加强合作、合理竞争,激活发展动力。因此,为尽快实现脱贫县乡村产业兴旺目标,需要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对产业发展的理性认知、加强新型经营主体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能力建设、加大政府对新型经营主体的精准支持力度。

关键词:脱贫县;乡村产业兴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路径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随之,巩固脱贫成果、建立长效机制将成为脱贫县未来可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脱贫县的工作重点是如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以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尽快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目标。脫贫攻坚开展以来,产业扶贫作为最重要的脱贫模式,在河南省53个贫困县迅速推广,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非贫困县相比,这些脱贫县的产业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存在着可持续性差、同质化严重、产业链条较短、价值链的附加值较低、经营主体发育不足且带动能力差、不能以市场为主导等问题,距离产业兴旺、乡村全面振兴仍有一定差距。河南省脱贫县如何借助政策优势,巩固产业扶贫成果,实现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的转变,是当前亟须考虑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乡村产业兴旺的内涵

产业兴旺处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核心地位。产业兴旺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农村兴盛和农民富裕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关于乡村产业兴旺的基本内涵有众多阐述,韩长赋认为,产业兴旺就是构建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三产融合协调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极具活力。宋洪远认为,研究乡村产业兴旺要把农业产业发展、粮食安全、三产融合发展以及规模经营与小农户的关系等4个方面作为关注重点。孔祥智认为,研究乡村产业兴旺关键要抓住以农业为中心,拓展多种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姜长云认为,用“产业兴旺”代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生产发展”,突出了推进乡村产业多元化、综合化发展的方向。温铁军认为,产业兴旺需要制度创新,提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合作社及关联企业经营,推进乡村产业创新。本文认为,产业兴旺不仅包括产品优质、安全,企业低碳、高效,还包含产业壮大、链全,三产融合、协调发展。产业兴旺的最终目标不仅是提升产业竞争力,还要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实现农民增收。

二、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目标的主体及其作用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目标的主体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的区别:一是前者主要从事某一行业、某一环节的专业经营,涵盖运销、农机服务等,而后者生产经营领域主要为种养业,多以种植业为主;二是前者经营者的身份比较宽泛,可以是农民,也可以是其他身份,而后者经营者的身份是农民;三是专业大户对雇工数量没有限制,有的超大规模大户自己不种地,生产经营全部依靠雇工,而家庭农场则以家庭成员为主、雇工为辅,雇工数量不得超过家庭成员人数;四是专业大户中的种养大户主要利用租赁或托管等土地流转形式把小农户的承包地集中起来,通过适度规模化、全程机械化、作业标准化、订单或契约式生产,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家庭农场实际上是种养大户的升级版,通常定义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将家庭农场作为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之一提出。

合作社主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劳动群众自愿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生产、合作经营所建立的一种合作组织形式。合作社首先强调的是合作,然后是经济组织。家庭农场是生产性经济组织,发展农业生产是家庭农场的主要任务,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互助性经济组织,主要任务是帮助中小农户、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农业生产,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

农业企业主要是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少部分是专业大户、合作社生产经营发展壮大而成。农业企业是带动和推动乡村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的龙头和推手,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目标的生力军。农业企业在对接大市场、聚集要素和优化配置,如专业人才、资金、信用、管理,特别是在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智能化生产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而农户为主的其他新型经营主体在地利人和、人工成本、工作时间、责权利相结合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既需要充分发挥各新型经营主体的作用,又要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以便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扬长避短、补齐短板,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创新活力、激活发展动力,最终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目标。

三、脱贫县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目标的路径

(一)全面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对产业发展的理性认知

能力高阶管理理论认为,高层管理者的认知是其认知基础、价值观、信念等方面的体现,其有限理性特征将影响环境观察、选择性知觉以及信息解释,会进一步影响各经营主体发展战略选择。认知在产业发展战略决策选择中具有重要作用,管理者的认知决定了战略决策创新以及计划方案执行的结果与反馈。

一是提升外部市场环境认知和把控能力。市场需求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始终是企业发展产业的准绳和靶标。尤其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发展,人们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各行业都处在消费转型期,消费者由过去的单纯追求使用功能开始向生理体验和心理享受转变,由过去的单纯产品购买开始向产品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由过去的数量、档次追求开始向名优特新奇珍转变,诸如此类都向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因此,每个新型经营主体都必须积极主动、精准感知并把握和顺应这种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不断加强先进技术推广、管理模式创新、生产工艺改进,向中高端市场发展,做到产品市场细分化、研发生产定制化、服务过程精准化,才能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逐步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

二是提升科技发展感知和利用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互联网和大数据带来了数字经济和产业革命。数字经济能够打通传统产业边界、破除空间限制,在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升投入要素的质量和效率方面具有巨大促进作用。一方面,数字经济的网络化、协同性特点加强了各生产要素的整合和信息共享,提高了要素之间的协同性。另一方面,数据可以同资本、劳动、土地等作为增加产出贡献的生产要素,推动数据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全面深入应用。因此,新型经营主体应利用数字技术释放数据的价值,以数据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各个要素流动、集聚和优化配置,从而实现数字化升级,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

三是提升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感知和植入能力。当前,科技飞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广泛应用,催生了许多新型产业诸如电商、物流、配送,同时也促使许多传统产业诸如农工商贸等产生了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动能。近年来,在鼓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各地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实现乡村旅游和农业产业相结合,打造乡村旅游全产业链,促使乡村旅游采摘园、休闲农庄、乡村营地、乡村民宿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形成许多乡村旅游特色发展模式。故新型经营主体必须对新技术产生和应用、新业态产生和发展、新动能产生和释放具有敏锐感知能力,并能够因势利导,结合自身实际及时加以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以促进自身蝶变升华。

四是提升产业政策感知和共享能力。乡村产业兴旺离不开政府的产业政策引导和大力支持,宏观的如产业发展规划、财政和货币政策、地区振兴计划等,微观的如地方政府财政投资、担保、补贴奖励、税费减免、土地出让等,都会对经营主体的产业发展决策产生显著影响。新型经营主体应该主动收集和研究政府的产业政策,充分利用自身实力和优势,加强与地方政府交流沟通、密切联系,处理好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构建健康向上的政企关系,尽快赢得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优质服务,尤其是土地供应、基础设施、财政支持、技術推广、成果转化、产业政策、公共服务、产业集聚、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以最大限度享受政策红利,为乡村产业快速发展谋求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加强新型经营主体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能力建设

拥有资源和能力是新型经营主体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基础和支撑。任何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都是基于市场和外部环境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体现。加强新型经营主体特别是产业化龙头企业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建设,对于推动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绩效水平、实现产业兴旺目标意义重大。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发挥资源禀赋优势。这是乡村产业发展壮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条件。资源和要素禀赋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社会资源。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如土地土质、降水供水、气温积温、地形地势、海拔纬度、物种生态、无自然灾害等,是产业发展的首要条件和根本条件;产业基础、地理位置、原材料供给、交通运输、水电供应、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则是决定产业成本竞争力的物质基础;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乡风民俗和劳动力供应等社会资源则是产业可持续发展壮大的关键。

二是汇聚高质量人才。要用科学合理、特色鲜明、富有磁性的规划方案和正确精准的市场定位,吸引汇聚稀缺、急需的高端技术类和管理类人才,特别要利用事业引人、环境育人、高薪励人、条件强人、感情留人等方式,汇聚高端人才,打造行业一流、能力超强的自主创新队伍。

三是推动产品和技术研发创新。围绕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工艺、设备和市场,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不断提高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和产品技术研发及主营业务拓展能力,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四是构建“政银保担企”五方合作机制,尽快跨入产业发展门槛,形成规模经济所需的融资能力。同时,制订和实施多元化、低成本、低风险的融资方案,及时满足产业发展所需。

五是立足国内主市场、借助国际大市场,充分利用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和数字经济优势,打造行业一流的智慧化、智能化、标准化生产体系,构建新型一体化的购销、生产、仓储、物流体系。

六是加强风险内控管理、不断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全环节、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的精益化、目标化管理,积极构建高产高效优质、低碳节能节本、绿色安全健康、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保的现代生产模式。

七是利用生产服务、产品配套、延伸补链等方式辐射吸引关联经营主体,共同打造产业集群,利用订单、合同与广大农户建立紧密的信息共享、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利用农户劳动力成本低廉、劳动时间灵活、自我约束性强的优势,增强组织韧性和产业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目标过程中的主力军作用。

(三)加大政府对新型经营主体的精准支持力度

许多脱贫县的成功经验表明,规划引导、产业政策和土地供应等政府行为直接决定乡村产业发展的成效,财政支持、服务监管等激励约束直接影响新型经营主体特别是企业发展乡村产业的成效。为此,政府应该紧紧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改革开放40多年的成功实践表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化进程,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动力源。当前,地方政府要基于中央“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总体要求,做到积极有为、高效有效,既不“缺位”又不“越位”,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服务优质、监管到位,加强企业调研,针对合理诉求,一企一策,多措并举,大力推动当地优势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产业政策精准稳定。首先,政企之间应确保交流沟通渠道畅通,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解,既要让政府了解企业所需,又要让企业了解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所想所为,特别要弄清楚鼓励发展领域、限制发展范围,政策激励门槛、法规约束红线等方面。其次,围绕全产业链发展,瞄准瓶颈短板、堵点漏点、痛点难点,精准施策,通过企业协同共生、互联共通、三链同构、三产融合、产城互动、城乡联动等进行增链补链强链壮链。最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尤其是在企业安全生产、产品绿色安全、资源可持续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社会慈善、扩大就业等方面,强力约束企业不良行为,特别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等违规违法行为,做到监管到位、约束有力。

三是加大产业支持力度。第一,为企业提供产业项目所需建设用地和配套基础设施,以及合适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是企业发展乡村产业的基础。第二,提供优惠政策支持,诸如税费减免、借款贴息、奖励资金、劳动力培训、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服务等,这些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和利润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诸如利用政府公信和财政担保积极构建“政银保担企”五方合作机制,吸引金融和各种社会资本参与企业产业融资;利用地方国债项目为企业提供低息资金支持;整合涉农资金或项目资金为企业提供低价的场地和标准厂房租赁;借鉴BOT模式(建设—经营—转让),由财政部分出资、企业建设经营、政府收费转让,减轻企业投资负担;充分利用金融扶贫政策,与脱贫户结对帮扶,利用脱贫户的小额信贷积少成多,为企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第四,搭建优势主导产业研发中心、产业孵化園等平台,正式或柔性引进优秀拔尖人才,或利用政府科技特派员、副职挂职、事业编制等方式引凤入巢,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第五,狠抓政府作风和能力建设,从机构和岗位人员设置、服务对象和任务等入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由过去单纯的管理型向服务和监管型转变,提高政府的产业发展行为执行力,为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吕开宇,施海波,赵倩.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J].中国财政,2020(08):12-14.

[2]韩长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农技推广,2017,33(12):69-71.

[3]孙昊,宋洪远,彭超,等.产业兴旺让农村有活力农民有奔头:基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的调查[J].农村工作通讯,2018(07):56-58.

[4]孔祥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J].农村金融研究,2018(02):9-13.

[5]姜长云.推进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J].学术界,2018(07):5-14.

[6]温铁军,杨洲,张俊娜.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实现方式[J].行政管理改革,2018(08):26-32.

[7]de Oliveira Wilk E,Fensterseifer J E. Use of resource based view in industrial cluster strategic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2003.

[8]林毅夫.如何做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02):1-18.

[责任编辑:王芳玲]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
财经类大学智库的定位及发展路径探析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