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访谈 温度调研

2023-08-26 19:18廉思
大学生 2023年8期
关键词:被访者深度

编者按:2009年,廉思完成了对聚居于城乡接合部的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提出了“蚁族”社会学概念。之后,廉思和他的团队开展了高校青年教师、返乡青年、快递小哥、新生代农民工、网络主播、网络作家、独立音乐人、码农等青年群体研究,又提出“工蜂”“洄游”“蜂鸟”等概念。

廉思的课题组做调查研究15年,形成了“深度入场、共情交流、抽离研判”的特色。廉思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调查研究体系和方法已经初步形成。调研中,他在这些方面进行了一些富有成果的探索。

廉思在中国人民大学完成本、硕、博学业,分别就读于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专业,在北京大学读博士后时专攻政治学。他曾任教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现任中央团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兼科研与智库工作部主任。

深度访谈,又称访谈法,是调查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一般是访谈员向被访者做面对面的直接调查,通过口头交流的方式了解情况,获取信息。定性研究主要依靠访谈法来完成。

聆听他们的故事

深度访谈是我们课题组开展调研的一个特色。我们试图通过一次次深度访谈,尽力再现每一个个体的生活工作经历与情感体验,用有温度的文字记录那些故事和人物。

有人曾批评我们这种形式类似于“报告文学”和“调研报告”的结合体,缺少学术意蕴和学术规范。对于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就以开展“蚁族”调查为例。为了与调查对象做到“共情、共景、共融”,团队中的所有成员在调研时均住在聚居村,做“蚁族”的邻居和伙伴,很多访谈都是在与他们“吃烤串”“挤公交”“喝啤酒”的过程中完成的。

我们并不猎奇和杜撰任何细节,是带着理论工具、问题意识及人文关怀进入“田野”,搜集研究所需的经验材料,记录数据所无法反映的情感体验与个性逻辑。在深度访谈文字的背后,是我们建立的相比于此几十倍的庞大深度访谈资料库和场景考察报告。我们虽未对其进行庖丁解牛式的剖析,但细心阅读可以发现,这些访谈的内容、逻辑和要点均在实证文章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正是这些看似“情感故事”的深访报告形塑了整个研究的逻辑与观点。此外,深访报告的撰写、收录与排序也是精心设计的结果,试图令每篇收录的访谈文章都能反映出所研究社会现象或群体的一个側面,在兼具可读性与启发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全面地建构出丰满的社会现实,而不单单依靠数据呈现干瘪的社会。总的来看,我们恰恰就是通过这种所谓的“调研报告与报告文学结合体”的方式在探索严谨的学术研究和丰满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平衡。

深度访谈面临的伦理问题往往会更多,也更复杂。有两个问题十分重要。一是身份问题,访谈员使用真实身份还是虚假身份,以及进入现场是公开目的还是隐匿目的。底线是无伤害原则。二是保密问题,要保护被访者的隐私。还要坚持一条原则,就是保护好访谈员自己的人身安全。访谈员,特别是缺乏生活经验的青年学生,要对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保持高度警惕。

提问技巧

最好的访谈是在聊天中收集信息,深访首先要拉近双方距离。好的访谈,要引起被访者对于访谈话题的兴趣,一旦被访者自己想聊下去,那就是进入了状态。访谈员可以从一些被访者容易聊、有兴趣聊的话题开始,千万不要急于“进入正题”。比如,对于产业工人劳资关系的访谈,通常从他们的成长经历、流动经历、业余生活等开始。如果一上来就说劳资关系、群体性事件等,被访者就会心生警惕甚至是反感。

提问的顺序要认真考虑。不同的提问顺序,所得到的被访者信息很可能是不同的。因为被访者之前可能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些问题,在访谈的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所以被访者的观点也在不断变化。一般是先易后难,先“生活”后“思想”,先“成长经历”后“认识形成”,但这不是绝对的。深访的魅力在于回答的内容不可能完全依靠事先计划,而要看被访者的现场反应。因此,访谈员要具有较高的情商,会察言观色,会顺势而问。当然,待人最重要的还是一个“诚”字,访谈员有没有诚意,被访者是会感受到的。

在访谈中,对比较敏感的问题可以采用转移主体提问的方式。直接提问是“你怎么评价你的单位”,转移主体提问就是“你认为别人怎么看待你的单位”。在具体访谈中,还可以自我主体提问和转移主体提问交替使用,以观察被访者的态度。比如先有一个自我主体提问“你怎么看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再问一个转移主体提问“你觉得别人怎么看你的社会经济地位”。分析这些回答,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一个人的深层次想法。

为了减少和避免认识客观事物的片面性,陈云同志提出了“交换、比较、反复”三种方法。这其实就是调查研究的思维。在深访中,可以有意设置一些比较式的冲突场景,从而深入地了解被访者的想法。比如在横向维度比较上提问“你说可是我听别人说是”,这样能够启发被访者,让他们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在纵向维度比较上提问“你刚才说现在为什么认为”,这样可以不断刺激被访者深入剖析自己。

追问技巧

在访谈中,追问是比提问更重要的环节。以我们的经验来看,追问更多的要看现场随机应变。我认为,没有追问,就不是深度访谈,也不是定性调查。试想一下,访谈员拿着确定的题目依次去问被访者,这和让被访者填答问卷又有什么区别?

既然是定性调查,就要遵循“信息饱和”原则。访谈员应先列出大致的深访提纲,然后按照这个方向,请被访者说出自己的想法或情况;在被访者回答的过程中,访谈员应抓住其谈话的要点加以追问;如此反复,直至信息饱和。我们追求的是信息饱和,但要考虑被访者的现场情绪和即时状态。对于被访者而言,有些问题可能是他从未思考过的,一旦被追问多了或被追问得急了,他会产生厌烦情绪和焦躁情感。

追问还有提醒被访者“言归正传”的作用。有时候被访者离题千里,如果访谈员直接打断的话有失礼貌,这就需要抓住时机通过追问转换话题。比如在“洄游”青年调研中,我们经常碰见一些被访者,一说起对大学生返乡的看法就滔滔不绝,从上山下乡说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再大谈其他国家的城市青年回乡计划。这时候就需要访谈员提一个承上启下的追问。不过,依照一些访谈员的经验来看,如果连续两次都无法扭转话题,那么访谈员就只好乖乖地听下去。这样做一是出于对被访者的尊重,二是也可能在被访者的离题神侃中发现新信息。

行为技巧

在访谈中,访谈员可以通过自己的一定行为影响被访者,从而控制访谈过程。

访谈员要善于运用表情和动作控制访谈进程。毫无表情,被访者会认为自己的话不被重视,从而失去谈话的兴趣。表情过于严肃,会使被访者产生紧张感,影响回答。访谈员还要注意一些动作细节。例如,访谈员提问后一直目不转睛盯着对方,往往会使被访者局促不安,张不开嘴;如果提问后目光转向自己的笔记本,做好准备记录,会令被访者从容许多。相反,在被访者侃侃而谈时,就不要只盯着自己的笔记本,会让对方误以为他的谈话令人厌倦,从而中止陈述。再如,访谈员在被访者陈述时连连点头,可以鼓励对方谈下去;如果被访者的回答离题太远,则可以停止记录,这会起到制止作用;如果在被访者回答后感到内容不完整,可以停止发问,用期待的表情示意对方继续说下去,等等。

一般访谈的时间不宜过长,以3个小时以内为宜,最好不要超过4个小时。基本达到访谈目的后,访谈员要平缓终止访谈,千万不要等到双方都感到非常疲惫、谈话难以继续进行时才结束。如果访谈目的虽已达到,但被访者谈兴仍浓,不要硬性打断对方,可以适当延长访谈时间,待话题告一段落时,访谈员再借机插话,结束访谈。

访谈员一定要重视结束访谈和告别,争取给被访者留下美好回忆。这不仅是对访谈员职业道德和素质的要求,而且对于调查研究工作具有直接的意义。尽管我们希望访谈一次完成,但事实上经常需要再次访谈补充某些资料,如果上一次访谈在告别时没有给被访者留下好印象,就没有二次登门的可能了。

责任编辑:张蕾磊

猜你喜欢
被访者深度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应用情感引导的策略分析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提升深度报道量与质
一个保洁员的生活
北京近八成公众支持补贴换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