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建设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3-08-27 15:38覃慧媛徐翕明
大学教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医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医患关系

覃慧媛 徐翕明

[摘 要]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医学院校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以下简称德法课)不仅是新时代健康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的客观要求,还是落实立德树人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战略举措。当前我国医学院校德法课教育教学存在医德教育缺位、医患关系定位及认识存在偏差、法制教育内容不完善、教学实效性不足等问题。为深化新医科建设理念,医学院校德法课改革必须坚持以生为本,丰富德法课的医德教育内容;以法为教,拓宽德法课医学法治教育内容;德法相融,构建医学院校德法课教育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医德教育;医患关系;新《医师法》;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0-0041-04

高等医学院校担负着培养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需要的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任务,新医科建设背景下,新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用“德法兼治”理论武装医学生,是全面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举措。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以下简称德法课)是对医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现阶段,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受到教育观念落后、教育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不能发挥应有效果。医术与医德是医师的两大法宝,然而部分医学院校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前者,忽视了后者的重要性,其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学时仅占8%[1]。可以说,医患关系紧张的很大一部分根源在于医学德育与法治教育的不到位,因此,必须深入推进德法课教学改革,以适应新医科建设理念。

一、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德法课的必要性

(一)是新时代健康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的客观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明确指出,要对卫生健康法治体系予以完善,在医学院校的课程教育中,把卫生健康法治教育作为重点教育内容是对健康中國建设的有利践行。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下称《医师法》)中诸多条款(参见《医师法》第3条、第6条、第23条、第42条、第58条)都强调了医师的职业道德。医师的职业道德作为其履行工作职责的基本要求,是广大医务人员所应坚守的道德底线,也为减少医疗纠纷提供了有效的道德保障。打造新时代健康中国不仅要在医疗技术上进行完善提升,更需要对相应的医疗体系进行完善。完备的卫生健康法治体系作为医疗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不仅是对患者权益的保障,同时也对医务人员的个人权益起到了保护作用。基于此,医学院校加大德法教育也体现了新时代健康中国的客观要求。新时代健康中国要求医务人员有为人民身心健康奋斗的奉献精神,具备优良的医德医风,要求医学生在大学阶段兼具道德素养与法治思维。因此,在医学院校开设德法课是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二)是落实立德树人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举措

“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根本任务,这是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都明确提出的教育理念,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之一。医学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医学生培育的第一责任人,更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该理念,即坚持提升医学生医德素质与法治观念,为党和国家医学事业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和后备力量[2]。

当前,全球医疗卫生环境变化复杂,国家对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为增强新时代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实现全民健康、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医学院校迫切需要开展德法教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传统医学教育中,主要是对诊疗技术等相关职业技能进行培训,忽视了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培养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和临床思维能力中的重要作用[3]。对医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有助于当代医学生提升其思想觉悟和文化修养,还有助于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提升医学人才素养,培养出医德素质和法治观念都过硬的高质量人才。

二、医学院校德法课教育教学现存问题及原因

高等医学院校在开展医学教育时,应当紧跟形势、应势而谋,然而,目前一部分医学院校既有的教学模式局限于传统的技能教学,多注重于医疗技术的培训,对学生医师道德和医学法治思维的培育还不够。

(一)医德教育缺位

合理地处置医患之间的关系,需要医生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采取相应的行动使自己获得并保持住病人的信任,但现如今一些医学院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却出现缺位的情况,社会上医德失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部分医学生在步入社会工作后便放松了对自身的道德约束,破坏了医患关系。尤其是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涌入社会,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部分医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扭曲了自己的价值观,沦落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糖衣炮弹”之下,将理想与信念抛之脑后,不仅会导致个人懒散、疏于律己,还会导致自我中心化严重,从而对同事和患者缺乏尊重。一旦医德教育缺位,医学生对患者缺乏基本的尊重,在诊断和治疗阶段就可能不会尽心尽力地为患者着想,这样一方面容易激起双方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良好的医德素养,对医患关系定位及认识存在偏差,在医患纠纷发生后,不会耐心且主动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相应的问题,可能导致已经发生的医患纠纷也难以平息。

(二)法治教育内容不完善

部分医学院校法治教育的内容不完善,教学形式相对陈旧,与社会现实脱节,导致医学生缺乏执业法律知识。以往对于医学生的法治教育内容基于《卫生法学》展开,但随着《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法律文件出台后,医学院校法治教育仍沿用以前的重点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当前医学教育的法治需求。国家现如今正在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其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内容更为广泛,对于作为执业基础的相关法律支持也应有所了解,这才符合法治社会的现实要求。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任何普通高校都应在日常教学中开展法治教育,但由于教学实施部门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相关教师在进行法律知识讲授时不够深入,教学内容上仅进行文本教育,未能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导致医学生无法全面、准确、系统地认识医学与法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医务人员的执业法律知识储备不足。

三、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医学院校德法课改革的可行路径

(一)以生为本,丰富德法课的教学内容

医学生德法教育是指社会阶层或群体对医学生进行教育及宣传,从而规范其行为,引导其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站在正确的角度看待问题,为营造和谐、友好医患关系打下道德基础。

1.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相结合

当前医学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社会上对医学失望和怀疑的气氛却更浓[4],现代化的诊疗设备和药物等医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医学异化”, 医学已逐渐偏离了其固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尤其是在面对医院的经济利益与救死扶伤的责任之间的冲突、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衡以及不和谐的医患关系等问题时,医学自身是难以解释和解决的,现代医学迫切需要人文精神的回归,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和医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综上,医学院校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并结合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魂,引导医学生坚定发展信心,实现完整意义上的医学教育。通过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让其文化修养和思想觉悟齐头并进,随之建立起符合时代价值观的理想信念,塑造医学生的医德医风,营造出和谐的医患关系,更好地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

2.将抗疫故事与“医者仁心”的医德相结合

抗击新冠疫情斗争中,一名名医务人员不畏艰辛、不畏死亡、奋力拼搏在抗疫第一线,努力拯救每一位患者,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最能体现抗疫精神的便是一个个发生在抗疫过程中的抗疫故事,这些抗疫故事以医务人员救死扶伤为外在表现、以“医者仁心”为内在精神。这种精神能够对医务工作起到指引作用,因此在对医学生的培养中,要在结合“医者仁心”的基础上加强对抗疫故事的宣传。在抗疫斗争中,医务人员勇于面对挑战是基于内心对人民群众的尊重与守护,只有在这种信念的指引下,才可以坚持完成这一持久的“战疫”。在培养医学生时,要结合这些生动的抗疫故事,剖析故事背后主人公内心所具有的医德素养,向学生讲解相关医德素养的重要性,并且通过抗疫英雄的所作所为给医学生树立学习榜样,这样可以使医学生的医德培养更加具体化。医学院校要讲好抗疫故事,将“医者仁心”的医德贯穿整个教学之中,丰富医德教育内容。

(二)以法为教,拓展德法课医学法治教育内容

医学法治教育指在医学院校组织下,系统、科学地学习法律知识和法律理论,培养医学生树立法治意识与法治观念[5],增强对法律的认识与理解,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同时懂得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触碰法律红线。

1.以《医师法》为视角,提升医学生的法治素养

2022年正式实施的《医师法》对医师的执业行为做出了明确规范,在对医师的合法权益做出一系列制度安排时,也在其条文中要求医师严格执业,切实维护患者的医疗权益[6]。在医学院开展法治教育课程时,应当以《医师法》的规定为抓手,以明文的法律规则作为医学生德法教育的主要内容,对醫师执业的相关要求进行阐释。根据《医师法》的规定来看,对医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明确医师的职责和义务,在授课时向医学生讲解执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临床医学指南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二是进行互联网诊疗活动时,要按国家规定在允许的范围内提供医疗服务,并且需要得到所在医疗机构的许可。三是医学生要更加注重医师道德伦理,《医师法》明确将医德伦理纳入法律条文之中,将部分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规定,因此在对医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也要着重强调对医德的遵守。《医师法》是与医学生关系最为紧密的一部法律,其所设定的执业要求是医学生成为医师后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因此应当以该法为视角,提升医学生的法治素养。

2.以《民法典》为例,加深医学生法律责任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医疗需求越来越大,医疗事故也时有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对医疗纠纷的处置规则滞后于现实情况,无法应对日益增多的医疗卫生问题,2021年正式生效的《民法典》更新了医疗事故处置规则(参见《民法典》第六章医疗损害责任,第1218至1228条),对医疗机构的医患沟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患方主体的身份要求更加明确,医患沟通的内容要求更加详尽,对患方知情同意权的保障更加有力。《民法典》用一章11个条文清晰界定了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及责任义务,为医务人员依法执业提供了详细完善的行为指南,有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医学院校应当更新课程内容,组织学校师生学习《民法典》的相关精神,加深医学生法律责任的认识,让自身的医疗行为具备充分的合法性。

3.以卫生法学为引,完善医学生和医务人员权利义务的法律知识

在卫生法律体系中,赋予医务人员相应的权利是为了保护其合法利益、促进医务人员更好地开展诊疗活动;规定医务人员应当遵守义务是为了规范医疗行为、实现医患关系的和谐,对医学生开展法治教育,要始终围绕权利与义务这两个核心展开。明确医务人员的执业权利,保障医务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权利以及在执业活动中的人格尊严、人身安全、工资待遇等方面的个人权益。在明确医务人员的权利同时,还要完善医学生对医务人员的解释说明、尽职诊疗、保障患者隐私、医学知识科普宣传等义务方面的法律知识,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始终坚持患者利益至上的原则。卫生法律体系对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保护是一个整体系统,在对医学生进行权利义务知识教育时,不能有所遗漏,要面面俱到发挥整体合力。

(三)德法相融,构建医学院校德法课教育教学新模式

医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将医学生的法治和医德教育并行,实现德与法相互依存的良好关系,有利于促进我国医疗事业和谐稳定发展。

1.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提高医学院校德法课的教学质量

教师是知识传播的关键,要想提升法治教育和德治教育的效果,需要打造专业的教学团队。然而,医学院校德法教育师资力量的专业性不够高,已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医学院校的师资队伍自身要具有较高的医德和法治素养,教学队伍要加强对《民法典》《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法律制度的研究,同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引导医学生勇担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推动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医学生职业伦理教育,提高医德素养。促进相关方面师资力量的整合,打破学科壁垒,确保促进思想道德素养高、实践法治经验丰富以及教学能力一流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如有必要还可开展讲座,聘请专家学者分享德法教育经验,丰富校内的德法教育资源,从而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德法素养。

2.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提高医学院校德法课的教学成效

医德的内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授课时只能采用一些描述性词汇进行讲述,作为实践性教育的医德教育,只有让医学生在直观和真实的医德实践中进行体验,才会在感性的体验上归纳总结出理性认知[7]。医学德法教育最好的实践课程是临床实习,医学生只有在实习期间亲历大量的醫德与法治案例,才能实现对德法理论知识的转换。在实习阶段,医学生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医师工作不尽责、患者无理取闹或伤害医务人员等,这些带有负面色彩的事件会造成医学生有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态失衡。此时,医学院校的实习带队教师要发挥医学德法教学的既有功效,针对实际情况开展德法教育。例如,应当以正面教育为主,在德法教育课上,邀请实习科室的医学专家、实习医院的法律工作人员、优秀实习生等开展座谈会,针对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医德与法治困惑进行解答。

3.以案例教学为依托,突破医学院校德法课的教学模式

榜样的示范力量可以激发医学生学习模仿优良的医德与法治思维,中国古代有名医扁鹊、张仲景、李时珍、王清任等,当代的医学大家有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都可作为先进医德与法治模范为教学案例,在教学之中回顾他们真切、具体、感人的思想与行为。具体来说,可以开展诸如名人名家进校园、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以及组织医学专家、杰出校友和学生座谈等活动,让医学生在亲身听闻相应事迹后引发自身的共鸣,心悦诚服地接受医德与法治精神。同时,反面案例的教学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如今的医疗行业出现了一些有失医德和违反法律的现象,对于相关的典型案例在德法教学时也应当有所展现,以此帮助医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哪些行为是引以为戒的,对于相应的处罚结果也应当进行分析说明,以此增强医学生对法律的敬畏意识。

四、结语

当今世界的人口规模、人口老龄化、环境压力等因素对卫生健康提出新的要求,为了深入推进新医科建设,转变医学模式,必须加快实施新一轮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医学院校应以多样化的方式来进行德法教育,在结合学校自身条件的前提下,面向医学生开设以思想道德与法治为代表的各色德法主题课程,在教学中注重将医德和法治教育融入其中,让医学生不断提升医德素养和法治观念。把德育和法育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思想教育和医学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设一批有思想、有纪律、有内容、有温度的课程思政“金课”。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碧轩.医学人文教育:让医学有温度[J].新教育论坛,2019(27):26-27.

[2] 杨芳.医学院校“法律基础”课贯彻“德法兼治”理论的几点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3):3.

[3] 张元园.对当前医学人文教育的思考[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暨医学伦理学国际论坛论文集.[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2017:1055-1058.

[4] 张大庆.制约我国医学人文学科发展原因的探究[J].医学与哲学,2001(8):12.

[5] 杨猛.高校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的融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9(11):44.

[6] 王萍,宫宜希.医师法:法治引领推动新时代医师队伍高质量发展[J].中国人大,2021(18):41-43.

[7] 游元军,胡铭峡.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三个维度[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4):54-55.

[责任编辑:雷 艳]

猜你喜欢
医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医患关系
卫生类高职院校医德教育现状调查
“微信”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研究
对医患关系本质及双方权利义务的探讨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