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式、多元化”蔬菜育种学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023-08-27 15:38陈贵华霍秀文张艳芳孙婧
大学教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新农科教学体系多元化

陈贵华 霍秀文 张艳芳 孙婧

[摘 要]文章以“新农科”建设的八个举措为指导,以适应现代园艺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园艺专业蔬菜育种学课程为例,进行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构建并实施“融合式、多元化”教学体系。通过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订,构建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融合、科研项目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实验教学多元化的蔬菜育种学教学新体系。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新农科人才,全面提升园艺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新农科;蔬菜育种学;融合式;多元化;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2095-3437(2023)10-0045-04

新农科建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需求,已成为新时期农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1]。农业相关人才培养多数是关注教育理念改革,重视农业人才国际化的培养,采用教育、科研和推广三者结合体系,推进综合教育模式[2]。重视实践类型和科技创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专项设置创新人才培养体制[3]。通过跨学科专业和多学科设置融合课程,培养综合农业人才。

本研究以内蒙古农业大学园艺专业核心课程蔬菜育种学为例,创新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对于推进新农科建设,培养农业现代化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蔬菜育种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迫切性

(一)传统教学与现代农业发展脱节

传统教学体系单一,缺乏专业和学科特色,具有同一性,无法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农业接轨。传统教学体系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多元化发展,无法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不适应现代农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农科建设中,专业人才要求具备农业技术与现代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社会学等综合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改革,重视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与实施,对新时代新农科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社会需求、时代发展脱节

推动新时代新农科建设与发展,需要专业与时代发展紧密衔接,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专业知识与技术集成创新。而当前的教学理论体系与实践教学衔接不够紧密,缺乏跨学科、多层次、多领域融合的理论教育内容,无法满足新时代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新农科背景下,实现专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新农科专业人才,推动新农科建设,构建融合式、多元化的教学理论体系迫在眉睫。

二、基于新农科人才培养要求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订

面对新农科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要求[4],我们积极推进高水平新农科本科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努力完善协同育人和教学机制。教育的改革主要在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改革,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园艺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实现“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的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对接、教学方式与工作情景的对接”[5]。教学大纲中体现“融合式、多元化”创新改革,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有效融合课程思政元素,融合信息技术元素,融合科研项目等多元化的教学体系。

三、蔬菜育种学课程“融合式、多元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教学体系的构建方式

蔬菜育种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方式如图1所示。

(二)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当前,我们正处于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充满风险挑战的国内环境,要完成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任务,新时代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和迫切。高等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举措和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为党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使命[6]。农业高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7]。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8],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9]。新农科建设中“北大仓行动”从立德树人角度强调新农科人才要具备知农、爱农、为农的家国情怀和高尚情操。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高校的重要使命。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进行教学课程内容的优化改革,完善教学设计,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元素的融合统一。

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因此,应以教学内容为切入点,有效融入时代楷模、专家事迹、科研成果、法律法规、“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等课程思政内容(见表1)。例如,在“优势杂交育种”内容中,列举袁隆平先生及其科研团队在水稻育种中的辛苦付出和坚持不懈,为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身边的专家、楷模,如校友孙德岭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将青春和梦想谱写在祖国的土地上,怀揣坚韧不拔的决心,带领团队取得的技术填补了我国花椰菜研究领域的空白,真正实现了我国花椰菜“自由”,展现了当代农业科学家坚定“知农、爱农、为农”的信念,坚守党的初心,牢记强农兴农使命担当。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提升本领,加强科研创新,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全面乡村振兴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三)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融合

以信息平台为依托,采用信息技术“融合”的方式进行,即信息技术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效果评估相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测等相融合。通过信息技术平台,融合学科前沿、专业思想内容,完善教学课件,实现课堂内外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和实效性。

教学中在课前、课后充分结合信息平台资源(长江雨课堂、钉钉、腾讯会议、慕课、VR技术等),实现课前预习,课后拓展,完成汇报、展示和互评。利用线上课程资源,建立和完善课外学习模式和机制,使教学体系构建更加深化和完善。通过构建“融合式、多元化”教学体系,加强学生互动、师生互动,以提高学生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科前沿、行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课程考核模式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能否顺利进行、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对学生考核评定是否科学、真实等问题。因此改革课程考核体系,优化考核系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不容忽视。课程考核融合信息技术,增加提交作业(实验、课程内容综述等)、师生共评(教学活动)、竞赛竞技(试验设计、操作、小组项目等)等多种方式,与课程理论笔试相结合进行综合评定。

(四)多元化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验教学是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专业特色所在。在实验教学中,重视多元化的改革,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实验内容的多元化是蔬菜育种学实验课程的创新部分,突破传统模式,切实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蔬菜育种学课程共计48学时,其中设置4个实验共计8学时,占总学时的16.7%,相比传统教学占比增加4.2%。实验分别设计为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和实施。设计性实验通过结合教师科研项目进行,重视学生科学创新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内容紧扣课程基础知识,通过个人自主设计、小组合作、学生互评和总结,开拓学生的思维,扩充专业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主设计能力和团队精神。如表2所示。

创新型人才是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新时代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10]。以科研促进教学创新,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融合式、多元化”教学体系的实施与成效

新的教学体系从园艺专业2018级学生开始实施,分别对2016级、2017级、2018级、2019级四届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教学新体系的授课方式满意度分别为96.25%和97.72%,实验内容满意度均为100%,考核系统满意度分别为97.50%和100%;自主学习及教学参与度逐年提高,2018级、2019级较2016级、2017级平均提高率分别为90.31%和51.48%。“融合式、多元化”教学体系得到了支持和认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新的教学体系实施中得以充分体现。

教学新体系与传统教学下学生成绩情况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新的教学体系下,学生期末成绩优秀率提高5.12%,良好率提高13.18%,不及格率降低2.61%。在“融合式、多元化”教学体系下,学生的综合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均得到明显提高,效果突出。

四、结语

新农科建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需求,农业高校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培养新时代农业人才,是推动新农科建设的重要途径。教学体系改革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平台建设和产学研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的建立。蔬菜育种学是园艺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改革和创新中,将现代生物科学与技术灵活地应用到蔬菜育种研究与实践中,培养学生在专业实践中能够科学地选择育种资源,采用合理的育种方法和途径进行蔬菜新品种的选育,构建“融合式、多元化”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创新能力。通过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知农、爱农、为农”的家国情怀和高尚情操,为社会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广、业务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农科、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全面提升园艺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创新型人才是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新农科、新时代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园艺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培养有时代责任与担当、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新型农业人才,使其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深对现代农业的关注与思考,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平祥,徐小霞,刘辉.转型与重构:高校“新农科”建设发展探析 [J].中国农业教育,2020,21(4):54-60.

[2] 刘春桃,王丽萍.美国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体制的演进、特点、作用[J].中国农业教育,2018(6):61-65.

[3] 邓祥丰,李成彬.浅谈发达国家农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与思考[J].现代化農业,2020(1):43-46.

[4] 牟少岩,刘焕奇,李敬锁.“新农科”专业建设的内涵、思路及其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20,1(1):7-11.

[5] 杨军,张旭东,刘永碧.构建“新农科”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四得”应用型人才:以西昌学院园艺专业为例[J].中国培训,2021(6):75-76.

[6] 安美忱.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2):136-141.

[7] 刘广林.以习近平教育思想引领农业高校创建一流本科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18(5):3-8.

[8] 马光恕,廉华,盛云燕,等.“课程思政”视域下园艺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5):196-198.

[9] 石定芳,廖婧茜.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本真、阻碍与进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1(4):38-44.

[10] 郝婷,苏红伟,王军维,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8(3):55-59.

[责任编辑:雷 艳]

猜你喜欢
新农科教学体系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