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中的“背影”意象解读

2023-08-28 23:58
中学语文 2023年18期
关键词:父子错位朱自清

杨 帆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既是中国现代散文精品,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本文试图从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角度,对文本中的“背影”意象进行深入的挖掘。

一、“背影”中父子情的双重含义

《背影》一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离开南京去北京大学求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顾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一段人生经历。文本中的关键细节呈现了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上攀上爬下时的背影。文本以“背影”为题,点明了父亲的背影在文本中的重要地位。从表层意义来看,它说的就是父亲的背影,文章围绕作者记忆中的四次“背影”展开,通过四次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场景中的“背影”来刻画血脉相连的父子亲情;从深层意义来看,“背影”还隐含着一种象征性。在现实生活中,亲人间的离别,留在对方心目中的最后影像就是“背影”,因此,“背影”从某种意义上就成为了“别离”的意象。文本以“背影”为题,叙述了父子间的三次生离死别,展示了作者对父亲情感的复杂变化过程。

1.表层含义:四次“背影”

文本中,直接描写“背影”的一共有四处。第一处是开篇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凸显了父亲的“背影”在自己记忆中的重要意义,也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已二年余了”说明父子分离的时间之长,同时也隐藏着作者对父亲的思念至深。既然作者对父亲有如此深厚的情感,可文中却用了“不相见”一词,它比“不见”有更多主观意愿的表达。联系具体的情景语境,我们可以了解到,1917 年,朱自清的父亲在徐州任职期间,因纳小妾与姨太太发生矛盾,加之挪用公款被革职,其祖母被气死。这是父子产生隔阂的最初缘由。正是由于这场不光彩的家庭变故,让朱自清不得不提前结束北京大学预科的学习,考入北京大学本科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恪守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作者晦莫如深,在文本中只能一笔带过。1921 年,为了更早承担家庭经济负担的朱自清从北京大学提前毕业,为了照顾父母,回到老家扬州八中任教,而父亲在没有征询儿子同意的前提下,便擅自将儿子的薪水全部领走,导致父子反目。为了逃避父亲对自己的控制,朱自清远赴浙江教书。1922 年、1923 年朱自清挈妇将雏回到家中,可父亲将儿子拒之门外,父子矛盾进一步加剧。自此到写这篇文章的1925 年,父子再没有相见。在文中,作者以“不相见”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与父亲许久未见的情形。

第二次写到“背影”是父亲拖着年迈的身躯翻过栅栏去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也是文本中最为经典的一处细节描写,也是全文的高潮部分。父亲是一个年迈的胖子,可为了给儿子买橘子,“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细节中凸显了父亲的吃力与不易,所以看到这个背影时,作者的眼泪很快就流了下来,表现出作者对父亲的深挚感情与感恩。

第三次写到“背影”是父子离别时,“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是在家庭出现困窘的情形下,作者远赴北京求学告别父亲的感人场景,在刻画父亲“背影”的同时,也写出了自己内心非常复杂的情感状态,表达了自己与父亲离别时的不舍与叹惋。

2.深层含义:三次生离死别

三次生离死别贯穿在四次“背影”的叙述中,隐喻了父子亲情的深厚。一次次的离别逐渐化解了作者与父亲之间的隔阂,弥合了父子间的血缘亲情,“背影”在作者的印象中也越来越深刻。第一次“死别”是祖母的去世,此时的父亲遭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不仅要应对母亲去世的痛苦,还要解决“变卖典质亏空”的现实生活难题。但为了作者能安心读书,父亲并没有将这些负面情绪表现出来,面对“眼泪簌簌”的作者,父亲只是安慰“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正是这种“死别”引发了父亲对亲情关系的重新审视,体会到生命与亲情存在的价值与重要意义。于是就有了后面本来因事忙,“说定不送我”,但踌躇再三还是决定“自己送我去”,并不胜其烦地嘱咐茶房。将“我”送上车,安排好座位,还要去买不一定要买的橘子。

第二次“生离”是浦口之别。1917 年冬,20 岁的朱自清离开家赴北京上学。此时的作者已经有了明确的个体独立意识,不想处处、事事依从父亲的安排,甚至想突破父亲的“过度关怀”,可父亲仍把他当作一个孩子,事无巨细,一切都给他安排妥当。这一方面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又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约束和控制。因此,作者感到些许的别扭甚至不快,这就反映出父子两人之间出现了思想的冲突,这也是当时特定历史情景中的一种文化冲突,表现了现代青年跟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与父权文化的一种冲突。八年后的作者已为人父,在接到父亲的来信后,心境自然有了许多变化,在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时,不得不重新审视父子间的情感,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的父亲的背影再次浮现在眼前,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第三次离别,是1925 年父亲给朱自清写来的一封信,信中提及自己的身体不好,“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句话触动了作者对未来死别的无限伤感,在父子的生离死别面前,一切的过往烟消云散,感伤之余,眼前再一次浮现父亲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因而发出“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人生感喟。

二、“背影”与“生离死别”中父子情感的错位与回归

在现实生活中,父子之间的情感往往是错位的,这就是所谓的“代沟”。《背影》之所以成为经典,与其中的情感错位也不无关系。正因为父子亲情的复杂性,才给读者提供了多角度进行文本解读的机会。《背影》中的父子之爱在作者接受的过程中发生了错位,父亲与儿子对亲情的理解并未达成一致,这也是五四时代新旧思想碰撞的结果。父亲的爱源自传统伦理中的父本位思想,而这种爱从一开始是不被作者理解和接受的,在朱自清看来,来自父亲的爱就是一种压迫,自己要追寻的是一种个体平等自由的价值理念,这自然就与父亲对他的关爱产生了冲突。因此,《背影》表现的是时代和家庭大背景下的父子之情。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浓缩的爱与悔,才使得父子亲情的错位更加凸显时代意义。《背影》中的父子亲情没有因为隔阂而走向分裂,而是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弥合了亲情的裂隙。父亲想化解与儿子的矛盾,主动给儿子写信,而作者在收到信以后,再次体会了人间亲情的可贵,从而完成了亲情的回归。

综上所述,《背影》中父子双方的情感状态都兼具爱与愧疚的复杂心理,而正是这种父子亲情的错位,才增强了文章所渲染的父子之情的真实性。

猜你喜欢
父子错位朱自清
清芬正气朱自清
有趣的错位摄影
朱自清致逯钦立信函之四(1945.6.25)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