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23-08-28 23:58
中学语文 2023年18期
关键词:窦娥项羽群文

陈 北

群文阅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高效阅读教学形式,鼓励教师将多个类似主题的文本内容整合在一起,带领学生开展高效阅读探究活动。实践表明,群文阅读模式能够极大地激发高中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自主学习能力,重塑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让学生在对比文本内容、探究文本内涵的过程中形成完善的文化素养与审美素养。

一、群文阅读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群文阅读是指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网络文章等各类文本,对文化、社会、人生等方面的理解和认知进行整合和提升的过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群文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学生可以逐渐拓宽知识面、增强阅读能力。同时,不同类型的文本也有助于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质量。其次,群文阅读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文本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审美价值,通过阅读这些文本,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体验,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修养和综合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最后,群文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社会和人生现象,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认知能力。同时,群文阅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分析能力、批判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1.文本表意多解

《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尤其是先秦文化典籍中具有代表性地位,由于其文本表意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秦汉以来无论学者还是一般受众阅读《论语》打都要借助各种注本或译本,这也就造成了《论语》译本中普遍出现二次翻译,即译制的非直接性的特点。又因为孔子及其弟子“微言大义”的创作特点,使得我们难以判断文本中出现对话的具体情景语境。也正因为如此,文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漫长的历史传承中,引申、发展出了丰富缤纷的历史文化语境。如果不考虑这些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草率的将其偏就于译者所处的文化语境,就意味着附着放弃了对于内涵远丰富于文本之上的文化语境的理解。

2.学生理解能力有限

《赤壁赋》文中那种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超脱,都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表现了这一点。无论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提问”,或者是“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解答”;无论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排遣”,或者是“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的缥缈禅意,实际都与这种人生空漠、无所寄托之感深刻地联在一起的,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由于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有限,无法完全理解作者在写作时想要表达的情感。

3.群文阅读效果不明显

《窦娥冤》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窦娥满腔冤屈无处可诉,她不想就这么白白死去,于是含着热泪向苍天起誓:“我窦娥真的是被冤枉的,我的冤屈只有老天爷知道。为了证明我的清白,我死后,一要让这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上空的白练上,二要天降大雪,遮盖我的尸体,三要让楚州从此大旱三年。也就是著名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刽子手行刑后。窦娥的鲜血竟然—滴都没有落在地上,全部飞溅在了高挂的白布上。当时围观的百姓暗自称奇。紧接着天地变色,狂风大作,天空飘起鹅毛大雪,密密地覆盖在窦娥的身上。那时候正是六月夏天,每一个在场的人都"惊呼:“这窦娥真是冤枉的!”接下来,楚州果真大旱了三年。所有人都相信窦娥的冤屈,为窦娥抱不平。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整篇文章并没有涉及到更多的跨学科、跨文化、跨时空的内容。这样的文本容易使学生产生单一的阅读效果,难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领悟文本内容。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领悟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多元思维和文化认知能力。

三、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改进策略

1.依托教材,优选群文内容

要想提升群文阅读的教学质量,语文教师需要进一步规范群文筛选标准。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将同一类型题材的文章作为群文阅读的素材,也可以将该作者笔下的其他文章进行筛选组合,这些均可作为筛选群文内容的标准。群文内容需要彰显育人价值,让学生在群文探究活动中深度理解教材内容,并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语文阅读思维。

例如,在讲解《沁园春·长沙》时,学生能够了解到毛泽东创作这首词的背景(途经长沙故地重游时有感而发),这首词分为上、下阕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主要为大家展现了橘子洲的宏伟景象,毛泽东通过描绘眼睛所看到的深秋美景来凸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本质,最终提出“谁来主宰这苍茫大地”的问题;后半部分则主要是为了抒发自身情感,运用回忆往事的方式来展现革命者的远大抱负。纵观文章基调,语文教师可以将“感慨”设置为群文主题,并鼓励学生运用课余时间来收集有关“感慨”的其他经典之作,并据此开展群文阅读,在比对与探究中了解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

2.分享群文经验,加强交流互动

群文阅读环节中,语文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内涵,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才能够深度理解作者传达的思想情感,进而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本研究认为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群文分享活动,在互动交流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困惑、学习经验展示出来,也可以汲取到其他同学的群文阅读技巧,最终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例如《雷雨》这部话剧,读到后来愈加觉得沉闷,就像是文章当中雷雨即将到来的那种压抑和不安。课文一共有两场戏,见面的地点都是在周公馆的客厅。第一场写三十多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又一次相见。意外相见,如在梦中,二人之间发生了紧张激烈的碰撞与矛盾冲突。第二场写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父与子相见,却是仇人,血的控诉,让人不忍卒听;母与子相见,却无法相认,还不能不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将剧情推向高潮。这一场主要是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鲁大海代表罢工工人控诉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全文情节设置跌宕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冲突情节设置紧张激烈,你愤我怒,互不相让,而第一场戏的安排尤为巧妙。《雷雨》完整地刻画了文中人物的形象,且形象刻画的非常生动,教师可通过分享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扮演文中各角色,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实践中领悟。

3.明晰群文议题,开展深度探究

为了构建高效群文阅读课堂,语文教师需要为学生设置阅读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勇于在课堂中表达自己的猜想,进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实践表明,群文议题能够让学生找出群文间的关联点,进而开展针对性探究,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完善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将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内化、升华。

例如,在讲解《劝学》时,由于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文言文学习技能,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提高课堂教学难度,带领学生深度分析文本内涵。《劝学》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的作品,其向学生展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着重说明了教育对人后天发展的重要性。在群文阅读中,语文教师可以将“后天学习”作为群文议题,指导学生在课下收集与本议题有关的文章进行深度探究活动。

4.延展教材内容,提高群文质量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是有限的,为了能够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语文教师就需要借助群文阅读环节来扩展教学内容,将课本素材进行科学延展。很多语文教师在筛选群文资源时十分生硬,这导致学生难以挖掘出不同文章间的内在联系,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本研究建议语文教师可以将不同作者同一主题的文本进行群文组合,也可以将同一部作品中的不同节选进行组合阅读。学生在阅读扩展教学中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技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最终形成完善的文学素养。

例如,在讲解《鸿门宴》时,学生需要了解到本文是项羽举行的一场暗杀刘备的宴会,这意味着项羽与刘邦间的矛盾已经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文章情节跌宕起伏,充分展示了项羽与刘邦的鲜明性格,也为二者的最终结局进行了铺垫暗示。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完成本文的核心内容后,就可以组织学生来阅读与项羽有关的战役,如《垓下之围》以及《巨鹿之战》等。通过开展三篇文章的群文阅读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代英雄项羽的传奇人生,进而使学生对项羽产生更加客观、立体的认知。巨鹿之战是项羽成就霸业的开端,学生在阅读中可以了解到项羽如何扭转战争局面,取得压倒性胜利,如何将秦军主力军队打散,成为叱咤风云的英雄。而鸿门宴则是项羽的另一大转折点,由于他的自负、疏忽而轻视了刘邦,最终为日后的失败留下隐患。垓下之围更是令人唏嘘不已,项羽虽依然勇闯杀敌,但已自知没有翻身之力,无言面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而死。学生在阅读完成三篇历史作品后,会对项羽当时的经历以及人物性格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最终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明白外在环境以及内在因素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上述的分析能够发现,在开展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着重提升班级学生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以及审美素养。研究认为,教师可以依托教材文本,优选群文内容;分享群文经验,加强交流互动;明晰群文议题,开展深度探究;提高群文质量,提高教学质量。上述策略在实施中,教师需始终将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时刻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不断提升课堂群文阅读效果,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窦娥项羽群文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窦娥冤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群文活动
谁杀死了窦娥
谁杀死了窦娥
梦遇项羽
窦娥的第三桩誓愿让人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