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悟 把握诗词情感

2023-08-28 23:58秦兴怀
中学语文 2023年18期
关键词:黄鹤楼首诗意境

秦兴怀

新课程标准上明确提出,古诗词教学要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初中生尚处在“三观”建立的阶段,古诗词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从诗人的视角中看尽人生百态、感悟人生哲理。

一、基于教材注释和背景资料,初步感知诗词情感

1.借助教材注释,理解诗词大意

古诗词言简意赅、表达委婉,因而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学生需要将古诗词转化成现代汉语,才能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因此,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教材注释尝试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培养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思维。

以《登幽州台歌》古诗词教学为例。初读作品,诗词中前一句的内容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大概能从字面上理解意思。但后一句却存在许多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因而,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中的注释再次阅读诗词。通过教材的注释,学生可以理解“悠悠”“怆然”“涕”等词语的意思。“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是悲伤的样子,“涕”指眼泪。接着,学生可将注释内容代入到诗词中,然后将古诗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整个诗词的意思是:一想到天地的广大,独自悲伤而流下眼泪。这样,学生就能初步理解诗词的大意。借助教材的注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快速把握古诗词的基调。

2.借助诗词背景,理解创作意图

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是古诗词学习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古诗词都是作者在特定情景下创作出的作品。因此,要真正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学生必须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从而理解作品产生的缘由,并试图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从而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以《登幽州台歌》古诗词教学为例。想要更好地理解诗词中悲伤情感的缘由,学生需要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作者陈子昂是一名具有政治见识的文人,因对朝廷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但不被武则天所采纳,所以被判下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陈子昂的政治抱负无法得到有效的施展,感受到怀才不遇的悲伤。通过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了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隐藏着诗人对贤明君主的期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充分表现出诗人失意的苦闷寂寞之感。

二、基于问题展开阅读,深入把握诗词情感

1.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助力阅读感悟

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十分重要。适时、适当的问题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应将问题聚焦于古诗词的核心知识上,并寻找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对作品展开深入探讨,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以《钱塘湖春行》古诗词教学为例。经过前期的阅读,学生对古诗中所讲述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该诗描绘了钱塘湖春天的美丽风景。紧接着,教师要引领学生认识诗人是通过什么样的艺术手法简练地描绘钱塘湖的早春风景的。基于此,教师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开启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思维。“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是如何表现出初春的特点呢?针对这个问题,学生需要深入剖析诗句中的意象,并在意象中寻找初春的特点。这两句诗突出了两种意象,分别是“莺”和“燕”。“争”和“啄”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早莺争着飞到枝头,尽情地一展歌喉;新燕好似是早春的信使,开始啄春泥筑巢,这样的景象充分展现出早春的生机勃勃。同时,这两句诗还采用对偶的形式,句式对仗工整,阅读起来朗朗上口,体现出古诗词独特的造句特点。

2.遵循逻辑思路提出问题,助力阅读感悟

提出问题时,教师要注重问题的逻辑性、针对性,帮助学生厘清古诗词的深刻内涵,促使学生有效体会古诗词中蕴藏的情感。想要让问题具备一定的逻辑性,教师就要详细准备教学内容,从诗词的创作背景、古诗词翻译、诗人表达的情感等各种内容中寻求问题的设置点,根据古诗词的行文结构理顺问题的逻辑,从而保证问题之间的衔接性。

以《渡荆门送别》古诗词教学为例。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离开家乡、出蜀旅游之际创作的作品。诗句既描写了路途中的美景,又隐含地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中前两句平铺直叙地表现出诗人出游的地点、交通工具,坐船去楚地游玩,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喜悦之情。可话锋一转,诗人又描绘了旅游途中的所见之景。针对诗句中景物的描写,教师可以提出“颔联中描写了怎样的景物、画面,诗人又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类问题,引导学生具体赏析古诗中的景物描写。紧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颈联和颔联进行对比,提出“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的描写视角有什么不同”这类问题,促使学生体会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最后,教师提出“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类问题,启迪学生领悟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三、基于意境展开阅读,体悟诗词美感

文化意境是古诗词的核心,仔细推敲古诗词的意境能有效提升读者的心境、改变读者的心态。以意境促阅读,可以有效地拉近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与诗人的距离,让学生获得学习、生活上的启迪。引领学生带着对意境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古诗词的美,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以《黄鹤楼》古诗词教学为例。这首诗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作。诗人登临黄鹤楼,在观赏景物的过程中,有关景物的历史传说涌上心头,看到现实中的黄鹤楼实景,当年传说中的黄鹤已经不见踪影,内心产生了无限的失落与惆怅。眼前的风景虽然美丽如画,但诗人难以掩饰内心的乡愁。要想从意境的角度去理解这首古诗词,学生首先要理解这首诗中隐藏的美好憧憬与现实中的黄鹤楼之间的巨大落差以及思乡之情。诗人满怀憧憬登上了黄鹤楼,但眼前的景象早已不是想象中的景象,诗人产生人去楼空之感,美好的憧憬与现实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接下来思乡之情作了铺垫。在前四句抒发感叹之后,诗人话锋一转,转换角度,具体描写了从黄鹤楼俯视江水的所见所感。“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出发,辽阔的江汉上的景物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近在眼前。眼前的所见离诗人是如此之近,但遥远的故乡却不在眼前。“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诗中,诗人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基于学生对本首诗基调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引导学生再次感悟诗中的意境。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为切入点,广泛阅读相同人文主题的古诗,不断拓展学生对这种情感的感悟和理解,拓宽古诗词学习视野。

猜你喜欢
黄鹤楼首诗意境
《上课没人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想写首诗给你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黄鹤楼上赏名联
难忘黄鹤楼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