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2023-08-28 23:58李玉慧
中学语文 2023年18期
关键词:美的文本阅读教学

李玉慧

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是以文本阅读为载体的。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阵地。学生的审美素养主要指对语言文字的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必须承担起审美教育的重任,这也是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重要教学目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多角度研读文本等方法,有效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顾黄初先生说过:“阅读是人们通过语言符号(文字)的辨识、感知、理解,从中获取知识、信息,进而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存,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语文行为和心智活动。”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同时又要通过感知、判断、联想、想象来理解文本,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可见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感知、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同时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三位一体的对话过程,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有效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客观全面深度理解文本,使学生对文本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促使初始的审美意识提升到审美鉴赏,上升到审美创造。

一、巧设情境,体验美,激发审美意识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需求自主设定的情景或场景,学生在被动引领下入情入境,主动进入文本阅读,获得美的体验,产生情感共鸣。现行语文教材,每篇都堪称典范。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阅历所限,认知存在不足,想要透过教材文本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首先要激发其阅读兴趣,情境教学的引领作用则不可小觑。教师在备课之前应充分考虑并结合学情特点,根据不同文体特征来设计情境,激发学生体验美的意识,由被动进入主动的审美意识需求。

情境的创设,可根据文本审美需要结合音乐、美术、绘画等不同艺术形式协同进行。如《梦回繁华》一文将国宝级的画作《清明上河图》介绍得详尽具体,北宋繁华的市井风情、社会风貌,丰富了我们对当时古代生活的想象。可贵的是作者还挖掘出隐藏于画作的社会历史内涵:繁华背后的隐忧。但若学生对画作本身没有直观的感受就很难对文字介绍的内涵、价值、意义有所触动。因此,在导入环节,笔者借助一段微视频向学生展示了《清明上河图》这一艺术珍品的全貌,学生随着卷轴的展开直观地体验着艺术珍品的魅力。接着回归文本圈划四字短语,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车水马龙”“握篙盘索”“房屋林立”等,通过重点阅读以感受北宋的繁华、市井的风情,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促使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的审美感知。

阅读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以提高学生自主审美的积极性。如编课本剧,分角色朗读,表演情节等等,将审美活动通过情境创设融入到实践中去体验,在积极主动的体验中激发审美意识。

二、研读文本,理解美,提升审美能力

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注入了作者的思想灵魂,在思想情感的牵引下,那些文字充满着生命和活力,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并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引领学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要素,研读细读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才能实现审美能力的真正提升。学生将文本中审美要素内化为自己的审美能力,建立审美思维模式,才能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歌德曾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研读文本的目的是为进入文本深层领域,理解意蕴,品悟真美。以《植树的牧羊人》为例。笔者引领学生反复研读牧羊人的居住环境,衣着穿戴,特别是挑选橡子、种橡子的细节,然后讨论“你眼中的牧羊人”。在研讨过程中,学生发现了更多的细节,并联系前后文进行对比,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多元。这篇小说具有很强的纪实性,在“什么是真正的‘好人’”讨论结束后,笔者向学生出示作者的一封公开道歉信,告知学生创作背景事实,由此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艾力泽·布菲这个理想人物”,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牧羊人身上所寄托的理想。

审美是对美的关注与思考,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知。相同的文本在不同阶段的审美要求也不同,如《皇帝的新装》,在初中阶段对童话体裁要有理论认知高度,对主题思想要看到创作的背后。研读文本意义在于将表象的感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理解美,审美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三、读写结合,实践美,开展审美创造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在阅读中自觉产生审美意识,拥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面对审美事物学会尝试独立思考与深层思考,有自己的个性解读。在原有审美经验基础上的独立的审美思考就是审美创造。审美创造是一种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审美思考运用必要的语文技能转变成实际创造,将意识的形态用有形的方式表达出来。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优秀的作品、片段、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同时融入自己的理解思考,形成自己的初步创造。

如汪曾祺的《昆明的雨》,这位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的老先生,其作品古典文化造诣深厚,注重意蕴美,朴真的文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昆明的特产菌子在作者的妙笔之下,即使最为普通的牛肝菌都令人垂涎欲滴:“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极惜文字,一字一顿,却字字生香。又如菌中之王鸡 ,仅八个字“味道鲜浓,无可方比”,也是极简省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反复诵读,把玩揣摩这本真的语言之妙,然后就自家餐桌上常见的一道菜进行仿写训练,仿写的过程中学生对汪老的语言之精妙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语言贵在精、准、真,从不是辞藻的堆砌!”这是一位学生在仿写后的点评。《文心雕龙》有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对事物的认知,只有结合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阅读教学中读写实践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基础性及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审美素养是核心素养要求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初中阶段抓好阅读教学这个主阵地,立足于教材文本,通过合理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研读细读文本,并将读写实践相结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鉴赏的综合能力,进而生成审美创造,使审美素养得以真正提升。

猜你喜欢
美的文本阅读教学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