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过程、内在要求及其本质特征

2023-08-29 01:30姜士奎
理论观察 2023年5期
关键词:形成过程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

姜士奎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从俄国十月革命道路中深受启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洗礼后开创的一条通往现代化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在经历学习、照搬和突破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长远目标,和平发展是实现方式,人口规模巨大是实践主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双翼”,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在新征程上,突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属性是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过程;内在要求;本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5 — 0014 — 05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成就,也通过百年的奋斗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今后一段时间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先进性与独特优势在一次次风险挑战中彰显,生机和活力进一步迸发。回顾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史,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及其本质特征,有利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团结一致,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接续奋斗。

一、在学习、借鉴、摸索中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一)在俄国十月革命直接推动下逐渐产生中国式现代化萌芽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通往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路,率先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列宁的领导下将马克思恩格斯畅想的共产主义这一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变为了现实,由此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由科学理论变为现实的飞跃。列宁执政时期,不仅推出了有利于实现统一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更于国内战争后独创性的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壮大社会主义的新经济政策,实质上开始探索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打破了以往错误认知的束缚,坚持生产第一性,借用部分市场来拉动经济的策略使本国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然而,斯大林没有坚持这一政策,推出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虽然取得过短暂的成功,但也背离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将经济结构推向极端化,最终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祸根。

苏俄的失败不能抹杀十月革命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重大贡献。为了使近代中国摆脱积贫积弱,仁人志士们前赴后继寻求民族复兴道路,提出了“中体西用”“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多个救国方案,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提供了先进的思想利器。而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划时代事件,它的爆发不单是民族悲愤情绪的简单释放,更是在悄无声息中孕育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更是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在十月革命影响下的五四运动,作为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逐渐产生中国式现代化的萌芽,可以看作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逻辑起点。

(二)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中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际上,无论革命、建设、改革还是发展,都属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史的范畴。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也踏上了寻求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新探索。为了实现近代以來的两大历史任务以图国富民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探索和开辟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任务尤为重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尽管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指导,但是由于缺乏经验,极易受共产国际的影响,在领导民主革命的实践中犯了许多“左倾”“右倾”的错误,中国求得独立的道路一度遭受曲折。没有哪一个政党天生就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在经过照搬、套用本本上的理论和俄国革命的方法碰壁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经历了大革命的洗礼,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路。在抗日战争时期团结一切抗战力量,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统战理论。解放战争时期不仅发出“打倒反动派,解放全中国”的和平之音,更开辟出了独具特色的第二条战线,与人民一道扫清旧社会的阴霾,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3]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以和平方式改造经济和阶级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建设目标。改革开放迎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浪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生产力第一性,开辟经济特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辟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一路发展过程中,虽然出现过照搬照抄和其它失误,但也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得以成形、成型并开始走向成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秉承着初心和使命,以自我纠错的强大基因勇于自我革命,带领人民破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思想和体制障碍,打破固化思维,进一步转变观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沿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社会革命方向继续前进,立足新发展阶段,树立新发展理念,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继续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迈进。新时代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愈发成熟,在经历过学习、照搬、摸索中发生了质的飞跃,作为一种崭新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给世界上其它希望通过自身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贡献了中国的智慧和中国的方案。

二、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任务和长远目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4]现代化的英文来源于“modernization”,传统意义上是指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现代化是世界性的现象,各国受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等国情差异的影响,对实现现代化的理解各有不同。列宁曾认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和运输业打下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5]对于当时的苏维埃政权来说,实现现代化就是现代大工业和苏维埃政权。我们党借鉴苏俄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起了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大步迈向了社会主义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解放,对现代化的理解更加深入,1978年邓小平进一步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我国人民肩负的伟大的历史使命……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不搞现代化……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6]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时期对现代化的理解不仅涉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社会文明,前者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而后者还包括社会的主流意识和人的发展现状。1992年初,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明确提出了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標,这一论述适用于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第一要义,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分阶段分类别的“量化”,成功开辟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对现代化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运用政党和制度优势破除新时代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聚焦脱贫攻坚、污染防治攻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凝心聚力,在建党百年的庆祝大会上如期庄严宣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喜讯,将中国式现代化推向了新高度。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7],为此“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8]。当前,中国已经开始进行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立足新发展阶段,在科学把握“两个大局”的基础上,向着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全面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任务和长远目标必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也只有锚定根本任务和长远目标,才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双翼”: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提出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战略方针,并多次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9]这就明确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为了保证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支撑以抵制外来腐朽思想侵蚀的目标要求。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发展,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瞩目的历史成就,人民生活水平逐步达到“小康”标准。新时代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10]“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1]。在推动社会主义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时与共同富裕相衔接,提出不仅要实现人民物质的共同富裕,也要实现人民精神文明的共同富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中国式的现代化拓展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层面,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美丽中国”作为执政理念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离不开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实现“小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要义,深刻把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涵要求。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2]我们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系,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防范化解生态环境的重大危机风险,全方面提升生态环境的治理水平,将美丽中国与中国式的现代化进行创新性结合,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实现人的现代化与生态文明紧密相连。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现方式和实践主体:走承载人口规模巨大的和平发展道路

现代化既不能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概念,也不能单纯的作为一个政治学概念,现代化的核心和主体是人,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把它作为宏观的社会科学概念加以理解。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在党的一大制定的党章上规定,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党奋斗的最高纲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主体与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利益集体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全体中国人民。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作用,要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主体应该也必然要靠全体中国人民,靠十四亿多人口的共同奋斗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纵深发展。另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揭示了中国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的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除了维护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一切其它特殊利益,“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型利益话语表达,十四亿多中国人口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主体。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家史”,马克思曾经说过:“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3]它们通过殖民掠夺、商品资本输出、战争等血腥手段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现代化目标是无耻的、肮脏的,是严重违背人类社会发展原则的。反观中国的发展历程,一方面中国历来是主张和平发展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大规模的侵略事件,在中华文明体系中更没有靠侵略他国发展自身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是温和的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必然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通过和平发展的手段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目标,中国建立的是先进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制度体系,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既能实现现代化目标又能保证自身独立性发展的创新性道路。新时代,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胸怀天下,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和社会主义属性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和根本保证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同时也纠正了以往经济决定论的错误认知,揭示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规律,发挥政党和制度优势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区别的显著标志。“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者和领导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社会主义属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确切来说,从邓小平时期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可以找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质特征的理论遵循。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保证,通过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打破思维定势,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凝心聚力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奋勇前进。

“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15]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百年来紧跟时代潮流,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在各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最终开辟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得益于党时刻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自我革命,使中国发展的航向永不偏离。从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八七会议纠正了自身犯的右倾机会主义,确定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方针;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黨的遵义会议及时纠正了自身犯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组织和军事上进行了清算,开始确立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再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清算了“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严重错误,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面临新形势的复杂局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步步跟进反腐倡廉,对“老虎”“狐狸”“苍蝇”一起打,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学史明理、学史崇德、学史增信、学史力行”的党史教育学习活动等,这一系列有助于保持党先进性的重要举措,成为无产阶级政党执政规律的新探索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刻总结,也为开辟新征程指明方向。

党的《历史决议》指出:“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16]社会革命作为实现社会形态进化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始终是无产阶级政党实现共产主义的主要手段,是中国共产党人终其一生艰苦奋斗的任务。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离开了社会革命,也就失去了无产阶级的基本属性。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们党就处在改革开放这一“第二次社会革命”的潮流中,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历史奇迹。作为其发动者和领导者,也必将借助于自我革命的推动使社会革命进一步发生历史性的飞跃,为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二)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属性和根本方向

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关键性的问题。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7]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取得胜利的奥义所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全领域、全过程。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第一要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分步骤的调节和指导,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望,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时代步伐加快,理论也应与时俱进。列宁早在领导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便突出强调在新的实践中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性。他指出:“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18],不能“为死教条而牺牲活的马克思主义”[19]。在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反对任何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错误倾向,不能背离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即维护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新时代愈发成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与改旗易帜的邪路划清界限,又舍弃封闭僵化的老路,开辟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代化新路,这条道路要求进一步打破原有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原有框架,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扫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并引发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带领人民仍将高举社会革命大旗,不畏艰难,从一而终,饱含着伟大斗争精神将社会主义伟业进行到底,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条道路走得更稳更好。

四、结语

中国现代化道路经历了学习、照搬和突破,到新时代获得新出路的百年探索历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解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也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诸多贡献,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创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建立时只有50多名成员的弱小的政党,发展到今天成为具有重大全球影响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各方面变化速度为世人惊叹,使世界发展受中国发展的深刻影响,这些伟大成就都离不开道路的指引。从弱小走向强大的过程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20]无论是在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和新时代,我们党都必须团结带领人民付出艰苦和艰巨的努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马克思主义两大规律,坚持从本国具体实际出发,加强党的建设要一以贯之,将“两个革命”进行到底要一以贯之,应对挑战、化解风险要一以贯之,勇担时代重任,行稳致远地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前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篇章。

〔参 考 文 献〕

[1][16]中共中央關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3][4][7][8][11][12][1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列宁选集: 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9.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82-83.

[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10]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6.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1.

[15][2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2.

[18]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0-301.

[19]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9.

〔责任编辑:秋 水〕

猜你喜欢
形成过程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挖掘本质特征 建构核心素养
盯住诗的本质特征
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应该是什么——读《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有感
论文化自信的概念及本质特征
我国珊瑚礁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探究
柳田国男民俗学形成过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