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内生发展路径研究

2023-08-29 11:22王功敏刘苑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双循环内生师生

王功敏 刘苑

一、高校思政教育内生发展的基本内涵

“内生”即从内部产生。与外源型发展主要依靠外力驱动不同,内生发展理论更关注内部主体的参与和推动,是一种“自我导向”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关于内外因关系等论述论证内生发展的合理性。与环境等外因相比,内因更重要。高校思政教育内生发展就是从高校内部着手寻求变革,激发师生主体性,利用自身力量和资源,增强内生动力,促进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内生发展的现实需要

首先,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思政工作面临平衡对国内外开放与坚守关系难题。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泛起,对高校项目国际合作、学术交流活动、人员跨境交流等产生冲击。但全球化是大势,我国提出和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面对这种国际处境,思政教育必须走内生发展路径。

其次,思政教育亟需提高效率与公平意识。经济循环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统筹效率和公平是关键。高校虽非物质生产部门,但高等教育投资具有生产性,思政教育涉及“生产要素”(国家财政投入等)、资源在各校间流通、学生对思政教育“消费”评价等,需考虑“生产要素”投入与劳动成果(教育成效产出)之间的比例、教育公平、学生认同度等。优化思政教育资源配置,使投入的“生产要素”得到有效使用,应充分考量公平性原则,通过最少的“生产要素”投入获得最大的教育收益。

再次,对思政教育的供给内容、方式和质量提出新要求。国内经济循环主要矛盾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精神生产领域同样存在供求关系,高校思政教育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如惯用老思路老办法,创新不足,导致效果式微甚至无效、反效;内容滞后,脱离实际导致学生获得感不强,甚至抵触反感;重管理轻服务,对学生需求的关注回应不足等,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

三、高校思政教育内生发展的具体路径

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内循环的作用愈发重要,高校思政教育须重视内部要素发挥主导作用,外部因素参与。资源、参与、认同是内生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资源是基础,主体深度参与是关键,认同是动力。高校思政教育需整合这三要素,形成内生式的良性循环。

1.首要是资源平台的开发与利用

首先,高校思政教育虽受到国际形势冲击,仍应坚持开放合作态度,探索国际交流合作的务实路径。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全国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统筹,优化资源布局结构,加大对中西部思政教育资源的支持。聚合全国高校优质思政教育资源,通过联合开展思政研讨会、课题研究等资源合作共享模式,纾解单一高校思政资源供给有限的困境。

其次,高校统筹思政资源建设,促进长期资源与短期活动、显性与隐性教育资源、区域与学校人文资源、线上与线下资源等链接协调。促进本地本校资源整合,增进学工部门、教务部门等主体协同,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突破校内资源瓶颈,通过遴选企业家、先进人物、优秀校友等加入思政兼职队伍、拓展校外实践育人平台等,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

再次,文化具有惯力,加大文化资源开发,开发本地文物古迹、红色文化资源等思政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传统文化、校史、学科历史等融入课程内容、人文景观、校园文化活动。紧抓教育数字化契机,打造智慧化思政教育平台,有针对性地共享思政课程资源、建设思政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组织线上跨校集体备课等,探索数字思政资源共享机制,减少同质化输出。

2.激发师生深度参与是关键

人力资本是内生发展的核心要素,师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解决主体性不足问题,应从“现实的人”出发。

首先,需要是个体参与积极性的源泉。内生发展应了解和满足师生的需求。教师注重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通过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以能动者身份介入到教学过程、课程评价等。管理者解构不利于师生参与治理的限制性制度,重构鼓励性制度,构建一核多元治理结构。优化师生多元化利益诉求表达体系,除传统校长信箱、领导接待日等之外,建立师生诉求首问责任制、牵头负责制等。

其次,调动教师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教师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把思政教育融入教师专业发展中,对参与思政教育的教师在职称评审、工作量认定等方面给予倾斜。激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修订教学大纲,深挖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政育人与专业建设融合。

再次,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从奖学金等物质利益相关事务、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服务等学生成才服务保障、课程教学等方面加强,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政策制度制定应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思想、学习等动态,为其答疑解惑。拓展学生参与治理的方式,通过参与团学组织或学生社团、评教等为大学治理贡献智慧。

3.增进师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

认同是持久性参与的动力。师生对思政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等认同度越高,越能形成共同规则或行为标准,越会产生参与学校决策等积极行为。

首先,课程教学是促进认知认同的主渠道。学校引导教师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促进显隐性教育协同。思政课通过案例分析、故事讲述等,及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帮助廓清思想迷雾。挖掘专业技能、专业规范等中可转化为引导学生认知的育人元素,将课程伦理、课程相关重大事件哲理、人物精神品质等正确价值观渗透于教学。

其次,采取生活化策略增进情感认同。教师寻找理论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点,巧用身边榜样、热点事件等,创设问题情境、事件情境、文化情境等接近日常生活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将形而上的道理转化为生活话语,促进理论教化和生活感化统一。

再次,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增进理性认同和行为认同。认同过程具有反复性,认知、情感、实践等反复碰撞才能形成稳固认同。教师聚焦学生的兴奋点、困惑点,深研课程建设改革,采取体验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索式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思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者加强智慧校园建设,优化学生大数据管理系统,利用生活习性、学习状况等数据精准关爱,开展干预矫治。加强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推进实践育人,实现大学生理论知识体系向日常行为体系、终身信仰体系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环宙,黄超超,周永广.内生式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2]方芳,钟秉林.“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现实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2(1).

[3]张文明,章志敏.资源·参与·认同: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逻辑与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2018(11).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 规划2020 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广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2020JKDY00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度高等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理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与能力提升研究”(22LK0310)的成果。]

责任编辑 魏家坚

猜你喜欢
双循环内生师生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授人以渔 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