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诠释与实践方向研究

2023-08-29 15:12汤二子曾宪影王倩
关键词:教育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院校

汤二子 曾宪影 王倩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被视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条重要路径。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然成为重要的话语体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政治环境与时代背景之下,倡办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保障。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源泉,意味着社会主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要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所倡导的德育人才培养模式,既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直接搜寻相应的教义理念,同时可以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推动教育观念的改革与创新,培养符合新时代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过程中,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严格梳理出属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绝非全部的传统文化。对于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及授课教师而言,应该充分认识组织、评价与考核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的意义,同时要加强相关图书资料建设。从高校的教学实践层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又能反向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便形成更为丰富的理论创新成果。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图书馆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足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年的成长与发展所给予的高度重视。青年学子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趋向成熟的认知能力让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处于剧烈波动但又逐渐趋于稳定的塑造过程之中,因而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道德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从人力资源视角去看,高校在校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管理的主要人才资源。从政治角度审视,高校在校生即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校大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使其能够在未来的经济建设领域贡献智慧与力量。如果从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角度研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发现仅靠专业技能培训与学习难以锻造出政治水平过硬的后备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上的语句来阐述自己的治国理政思想,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话语体系,包含了大量且极为重要的治国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在新时代被提到如此显著的位置,是因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步入到当前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思想与理念既能对当前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提供十分有价值的参考,更因其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党的二十大的主题词之一就是“团结奋斗”,团结与奋斗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伦理价值与美德,因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继承性。在实践中,党员领导干部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受教育对象之一的青年学子,同样不能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高校在校大学生来说,其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比中小学生更具优势,比如擁有相对充裕的课余时间、自身的认知能力渐趋成熟、高校图书馆等机构提供可供阅读的经典名著较为齐全等,均是中小学生难以实现的。遗憾的是,当前高校在校生较少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些理工科专业学生在上大学以后几乎从未接触过经典名著,甚至连在中小学阶段所学习传统文化典籍中的相关篇章也被其遗忘。此外,部分高校从未开设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直接相关的课程,这成为高等院校在传播、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一大不足。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际进程为视角,从理论上诠释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意义,并且阐述当代高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通结合的困境与相应实践的方向,既有益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能够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理论诠释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把理论工作当成主要任务之一。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时期,多次强调要从历史与实践中总结经验,以便形成根植于中国具体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自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蕴含了大量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诸多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彻底消除绝对贫困问题等伟大胜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南。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得到传承与创新,逐步成为重要的话语体系。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中,明确提出“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大源泉。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挖掘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然成为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一种重要方式。

中国共产党已度过百年华诞,在建党百年活动中,包含了党史学习这项重要内容。在建党百年庆祝活动以来,党中央要求继续开展常态化党史学习教育,其目的就是要让广大干部群众从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光辉历程中汲取理论营养。中国共产党从创建之初,就把研究中国问题、立足中国实际、满足中国需要当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学习党史本质上也是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具有传承性,1921年以前乃至中华民族起源之时的历史经验,对于当前继续立足于中国来研究与解决各种问题依然具有借鉴价值,特别是伴随历史所沉淀的文化思想。随着历史车轮向前发展,尽管历史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相继离去,他们的学术思想以及文化理念却可以保存与传承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文化结晶,凝聚了无数的历史人物以及人民群众的智慧,绝对不能任其束之高阁。马克思主义崇尚唯物史观,同时强调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及特殊情况下分析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应成为研究历史的主要参考,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换言之,中华祖先留给当代的一笔巨大财富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包含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精神养分。

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实际的治国目标,同时亦是重要的话语体系。“复兴”,从字面含义上看,意味着要从衰落中再兴盛起来以创辉煌。“中华复兴”,就是要恢复中国历史上相对其他国家与地区较为兴旺发达的良好状况,以便让中华民族再次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确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大课题,究其本质来看包含着对中国古代取得过辉煌成就的一种历史肯定,否则遑论“复兴”之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古代中国璀璨文明的结晶,同时亦是古代中国历史成就的见证,在实现民族复兴之现代化征程中,理所当然地要得到重视。在思想文化领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精神价值挖掘出来,有益于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文化建设一直以来得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视。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做党代会报告时,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文化建设作为整个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个组成部分,足见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性。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中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一并确立为“四个自信”[1],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源泉作用。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了一个章节阐述如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其中包含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文化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思想源泉。此外,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相关理念与观点,可以对具体的治理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启示与借鉴。例如,中华传统刑罚理念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检察事业具有较高的启示价值[2],中华传统监督观念对于国家执纪监督亦有借鉴意义[3],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的具体价值体现。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以后,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重要的话语体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的要求。同时,在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大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这一前提下,由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得在高校思政课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了理论高度,同时成为对高等院校在校生树立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学习与工作指导的思政教育模式。

(二)德育人才培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需要满足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条件,那么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培养就不能忽视,否则会违背党和国家办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这一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事业意味着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即使是尖端的高学历人才如研究生,其支持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积极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根本条件[4]。如果中国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哪怕拥有极为优越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文化水平,但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同样不符合党的教育宗旨。因此,立德树人的德育人才培养目标,已然成为衡量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能否成功的主要标尺。为了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高校思政课要为中国人民以及中国共产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服务,所以要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理论意义,意味着在高校思政课中传授与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很高的价值。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求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其中特别强调了德育的意义与价值。要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准确地用于授课之中,同时要向学生传播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传统文化理念,即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华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精炼出“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用于课程思政建设,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自身必须深刻领会与理解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并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很明显,现阶段让高等院校所有课程的授课老师都具有这种文化素养与理论功底是不现实的,因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并精炼出其中的“优秀”文化并非一件易事。因此,应该充分评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存在的困难,特别是如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益结合而实现德育效果,既是重要的教育实践问题,亦是重大的教育理论问题。

在新时代,教育人才培养着重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种德育目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所确立的道德至上原则具有共通之处。儒家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很高道德水平的君子为目的[5],儒家教育者依托“六艺”等资料与素材开展教学活动[6],其所包含的积极价值理念同样可以对新时代中国的德育提供参考与启示。此外,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论语》与《孟子》等论著,本身包含了大量的育人观念,其中德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篇第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篇第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第十三》)与“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孟子·公孙丑下》),等等,对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而言具有很高的德育价值,不能束之高阁而不顾。因此,在新时代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解读儒家经典专著,就是一种最为直接的德育人才培养模式。换言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培养观念,这类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亦是一种德育培养的具体形式,其教育价值不容小觑。

三、实践方向

在高校思政课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梳理这类理论问题来推动教学实践:(1)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教学实践以及教学准备工作中,可以重点学习与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理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思政课的意义;(2)教育管理者阐述对具有高知识水平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对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德育人才培养的理论内涵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需要结合民族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意义同样值得教育管理者深入挖掘;(4)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出发,阐述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价值,可以反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进而形成良性互动循环;(5)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体系的发展脉络与方向,特别是挖掘当前已经作为治国理政话语体系的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形成用于高校思政课授课环节的直接教义;(6)评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同时着重研习受教育者对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以及教育效果的反馈,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7)强调为党和人民培养思想品德与技术、技能全面的人才为目标导向,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意义,特别应该重点考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在校生精神品格培养的积极作用。

在高校思政课中引入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所有的中华传统文化,即要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需要对浩瀚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及其思想进行区分与辨析,进而提炼出符合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便形成可用于实际教学的资料。教育者要重视高校思政课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存在的具体困难,例如相应的师资是否欠缺、在校大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是否缺乏热情、相关教育与学习资料是否不足,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所记录的思想与学说,可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最大瑰宝。高校在校生能否搜寻到相应的文化典籍是其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条件之一。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尝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进行必要的馆藏建设,尽可能地满足在校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典籍的借阅需求,让图书馆馆藏资源管理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大学课堂并发挥育人作用的教育实践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探索与解答这些实际问题,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利进入大学课堂。

在精彩纷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化典籍起到了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所形成的重要思想的作用[7]。尽管绝大部分典籍的作者或完成人属于华夏族或者汉族,但其思想并非华夏族或汉族所独有,她应该属于整个中华民族[8]。从周朝开始特别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其他民族处在相互杂处并逐步融合之中。华夏族所创立的文化典籍,既根源于和其他民族的日常交往之中,也得益于其他民族思想观念的影响。秦朝建立以后,中国就成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后所形成的文化典籍自然归属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之中。阅读传统文化典籍是一种增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古人就强调“欲见无外而不下堂,必由之乎载籍”(《抱朴子外篇·勖学卷三》),足见各民族同胞阅读文化典籍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不可否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在阅读与理解上是比较困难的,普通民众一般要通过文化再创造所形成的喜闻乐见形式去了解这些文化典籍。当代中国在校大学生无疑是属于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一个群体,他们对这些文化典籍理应具有比较充足的认知与理解能力,这意味着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要比一般普通民众更易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重视挖掘与传承包括少数民族在内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亦要对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给予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育,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特殊但又十分重要的教育实践。

四、结语

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较为重要的话语体系,同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被视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要为培养愿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新时代大学生这一目标服务,这就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至高的位置。在高校思政课建设中,不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隔离在外,必须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让中华民族几千年所沉淀下来的思想充分发挥余热,也只有这样才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才能培养懂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高水平人才。在高校思政课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由教育主管部门确立下来,正在成為广大院校的教学实践。高校图书馆应该关注中华传统文化典籍的馆藏建设,思政教师应该整理这些典籍,按照符合意识形态要求编撰出可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课程资料。在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甄别哪些著作以及某些著作中的哪些思想与观点符合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进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这一教学实践能否顺利完成,需要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作为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三元.“四个自信”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四重逻辑[J].理论探讨,2022(2):91-99.

[2] 张桂林.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原理探析[J].政治学研究,2020(4):2-14+125.

[3] 汤二子.中华传统刑罚理念中的检察意指与时代启示[J].理论观察,2021(6):90-100.

[4] TANG E. Public Objectives and Policy Instrument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2,13:968773.

[5] 汤二子.儒家教育思想的逻辑体系与时代启示[J].国际儒学论丛,2020(1):70-84.

[6] 汤二子.君子与治国:中国古代统治制度的时代启示[J].理论观察,2019(9):32-43.

[7] 王爱军.经典文化典籍的历史智慧[J].人民论坛,2019(17):138-139.

[8] 王瑞英.论西周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政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2(3):112-116.

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诠释与实践方向研究”(22SZC-082);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等院校职能定位对大学图书馆服务空间的影响研究”(2022SJYB0364)

作者简介:汤二子(1988- ),男,安徽巢湖人,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曾宪影(1972- ),女,河南平舆人,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专业教育与学生发展;王倩(1988- ),女,安徽巢湖人,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教育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院校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评价问题探究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