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精药强工”的制药工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3-08-30 09:46臧青民
云南化工 2023年7期
关键词:制药工科课程体系

臧青民

(玉林师范学院生物与制药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新工科建设是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1]。新工科建设要求突破传统学科壁垒,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创新创业意识培育[2]。医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等密切相关,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医药行业作为国家的战略产业,重要性尤为突出[3]。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行业发展、国家发展的制药工程人才是现阶段教育的当务之急。

制药工程是一门药品研究、开发与生产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是集药学、化学、工程学等学科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一个极富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程专业[4]。然而,随着现代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传统的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培养新工科发展人才的需求,难以满足新工科建设提出的要求,也难以满足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5-9],因此,对制药工程人才培养的改革势在必行。

玉林师范学院制药工程专业于2007年开设,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10]。我们根据新工科建设要求,通过分析制药工程专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推动制药工程专业建设,以期为深化新工科背景下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参考。

1 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传统的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

地方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过于注重地方传统特色,忽视社会发展主流,过于强调“药”,忽视“工”,过于强调“药”学知识的传授,对于“工”的重视明显不足,造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体系不健全,工科教育理科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普遍偏低,致使学校与企业脱离,知识与能力脱离,培养与市场脱离,不能满足“新工科”对高等院校工程教育的要求,也难以满足现代制药行业对制药人才的要求。

据统计,近几年以来玉林师范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学生考研专业多选择与中药学等相关专业,几乎无一人报考工科专业。就业方面也以销售、医药代表为多。主要原因之一是专业定位不准,课程设置不合理,如部分工程课程不开设或开设较晚,或课时相对较少,对工程课程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1.2 适应新工科的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滞后的问题

制药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有明显的滞后性,虽然开设了多种多样的实践课程,如实验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但是由于受到“知识传授型”固有教育观念的束缚,实践课程多以验证型为主,导致学生全程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实践教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缺乏综合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多流于形式。其次,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受到资金、师资、疫情等各方面的影响,实践教学开展受到较大影响,与现代制药行业的发展要求脱节。

毕业生产实习是一项由学校学习过渡到企业一线学习的重要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然而,生产实习过于依赖实习企业,毕业生产实习模式单一,主要包括动员、进厂实习、提交报告等。另外,实习单位受到市场、疫情等影响,经常造成实习延后、实习时间缩短,甚至无法实习,难以保障实习的质量。

1.3 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新特点在现有课程体系中体现不足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医药行业出现很多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和新特点,然而受传统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影响,现有的制药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对“药”与“工”的教学脱离,教学内容僵化,只是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教学,无法及时将制药行业出现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和新特点融入课程体系中,更是缺乏系统讲解,滞后于制药行业的发展,致使教学内容停留在过去中,知识陈旧,难以紧追现代医药行业的发展。

2 新工科背景下“精药强工”制药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为了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综合能力高的复合型制药工程人才,我们尝试构建了“精药强工”的制药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 “宽基础”增加化学基础课程体系比例

化学基础课程体系是制药工程专业的基础,因此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然而,对照化工与制药类专业认证标准,地方制药工程专业的化学类基础课程及实验课程学时偏少或者部分课程未开设,如物理化学未开设,无机化学实验课时只有16学时等。因此,为今后更好地深入专业学习,制药工程专业需增开部分化学基础课程,增加部分化学基础课程的学时,加大化学基础课程的比例。通过“宽基础”增加化学基础课程体系的比例,可以让学生较好的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可以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为今后能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2 “突特色”突出药学特色课程体系

要立足于地方,密切联系当地的制药企业,了解制药行业的要求;通过问卷调查、企业走访、毕业生回馈等方式,掌握学生对广西制药行业的认知,又结合当地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的定位,有针对性地构建药学课程体系,在传统的“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药剂学”“制药工艺学”等药学主干课程基础上,增加与民族药道地药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开设一批如“中药资源学”等具有特色的药学课程。

2.3 “强实践”强化工科课程

地方高校的工科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弱,原因之一在于对工科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工科课程无聊、难以理解,味同嚼蜡,犹读“天书”,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需要增强工科课程的科学性、普适性和前瞻性,适当降低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论要求,重视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课程等工科实践课程的比例。目前,学校制药工程专业增加实践学分、学时比例,增开“化工基础”“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等工科课程,并且实践课程学分占总分的33%,远高于工程认证标准,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等实践能力。

2.4 “重创新”注重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

要加强新工科创新教育理念,加强与专业基础教育结合,紧密联系实践教学,积极开展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有目的性的开设一系列的借鉴引进课程、先进网络课程、学术课程和创新实践课程等,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国际国内学术前沿,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与训练,提高工科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制药工程专业开设第二课堂活动(创新基地训练、专业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多个模块。同时增加了创业2个学分和科技创新2个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及其他比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大加强。

3 “精药强工”新工科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3.1 多元合作,加大校企合作

多元合作,是培养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可有效解决学校平台少、资金少、师资短缺等问题。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直接方法,地方高校与当地多家制药企业开展多方式、多形式的合作关系,然而受限于制药企业的规模,无法满足现在制药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现行的GMP的要求。因此,需要“走出去”与更大规模的制药企业开展合作,然后“请进来”,展开多维度的合作,构建“课堂进企业”的教学与实践体系。

目前,学校已与多家制药企业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10余个,其中千人规模的企业有2家,可保证为每届学生的实习提供较为充足的实习岗位。同时,积极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形成“校内指导+校外指导”双重指导模式,并完善校外指导教师的保障制度,调动积极性,保障实习落到实处,切实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

3.2 产教融合,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制药人才不仅要掌握制药专业技术,还要熟悉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然而由于制药企业的特殊性,学生真正深入车间的机会较少,无法真正体会药品生产的氛围,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校内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的有力补充,可以实地的体会车间的气氛,弥补了学生无法深入车间的缺憾。校内实训可以让学生亲身感触药物生产过程的原理、流程、设备、包装、质量管理规范等,实现产教融合,提高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学校现已建立GMP生产实训基地、中药实训室等校内生产实训基地10个,总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其中包括颗粒剂、胶囊剂等多条生产线。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企业标准进行建设,由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教学,保证了实训项目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3.3 多元开发,构建“互联网+实践课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然与教育深度融合,对传统的课程体系有较大的影响。互联网教育资源形式多样,可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成为实践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有益补充。实践课程融入到网络课程、微课、慕课等之中,强化工科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样,虚拟仿真实验室,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构建“互联网+实践课程”,尤其在疫情期间,可有效克服设备不足,技能训练不充分,工作场景难展现等缺憾,可较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4 结语

随着全国高校新工科建设的深入,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需要在社会发展中主动变革,培养未来医药产业亟需的应用型、创新性、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改革是新工科教育改革的一项关键性和系统性工作。本文以新工科内涵为指导,构建了“宽基础”“强实践”“突特色”“重创新”的“精药强工”的理论课程体系,并探索构建了校企的多元合作、校内实训和“互联网+实践课程”的实践教育体系,旨在培养符合“新工科”要求的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制药工科课程体系
鲁南制药:瞄准“治未病”深耕“大健康”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三生制药集团
三生制药集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