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共产党反对天皇制百年立场转圜探因

2023-08-30 16:16陈波邝濛
关键词:逻辑

陈波 邝濛

摘 要: 1922年建党的日本共产党,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党员人数最多的共产党。百年来,日本共产党反对天皇制的立场历经多次转圜,分别表现为反对神权天皇制、反对象征天皇制、反省现代天皇制。从理论进路而言,日本古代天皇制表现为世袭君主制形式的“神权天皇制”,显然有一定的理论局限性;同时,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日本共产党,揭示了战后“象征天皇制”实质上是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于日本统治阶级的学说,从理论与现实层面对天皇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2004年日本共产党从纲领中删除了“通过民主主义革命,废除君主制”的描述,标志着日本共产党反对天皇制立场的倒退。日本保守主义传统的延续、选举路线的应然、政党形象的更新,分别对应了日本共产党反对天皇制立场转圜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时代逻辑,是日本共产党立场转圜的逻辑主线。日本共产党对天皇制立场的转圜,正是其现实困境与历史沉疴所致。

关键词: 日本共产党; 天皇制; 君主立宪制; 逻辑; 立场转圜

中图分类号: D313.33.4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3.03.004

至2022年1月,日本共产党(下文也简称“日共”)共有约28万党员,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党员人数最多的共产党组织。国会议员方面,共有10位众议院议员和13位参议院议员;同时,日本共产党还有约2600位地方议员;现任党代表为担任“干部会委员长”一职的志位和夫①。日本共产党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目标的日本政党。

1922年7月15日,堺利彦等8人秘密建立了日本共产党。拥有百年历史的日本共产党也是日本现存最“年长”的政党。其建立之初,日本共产党即以废除君主制、废除贵族院、要求18岁以上的公民拥有普遍选举权等方面为主要政治目标。日本共产党要求废除君主制,还土地于农民,因此受到了当权者的迫害。但是,日本共产党始终以废除君主制,也就是废除天皇制为重要的政治目标。2004年,日本共产党新的改定纲领删除了“通过民主主义革命,废除君主制”的陈述。志位和夫将其解释为对天皇制“暂时的容忍”。显然,一个政党的政治目标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日本共产党立场转变背后的理论与实践逻辑,值得进一步探究。

日本共产党在日本近现代社会中产生、发展,同时对日本政治、经济、现代化等意义重大。现代政治中,在野政党不居于政治权力中心,但对社会发展也有重要影响。研究日本共产党政治立场的转圜,对国家政治与社会发展、政党形象建设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 日本共产党反对天皇制的百年理论与实践进路

厘清天皇制的本质,是研究日本共产党天皇制立场转圜问题的前提与基础。正如日本共产党1946年纲领所判断的那样,战前日本天皇制度实质是世袭的,是“万世一系”的君主专制统治。这种君主制,也被描述为“神权天皇制”。

厘清天皇制的本质,是研究日本共產党天皇制立场转圜问题的前提与基础。

“二战”后的天皇制,保留了君主制的部分传统,又在宪法中对其政治权力进行了限制。日本学者大多从纯粹法学进路,将战后天皇制描述为“象征天皇制”。“象征天皇制”理论仅从宪法文本出发,忽视了法律以外的诸多因素,显然具有一定的理论缺陷。通过梳理关于天皇制的法哲学思辨,并联系日本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或能厘清日本共产党反对天皇制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一) 反对神权天皇制——神学进路的理论缺陷

天皇相传为日本神话中的创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后裔,同时也是神道教最高领袖、日本的国家象征。由于日本70%的国土是山地森林,不利于农业发展,古代日本的封建武家从神道教传统中创造出了代表绝对权威、赋予民众精神信念、可以战胜现实困境的天皇形象。天皇作为“人间的神”寄托了人民的信念与目标,承担给与世界以秩序的责任。就像日本传统神话中的“天照大神”一样,由于其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天皇巧妙融合了“天照大神”的神圣性,完善了天皇制,逐渐形成“神权天皇制”[1]。天皇代代世袭,并拥有最高的统治权,显然,日本“二战”前的“万世一系”天皇制度就是君主制。纵观今日世界,这种制度已为大部分的现代国家所抛弃,在古典政治哲学理论那里也有关于君主制的极为深刻的论述。

关于君主制的讨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政治哲学家那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已经有了对政府形式(政体)的一些论述。他认为,国家大致分为五种政体,其中之一便是“王政或贵族政治”——“如果是由统治者中的一个卓越的个人掌权便叫做王政,如果是由两个以上的统治者掌权便叫做贵族政治”。柏拉图相当推崇王政(也就是君主制)和贵族政治。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君王)应当具有一定的品质——君主应当是一个“哲学王”,强调“哲学王”同时应当是德行完善之人[2]。亚里士多德则在考察了数种不同的政体后,认为正宗政体中最优良的是贵族政体和君主政体。但是君主政体和贵族政体的变种——僭主政体和寡头政体往往是最为恶劣的,相对的,平民政体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称之为“优良政体”[3]。马基雅维利也有过这样的判断:“统治人类的一切国家,一切政权,不是共和国就是君主国”[4]。

到了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们对君主制的缺陷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比如霍布斯认为,“任何臣民的全部财产都可能由于一个独夫的权力而被剥夺”,并且“主权可能传到一个孺子或不辩善恶的人手中”[5]。国家的区别在于主权者的不同,根据统治权在谁人之手区分国家的类型。霍布斯是推崇君主制的,但是他也认识到了君主制存在的问题。而洛克认为,只要有人“独揽一切”,握有全部的立法和执行的权力,就不存在裁判者。当君主的意志或命令侵犯人的财产权利,非但不能像自然状态下一样进行自卫,反而失去了申诉和救济的途径[6]。卢梭则认为,如果一个大国要治理好很困难,那么要由一个人治理好就更困难了。共和制政府优越于“国君制政府”的一个理由便是,共和制政府中“唯有英明能干的人,公共舆论才会把他们提升到首要的职位上来”;但在国君制之下,走运的人往往是卑鄙的“诽谤者”、“骗子”、“阴谋家”;人民在选择(执政者)方面比君主会更少犯错误。卢梭认为,人民与政府的距离越大,贡赋也就越沉重。如此推理,国君制之下人民负担最重,而民主制之下人民负担最轻。在比较了自由国家与国君制国家的不同之后,他尖锐地指出,专制制度统治臣民并不是为了要使他们幸福,而是要使他们穷愁困苦,以便统治。

明治维新是日本现代化的肇始,明治维新使得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逐渐走向衰亡,但明治维新本身也还具有较强的保守性。明治维新后,由于武士阶级的分化,失利的武士阶级在民主主义的口号下,掀起了自由民权运动。参与运动的武士阶级与农民本身没有摆脱旧的封建意识,没有反对天皇制度,没有批判天皇作为基础的国家主义,并默认了它们。这种运动不彻底的方面对日本近代社会与政治产生了消极影响。明治政府逐渐演变成为官僚专制统治,否定自由民权派提出的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而选择了君主国家至上的普鲁士式君主制,其实质是明治政府和自由民权运动合力的结果。这一时期形成的明治宪法,进一步巩固了天皇的地位,并从宪法上确立了专制集权的天皇制。它具体表现为:内阁议会法院只是天皇的辅助机构,且由天皇任命,对天皇负责。换言之,立法、行政权力源于皇权,天皇可随时收回。这一时期的明治宪法是日本政党向官僚政府与军部势力妥协的产物。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政党在帝国议会快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宪法对君主制的限制,才形成了日本君主立宪制的雏形。

在这一历史时期,日本共产党旗帜鲜明地反对天皇制的独裁统治。1922年,日本共产党建党之时的《纲领草案》就明确提出了反对君主制的政治目标[7]。日本共产党认为,日本天皇制实质是“普鲁士君主制的一种”,应当进行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君主制,推翻贵族院;经济方面,追求推广8小时工作制,充实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建立最低工资制度,没收地主土地还于农民等。任何试图推翻封建势力的社会变革都会受到专制统治阶级的阻碍;日本共产党当然也不例外。他们的要求自然威胁到了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核心利益。在天皇的授意下,日本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受到以警察为首的国家暴力机关的残酷压迫,根据当时日本治安维持法,日本共产党是非法党派,一部分日本共产党人也随之被逮捕。这也导致了日本共产党人的陆续脱党,并与劳农派组成了合法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另一部分人则转向了国家社会主义。日本共产党这一时期反对天皇制的实践,以“二战”为节点告一段落。

(二) 反对象征天皇制——纯粹法学的理论缺陷

战后日本社会的新皇室形象被广泛接受并固定下来,因此一般日本人从意识上不再质疑天皇的存在意义,其结果导致对皇室存在方式也失去了兴趣。日本学者松下认为,天皇或者说皇族,不像战前那样是神秘且威严的“现御神”,而是美满幸福的科学家家庭写照,成为国民眼中十分亲民的“明星”[8]。

纯粹法学把形而上学的道德学说和事实科学的方式方法与法学领域严格区别开来,以实现就法律本身所固有的规则性的本性来对待法律现象,建立法定的规范体系和规范秩序,因此是一种实证主义的法学流派。纯粹法学的代表人物凯尔森主张研究一般实在法的理论,仅仅认识和描述法律现象,解决法的“实然”而非“应然”,把不是法的任何东西从这种描述的对象中排除出去,以免法科学受外来因素的影响。日本学者研究战后天皇制时,大多从《日本国宪法》的条款中出发,采用内部视角解释“象征天皇制”的本质与由来。

通过使用作为分析工具的概念和“纯粹法学”的方法对宪法进行研究,是日本學者解释、研究象征天皇制的主要特点。笹仓秀夫认为,天皇是“世界上唯一的特异的公务员”[9]。《日本国宪法》第四条第一项规定:“天皇只能行使本宪法所规定的有关国事行为,并无关于国政的权能”;同时,第一条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10]。他从上述规定中,推理出现行的象征性天皇制乃是仅仅具有“单纯的象征性”和“依存于国民的象征性”。阿部照哉同样从《日本国宪法》出发,解释象征天皇制的由来与成立的法理[11]。依据《日本国宪法》第一部分天皇制的规定,得以总结出三条关于天皇的原则:第一,天皇是国家元首;第二,天皇皇位世袭;第三,天皇的职能以及权力必须以宪法为准。而针对天皇在宪法规定范围外的行为,如与外国元首通话,出席国会的开会式等行为,他认为这些行为属于天皇的“私人行为”,不属于公法范畴。

纯粹法学在阐释“象征天皇制”的本质与根源时确实具有一定的解释效力,但是这种内部视角的方法也具有某些方面的缺陷:它忽视了除法以外的人的因素,也没有关注社会目的与社会效果。横田耕一从象征天皇制和神道之间的关系出发,认为“虽然存在‘战后的政教分离,然而在今日,神道仍然支持着象征天皇制,并且天皇与神道公共性结合倾向越来越显著”“有可能通过利用神道的方式,对象征天皇制进行编修。甚至可以说,能够对神道加以利用的最主要场所,就是对象征天皇制的编修”[12]。井上达夫则从自由主义角度评价象征天皇制度。他认为,从由美国主导引入日本社会的民主主义这一事实来看,现行象征天皇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另一方面,从“保持与强化天皇权威相关联的,各种侵害人权、违反政教分离的现实”来看,则应否定现存的天皇制。

“二战”后,日本战败,进入战后改革时期。随着美军的介入,由于占领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日本渐渐产生了影响力较大的五大政党,其中就包括继承了战前历史的日本共产党。因治安维持法的废止,约220名共产党人出狱,日本共产党迎来了合法化的新历史时期。1946年5月,自由党中心的政党联合内阁吉田内阁成立;11月颁布了民主化非军事化《日本国宪法》。根据该宪法,“二战”前后天皇权力的主要区别是:战前天皇掌握主权权力,“三权”对天皇负责,是辅助机构;日本保守势力对天皇的明确支持与战后由于美国人的政治需要——统治日本与维持日本社会稳定,保留了天皇,并从宪法上规定其仅作为国家象征而存在。

战后,日本共产党最初依然坚决反对天皇制与昭和天皇的合法化。1946年宪法草案发布时,日本共产党就以“天皇制的存续是不彻底的民主化”为理由,反对新宪法的制定。1947年日本共产党行动纲领明确指出,应当“打倒天皇制,建立人民共和政府”。日共1951年纲领进一步明确为应当“废除天皇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昭和天皇发动侵略战争,给亚洲诸国造成深重灾难,却没有承担战争责任,甚至以新宪法为基础获得了天皇之位。并且昭和天皇以新宪法为依据,抱有自己是“元首”的自觉,无视宪法各种限制条款,实施了参与国政的诸多行为。例如1947年9月,昭和天皇越权向美国传达了“希望美方继续军事占领冲绳和其他琉球诸岛”的意见。1951年10月,在国会的开幕式上,昭和天皇表明了对旧金山和平条约的肯定和对美国政府的感谢。1975年10月,昭和天皇向记者表示,美军向广岛投下原子弹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行动”。除此之外,昭和天皇被官方记录下来的违宪行为还有很多。昭和天皇诸多违宪行为,是日本共产党战后这一历史时期反对天皇制的直接的历史背景与事实依据。

(三) 反省现代天皇制——科学社会主义进路

“二战”战败后,天皇走下神坛,日本民众信仰崩塌,不得不面对艰难的现实境遇。显然,日本人民需要一种新的关于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学说,以满足更多人民的物质需求。日本共产党的科学主义思想正是耕耘于此。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其中一个阶级统治着其他一切阶级”[13]164。国家内部的一切斗争,包括政体的斗争,都是阶级之间的斗争。每一个阶级想取得统治,都必须先取得政权。这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以思想形式表示出来的物质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王权、贵族、资产阶级为夺取统治而争斗,分享统治,那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会是关于分权的学说,于是分权就被宣布为永恒的规律”[13]178。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是自由、平等,等等。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都会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日本国宪法》中的有关天皇制、国民主权以及自由、平等规定,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赋予的统治阶级的思想,更不用说宪法背后还包含了美国占领统治与冷战战略的需要。天皇制代表了保守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延续,自由平等与国民主权则代表了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普遍价值。“象征天皇制”本质上是统治阶级——也就是日本垄断资产阶级的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过去的联合不像《社会契约论》中所描绘的那样是任意的,而只是关于这样一些条件的必然的联合。“这些生存条件只是各个时代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这些条件起初是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变成了自主活动的桎梏,……然后又为另一种交往形式所代替”[13]20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由此产生了一种错觉,“好像法是以意志为基础的,而且是以脱离其现实基础的意志即自由意志为基础的”[13]212。事实上,从封建社会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13]401。

2020年1月18日,日本共产党在第28次党大会上改定的日本共产党纲领明确指出:“日本共产党继承了日本进步和变革的传统,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的政党”,即日本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被称为“日本共产党理论权威”的不破哲三,在日本共产党内担任要职长达40年之久,为日本共产党的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认为,“无论是在以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为基础的古代亚细亚社会,还是在以封建领主为金字塔顶点的、以政治军事组织为必要特征的封建社会,抑或是在当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离开了国家等政治上层建筑的‘生产关系总和,即只考察经济领域,都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社会有机体,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14]。这一认知和启示对于处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下的日共来说尤为重要。

日本共产党在建立之初的“非法时期”,是革命的、进步的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是试图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实践者。他们高举打倒天皇制的旗帜,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为己任。但是迫于当权者的压迫,主张撤回“废除君主制”主张的部分派别结成了日本共产党劳动者派,在日本共产党内部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可能成为了日后日共立场转变的原因之一。

2004年,日本共产党在第23次党大会上,对日共党的纲领进行了改订,从党的纲领中删除“废除君主制”的相关字词,标志着日本共产党反对天皇制立场的转变与倒退。2019年日本共产党委员长志位和夫所著《天皇的制度和日本共产党的立场》中,集中回应了相关问题。志位和夫认为,这是基于对日本宪法中有关天皇条款的更进一步的分析而后得出的结论。按照“二战”前后日共的纲领所载,日本天皇制实质是“普鲁士君主制的一种”,应当进行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君主制。但是,日共近年来认为,有关日本天皇制是“普鲁士君主制的一种”的描述,是战前绝对专制统治时期天皇制的写照,是前纲领残留的对“君主制”的误解。志位和夫认为,把握国家制度最重要的是主权的归属,如《日本国宪法》所明确记载的那样,日本是“国民主权”的国家,从这个点来看的话,日本的国家制度并非是君主制[15]7。日本国宪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天皇仅能实施本法规定的国事相关行为,(天皇)没有国政上的权力”[10],根据上述规定,他认为日本并不是欧洲国家那种的君主立宪制,因为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统治权的君主,也就是说,天皇并不是君主[15]8。

二、 日本共产党反对天皇制立场转圜的百年逻辑主线

天皇制延续至今的背后,不容忽视的是习惯与传统的力量。保守主义根植于日本文化与传统之中。日本共产党此前缺乏民意支持,导致了人民革命路线的失败。同时,日本共产党希望通过遵守宪法规定,树立良好的政党形象。立场转变并非偶然、突发的历史事件,这背后自有其现实困境与嬗变之逻辑。保守主义的延续,选举路线的实现,政党形象的更新,构成了日本共产党立场转圜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时代逻辑。

(一) 历史逻辑:保守主义的延续

保守主义一方面是明治維新以及“二战”后天皇制存续的思想渊源,赋予了天皇对国家政治生活天然的重大作用与影响;另一方面,天皇制所代表的权威主义、秩序与传统,为保守主义思想在日本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战后首位日本首相币原喜重郎说:“新日本政府采取尊重国民之总意的民主主义的形态……在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天皇就把国民的意志作为他的心愿”——这也是明治宪法的精神。农业生产构成了社会的主要生产,农村社会构成了社会的主体。农耕的生产与封闭的农村社会,建构了日本人循规蹈矩的保守性格。农村集体生活形成一个基本的集团,同时也会产生对集团权威的依赖与忠诚。集团同调,增强个人对秩序、规则、等级的认同感,以及对权威的服从与奉献。这种传统观念是日本自古以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地理因素、社会历史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明治维新与自由民权运动都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既是历史社会客观条件的影响,也体现了日本人特别是下级武士、农民等阶层的主观选择。吉田茂政权的《国民道德实践要领》,将天皇视为国民道德的中心。天皇元首化,年号、日之丸国旗和君之代国歌法制化,使得天皇制所代表的秩序与传统长久影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保守主义根源于日本历史与传统文化。古代日本社会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从地理上讲,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狭长且多山,少有平原,对人员流动交往造成极大不便,这又进一步加深了根植于农业国日本的保守主义倾向。农业主导国家经济与社会生活,直至明治维新后,农业才失去了其基础性的地位。日本的资本主义与西方以自由市场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不同,国家内部管控严格。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与许多西方国家不同,没有发生大规模社会动乱,这与日本的保守主义传统有关。同时,日本的海外扩张很快,远超于国内生产总值。日本六大财阀常年占日本经济总量三分之一左右;中小企业只能从事基础性、服务性行业而为大财阀服务,财阀间又相互持股,形成对日本经济的全面垄断控制。财阀以金融保险地产等为多元经济结构,并且财阀之间严禁竞争;再加上日本年工制导致的技术垄断,即使产业转移也能不发生技术外流。农业方面,过去的日本农业是由日本农业协会垄断的,不准外部进入,也禁止内部擅自出售商品的领域,因此农民收入很高。这样,城市、农村均被财阀控制,限制自由竞争,是防范危机维持稳定的手段之一。

日本资产阶级政党本质上属于保守政党,垄断资产阶级是其代言人。保守政党与日本共产党一直对立,自战前开始就对其进行残酷迫害,以保障自己的政治权力。日本自由民主党(下简称自民党)立党宣言时就以自己代表日本之进步为立党根本,他们认为进步应当以秩序为基础,并宣称坚决反对日本共产党“破坏和平与秩序”。而肯定旧秩序正是保守主义的一大特征,也是保守政党反对日本共产党的“核心论点”。保守政党试图维护天皇制的存在,反对日本共产党提出的各种政治主张。显然,保守主义总会积极肯定现存制度和价值,它不一定会与革新派激烈冲突,而是会反对激进的极速社会变革。意识形态上,保守资产阶级政党明确反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例如,自民党认为,其理念是自封自诩的高举民主主义,维护人权与自由的资产阶级民主政党。从历史上看,明治维新后财阀形成了对国家社会全方面的统治,国内经济对其具有高度依赖性;战后垄断资本又很快与执政的保守党结合,成为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传统保守主义在明治维新、“二战”后得以延续,并成为在战后保守政党政治的重要力量。

(二) 实践逻辑:选举路线的需要

群众基础薄弱、缺乏民意支持,是日共反对天皇制的主要困境。日本共产党没有抓住战后良好的历史机遇,没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1952年5月,日本共产党为反对《防止破坏活动法案》,组织了400多万人参与的大规模游行运动,却遭到了暴力镇压,导致多人伤亡。战后爱好和平的日本人民的革命热情因此而遭到重创。保守势力借此宣传日共为蛊惑利用人民夺取政权的邪恶组织。日共对于战后形势研判错误,误以为美军是可以团结的力量,再加上大规模工人运动的失败,逐步失去了大批人民群众的支持。在战后被资本主义与美帝国主义渗透的日本,也没有得以周旋的革命根据地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对于日共来说,武装斗争路线已经彻底失败。另一方面,右翼政治势力自战后始终对左翼势力进行残酷打压。这些保守政党的背后是垄断资本主义财阀与美军支持,代表了国家民族主义,最根本的目的是维持国家稳定,维护天皇权威,稳固现有统治秩序。人民战争,日本共产党应当冲锋在前,人民应当在后方支持。而日本共产党发动革命运动,人民冲在最前面并且造成了巨大牺牲,这是获取人民群众支持的失败,也是日共革命的失败。没有群众基础的日共为了生存,不得不走上了放弃武装斗争,争取议会席位的“和平议会”路线。

搁置废除天皇制是日本共产党顺应民意,重新获取人民支持的实践之一。日本民众显然会拥护代表日本文化且维护民主主义、人权与自由的政党。事实上,天皇仍是日本国家与民族的精神象征,保留天皇制代表了日本主流的民意。即使是“二战”失败后,天皇通过广播发表宣言投降之后,仍持续地、较大地影响着日本社会与日本民众[16]。日本的保守主义政治是日本的主流政治,有广泛的民意基础,这也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日本民众对和平、秩序的渴望,以及对现存部分制度的肯定。日本共产党顺应民意,搁置争议问题——这也是日本共产党为了重获群众信任的无奈选择。

(三) 时代逻辑:政党形象的更新

恩格斯在批评了制宪议会中的左派时,称他们陶醉于议会中的“微小胜利”,是感染了“议会迷”这种不治之症[13]643。这种症状表现为议会之外的任何事情——包括战争、革命——都不如议会目前所关注的议题重要,最后制定出的憲法却是“君主制宪法”,每一个重要条款都与他们所宣扬的原则相矛盾。日本共产党恰恰也正处于这样的混乱与矛盾之中。日本共产党的政党形象的矛盾之处在于,日本共产党作为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政党,却在向完全遵守资产阶级制定的宪法而逐渐转变。

树立良好的政党形象并非一蹴而就。历史上,日本共产党曾被各类保守政党描述为暴力的、反社会的、反民主文明的政党。日本共产党发展史上遭受的挫折,宣传工作上遭遇的困难,大多与政党形象有关。日本共产党建立初期,就遭到以封建势力为首的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即使是战后日共恢复了合法地位,依然被执政保守势力视为非民主、提倡暴力革命、威胁现有秩序的“危险政党”。近年来,日本共产党想打出“遵守现行宪法全条款”的旗号,特别是以遵守和平的、民主的宪法条款为主要目标,进而改变政党在民众当中的不实形象。改定纲领中搁置天皇制问题,亦是旨在树立一个完全遵守宪法规定的政党形象。通过此举,日本共产党得以专注于批判宪法第二章第九条这一最大的焦点问题。

日本共产党试图改变政党形象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日本共产党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天皇制度仍然是世袭的制度,也是象征了身份差别与等级秩序的制度,反对天皇制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天皇制的批判与妥协,其本质仍然是为了实现“民主共和制”这一政治目标的过程与手段。从主权的角度讲,那就是日本国民掌握主权,以国民合意决定一切,包括天皇制的存废。显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历史阶段,天皇制也是如此。“二战”前,高举打倒天皇制旗帜的日本共产党人,心怀共产党人的荣耀,反抗封建专制统治的努力奋斗,对日本社会与人民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民主共和制的实现,或者说更民主更文明的社会体制的实现,需要与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作为前提。日本共产党试图将反对天皇制的难题,转换为未来国民合意决定天皇制存废的新命题。从本质上讲,日本共产党不过是搁置问题,既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也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仅使得现纲领与宪法第一条的精神相一致,以便更好地达到日本共产党的政治目标。即便如此,对于天皇制度,日本共产党依然持反对的基本立场:“作为个人的、世袭的现制度,并不能使民主主义与人类平等原则并存;为了国民主权原则的贯彻,日本共产党将始终推进民主共和制的政治体制的实现”[15]12。

三、 日本共产党反对天皇制的困境与启示

日本共产党建党后,提出了反对天皇制度、反对战争,以及实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张。其中,反对天皇制因时代背景不同,大致经过了由建党后至“二战”前、“二战”后至21世纪初、21世纪初至今共三个历史时期,并分别对应其天皇制立场的坚决反对时期、立场动摇时期与立场转变时期。其反对天皇制的实践困境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政党形象与议会路线等或许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 日本共产党反对天皇制的困境

“二战”后,天皇制从封建专制的神权君主统治走向了“象征天皇制”,标志着日本共产党反对天皇制的失败。“二战”后,反对天皇制的日本共产党和皇室拥护派对天皇制存废的观点大相径庭。皇室拥护派根据一些社会调查认为,民众对于天皇比起敬畏更感觉亲切,其存在感如“空气”般稀薄。“二战”刚结束时情况则大为不同。当时按照美军要求被释放的包括德田球一在内的日本共产党革命家们,高举打倒天皇制的旗帜,深刻地影响了民众的思想,在当时的日本知识界也形成了一股讨论皇室制度存废的热潮。此时,例如津田左右吉、和辻哲郎等主张保持天皇制度的学者们,在此前日本人尊敬、支持天皇的历史基础上,马上就通过想象得出今后也应该继续这种传统的主张。如果用长远的历史视野和价值观念来看的话,皇室拥护派必须解决历史中天皇到底是如何定位的这一问题。但另一方面,主张废止天皇制的日本共产党,把“天皇”看作是根深蒂固于国民意识的封建思想的表露,同时认为天皇应当被追究战争责任。不可否认的是,战后天皇的形象确实发生了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没有改变天皇的本质。天皇制的存续看似是日本国民合意的结果,实则不然。

日本天皇制是世界历史上现存“最年长”的君主制度,是神道教与保守主义、权威主义等日本传统思想的集中表现。但是神权没有永恒,天皇“人间宣言”最终打破了日本人对天皇神权的幻想[17]。然而,昭和天皇发动的侵略战争,对世界诸国都造成了深重灾难。“二战”后,美军占领统治期间制定的《日本国宪法》中保留了天皇,为达到美国特定的政治与战略利益,再加上日本本土保守势力对天皇的支持,天皇制逐渐完成了从“神权天皇制”到“象征天皇制”的转变。

(二) 日本共产党天皇制立场的转圜及其启示

日本共产党反对天皇制立场的转变是一个逐渐妥协的过程。日本共产党对天皇制的态度,受外界环境与自身因素的影响。从不同的历史阶段来看,21世纪前日共总体上表现为坚定反对天皇制,反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革命论。尽管在2020年日本共产党新纲领中,仍然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走民主共和制的道路,但是21世纪后,日本共产党认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从属于美帝国主义大企业、财阀对日本的残酷统治;也就是说,日本共产党认为日本是受垄断财阀统治的、美帝国主义的从属国②。也因此,日本共产党为谋求日本“真正的独立”,认为应当进行民主主义革命——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民主主义改革等方面,也为塑造自己为“完全遵守宪法”的政党形象,放弃了坚决反对天皇制的基本立场,搁置了天皇制相关问题,并提出将由“未来国民的合意”来解决天皇制问题。

关于天皇统治地位的根本变化问题,志位和夫认为,天皇受主权者——日本国民统治。首先,日本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了“天皇是日本的国家象征也是日本国民总和的象征”,并且明确了“主权存在于日本国民的合意,并以此为基础……”[10]。根据日本国宪法第三条的规定,天皇“实施国事行为必须先得到内阁的建议和承认”;其次,宪法第八条也规定了日本皇室“收受财产必须以国会的决议为准”[10],实际上也是体现了国会对皇室的财产上的控制。因此,他得出结论:战后天皇的性格和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即使暂时不废除天皇制,也不影响日本共产党的民主改革目标的实现,即废除日美安保条约和建设有规范的经济社会[15]12。志位和夫认为,比起打倒天皇制,现阶段更应当重视天皇无实施國政行为能力的条款的落实,以及纠正包括利用天皇的政治影响力在内进行的违宪行为。

目前,政党形象和“议会路线”的可行性,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的重要问题。“二战”后,日本共产党继承了战前非法时期共产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1951年仍然坚持奉行暴力革命推翻政权理论的日本共产党,因此期间工人运动及对形势研判的失败,至1961年就已经转向为“放弃暴力革命,走自主独立路线”的方针,日共党的纲领决定“在资本主义内进行民主主义革命”,“通过议会进行改革”并组建“统一战线政府”等。1976年,日共将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替换为“科学社会主义”,并发表了《自由和民主主义宣言》,批判苏联的体制,提倡复数政党制,强调保障私有财产等。上述日本共产党的行为标志着其基本立场的转变。这种转变根源于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的转变,同时也是日本共产党信念不坚定、革命性不彻底因而向维持党派存续的现实妥协的体现。

自1970年前后,日共放弃武装革命路线,选择“人民议会主义”的议会路线,也确实重新获得了部分议员席位。但是,日本经济在战后得到长足发展,为垄断财阀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间接提升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质量,使得反抗与斗争的意愿逐渐降低[18]。这一阶段中,日本共产党的斗争是及其温和的。近年来,日共党员也严重老龄化,失去了革命的活力与激情。同时,日共党员人数也从历史最高时的40多万,降低至现今的28万。目前仍没有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左翼政党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先例,包括日本共产党在内,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依然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于日本共产党官方主页https://www.jcp.or.jp/web_jcp/html/yakuin.htmlz中《中央委員会の機構と人事(第28回党大会)》。

② 参见《日本共産党纲领(2020年改订)》,https://www.jcp.or.jp/web_jcp/html/Koryo/.

[参考文献]

[1]  千葉慶.近代天皇制国家におけるアマテラス[J].ジェンダー史学,2006,2(0):5-19.

[2] 柏拉圖.理想国[M].郭斌,张明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28-260.

[3]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79.

[4]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M].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3.

[5] 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42.

[6] 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81.

[7] 日本共産党中央委員会.日本共産党の八十年:(1922—1992)[M].東京:日本共産党中央委員会出版局,2003:19.

[8] 松下圭一.戦後政治の歴史と思想[M].東京:ちくま学芸文庫,1994:81-93.

[9] 笹倉秀夫.象徴天皇制の法哲学[M]//法哲学講義.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2:336-349.

[10]日本.日本国憲法[EB/OL].東京:日本衆議院,1946.[2022-10-02].https://www.shugiin.go.jp/internet/itdb_annai.nsf/html/statics/shiryo/dl-constitution.htm.

[11]阿部照哉.象徴天皇制:由来と運用[J].憲法論叢,2014.20(0):119-133.

[12]横田耕一.象徴天皇制と立憲主義[J].平和運動,2020(586):2-11.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4]刘艳玲.不破哲三对日本共产党理论建设与发展的贡献[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05):81-87.

[15]志位和夫.天皇の制度と日本共産党の立場[M].東京:日本共産党中央委員会出版局,2019.

[16]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254.

[17]明治天皇.新年ニ當リ誓ヲ新ニシテ國運ヲ開カント欲ス國民ハ朕ト心ヲ一ニシテ此ノ大業ヲ成就センコトヲ庶幾フ[Z].東京:大蔵省印刷局,1946.

[18]谭晓军.百年历程:日本共产党的发展困境及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04):135-142.

(责任编辑 文 格)

Turnaround of Japanese Communist Partys Standpoint

against the Mikado System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CHEN Bo, KUANG Meng

(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430070,Hubei,China)

Abstract:Japanese Communist Party,founded in 1922,is the Communist Party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members in the western capitalist countries.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the positions of Japanese Communist Party against the Mikado system are different,which is manifested in opposing the theocratic Mikado system,opposing the symbolic Mikado system and reflecting on the modern Mikado syste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approach,the ancient Japanese emperor system is represented by the “theocratic emperor system” in the form of hereditary monarchy,which obviously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limitations; At the same time,Japanese Communist Party,guided by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revealed that the post-war “symbolic Mikado System” essentially represented the interests of the bourgeoisie and served the Japanese ruling class,and made a profound criticism of the Mikado system from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evels.In 2004,Japanese Communist Party deleted the description of “abolishing the monarchy through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from the program,marking the retrogression of Japanese Communist Partys position against the Mikado system.The continuation of the Japanese conservative tradition,the necessity of election line,and the renewal of the party image correspond to the historical logic,practical logic and era logic of the turnaround of Japanese Communist Partys position against the Mikado system,which is the logical main line of the turnaround of Japanese Communist Partys position.The reversal of the Japanese Communist Partys stance on the Mikado system is due to its practical difficulties and historical dilemma.

Key words:Japa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Mikado system;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logic; reversal of standpoint

猜你喜欢
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民事推定适用的逻辑及其展开
逻辑与写作
浅谈中医的“逻辑”
父母的神逻辑
三生逆势增长的商业逻辑
“四个全面”与“三个自信”之间的内在逻辑
诡道与诡道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