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水稻集中育秧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2023-08-30 12:03孔令娟杨森汪永武潘广元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14期
关键词:发展策略水稻

孔令娟 杨森 汪永武 潘广元

摘要 本文从安徽省水稻集中育秧的发展现状、主要方式、发展优势、存在的问题、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以期为全面推进水稻集中育秧技术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 水稻;集中育秧;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14-0017-05

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提高粮食产量、稳定粮食生产已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安徽作为中部粮食生产大省、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水稻种植面积和稻谷产量居全国前列,水稻产能稳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以来,尽管受洪涝、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安徽省稻谷单产和总产仍呈现平稳态势,但持续增产的难度逐渐加大。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仍是当前和今后的主要增产途径,而抓住育秧培育壯秧是提高水稻单产的首要环节,也是新时期安徽省落实增粮稳粮的一项基础性、保障性工程。为此,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安徽省水稻集中育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技术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政府决策和生产指导提供参考。

1 发展现状与成效

1.1 集中育秧稳步推进,粮食安全供给得到保障

安徽省自2013年开始扶持水稻标准化集中育秧建设,集中育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并将该模式作为水稻关键生产技术进行大力推广[1],克服了极端气象灾害频发对育秧的影响,有效促进了安徽省早、中、晚稻稳定发展,单产持续增产,尤其是2017年以来在种植面积下滑的情况,连续6年总产稳定在1 560万~1 680万t(图1)。据对合肥等10个地市的初步调查,建成有先进设施的育秧基地累计3 735家,主要依托种粮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实施,集中培育秧苗的秧盘数量达1.7亿盘左右,占全省水稻机插秧面积的48%,有效推进了全省水稻机插秧技术高质量发展。

1.2 降低育秧成本,水稻种植效益逐渐提高

水稻集中育秧是利用现代化农业生产装备、规范操作流程,进行育秧的一种规模集约化育秧方式[1]。经济效益方面,集中育秧方式具有省秧田、省劳力、省投入,增产量、增效益等优点。通过对怀宁、霍邱、庐江等地水稻育秧方式成本的调查,集中育秧成本为2 373.25元/hm2,较分散育秧、直播田块成本2 962.00、4 275.00 元/hm2,分别减少588.75、1 901.75元/hm2,平均增产750 kg/hm2左右,节本增收1 800.00元以上(表1)。社会效益方面,规模化集中育秧在秧苗移栽后,可种植蔬菜、食用菌、花卉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不仅实现了“一棚多用、农棚农用”,综合效益提升,而且为周边小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户收入。生态效益方面,水稻集中育秧不受降雨、温度等天气影响,可提前育苗、缩短周期、精准培育壮秧,尤其是早稻和再生稻头季,避免3—4月低温阴雨等不利天气的影响,促进秧苗生长、促进培育壮秧,稳定种植面积。秧田集中管理,可降低因分散育秧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还可减少水稻直播面积,显著降低水稻直播田除草剂用量,有利于减轻农业面源污染[2]。

1.3 促进育插秧技术应用,机械化种植快速发展

因育秧移栽环节繁琐,且育秧技术要求高、用工多,在很长一段时期部分农户抛弃育秧移栽,导致粗放撒直播方式蔓延,而培育高质量秧苗、机械插秧是制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薄弱环节。近年来,随着土地经营主体和耕作方式不断变革,土地快速流转及规模化生产不断扩大,集中育秧攻克了传统水稻生产育秧难的技术瓶颈,推动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为安徽省现代农业建设和水稻生产提供了可持续发展模式。2022年,安徽省水稻机械播栽面积113.34 万hm2以上,机械播栽率为46%,较2013年提升了10%以上。湾沚、天长等地机插秧率均在70%以上,其中湾沚区建有73座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31座育秧中心,配套建设18 万m2温室连栋大棚和12 万m2普通二代棚,一次性育秧可保障约0.54 万hm2大田机插。

1.4 助推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化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集中育秧技术要求高、操作系统性强,要求育秧主体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及较高的专业化能力。标准化集中育秧技术示范,助推了新型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快速发展和先进要素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破解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现实难题,还前瞻性地回应了“谁来建设农业强国”“怎么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问题。通过实地走访,开展集中育秧的乡镇均有新型主体将社会化服务覆盖到水稻生产全过程,除开展育秧、插秧服务外,还延伸开展机整机收、病虫害统防统治、烘干储存、订单收购等服务,推动新型主体产业化综合能力的培育,进一步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2022年,全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总数为3.72万个,位居全国第5位,共有458万户小农户接受生产托管服务,服务小农户面积1 206.67 万hm2次。

2 集中育秧主要方式

水稻集中育秧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具有丰富经验且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企业、水稻种植户采用统一播种与管理的方法,进行集中培育秧苗,且育秧服务水稻大田面积不小于20 hm2。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2.1 轻钢结构厂房+连栋薄膜温室育秧

利用现代智能化生产装备,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流程进行智能机械化播种和育秧管理的一种规模化育秧,但成本投入高。连栋薄膜温室集中育秧减轻了早春倒春寒、低温阴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为秧苗提供适宜生长环境,达到培育壮秧、缩短育秧周期、提早移栽的目的,智能化生产管理、单次育秧服务规模大、经营能力强。适合早稻和再生稻头季增温提早培育壮秧,延长栽插期,显著提高连栋薄膜温室大棚的使用频率和机械作业效率。据2022年初对全省集中育秧中心建设需求的调查,建设形式为智能化集中育秧中心需求的达72.5%。

2.2 轻钢结构厂房/简易播种车间+塑料大棚育秧

按照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半智能化作业进行流水线机械化播种,集中暗化后,集中转运摆放到一定规模的塑料大棚集中育秧,安装大棚喷淋水装置,半自动化肥水管理。多采用单栋大棚,轻型钢管作骨架组装搭建、覆盖塑料薄膜而成的长圆拱形的塑料大棚。该方式具有结构简单、造价成本低的优势,可以在正常播栽期集中育秧,有效避免低温阴雨,降低病虫害等不利影响,利于培育壮秧;相对温室育秧,保温抗强倒春寒效果差,作业效率、育秧服务规模有限及经营能力不强。据2022年初对全省集中育秧中心建设需求的调查,建设形式为大棚育秧需求的占22.7%。

2.3 轻钢结构厂房/简易播种车间+露地秧田育秧

按照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半智能化作业进行流水线机械化播种,集中暗化后,集中转运到规划的秧田露天育秧,以接油菜、小麦茬口的中稻为主。该方式成本低、方便快捷,但易受不利天氣影响,难以规范精准管理。据2022年初对全省集中育秧中心建设需求的调查,建设形式为露地育秧需求的仅占4.8%。

3 集中育秧发展背景与优势

3.1 集中育秧是水稻种植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集中育秧省秧田、省投入,秧苗素质好,适合高质量机插,十分有利于早稻、再生稻生产,是稳定双季稻面积和提升水稻机械化生产的关键措施。从分散育秧到集中育秧,变供种为供苗,是现行农村土地经营体制下水稻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13—2017年在全省开展了标准化育插秧试点建设,专项资金支持水稻育秧工厂建设;2022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实施“两强一增”行动任务分解到各地,2023年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联合开展全省水稻集中育秧设施建设项目实施,在落实中央政策30%的最高补贴标准基础上,省财政对新建育秧中心给予适当补贴。引导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新建或改扩建育插秧中心,规范集中育秧建设标准,补齐水稻种植环节机械化短板,提高水稻机械育插秧水平。

3.2 集中育秧是促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有效纽带

当前,水稻主产区不同规模种植大户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户并存,种植规模少的散户,因育秧田生产条件跟不上、技术服务指导顾不着,造成秧苗素质下降、达不到高产要求,限制了产量水平的提高。要培育出符合高产稳产要求的“叶蘖同伸”壮秧,需要有丰富生产经验、科技水平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强的新型主体去实施。专业、高效、规模化的集中育秧技术则可推进社会化服务组织去实现各种要素直接、紧密、有效结合的技术服务,是促进社会化服务技术提升最有效的纽带和基础,带动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

3.3 集中育秧是控减直播稻等粗放种植的有力抓手

同一地区同条件下,育秧栽培产量比直播高100 kg以上;同时还可提高当地的农作物复种指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完全符合中国人多地少、耕地逐年减少的基本国情。因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老龄化加剧,农业生产精细化水平逐年下降,尤其在水稻生产上直播稻和麦套稻等粗放种植方式不断蔓延。粗放撒直播的种子在大田处于无序状态,导致水稻生育后期群体通风透光能力减弱,产量下降。为了控减水稻直播,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采取了多种办法,但仍然没有很好地控制蔓延。集中育秧,除能满足大户自身的秧苗需求外,通过社会化经营服务,可为小农户提供健壮秧苗,促使小农户由直播改为机械化移栽,减少除草剂、农药使用,避开不利天气影响,增产显著,实现增粮和增收双赢目的。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育秧建设成本高,部分依赖政策推动

集中育秧设备投入大、成本高,运行耗材费用高,需要持续性增加生产成本投入。据调查,高标准的联栋大棚育秧工厂平均造价是普通育秧大棚的2倍,育秧秧盘、插秧机一般3年后需要更换,且农业机械维修难。对于部分建设主体来说压力较大、风险较高。

4.2 集中育秧规模偏小,服务经营带动力弱

目前,安徽省集中育秧主体主要是家庭农场和一般种植户,其生产经营能力直接影响集中育秧能否顺利开展,以及政策延续、秧苗供应、社会化服务等功能。经实地走访调研,部分育秧主体因自身实力有限,导致其开展社会化服务的能力也十分有限,难以满足小农户的需求,经营难。公益性育秧主体主要是村民组织承建的,受育秧成本、农户种粮积极性等因素影响,其所占比例小且持续生存能力弱。

4.3 育秧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在水稻标准化育秧中,种子处理、播种作业、暗化催芽、秧田精细管理等都是影响秧苗的重要因素[3]。若播种流水工作效率与实际有差距,满足不了播种量的需求,会影响播种和秧苗素质。移栽前炼苗大棚内温湿度调节不当、保温或通风不够,遇到气温骤降骤升,水稻秧苗容易感染立枯病或秧苗徒长过高。育秧基质养分不足、营养不均匀,基质土用量不足,会导致培育出的秧苗参差不齐[4],甚至有成片死苗的现象。

5 集中育秧发展策略

5.1 强化政策引导,加大育秧建设扶持

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可因地制宜引导专业化服务组织、种粮大户等主体开展集中育秧大棚建设,发挥政策支持引导性作用,实施好集中育秧设施建设项目,明确建设内容、支持对象、补助标准等内容,积极为育秧主体落实项目申报,统筹各级财政资金及惠农补贴项目。建立集中育秧、机插等生产考核奖励机制,列入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年度工作考核,实行目标管理,严格风险防控。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增设集中育秧保险类型,确保主体服务经营良好运行。

5.2 突出重点区域,适度发展规模化育秧

按照“因地制宜集中发展、科技赋能提高效率、省工省时节本增效”的原则和“相对集中布局”的要求,以沿江、江淮、沿淮三大水稻生产区为主,选择早稻、再生稻生产规模大或工作基础较好的县(市、区),重点推广早稻(再生稻)集中育秧,稳定早稻生产,因地制宜有序扩大再生稻种植;在中稻主产县(市、区),示范中稻集中育秧机插技术,以培育适龄壮秧为核心,以加快机插秧为重点,提高栽插质量,打好高产群体架子。加大宣传,强化指导,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为规模化育秧主体提供技术支持,提高育秧水平和育秧效率,从而提高秧苗供应能力。

5.3 全盘统筹谋划,提高设施综合利用效率

对新型主体进行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支持,进一步深入研究综合利用技术,采取异质化利用推进模式,综合利用好蔬菜大棚春季超过20 d的空闲时间开展集中育秧,达到“一棚多用”[5],以增加基地设施使用频率。引导育秧主体在秋冬闲季节开展反季节蔬菜、经济作物等种植,提高设施大棚综合利用率和生产效益;选择有实力、有意愿的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生产,延伸产业链条,降低水稻集中育秧成本;确保育秧基地发挥可持续综合效益。

5.4 培育新型主体,发展专业化农事托管服务

面对农村务农成本高、用工难等问题,培育和扶持育秧主体是推广集中育秧技术的重中之重,引导种粮大户等主体开展专业化集中育秧、机插等农事托管服务,鼓励小农户与有一定技术力量的新型主体联合开展集中育供秧服务,建立健全“企业+合作社/大户+基地”经营模式,鼓励新型主体增强社会服务、生产运营能力[6],推行统防统治、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服务模式,提高集中育秧积极性和育秧水平,解决种粮成本高、机械化利用率低、用工难等矛盾,树立集中育秧典型代表,形成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向其他种粮大户等普及集中育秧技术,不断壮大和提升集中育秧主体的数量和质量,提高集中育秧主体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能力,进而带动水稻集中育秧、机械插秧的健康有序发展。

6 结语

水稻育秧技术的改革已成为水稻栽培技术进步的先导和核心,安徽省水稻生产区域生产条件差异较大,实施集中育秧,可实现精准管理、培育壮秧,是高产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同时,集中育秧是解决双季稻生产区“双改单”、水稻直播等粗放种植扩大的有效手段[7],提高稻田复种指数,拓展早稻的早春温光资源、提早播种育秧,为双季晚稻争取更多农时,是稳定双季稻面积,促进水稻持续稳产高产的有力举措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罗昆,曹鹏,鄢竞哲. 湖北省水稻集中育秧技术的应用与展望[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20):3819-3821.

[2] 梁玉刚,周政,张利峰,等. 湖南省早稻集中育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稻米,2022,28(1):72-77.

[3] 张春喜. 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及机插秧配套栽培技术[J]. 江西农业,2018(14):10.

[4] 李杰,邓建平,杨洪建,等. 江苏省水稻机插集中育秧技术的发展與应用[J].中国稻米,2016,22(3):56-59.

[5] 刘依依,邓龙飞,陈俊汶,等.汉寿县“工厂化”早稻集中育秧发展现状及对策[J]. 作物研究,2022,36(6):590-593.

[6] 仲兆万,仲敏,何红霞. 水稻商品化集中育供秧现状与发展对策[J]. 大麦与谷类科学,2019,36(5):46-49.

[7] 张国良,杨洪建,邓建平,等. 江苏省机插水稻工厂化育秧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展望[J]. 北方水稻,2014,44(3):74-76.

(责编:何 艳)

猜你喜欢
发展策略水稻
有了这种合成酶 水稻可以耐盐了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样实现机插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